位于雅加达大芒果街的印尼江夏堂黄氏宗亲总会。
黄一君:从五金小店到零售帝国的商业传奇
即使成为统领3.3万余名员工的大企业家,黄一君却没有独立办公室。他的办公地点只是一张位于总部大厦角落里的办公桌。桌子面向偌大的办公区,几位秘书坐在对面,与黄一君仅有一条走道之隔。秘书的办公桌身后,直接通连着上百位员工的办公区,每个人的状态都一目了然。
在黄一君看来,“这种布局,就是要将老板放在员工面前,撤去全部阻隔。一来任何人有任何事,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我,不必经由秘书或其他关卡,确保事无巨细,随时沟通。”对他而言,这种安排还有另一个好处:“自己天天坐在员工对面,已经不是监督员工,而是接受员工监督。每个人都在看着我,作为老板,我连一分钟偷懒的权力都没有”。
在黄一君主导下,他的企业在遍布印尼的ACE卖场推出“购物赠送树苗活动”,一年捐赠近20万株榴梿和杧果树苗;通过活动,为当地弱势群体募集资金,用于兴建住房、学校。黄一君希望以此带动和培育民众的公益意识,将一个人的力量变成无数人的力量。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做法可谓“善莫大焉”。
华社贤达:
黄正泉:大爱无声 低调纯粹
95岁高龄的黄正泉先生,系雅加达江夏堂黄氏宗亲会德高望重的资深元老,曾连续三届受聘出任名誉主席。他也曾担任印尼中华总商会福利部主任,善行义举,素有口碑。
2020 年12月,福建南安市广播电视台隆重推出大型系列节目《南安讲古之南安侨亲故事》,分上下两 集介绍了黄正泉先生的感人事迹。现整理发表在此,以飨本刊读者。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打虎亲兄弟, 上阵父子兵”。这说明团结的重要性,团结才有力量。咱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也是重点要体现三个兄弟同心协力做公益的感人故事,他们的领头人就是黄正泉。
黄正泉,1930年出生于福建南安诗山镇坊前村的一个侨户家庭,共有四个兄弟,父亲名叫黄欲水,母亲名叫李锄。
黄欲水自早漂洋过海到印尼,靠勤苦打拼赚钱寄回老家养活妻儿。当时的人都比较穷苦,而李锄很会理家,用有限的“侨汇”把一家老小打理得井井有条。
李锄做人很有善心,村里人有困难到 家里来,她从来不问原因,有什么需要,总是尽 力接济,看到人家揭不开锅要“断顿”了,她都会借一点钱或米给他们渡过难关。
有人挑着担子来卖柴草,人已饿得脚酸手软,她赶紧打一些稀饭让他们充饥,有时乞丐来了,她也拿一些米或饭菜给他们,因为她做人好,乡里乡亲都尊称她为“欲水婶”。
母亲的善行善举对黄正泉兄弟影响很大,深深印 刻在他们的脑海中。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侨汇中断,远在印尼的黄欲水无法寄钱回家,欲水婶独自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但即使家庭困难,欲水婶仍坚持让孩子们上学,为凑足学费, 她变卖了不少家产,甚至拔下镶在嘴里的金牙换钱。
1948年,黄正泉来印尼找到父亲,当时印尼的局势比较动荡。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荷兰殖民军卷土重来,侵占了爪哇各大城市,印尼人民展开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那时候, 各种食品及日用品奇缺,特别是印尼共和军控制的地区更是如此。黄正泉读过书,有文化,头脑灵 活,在生意场上很快成为父亲的好帮手。
在他建议下,黄欲水拿出多年的积蓄,扩大食杂店的经营,由黄正泉负责管理。他很有商业天赋,待人热情,诚信经营,为日后事业发展积攒了人脉。随后他看准商机,做法国白兰地酒的代理商,并拥有印尼玢玢公司,经营罐头食品,又在香港合营联友公司,经营布匹、五金、电器。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有了雄厚资本,黄正泉转行从事金融业,创办了印尼 耶佳银行,后来成为当地一家颇有影响力的国际私人银行。
事业有成之后,黄正泉一直没有忘记家乡。为支持家乡公益事业,1984年黄 正泉与胞弟黄正顺、黄正体三兄弟以先父之名创立“黄欲水基金会”。秉承父亲遗志,慷慨捐输巨资,襄助桑梓教育卫生等公益慈善事业。
在南安一提起“黄欲水基金会”,很多人都会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有很多人受到它的恩泽。上世纪80年代,不少教师苦于工资低下,纷纷“下海”,教师队伍不稳定,对学校教学造成极大冲击。黄正泉获知后十分忧虑,便拜会乡贤,四处奔走呼告,终于联合一大批侨亲,为基金会筹集资金,从1989年至2011年,连续22年为诗山中学、南安一中等7所学校的教师发放津贴。教师队伍思想稳定了,就会认真教书,学子们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有了光明的前程,可以说这种恩泽惠及万民。
1998年,正是南安一中从完全中学改为高级中学的关键时期,黄正泉与黄仲咸合资捐建东校门、南校门,大大改善了学校外观形象,又得知学校欠缺一座“实验楼”,便以“黄欲水教育基金会”与侨亲谢振酬合资捐建了实验楼。
黄正泉三个兄弟都是很低调的人。他们关心支持的公益事业很多,包括他的故乡坊前小学,还有诗山中学、南安一中、侨光中学、成功中学、联星中学、南安职专等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师生宿舍、运动场,不少都是黄正泉捐资或筹资建设的。但奇怪的是,这当中几乎没有出现黄正泉的名字。对于公益事业的投入,黄正泉的观念是——“不能让一所学校打上一个人的烙印”。
为此他致力于团结海外侨亲,形成一股有影响力的“侨亲力量”,共同关注家乡公益事业。这是黄正泉尊师重教的思路和心声,也是他不谋名利高尚情操的生动体现。
黄正泉常说:“自己做公益不在意名誉和荣 誉,只是对家乡的情感深厚。个人能力有限,我就是提供一些帮助。我做公益不是有人动员、鼓励我,而是我自己想去做。”
有一年,黄正泉回乡得知诗山中学财政困难,很忧心,寝食难安。返回印尼后他与诸侨亲会面, 商议决定将准备为诗山中学修建实验大楼而筹集的资金先用于还债,以缓解学校燃眉之急。
后来 诗山中学校友会承建实验大楼,资金缺口较大, 黄正泉立即与印尼侨亲商议,筹资150万 元,保证工程进展。实验大楼竣工后,黄正泉又担心设备购置资金没着落,主动致电学校,捐资100万元用于添置实验仪器、电脑等,使大楼真正发挥功能作用。
他关心支持公益不是被动式 的,不用别人三求五求,而是认为有意义他都会去做,而且要做就要做好。在诗山中学校园里,“诗华楼”、“诗侨楼” 、“印侨楼”一座座大楼巍然耸立、十分醒目, 曾经有人提议他捐资的大楼取名为“欲水楼”, 但被黄正泉拒绝了。
200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立碑表彰黄正泉捐赠公益事业的杰出贡献,石碑立 于诗山中学内。有人提议立一座雕像也被黄正泉拒绝了,他说:“省政府立碑表彰的荣誉已经很大了,难道建一个雕像能比得过这个荣誉,不必浪费钱财。”
家乡坊前村一直是黄正泉心中的牵挂,坊前小学四层教学楼,包括学校的校路、围墙、前操场、大 门、绿化,全都是由“黄欲水基金会”捐资修建 的。为了让家乡学子不因贫困而辍学,从1980 年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里,坊前小学的学生都是免费入学,所有学费由黄正泉及“黄欲水基金会”承担。后来又资助村里读初、高中的学生, 奖励考上大学的学生。
特别令人非常感动的是, 每年一二月份,黄正泉兄弟再忙,都会轮番参加 坊前村大学生联谊会,鼓励他们好好读书,报效 祖国、回报家乡。而且黄正泉对农业格外重视, 在他看来中国是人口大国,只有粮食这个关系温 饱的基础稳住了,祖国才能发展。因此从1998 年开始,村里考上农业大学的学生,基金会还会提供1万元的奖学金。
黄正泉重情重义崇高孝道,每年他都会带着子孙回乡祭拜父母。如果在路上遇到他,你可能不会猜到这个衣着朴素的老人家是个金融家、慈善 家。他非常节俭,每年回乡仍住在闽南古大厝的旧居。家庭聚餐时,他的三弟黄正体说他从来不敢点菜,因为即便是最简单的菜,黄正泉还是会觉得浪费。黄正泉认为钱可以花,但要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在黄正泉的影响下,他的弟弟黄正顺、黄正体同样热心公益,而且做人非常低调。2011年10 月黄正顺在香港患重病住院,家乡人民和受资助的单位获知消息后很想去看望他,他都婉言谢绝,一直不让探望,他说:“探望来回他们路上要多花钱!”。在他生命弥留之际,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而是为别人着想。这种朴实而深厚的故乡之 情确实令人感动。黄正泉的另一个弟弟黄正体也是如此,他为家乡也做了很多好事善事,但是南安电视台在搜集资料时,找到诗山侨联专职副主席吕智敏先生,希望他提供几张黄正泉和兄弟的照片,吕智敏先生说:“我与他们相识已经几十年,但他们 刻意不想张扬,几乎没有留下照片。
春风化雨润无声,点点滴滴都是情。黄正泉 其“黄欲水基金会”数十年来襄助桑梓教育卫生等公益慈善事业,目前捐资已达到6000多万元,多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乐育英才”称号。
虽然黄正泉兄弟热心公益、不求名利,但他们为家乡所做的一切,已经深深印刻在家乡人民的心 中,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黄正泉、黄正 顺、黄正体。
黄柏:传承舞狮文化的功臣
每到过年过节,印尼雅加达的人们,都喜欢欣赏源自中国的舞狮表演。
舞狮是一种中华文化传统的娱乐项目,随着华人的脚步走向海外。舞狮表演也在东南亚一带盛行起来。
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就是印尼广肇会馆江夏堂舞狮总教练黄柏先生。
黄柏1945年出生在印尼,是祖籍广东江门的第二代华人。从10岁开始,他就跟随叔叔学习舞狮。从练习基本功起步,到练习敲锣打鼓,从狮头玩到狮尾,一直到1967年印尼政府颁布了十四号法令。
黄柏回忆说:1967年这个十四号条令,是所有来自中国的文化艺术都不可以存在,都不可以在印尼玩。你敢玩,就会进监牢。
就在那年,黄柏不但放弃了自己热爱多年的舞狮运动,还因为自己是中国国籍而被迫辍学。多年以后,由于他精通印尼语、中文、英语和广府话,被选为雅加达广肇会馆主席。
上世纪九十年代,印尼发生多起排华事件,为了给华人同胞祈求平安,黄柏决定组织一个临时舞狮队给大家表演。“华人已经几十年没有见过舞狮了,每个老人家都哭啊!流眼泪。他们说,唉呀!很庆幸我们还能够看到舞狮,32年没有舞狮!今天,又可以有了,他们就特别高兴。”
黄柏说,其实那个时候,政府还没有发“准”字给你玩,我们是偷偷玩的。虽然黄柏当时是以庆祝印尼国庆的名义舞狮,也没有因此被抓,但临时组织的舞狮队还是很快就解散了。
1998年,印尼政府开始允许华人从事中华文化活动,雅加达华人就打算组织成立龙狮团。当时,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就是,谁来牵头做这个龙狮团的主席呢?黄柏的堂弟——大企业家黄一君对大家说,问一下堂兄黄柏要不要当主席?如果他要做主席,我们才成立,如果他不要,我们就不成立。
黄柏说,因为堂弟知道,要有像我这样的人哪——神经病啊!哈哈……搞这个,甘愿把生意都放掉了。
1999年,他的五金公司正做得顺风顺水,已经有50多名员工。黄柏明白,他如果接手这个龙狮团的主席,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家的生意。但是,他连考虑都没考虑,就直接答应,接下这个差事。
雅加达江夏堂龙狮团成立于1999年,从那时算起,黄柏已经担任26年的总教练了。每到春节前后,黄柏和他的龙狮团都格外忙碌,在雅加达各地进行上百场演出,还曾多次在总统面前表演过。
他说:“印尼总统说,你们很好,因为我们的学生有回教、基督教、天主教都有,我们不讲宗教、不讲政治,只要你喜欢,能够玩的好,就能分钱,上次在北京冠军,队员拿到 100 多条印尼币。”
黄威贵:文化传承与宗亲华社宣传者
黄威贵宗长,印尼黄氏宗亲总会兼雅加达江夏堂黄氏宗亲会前秘书长。他祖籍福州,1942年出
生于雅加达。1962年高中毕业于印尼著名的华校——雅加达巴城中学,接受到深厚的中华文化熏陶。自此开启了他为华社服务、推动华文教育的奋斗生涯。
1986年,雅加达福州同乡创立了以“团结同乡,联络感情,发扬互助互惠”为宗旨的“吉祥 山基金会”,黄威贵即加入其中担任重要理事,并在这一职位上坚守了30余年。他还作为巴城中学校友会的创始成员之一,积极参与该组织的创办,并投入大量心血奔走于雅加达巴中三语学校的成立,推动了华文教育复兴。
威贵宗长擅长写作,笔力老到,时常有文章见诸 报端。他对印尼黄氏宗亲会的会务工作尤为热忱,担任总会秘书长期间,不断发表文章为宗亲社团加油助力鼓与呼,尤其强调“祖先价值观” 在凝聚族群、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作用。
例如2015年11月,威贵宗长曾在《国际日报》 撰文,阐述海外华人宗亲组织社团的重要意义, 并记述了印尼黄氏宗亲会的有关事迹。文中写道:
我国自1998年暴乱,塑成了有巨大推动力的“引擎”,众多华社团体纷纷成立,并寻觅全方位交流的网络。而以“祖先价值观”为崇高学习目标的黄氏宗亲会,也利用了当时诸多便利的时间,空间与平台条件,实求造福自身与子女后代的光辉前程。
2000年黄氏宗亲代表由黄双安、黄徳新率团拜见了瓦西德总统。瓦总统说,他原本姓“陈”, Demak囯王Raden Patah 是他陈姓的祖先,曾推翻印度教Majapahit王朝,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印尼回教国。瓦总统重申,印尼的众多族群是统一 的,只有早迁來和晩迁來之分,沒有原住民与非原住民之别。
2000年印尼首次召开了五千人世界黄氏宗亲恳亲大会,随后又主办了2008年东爪哇1500人出席的世黄恳亲大会,以及2014年棉兰2000人出席的世黄恳亲大会。
印尼数十个城市黃氏属会的领导,虽不是年年都到齐参加囯际性会议,部分原因是年事已高,苏岛烧芭霧霾密佈或种种因素,然而,以“祖先价值 观”为崇高学习目的黄氏宗亲会领导,确信仍有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他们履行功课項 目,并没有松懈. 可以肯定说,我国宗亲会“好处多多”!也是国家的“小细胞”之一。如果都是好细胞来成家、 成乡成鎮、兴国兴邦,印尼怎么会成为弱国?!
瓦西德前总统说,没有原住民与非原住民之别。每个族群必具备有精銳的机能优秀细胞,他们必须勿畏勿躁,挺胸负起兴国責任。另一位年迈而德高望重的黄氏长老也谆谆嘱咐说:只有先做好你的“黄家梦”,才可以做好我们大家的“印尼祖国強国梦”!
2016年,威贵宗长(前排右三)与德新宗长(前排左三)率团参加厦门黄氏宗亲会中秋晚会及世黄 商会一带一路经济论坛。
2021年,全球疫情肆虐,黄威贵宗长不幸染疫逝世。这一消息令雅加达宗亲深感悲痛,黄氏宗亲会失去了一位精通中文的宣传者与推动者。然而,威贵宗长所倡导的文化传承和社团发展理 念,将激励后人继续前行。
黄国栋:“华社多面手”与宗亲会务“活字典”
黃賢安:坦陈灼见的智囊人物
普通人对于智囊人物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古代小
说,比如《封神演义》的周朝开国元勋姜子牙、《三国演义》的蜀国丞相诸葛亮、《水浒》里
的“智多星”军师吴用,都是千古传颂的杰出智
囊之样板。
智囊人物身上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足智多谋,非一般“师爷”、“刀笔吏”可比;二是专门为领导人出谋划策, 通常担负“军师”、“参谋长”之类的职责,必要时也能独当一面。
在印尼华社,前任黄氏宗亲总会秘书长的黄贤安先生,应该就是这样一位智囊型的人物。他年富力强,属于刚步入中年的华社“新时代” 骨干,仪表轩昂,口才便给,拥有符合中华传 统文化审美观的端庄形象。
“尽管邻里之间政治观点完全不同,但也没有影
响我们小孩子天天玩在一起,大人虽然比较少来往,不过也没有恶语相向,总之还是以和为贵。”黄贤安回忆说。
黄贤安从小有语言天赋,少年时代被送去新加坡念书,能说流利的英语,稍大一些来到雅加达, 印尼话自然滚瓜烂熟,中文也是出奇的好。听他 讲国语普通话,用词精准,娓娓道来,富有逻 辑,你不会感觉他是印尼土生土长的华人。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印尼现如今中壮年华裔会说中文的不多,达到黄贤安这样水平的少之又少。他具备这个能力,主要拜台湾留学的经历所赐。黄贤安八十年代中期跨海就读,考入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
“我高中那个班40位同学,出国留学的有19 人,绝大部分去了美国、欧洲和澳洲,只有一个 去了台湾,那就是我。”
黄贤安原本打算去德国读书,但后来还是选择了台湾。“我父亲属于那一辈爱国爱乡,对中华文化无比眷恋的老华侨,但当时从印尼无法去大陆求学,所以他支持我到台湾念书。”
对于自己当年放弃德国而改为留学台湾的经历, 黄贤安说:“我一点都不后悔,反而感到自豪。为什么?因为我在台湾学到了儒家思想,领悟了中华文化,这是人生最重要思想基础,让我受益 无穷。”
1991年毕业后,黄贤安从事建筑设计相关产业工作,同时致力于凝聚世界各地校友情谊,以及为母校在印尼教育界奠定重要基础,并于2015 年获颁东海大学第十六届杰出校友。
1998年印尼发生严重排华暴乱,亲历这一事件的黄贤安,“为了让下一代华裔不再因一盘散 沙,在遭受苦难时孤立无援,而下决心参与华人社团的组织活动”。
此后不久,他便跟随著名学者型社会活动家许天堂先生四处奔走,八方呼吁。当时才30出头的黄贤安,见证了印尼华裔总会的创办成立。
许天堂后来担任该总会雅加达分会主席,年轻的黄贤安也从此开始在华社的历练。除了出任印尼江夏堂黄氏宗亲会副主席兼秘书 长,黄贤安还长期担任印尼广肇总会副总主席兼秘书长、印尼留台校友会副总会长。他还是印尼 工商会馆中国委员会的高级顾问、雅加达华裔总会副主席,在很多社团都有其忙碌的身影。
2009年黄贤安坐在救护车上赴西爪哇慰问灾民途中。
作为台湾回来的留学生,黄贤安这一辈与台湾和大陆都有联系的印尼华人,其思想思想倾向是 偏“蓝”还是偏“绿”呢?这是笔者曾经好奇而关心的问题。
2021年疫情期间,笔者曾前往雅加达草埔班芝兰古香古色的唐人坊大厦,在那间由黄贤安掌管的“天天来”餐厅与之会面(下图),并倾听了他对海外“留台人”所共同面临的敏感问题发表看法, 同时对有关留台校友会和印尼华社的一番高论。
与其谈话,很受启发,感觉有必要借此机会记述下来。
概括而言,有以下几点:
其一,作为海外留台侨生,我们在台湾接受专业教育,感悟中华文化,皆为受益者。台湾的母校对我们有恩,我们对台湾有情,这是人同此心之常理。印尼及世界留台校友怀着感恩的心,与台湾母校及方方面面保持良好互动,发展文化教育及经济合作,也是自然而然,无可非议。
其二,这些年来台湾发生蓝绿之争,政党轮替,岛内有去中国化的台独倾向。这是海外华人,包括留台侨生所坚决反对的。中国大陆是全体华人的祖籍地,血缘亲情,根之所在。古语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台湾作为祖籍国中华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谈什么独立,既不可能,我们也不会接受。此乃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我们留台校友的态度旗帜鲜明,绝不含糊。
其三,因为双向交流的关系,留台校友会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接触到台湾一些政治人物。我们无法左右这些大人物的政治光谱,但是我们作为海外华人和印尼公民,不会参与或涉及海峡两岸及岛内的政治议题,更不会选边站,惹出麻烦。
其四,鉴于国共两党历史恩怨,导致五六十年代印尼华侨社会,曾长期发生过左右及蓝红之争。随着岁月变迁,时空转换,印尼华人早已落地生根,从法律意义上变成效忠印尼祖国的印尼华族。当年的政治立场和左右纷争不复存在。但毋庸置疑,华社有很多人仍然对留台侨生心怀疑虑,认为我们属于“台湾派”,戴有色眼镜,对留台校友会的活动敬而远之,有意无意,把我们的社团边缘化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大可不必如此。留台校友会的成员应理直气壮地昭告同胞,我们和大家一样,身为印尼公民,我们热爱印尼祖国;作为海外炎黄子孙,我们也爱祖籍国和祖先的故乡;而作为留台学生,我们同样亲近台湾。大家殊途同归,让世界多一份关爱,这是历史的 选择,百利而无一害。
其五,中文人才青黄不接,是当前印尼华社普遍 面临的困扰。但是大批留台侨生却不存在这个问 题,有影响力的华社应秉承开放包容精神,为留台知识分子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发挥优势,取长补短。留台校友会也应主动跳出自己的小圈 子,积极融入更大的空间,施展才干。我们既要进一步做好与台湾的教育合作,同时也可尝试开展与中国大陆高校的交流,推荐更多 的孩子去中国内地求学深造。循序渐进,达至一 种双赢与多赢的局面。
时机成熟,印尼完全可以 成立一个留华校友会,范围更加广泛,两国三 地,吸引更多人才,这样对印尼有利,对华族有 利,对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有益处。
诚哉斯言!在我看来,黄贤安先生的这番话,不仅表达了留台侨生的心声,也是印尼华社的方向所在。在这个多元交融的时代,华人社会确实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携手并进、共创和谐。
未完待续,下期再见。如果感觉本文还有点内容,就请按个“在看”鼓励一下吧!
往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