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之相比差了什么?说说他这个级别成功者的共同特质我接触的很多印尼华商大佬,在谈论自己的早年的创富经历时,都表达过曾得到贵人相助的感激之情。
丘昌仁也是如此。
这实在是他们人生中可遇不可求的一种幸运!
如果上升到理论,此种现象或者可以从以下两种角度来看:
意外的幸运:其中一些人可能将他们早期的成功归因于幸运的意外或偶然的事件。他们相信,他们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遇到机会和帮助他们走上旅程的人纯粹是偶然的。
命运法则:另一种观点是,他们将其视为生活中更加广泛模式的一部分,几乎就像命运一样。他们相信某些事件和偶遇是注定要发生的,从而让他们受到正确的引导,或遇到有影响力的商界前辈和达官贵人给予鼎力支持,为他们辉煌的人生篇章埋下了伏笔。
这里举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
比如大名鼎鼎的已故华商巨头、印尼三林集团掌门人林绍良先生。他在1997年以前曾经是连续多年的华人首富,美国《投资者》杂志将他列为全球12大银行家之一,也被称为“世界十大富豪之一”。
林绍良先生(1917-2012),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21岁前往印尼。1950年代与兄弟创办三林公司。后相继开办多家民生必需品工厂并涉足金融领域。他将主业锁定在“衣食住行”,成为印尼工业化的重要推动者,三林集团也逐步成长为印尼最大的企业集团。
著名的“维基百科”,在有关林绍良先生的条目中,披露了他早年的一段经历。
晚年的林绍良先生与苏哈托总统。
这正是他非凡人生的真实写照。
再举一个鲜为人知的例子。
印尼有位大佬林德祥先生,祖籍福建莆田,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于印尼楠榜,和本书主人公丘昌仁恰好是同一个故乡。
据2022年公布福布斯印尼富豪榜,佳通轮胎掌门人林德祥及家族(sjamsul nursalim)上榜身家9.4亿美元,在印尼前50大富豪中排名第48位。
林德祥家族,早年是东南亚有名的“胡椒大王”,后来因创办执掌佳通轮胎,成就了他本人“轮胎大王”的美誉。
笔者在楠榜有位土生土长的文友黄先生。他告诉我,有关林德祥的发迹史,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年轻的林德祥从美国留学归来。有一天他和一位同学去雅加达游玩。这位同学有个好朋友,是印尼一位四星将军的公子。而前不久,这位将军的公子不幸遭遇车祸去世。同学就带着林德祥去将军府上看望慰问好友的父母。
没想到,那位将军的夫人一见到林德祥,便泪如雨下,激动万分。原来正在悲伤中神思恍惚的将军夫人,感觉这位仪表堂堂的华人青年,神态相貌和言行举止,都非常像她已故的儿子。而将军本人也有同感。
夫妇俩越看越像,越看越爱,当场提出要收林氏做他们的义子,以解忧伤与思念之苦。善解人意的林德祥思索片刻就答应下来,从此拜将军夫妇为义父母,并经常前去探望,谦恭有礼,殷勤备至。
在那个苏哈托掌权的年代,军队在印尼的势力如日中天。从总统到部长、省长、市长、县长,乃至村长,几乎都是大小军官兼任。
林氏的这位义父乃四星上将,位高权重,为义子经商铺路搭桥可谓举手之劳,轻而易举。
林氏由此获得印尼橡胶行业非常重要的特许经营权。再加上他本人也是精明强干,极富经营头脑,做胡椒跨国生意的家族又有实力和商业网络,其创办的佳通集团便顺理成章, “轻舟驶过万重山”,迅速成长为一间多元化产业的巨无霸企业。
中年时代的林德祥先生。
上述传闻是真是假,笔者无从考证。但以我对印尼华商群体的了解,类似这样的幸运儿的事例确实不胜枚举。
就在我写作本书这一卷的时候,一位在印尼工作多年的台湾媒体朋友,亲口向我讲了这样一桩奇闻轶事。
这位同行说,2022年2月20日那天,她被请去参加雅加达工商界一帮老板的聚会。席间,人们发现其中一位白发老者心事重重、寡言少语,就问他最近在忙什么?
老先生神色凝重地回答:“我在给儿子准备后事。”
啊!出了什么事?
莫非你的孩子生了不治之症?
在座的朋友关切地询问。
老先生说,我儿子没有生病,而是他准备过几天就跳楼自杀。
大伙儿一听,面面相觑,更加摸不清头脑了——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子!
老先生告诉大家,前几年他儿子向银行贷了一笔巨款,在外岛买了一块油气田,又花了很多钱开发,虽然打出了油气,但这一两年石油天然气价格一直下跌,弄到企业资不抵债,银行贷款到期,天天催逼债务,我儿子无力偿还,后悔莫及。他也不想连累家人,就决定自我了断。
他跳楼的地点已经选好了,只等银行过几天上门强制查封他的公司,就一死了之,死一个保全家。所以,我要为儿子准备后事。
听老先生这么一说,大伙儿全都唏嘘不已。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你借了银行偿还不了,银行当然不可能善罢甘休。各位都是商界人士,自然懂得其中的厉害。
记者朋友说,这场聚会散了半个月吧,人们又见到那位老先生,只见他满面春风、一脸喜庆,不禁十分诧异:“某某先生,你的孩子没事啦?”
老先生开心大笑:“哈哈!我儿子福大命大,峰回路转,外国人打仗,又让他起死回生啦。”
原来,就在银行将要上门查封他儿子的公司,还差三天的时候——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突然对乌克兰大打出手,俄军从多个方向攻入乌克兰,导弹、坦克一起上,机械化部队长驱直入。
乌克兰奋起反抗,美国北约赶紧大力支援,冲突局势升级,加上俄罗斯是重要的能源出口国,俄乌大战刚一爆发,便立刻导致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急剧上涨。
在此形势下,原本要上门逼债的银行,顿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但马上给这位拥有油气田的债务人办理延期还款,还主动提出追加贷款。与此同时,国内外又有许多投资商闻风而动,纷纷拿钱过来,抢着要求与其合作。
这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就这样意外来财,满血复活。他那位垂头丧气准备跳楼的宝贝儿子,摇身一变,意气风发,又成了怀揣大把钞票,到处买房地产的成功企业家。
古人早已有言:“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上述事例,再次印证了这一颠扑不破的人间定律。
你鸿运当头,有如神助,天地都会为你出力;你时运不济,纵然英雄盖世,也是身不由己。
或者多发几句感慨:所谓时来运转,枯木逢春,命运之轮开始翻转,一个人的逆袭之路就此展开。哪怕他出身平凡,默默无闻,只要具备才华潜力,又刚好被贵人慧眼识珠,就有可能踏上一段宝马香车、康庄大道的旅程。
至于本书主人公丘昌仁先生,是否也遇到过类似机遇?
我想一定有过,只是不像前面的例子那么充满戏剧性而已。
他也曾满怀感恩地表示,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多有贵人相助。具体细节他没细说,我也不便多问。
但我相信,成功很少来自单一因素,通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人品质、努力、机会和他人的支持。
无论被视为运气还是命运,丘先生等华商大佬对贵人相助的认可,都强调了外部影响的作用,以及个人潜质在成功路上的重要性。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几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以及情投意合的挚友亲朋。
丘昌仁的幸运在于,他的原生家庭虽然并不富有,但是父母亲都是正直、善良而又坚强,自信、乐观而又豁达,堪称老一辈客家华侨的典范。
他们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以及对邻里的乐善好施,充满着人性的光辉。
丘昌仁天然继承了这些优良的品质。
而丘家兄弟姐妹也是几十年和和睦睦,亲密无间。就算丘昌仁后来一马当先,脱颖而出,成为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也从未忽略对兄长的敬重和对弟弟妹妹的呵护关照。
这在印尼大老板家族中并不多见。
与此有关的故事,本书前面的章节已有叙述,这里不再重复。
在我看来,丘昌仁更大的幸运在于,他娶到了一个文静贤惠、通情达理、孝顺婉约的太太,并且共同培养了一个出类拔萃的儿子。
先来说说丘夫人万素娟女士。
与夫君丘昌仁一样,万素娟也是一位在印尼土生土长的侨生,同样是客家人的后代。素娟的父亲来自中国梅州五华县,早期在印尼勿里洞岛谋生,后来搬到西爪哇的山城苏加巫眉(Sukabumi),在那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母亲是福建人,祖籍闽南泉州,出生在爪哇岛,与父亲结婚后,一同在苏加巫眉开店经商。
苏加巫眉位于雅加达以南100公里的地方,是一个被山脉环绕的美丽山城,气候凉爽,附近的山谷被森林覆盖,有很多茶园,堪称理想的避暑胜地。小城的风土人情充满了浓厚的爪哇文化传统,华人大多在此经营各种生意,民风祥和,朴素的日子就像山间的溪水一样淙淙流淌。
素娟出生于1954年,属马,比昌仁小三岁。她是一位华侨中产家庭的小家碧玉,容貌清秀,性格温和,举止优雅,长着一双弯弯的笑眼,眉宇间传递着文静聪慧的神情。
万素娟小时候就读于苏加巫眉的华侨小学,1965年读到四年级,华校就被关闭了,她便转去当地的印尼文学校。那个年代,华人的孩子无法再读中文华校,一般上只好辍学回家,顶多再想办法找老师偷偷补习一段时间,就开始帮助照顾家里的生意,比较少继续再读印尼文的书。
素娟则不同,她成绩很好,不愿意放弃求知上学的机会,父母就让她去读印尼文学校,一直读到中学毕业,然后又一鼓作气,考上了首都的金融财经学院。
七十年代中期,万素娟高校毕业,凭借所学专业,顺理成章进入到雅加达一家银行做职员。正是这份工作,为她与年轻的丘昌仁相识相爱,搭起了一座鹊桥。
前文我们说过,丘昌仁那时候还在舅舅的土产公司当差跑腿,几乎每天都要去银行转账收款、兑换支票。很自然就和柜台里面出纳小姐万素娟打起了交道。两位年轻人,一个是银行客户,一个是银行职员,开始只是单纯的业务关系,一来二去,逐渐熟络,互生好感。
在昌仁眼里,素娟这位端庄秀丽的华人女孩,不仅业务熟练,做事认真,而且性情温婉,总是微笑对人,从容亲切;她的声音柔和动听,就像一阵清风拂过耳畔,让人心旷神怡。
与此同时,素娟也感觉到昌仁这个英俊的小伙子,为人真诚,精明能干却不张扬,言语不多但内涵丰富。在他身上,仿佛潜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还有一种热情向上的气场;不知不觉,便吸引了姑娘的目光。
就这样,老天的眷顾,让素娟这位知书达理、温柔甜美的女孩走进了丘昌仁的人生。
当时,昌仁和哥哥已经合伙开办了一间土产批发店铺,自主创业,他还在舅舅的公司兼职忙碌,每天奔走于不同的市场,小试锋芒。
悄然而降的爱情,就像一把熨斗,一瞬间便抚平了他的满身疲惫。
昌仁向素娟发出邀请,两人在下班之后开始约会。
每到傍晚,夕阳西下,赤道线上白天的暑热消退了,柔和凉爽的风从海面上轻轻吹来,雅加达暮色升起,大街两边华灯初放,昌仁向素娟一起出来游玩。他们开车兜风,去谭林大街热闹的沙丽娜大商场闲逛,也去大芒果街的罗戈沙丽快乐世界品尝各种小吃。
他俩也喜欢看电影。七十年代末期,载歌载舞的印度影片正在印尼大行其道,昌仁和素娟便结伴去戏院,看了大量优美活泼的印度爱情片。
那个时候,椰城最美的夜色,就属于这两个陶醉在幸福之中的年轻人。
1979年,丘昌仁与万素娟在雅加达喜结良缘。
一开始,他们在红溪街一个巷口,买了一栋二层楼的房子,楼上居住,楼下是兄弟公司的店面兼办公室。此时的丘昌仁,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爱人的温柔、新婚的甜蜜。这使他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即使在外面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如果没有家庭给他支持、休息和温暖,那么,他的成功也仅仅是霎那间的喜悦。
几十年过去,丘夫人万素娟始终保持着一颗安静从容的心,承载丈夫的喜怒哀乐,和丈夫一道经历尘世的风雨,不因他一时的失意而抱怨,亦不会因为他飞黄腾达的成功而得意忘形。
身材娇小的她就像一棵大树,稳稳地立在那里,为男人撑起一方精神的绿荫,让男人没有后顾之忧。
有一个例子,足以证明万素娟的温良和贤惠。
丘家有七个兄弟三个姐妹,个个对父母都很孝顺。父亲英年早逝后,此前成家立业的大哥、二哥便先后把母亲接到自己家里照顾。后来三哥和昌仁以及下面三个弟弟,也都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大家都争着接母亲和他们一起生活。
但是当老妈来到四儿子昌仁家里,便决定在这里长住,再也不愿意离开。有时候去其他儿女家里看看,小住几天过后,还是要回到四儿那里。
不是母亲偏心昌仁,也不是因为这个儿子家大业大,其实丘家兄弟个个事业有成,都是华屋美宅,锦衣玉食,而是昌仁的太太以她特有的孝敬体贴,赢得了老母亲的由衷喜爱。
家婆尤其欣赏素娟的善解人意,喜欢她为人处世的做法,包括料理家务,相夫教子,还能帮忙应付昌仁公司的业务,贤惠能干,脾气性格又好。更难得的是,这位四儿媳和丘家全部兄弟姐妹,妯娌之间相处得都很好,大大方方,亲亲热热。
老人敏锐地感觉到,素娟的心地善良,礼数周全,不仅是对长辈,对同辈、晚辈都是如此。在亲朋好友面前,她随和而又安静,没有八面玲珑,更不是勉强应酬,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和力。
从60多岁到80多岁,母亲一直同四子昌仁一家人在一起。直到老人去世,自始至终,素娟从未和家婆拌过一次嘴,红过一次脸。
中国人常说:自古婆媳难相处!但是万素娟和家婆的关系,却不是母女胜过母女。
在母亲生病卧床的最后两年,丘昌仁和夫人每每去医院悉心陪伴。特别是夫人素娟,凭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多方照应,安抚老人,可以说无微不至,直到临终,不让家婆受到一点委屈。
写作本书期间,丘先生有一次和我谈起夫人孝敬母亲的种种,情不自禁流下了热泪。他哽咽着说:“我很感激太太,她对妈妈实在是太好了!可以说是亲戚朋友所公认的。丁老师,你一定要把这方面的事情写进书里。”
我在采访过程中,有比较多机会与丘先生夫妇相处。
他们外出旅行,也曾多次邀我一同前往,不论是去印尼各地工厂视察,还是他作为印尼龙狮运动联合总会主席,率团观摩比赛,或者去大马和中国观光旅游,都使我得以近距离感受这对贤伉俪的情趣爱好,并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神仙伴侣,天作之合”。
他们夫妇二人都是天生的美食家,无论在雅加达还是在其他地方,一有时间和机会,都有兴趣追求完美的饮食。
丘昌仁中等身材,瓜子脸,红光满面,额头发亮,目光炯炯。《厨房里的哲学家》一书中说,这种相貌的男士,一般上都是好胃口、有口福之人。
而那些爱吃甜食的女性,身材多数比较小巧,容貌也很清秀,她们的味觉通常与众不同,重要的是,她们天天享受甜食和各种美食,却不必担心长胖,永远保持苗条。丘夫人就符合上述特点。
丘先生年轻时对穿着不大讲究,但是如果遇到好吃的,必不放过,不管多贵,总要一饱口福。他喜欢和一帮相同爱好的朋友相互宴请,彼此精选、细品每一道菜,每吃一口都心有所得。雅加达那些有名餐厅的厨师熟知他们的口味,一旦搜寻到这帮人钟爱的食材,就会打电话通知他们过来尽情享用。
丘夫人和丈夫一样讲究美食,而且厨艺精湛,擅长制作各种印尼点心。有一次,丘先生的堂弟丘兴仁从广州来印尼探望哥嫂,我和他同住在丘氏专门用来招待人客的菜园别墅。
大家一起闲聊,我无意中说起,雅加达有间民丹岛华人开的肉骨茶店,味道不错,兴仁表示也很喜欢。
丘夫人听罢微微一笑,没有说话。结果第二天一早,夫妇俩就来到菜园,指挥佣人从车上端出一大锅煮好的肉骨茶,还有雪白米饭、金黄的油条和所有调料、连同一套精美的餐具,一股脑摆在了桌上。
丘先生兴致勃勃招呼我和兴仁:“来!来!尝一下我太太的手艺。”丘夫人在一旁笑意盈盈地说:“昨天听到你们说喜欢肉骨茶,我回去就叫人买了排骨,早早起来炖好了,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那锅热气腾腾肉骨茶,鲜香四溢,我们四个人围坐在那里,大快朵颐,吃到不亦乐乎。我心里赞叹,世上怎么可以有这样的美味!必须承认,丘夫人亲手烹制的肉骨茶,是我生平吃过的最好吃的肉骨茶。
前文说过,丘先生酷爱听歌,隔三差五,就要请几位演唱华语歌的资深艺人来家里或会所唱“堂会”,兴致上来,也操起话筒唱上几首。
他会唱歌很多,主要是东南亚和港台一带的流行歌曲,我印象深的是听他唱《希望在人间》、《恋曲1990》,感情投入,逸兴遄飞,确实唱的不错。
我在雅加达的时候,丘先生每次开“堂会”,总忘不了发信息给我:“丁老师,过来听歌。” 我赶过去,在那里认识了他的几位好友:陈和、洪鼎瑜、叶栋生、何伟赞等人。
这陈、洪二位,每回都带着太太,两对夫妇都是唱歌的好手。尤其那位陈和先生,堪称多才多艺,普通话、粤语和印尼话都挺精通,粤语歌也唱得很赞,还能拉二胡,而且达到专业级的水平。
洪鼎瑜先生个头不高,人很斯文,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他是苏北小城兰都(Rantau prapat)出生长大的福州人,在雅加达读完大学,就地创业获得成功。洪先生从小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至今还能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滔滔不绝,一字不差,比我这所谓的文化人记得更牢,令人甚感钦佩。
丘昌仁夫妇在他的会所歌厅与朋友茶叙。右边两位是陈和先生夫妇。中间站立者系洪鼎瑜先生夫妇。
还有一位身材魁梧、留着花白短发的叶栋生先生,总是独自前来,但只是笑眯眯坐在那里喝茶喝咖啡,听别人唱,他自己从不上台。此人是一位“可可豆大王”,还在唐格朗(Tangerang)拥有一家星级酒店。他热情爽朗,每当听人说到中国的社会进步,就由衷高兴得开怀大笑。
我的朋友杨健昌先生,为人谦和厚道,在雅加达华社大佬中人脉广泛,有“万能秘书长”之称。作为丘先生的好友,他们夫妇也是“堂会”的常客。
健昌兄和太太十分恩爱,两个人总是手拉手上台,十指紧扣,每次都会声情并茂地同唱一首《选择》:
总之,丘先生这班朋友,大多是志趣相投的性情中人,亲和、正派,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之好。
身为女主人,丘太太也很享受这个氛围,她事先准备好各种茶点小食,请大家随便享用。她唱歌时,多半会邀请几位夫人一起上台,共同唱几首柔和欢快的小调,歌曲轻松活泼,声音清澈甜美,大家都挺陶醉。
除此之外,我在陪同丘先生夫妇外出途中,也亲眼目睹了他们之间夫唱妇随的和谐节拍。
丘夫人在家是贤内助,在外同样是贤内助,每次出行,不论在机场还是车站,长途或者短途,她都与丈夫形影不离,把一切手续和先生的内务打理得清清楚楚,有条不紊。
其他诸如参观视察、饭局会客,乃至手机查询各种信息等事宜,也都做得十分周到,不动声色就安排妥帖。
(未完待续)
丘昌仁传记系列往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