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小注
2024年2月22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福清县委副书记、县长,福清市委原副书记、市长,福清市政协原主席邱玉清同志因病逝世,享年87岁。
惊闻噩耗,海内外各地社团、乡侨纷纷以发来唁电等不同方式,表达沉痛哀悼,缅怀这位土生土长的玉融之子从“放牛娃”到福清首任市长的战斗人生和光辉历程。
邱玉清:乡贤公仆的侨缘
公元699年福清置县到如今,历史 长河流过了1320年。悠悠岁月,朝代更 替,风云变幻,说不尽的荣辱兴衰。
有人统计,由唐到宋、元、明、清, 再到中华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又到 2019 年,其间历朝历代,被视为福清百姓“父母官”的县长市长,一 共出了 268 人。
在这两百多位“父母官”中,从小在渔溪土生土长的邱玉清乡贤,是一位共 产党的好干部,百姓称赞的好官员。
从1985年8月到1994年1月,在邱玉清主持政府工作近十年的岁月里,他极力配合市委主要领导,贯彻落实“维护侨益,凝聚侨心,借助侨智,发挥侨力”的侨务政策,引领海内外父老乡亲,打出了一系列的令人赞叹的“侨牌”。
与此攸关,福清跨越了一个划时代的历史节点——由福清县变成福清市。
撤县建市的完成,使邱玉清成为福清有史以来唯一具有双重身份的父母 官,既是承上启下的最后一任县长,又是继往开来的第一任市长。
回望昨天,这位善打“侨牌”的县市长,一生难忘的经历和仕途的作为,无不与侨的缘分有关。
1985 年 担 任 县 长 的邱 玉 清(右) 与 县 委 书 记 陈 元 春 合 影。
父亲留洋母病亡 童年心酸说不完
1937年8月16日,邱玉清出生于福清渔溪镇联华村(原梧瑞)花亭台自然 村。花亭台地处山区,属穷山僻壤,邱家几代人都居住在村里一座简陋的平房 里,靠务农生活。
1937年3月,当邱玉清还在母腹之中尚未出世,他的父亲邱之荣就跟随伯 父邱之祥一起背井离乡,流落到印尼万隆。起先做小生意,也在华校做过小学 教员,后来又在旅印乡亲邱廷玑先生的纺织厂当出纳。
早年印尼饱经战乱,上世纪六十年代又与中国断交,而国内遭遇文革浩劫, 邱玉清的父亲在印尼终日为生计劳碌,一直未曾回国省亲,父子间只有书信往 来。直到1976年父亲因患肝癌病故,他们父子始终无缘见上一面。
邱玉清的母亲,自嫁入邱家,一直为操持全家人的一日三餐而在穷山恶水 里摸爬滚打;即便身怀六甲还要送别作为家里唯一壮丁的丈夫远渡重洋,也无怨无悔。可上苍无情,1943年,母亲暴病身亡,年仅26 岁。那时邱玉清才6 岁, 父亲远在天边,母亲突然去世,他号哭不止,正所谓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
此后,他和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经不起连续痛失亲人的致命打击,不到两 年,祖母也因伤心过度,抛却孤苦伶仃的幼小的孙儿含恨归天。
从此,邱玉清无依无靠,成为真正的小单身哥。为了活下去,小小年纪就无 奈地起早摸黑,替人放牛、种地,上山砍柴、烧炭,受尽欺凌,经常挨打挨骂,经受了说不尽的艰辛磨难。苦难的童年使他永远难忘,但苦水里泡大的孩子,比 起同龄人就显得更有主见,更有胆量,在人生道路上更能经受风雨霜雪。
孤苦孩子得解放 新旧社会两重天
1949年,福清解放,第二年人民政府便分给邱玉清一亩三分半田地,又保送他这个穷苦孩子到梧瑞小学读书。13岁的他一入学,就直接插班读三年级,四年级升五年级的考试,考了全校第一名,他下定决心既要读好书,又要种好地。
1955年,邱玉清小学毕业,以良好的成绩考上福清一中。1961年,又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厦门大学经济系,24 岁的他已结婚成家有了两个女儿。
1965 年,即将大学毕业的邱玉清被吸收加入党组织,成为厦大 66 届政治 经济学专业第一个新党员。
从厦大毕业后,邱玉清先是被分配到家乡渔溪的解放军农场劳动锻炼。后 又经受了福清县委教育部门、农村工作队、党校等多个岗位的历练,皆任劳任怨,表现出色。
落实政策暖侨心 思想解放故人亲
1981 年,邱玉清被调到福清县侨务办公室任副主任,本身拥有侨属身份的 他,由此开始扑下身子做好侨务工作,直至当上县长,进一步成为知侨爱侨的 贴心领导人,从而开创出福清侨务历史上最富有活力的光辉岁月。
在县侨办工作期间,邱玉清和同事们在上级领导支持下,首先积极稳妥地 狠抓中央侨务政策的落实,大批文革造成和历史遗留的涉侨冤假错案得到平 反。在如何对待华侨和侨属侨眷问题上,实现了拨乱反正。
他们花了三年时间,取得重大成果,其中包括落实退还被挤占的 85 户 13.4 万平方米侨房,改变了1150 户华侨地主、富农成分,落实归还了土改时被错误没收的681户约13万平方米侨房。
从此,打破了多年套在侨眷属身上的枷锁,使他们在国内外都能挺起腰杆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可以高高兴兴回到国内回到自己的家,于是他们频频回乡探亲访友,纷纷慷慨捐资,扩建福清医院、中学,建造华侨影剧院,兴建侨兴轻工学校,投资建设华侨罐头厂和清华糖厂,海外华侨还倡议并捐款帮助家乡政府筹办福清瑞云塔中秋甲子点塔灯活动。
从此,海内外乡亲进进出出,路越走越近,人越联越亲,心越贴越紧。一股股爱国爱乡的热情越来越升温,一颗颗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心越来越沸腾。
当县长出访海外 开先河闽剧引资
1985年8月,侨办副主任邱玉清被省里提名任命,并经人大选举担任福清 县长,开启了由副科级干部直接升任县政府一把手的先例。
福清的父老乡亲有百万之众,但基础条件很差,一直是有名的地瓜穷县,发展经济便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县之长,邱玉清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从事过侨务工作的经验,使他深刻意识到,福清是著名侨乡,旅外乡亲众 多,实力雄厚的海外乡亲大有人在。只要抓住引进侨资,借助侨力这个龙头,很多难题都可迎刃而解。
为了加快海外引资办厂的步伐,他们决定先去东南亚,尤其是印尼、新加坡、香港等地,那里乡亲最多,旅居时间长,积累有丰富经验和雄厚资金。做好这个区域侨的工作能起带动广大海外乡亲的作用,也能引进 外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
但是当时包括印尼、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大都未建立外交关 系。福清县领导便选择民间文化交流先行。
1986年3 月,邱玉清县长亲自率领 福清县闽剧团演职人员一行52人,准备了八台闽剧,第一次走出国门赴新加 坡演出。在星洲住了 21天,在新加坡国家剧院演出了《魂断燕山》、《门槛刀 痕》、《曲判记》、《牛魔女中状元》等十六场戏,吸引了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地乡亲前来观看。林绍良、林文镜、林日顺、林绍喜、林绍根、陈子 兴、姚春桂、侯家斌、魏成辉、俞进财、王福顺、王发祥、林方华、许孙雄、黄季焰、张鸣琴等乡侨更是每场必看。
在此期间,邱玉清等县领导每天分时段工作:晚上组织观看演出,接待客 人,介绍剧情;白天走访重点侨胞和在星洲的融籍社团,争取侨力建设家乡。林绍良先生等侨领给予了热烈地积极回应,热心感人。
印尼、新加坡等地融籍乡亲聚集一起,商议设立家乡建设基金会,筹集 6000 万港元。
林绍良先生把任务数分解到居住在印尼各个城市的乡亲,福清县这笔捐款中的65万美元给了县电信部门,用于引进日本富士通2500门母机发展程控电话。
1988年,福清就成为全省第一个开通程控电话的县,大大改善了本地的投资环境。
邱玉清带领的“闽剧引资”前所未有,对后来的海外招商引资工作产生了积 极影响,开创了政府招商工作走民间交往路线的新路子,也开启了文化搭台经 济唱戏的新模式。
1987年4 月27日,侨领林文镜先生受侨领林绍良先生委托,率领35位印 尼工商考察团成员回国考察,侨领们对福建省领导表示,他们回来投石问路, 就是要以“四两拨千斤”方式帮助家乡福清发展经济。如果成功,随后就有千军万马回来建设家乡。
1990 年,邱玉清(左一)与福清县广大干部群众热烈欢迎林绍良先生 一行首次回乡考察、省亲。图为欢迎场面。
有侨领还表示,正是我们家乡福清落后,我们才回来帮助改变面貌,要力争五年内开发企业产品,销售额要达到五亿美元。
县长邱玉清在场聆听这些肺腑之言,刻骨铭心,感动得流下热泪。
从此,对海外乡亲的招商引资工作硕果累累,外资企业在玉融大地生根发 芽,全面开花结果。
经济社会大发展 撤县建市换新天
邱玉清担任县长的第6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扩大,福清驶入经济社 会发展的快车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撤县建市摆上了议事日程。
1991 年 5 月,在福清建市庆典 大会上致辞。
1990年1月,国务院民政部官员来融考察后,认为福清各项发展指标与建 市条件相近,虽然城市规模不大,但总体规划已在实施,外资雄厚,发展速度很 猛,后劲很足,如批准建市,会促进快速发展。
他们回北京后及时研究,并批准于1990年12 月26 日和毛主席家乡湖南韶山县同时撤县建市。
经过四个多月 的筹备,福清于1991年5月5日正式挂牌建市,实现福清历史性的伟大转折。邱玉清也就成了福清最后一任县长,首任市长。
1991 年 5 月,在福清建市庆典大会主席台上。
福清建市之后,在市委决策领导下,邱玉清带领市政府坚持不懈,继续打好“侨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大手笔谱写了以下篇章:
——为解决自古以来的缺水干旱问题,动建“一都溪引水”和“闽江调水”工 程。市长邱玉清亲任工程总指挥,全市大动员,在海内外乡亲共捐资4 亿多元 的基础上,各方筹集近10亿元巨资投入施工,彻底改写了福清十年九旱、严重 缺水的历史,保证了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市民饮用水。
——大幅提升供电能力,满足电力井喷需求,在全市一举建成10多座大型 变电站,配套完成了2000多公里输电线路的架设。
——实施多元开发,改造新建乡村公路163 公里,新建了50米宽的清荣 大道、海口山下到城头与长乐松下交界的海城路,以及东张玉林到南少林寺的 公路,还新建了南门到东瀚的大真新公路;拓宽改造元洪路18米宽的沥青路面为50米宽的水泥路面,并且拓宽改造了渔溪到江阴、龙田到江镜、高山到牛 头尾、太城到东张、西门到溪头等多条公路。
——根据福清财力,先在江阴下垄建起5000吨级的集装箱码头,以解燃眉 之急。接着又由林氏集团创办3万吨泊位元洪面粉厂专用码头。并响应支持侨 领林文镜先生有关开发建设江阴码头群的倡议和呼吁,终于建成了年运输量达50万标箱,20多个泊位码头的福清江阴港(现福州新港)。
上述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极大促进了福清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建市头三 年,全市共兴办三资企业243 家,平均每4天就兴办1家。
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上郑工业区为国家级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 10 平方公里。
此后,中央领导江泽民、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和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均来融视察 指导工作。杨尚昆、华国锋等老领导也纷纷视察福清。
融侨开发区由一平方公 里起步,后来扩大到十五平方公里。在邱玉清刚当县长的1985年,福清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3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82 元,在全省排第57位,县财政收入只有1714 万元。
到 1993 年邱玉清担任市长期间,福清工农业总产值已达到61.3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75亿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了14 倍多和将近10 倍,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县市前三甲。
福清这颗祖国东南沿海的明珠,已然发出了璀璨夺目的光彩。
桑榆最重晚晴好 老骥再唱春牛歌
1994 年,邱玉清卸任福清市长,改任市政协主席,仍兼任市委副书记一职。在切实履行政协各项职能的同时,他和同事们坚持发挥福清侨乡优势,突出抓好侨港澳“三胞”联谊工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福清旅外“三胞”当时多达50多万人。市政协有港澳委员34人,台胞台属委员12 人、侨眷属委员18人。
在邱玉清领导下,市政协三年共接待“三胞”近200人次,引进了一大批外商投 资项目。他还六次出访印尼、新加坡、韩国、越南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由政协牵线搭桥,促成三资企业在融落地的达40多家,引进外资3亿多元;由政协委 员做工作,动员“三胞”捐资建设学校、医院、道路等公益事业达3000多万元。
市政协还大力引导和支持经济界政协委员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建功立业, 其中有66位委员办起了各类企业,总投资约12亿元。
邱玉清在主席任内,福清市政协与党政机关做到了“两头热”、“同搭一个台,共唱一出戏”,使政协在 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9年3 月,已年满 62岁的邱玉清从市领导岗位光荣退休。年过花甲,告老返乡,理应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但他并没有闲下来,又在一 批老同志再三“游说”下,担任了福清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
这位前福清县县 长、福清市市长、市政协主席,从此成为全市九万多名“老体协”会员的“头”。
在老体协工作的10年里,邱老用做县长市长的态度来做老体协主席——不干就不干,要干就要干到最好。凭着当县长市长和政协主席期间“攒下”的好 人缘,邱老开始到处拉赞助,争取财政拨款扩充老体协活动场地。他还盘活了 老体协资产,用这些钱支持乡镇老年体育活动中心的场地建设。
几年功夫,市区及各乡镇就拥有门球场95个、气排球场108个、地掷球场 59个、柔力球场 44 个、小公园与露天舞池36个,健身路径490 条,并建成一大批室内活动厅、舞厅、桌球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和书报阅览室。
市老体协于2002年筹资百万元,建起一座110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中心,满足了办公培训和开会的需要。
老体协还下设辅导总站,总站下设中心站,村设辅导站、点,聘请了一大批表现好、组织能力强、有一定文艺或体育基础的辅导员。全市建有辅导站445 个,配齐了2500多名辅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163 人和裁判员。组建各种老年球队和老年文艺队300多支,还有拳剑操、武术、腰鼓、洋鼓、伡鼓、棋 牌、歌舞、闽剧、钓鱼、登山等队伍遍布全市。
老体协经常组织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项目有40多种,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他们配合各级党委中心工作,深入城乡、行政村、社区宣传表演, 服务社会,不仅得到了党政肯定,各界赞扬,上级奖励,也达到了老年人健身强 体的目的。市老体协因此连年获评全省先进单位,同时被全国老体协、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先进集体。
福清老体协取得这样的成绩,邱玉清是有口皆碑的“功臣”!
为表彰他退而 不休、奉献社会的精神,2009年,他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作为渔溪乡贤,邱玉清对故乡情感深厚。他的老家联华村有多个小自然村, 其中宫后村和他出生长大的花亭台村同属黎光生产队。那里群山相连,森林密 布,山上清泉汩汩环村流淌。前些年由于当地水产禽畜养殖业行业大发展,用水不少,乡亲们纷纷反映吃水难。邱玉清虽然已从市领导岗位退下来,但他想到自己过去就是喝家乡水长大的,如今乡亲们饮水难,没有理由不竭尽全力帮助解难。
于是,邱玉清与村民们一起讨论解难方案,最后选定由大帽山下“龙潭”顶 建拦水坝,通过铺管道,沿溪边经大坝里、竹楼埔到宫后山,在山顶建大蓄水 池,再由池底接管拉到宫后村各家各户。
设计方案确定后,印尼华侨捐助16万元,全村村民出资12万元,市财政、水利、老区办及镇村也支持一些资金,共筹 集35万元,建起从龙潭到宫后的饮水工程,历时近一年,白花花的饮用水送到了各家各户。由于水质达到一级,邻村乡亲分外羡慕,纷纷要求分享。根据管道容量,将供水管道延伸到本村的大部分自然村。更多的乡亲享用到这清甜的优质水。
邱 玉清说,他特别高兴能在有生之年,牵头为家乡人民办成这点小事。如今已 82 岁的邱玉清乡贤,仍体健如常,老当益壮。他卸下了老体协主席 职务,受华侨老朋友、印尼“纺织大王”郑年锦先生重托,还在帮忙郑先生管理在福清投资的龙顺纺织公司。
1988 年,在印尼马龙佳集团总裁郑年锦先生办公室商谈回乡投资设厂。
2010年12月,邱玉清撰写的12万字的回忆录《情系玉融》正式出版。他在这本书中深情地写道: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