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千岛江山如画,今昔多少豪杰|印尼近当代黄氏人物传略

文摘   2024-10-10 09:14   中国  

前两期记述了印尼黄氏名人中的「政坛精英」、「财富英雄」和「华社贤达」,本期介绍几位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黄东平:印华文坛开荒牛

黄东平(1923-2014),籍贯金门后浦,出生于印尼加里曼丹哥打峇鲁市。金门公学肄业。黄东平十岁时自印尼回到金门就学,后因日据金门,与母逃至香港,后折返印尼,在雅加达一间咸鱼行打工,以记账为业数十年之久。

黄东平自四十年代开始写作,体裁多样,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广泛反映印尼华人华侨的奋斗史和现状。自1965年起,他以惊人毅力,在无比恶劣的环境下,冒着当时政府禁绝华文的巨大风险,陆续完成了以侨乡为题材的百万字小说「侨歌三部曲」:《七洲洋外》、《赤道在线》与《烈日底下》等三部史诗般的巨著。

黄东平在书中塑造了荷印时期各类华侨商人、教师、学生、店员、矿工、洋行经理、警察、荷兰官员等众多人物形象,形成了独特且又鲜明的个性,堪称东南亚华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但因作者本人一生贫困,始终无力出版上述著作。2002年,幸得雅加达金门互助基金会许经汉先生倡议,并承蒙该会馆时任副主席吕世典先生鼎力支持,复蒙该会主席黄进益宗长赞同,理事许廉杰、陈国成先生大力附议,终以该会名义资助出版了10卷本、洋洋500万字的《黄东平全集》,为印尼华人社会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学资料。

次年,台湾金门县政府同时出版了《黄东平全集,以彰显他对华人文学的贡献。

黄东平晚年与家人移居中爪哇梭罗,2014年12月逝世,享年91岁。

2015年1月4日,《金门日报》发表了新加坡作家寒川先生的悼念文章:

《有泪苍天共念君——记「印华文坛开荒牛」黄东平》

本刊稍作补充,全文转载,以纪念印尼黄氏这位为「苦难无告的华侨写尽这一生」的伟大作家。

七十年代末初晤黄东平

星期六早上,打开智能手机,惊悉印华作家黄东平经已去世,享年91岁。之后我尝试打去印尼梭罗,屡试不果,才放下听筒不到数秒钟,电话声响,听筒里黄太太哽咽地说:「东平昨晚7点多走了……」

我早已有心理准备,却不知道该说什么!相隔数千里,我能做些什么呢?「节哀顺变」、「您多保重」,我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安慰的话语了!

初晤黄东平是在1979年10月下旬的一个傍晚,我在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太太维维陪同下,穿街走巷,来到雅加达唐人区的一间荷兰式旧排屋,拜见这位以《七洲洋外》闻名遐迩的印尼华文作家。那年,他大概50余岁,戴着深厚的眼镜,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简朴、忠厚、慈祥。我和他开始通讯是在1978年初,他经诗人杜红介绍,投稿给我主编的刊物,因而时有书信往来。

那回,我在雅加达小住七天,由于距离他家不远,我三次去拜访这位金门籍乡亲;尤其在返星前夕,拜访他时,他正收到香港寄来的另一本小说集《赤道在线》的封面设计。他那时好高兴,并说出版后会请出版社直接从香港邮寄一本给我。不久,我便收到这本厚达近800页的巨著。

认识他之前,我已经拜读他著名的《七洲洋外》小说集,它是长篇小说《侨歌》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生动地反映了昔日南洋华侨社会的生活图景,是一部华侨的血泪史和斗争史。当时看了很震撼,可惜的是一度传出中国方面有意制作这部电视连续剧,但最终也成泡影,无疑是黄东平心中的一大缺憾!

翌年3月23日,我在雅加达与维维举行婚礼,黄东平前来祝贺,另两位文友是柔密欧·郑与女诗人茜茜丽亚。那时,我只认识这三位印华文友。十多年后,柔密欧‧郑在1995年乘着诗的翅膀高飞,而今,黄东平也走了!两人都为印华文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惜的是,柔密欧·郑没能看到华文解禁、印华文艺重生,否则,他也会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出现!

1981年3月11日,配合新加坡文艺研究会(文艺协会前身)成立而举行的「国际文学座谈会」,邀请了白先勇、痖弦、刘以鬯、方北方、黄东平等知名作家为嘉宾。黄东平虽然在会上出现了,却以他所处的特殊环境为理由,不想上台演讲。

他也不下榻大会安排的大酒店,而是事先订了在麦波申附近的旅馆。这之后,那几天他参加各类节目的来往交通,以及他后来到新加坡医治眼疾,「从代找寄宿处,直到接洽和送进医院、接待出院,以至代提行李,送到宿舍等等,无一不是他寒川君……」

黄东平在《留在新加坡的情与景》一文里写了我如何如何帮他。他也在《香港文学》(1988年第48期)发表了《印华文艺的功臣》,感谢我给予他的种种帮助。其实,这些都是我能力所及的;也或许是我性格使然,一点也不觉得繁琐和有什么危险!

本文作者、新加坡作家寒川先生和他的著作。

国际文学座谈会期间,我感觉黄东平和方北方似乎交谈互动较多。方北方创作了《马来亚三部曲》,即《树大根深》、《枝荣叶茂》、《花飘果堕》,反映了马来西亚华族发展的历史,体现了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或许是彼此都身处南洋,有着相同的生活背景,因而惺惺相惜,相识恨晚。

1994年10月, 我开始为出版《寒川文艺评论集》而忙碌。金门乡亲翁享祝提供了他的山竹画为封面,我想到书里收录了几篇与黄东平有关的文章,如《三人行》、《七洲洋外,赤道在线》、《沙漠上的绿洲序》,便致函请他写序。大约十天后,他寄来了序文,并加上附语:

「因我(指黄东平)不曾写过这种文字,诚恐写得不得体,殊歉。」他在序文里也说道,「想再使用一向的惯技『敬谢不敏』是办不到的,于是我只好第一次,或许也是最后一次硬着头皮写出这类顶在卷首的文字了!」

我谢谢他。已故著名诗人力匡也和他一样,从不为人写序,但我邀他为1990年拙诗集《银河系列》动笔时,他欣然答应了。两位我敬爱的作家都在12月下旬离开人间,这多雨的岁暮,竟是如此愁人!

毕生创作洋洋五百万言

黄东平创作甚勤,80至90年代,在新加坡各报刊与文学刊物发表了不少作品。其中,更在已故挚友何耀明医生的推荐下,小说《女佣细蒂》在当时的《南洋商报》连载。此外,在那个华文被禁锢,根本毫无出版华文著作机会与条件的国度,他有几本作品是以我和谢水霖律师等同窗创办的非营利团体「岛屿文化社」名誉出版的!

黄东平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著作《远离故国的人们》。

坦而言之,李氏基金与艺术总会的赞助费并不多,但黄东平靠着在华人公司做账的微薄收入,克勤克俭,一心一意要把所写的文字出版成书。

他在1980年5月我再访椰城时就曾表示,《侨歌》是他的心血结晶,虽然文章的发表与出版机会极其渺茫和艰难,但他还是不愿意放弃创作的机会。他只想给海外华裔明白祖先曾在这里流血淌汗的辛酸史!他不愿意放下笔,认为真实地写下南洋生活面貌是他的使命,他的工作!

黄东平在自传里曾说上天赋予他的时日不算短,但他却不得不把当中的三分之二耗掉了,这耗掉的时日是给商人记账,写商业信札。他无可奈何,却恨生不逢时,因为他当时身处的是一个华文被禁锢的国家!

他的父亲一生当账房,黄东平继承衣钵,后来在雅加达一家既闷热又腥臭的咸鱼行,每天用毛笔记苏州码子,写在旧式夹页的帐簿上。

1965年苏哈托以军人夺权手段掌印尼政权,上台后,对华人实施「三禁」政策——禁用华文、禁闭华校、禁绝华社,此后便长达三十年的排华岁月!

天生反骨,又藏着文学基因的黄东平,选择在最黑暗的年代偷偷使用华文写起华工移民史小说来,以最薄的稿纸套五份复写纸,然后拿起圆珠笔使出最大腕力,如此,每写一页稿纸,连同原稿就有六份可供分散保存,以防乱世稿件散失的不测。

写作过程,一度车祸断了右臂,他不放弃,改用左手写;自1969年开笔到1996年收笔,黄东平以二十七年光阴,完成一百三十万字轰动华人社会、铸就他在华文世界的丰碑之作《七洲洋外》、《赤道在线》、《烈日底下》——合为《侨歌三部曲》。

我每年总有一两次陪同妻子回雅加达省亲访友。在黄东平移居泗水之前,每次拜访他,都会感受他是真正的作家,似乎除了工作、三餐、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埋头创作。他指出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反映很少有人刻画的南洋,特别是荷印华侨华人的生活,让它留存」,这创作目的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巨著面世,雅加达金门同乡功莫大焉!

黄东平的勤奋创作精神,获得雅加达金门互助基金会乡亲们的赞赏与支持。2000年初,该会副会长吕世典从雅加达来电谈起出版《黄东平全集》的计划。我当然很高兴,但建议另觅地方打字,因为这儿太贵了!吕世典接受了我的建议。

2003年,这套蜚声世界华文文坛的《黄东平文集》(十卷)终于出版了,内收小说、散文、剧本、诗歌等,洋洋五百万言,数印尼华文文坛,甚至放诸南洋,迄今可说寥寥无几位作家,能有黄东平如此成就!

这套重达八公斤的文集之所以能够出版,时任该会文书的许经汉功不可没。提议为黄东平出版这套文集者就是许经汉,并由他主编。许经汉为「苦难无华侨写尽这一生」的黄东平所感召。在他和吕世典的策划下,得以黄进益为首的雅加达金门互助基金会诸理事的大力支持,这套文集花了近四年时间,最终成功面世。

在台湾金门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杨树清与其他乡亲的力荐下,礼贤下士的前金门县长李炷烽肯定了这套巨作,并委金门县文化局长李锡隆重新包装。新版《黄东平全集》印刷精美,黄东平虽然身体欠佳,那年还是随团返乡参加世界金门日,再次回到他阔别多年的祖籍地,并见证这套书的隆重出版!

短短几年,《黄东平全集》以两种版本在印尼和台湾印行,并受到肯定与推崇,黄东平的努力毕竟没有白费。2005年,亚洲华文作家基金会以「印尼华文文坛开荒牛」之誉,为他颁发了纪念牌匾和敬慰礼金。新加坡孔子学院也在2014年授予他「南洋华文文学奖特别成就奖」。

其他奖项不胜枚举,这里也就不一一赘述了。

最后,引用中国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员萧成女士为黄东平先生撰写的一副挽联,来怀念这位南洋华人文学的巨星。

一世清贫  刚折不屈  无言大地同垂泪
毕生操守  秉笔直书  有泪苍天共念君

        黄金城:学者风范  医者仁心

在雅加达江夏堂黄氏宗亲的聚会活动中,经常出现一位满头华发,学者风度的长者,戴着一副白框眼镜,斯文有礼、笑容可掬,大家都很尊敬他。这位长者就是雅加达黄氏宗亲会名誉主席——印尼著名神经外科医生黄金城博士教授。

黄博士今年85岁,从小在中爪哇省 Jepara 的Welahan 区长大,父亲来自三宝垄,母亲来自中国上海。他高中时代移居泗水,读书深造。他要实现母亲的梦想——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

1958年,黄金城乘坐一艘货轮前往日本,在海上颠簸一个多月才到达东京。求学,先后就读于九州大学医学部(1960-1966 年)、东京大学神经外科专业(1966-1972 年),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担任教授。

在日本学习工作长达14年之后,他功成名就,带着太太和两个儿子坐飞机头等舱回到了印度尼西亚。

回国后,黄金城受到时任印尼总统苏哈托的信任,成为总统医疗队成员之一。除此之外,他还曾服务于印尼第四任总统瓦希德(Gus Dur)的医疗队。大半辈子都在治疗中风(脑中风)和肿瘤等。

在此之后,黄金城曾服务于雅加达几家大医院,救死扶伤,治疗了无数患者。“他曾在总统大学勿加泗医学院担任董事会主席,也是任抹大学(UNEJ) 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黄金城说:“其实我从小就喜欢写作,立志成为一名作家。但我妈妈说,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他就应该成为一名医生,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我已经这样做了 58 年。”

坦白讲,与发达国家相比,印尼仍是一个医疗资源缺乏的国家,有钱人生病,通常选择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槟城治疗。2015年,华商房地产巨头、印尼慈济志业执行长郭再源先生,决定投资在北雅加达卡布新村建造一座高水平的慈济医院。

经过6年努力,于2021年正式开业。这是一座占地2.6公顷,建筑面积136,640 平方米,共有23层楼,设有520张病床的现代化医院。

郭再源接受采访时表示,台湾证严上人曾问他为什么要在印尼盖医院?他个人的观察是,当时印尼医疗资源不足,好的医院很少,也缺少有医德的医生,常有一科看到底的情况,而不肯让病人接受专业分科检查治疗。加上印尼政府也希望有好的医院,让病人不用远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看病,因此鼓励企业家投资医院。

证严上人慈示:“盖医院不象是盖学校,学生再不懂,可以教到懂,也会毕业;但是医院要面对的是人命……”上人的叮咛,郭再源牢记于心。
慈济医院建成启用后,黄金城作为印尼顶级医学专家受聘为荣誉院长,并在此执业开设神经外科。尽管年事已高,黄金城依然非常忙碌。他说,“我每天接待大量患者,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享受生活。当我在回家的路上,在我的车里,我仍然花时间想着我的病人。”

黄金城宗亲的这种职业奉献精神,正是医者仁心的最佳写照。

黄胤灵:大指挥家的音乐旅程与赤子情怀

1969年,一个21岁的华人小伙,坐上了从印尼开往德国的飞机。他的身后,是载有20年美好记忆的祖国;而前面是一个崭新的世界,等着他去冒险。跨过半个地球,这个活泼开朗的大男孩,正要开启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时代。

他叫黄胤灵,祖籍福 建南安,1948年出生于印尼棉兰,系德国籍华人, 国际著名指挥家。1970年至1977年在德国师从格哈德·普切特攻读钢琴专业,1977年至1982年师从汉斯·马丁攻读指挥专业,1982年至1990年担任纽伦堡国家剧院指挥。他还作为客席指挥,与众多欧洲、亚洲著名交响乐团共同演出。

黄胤灵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的情景。

当年在去德国之前,黄胤灵已是印尼小有名气的天才少年。这得益于其父亲——杰出华人作曲家黄武殿先生的遗传和栽培。

黄武殿一生创作四百多首印尼和中文歌曲,最脍炙人口的就是那首《晚霞》:“夕阳一霎时间又向西,留下了晚霞更艳丽。晚风轻轻吹送到长堤,带来一阵清凉意……”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首《晚霞》红遍了东南亚华人的每一个角落。

黄胤灵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西方音乐史、听歌剧唱片。父亲创作的作品,他也是第一时间的聆听者,亲朋好友们经常聚集在他家开小型的演奏会。其乐融融的音乐氛围影响着黄胤灵走进了音乐的世界。

但他知道自己所学是远远不够的、天才的音乐灵感若不发展就会迅速枯竭。要想成为最好的音乐家,就应该到最好的音乐学校去学习。

在黄胤灵心中,留学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事。在那里,他不仅接受到了最专业的音乐教育,更是对欧洲和整个世界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他需要不停地学习文学、历史、诗歌和哲学,以便更准确地表现歌德、莎士比亚、莫里哀等的作品。

虽然东西方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但德国有着非常包容、开明的社会氛围,年轻的黄胤灵可以自由地学习他想学的一切。

在大学时,他是同班中唯一一个敢去阻止学校管弦乐队的排练,纠正一些高年级小提琴手或大提琴手错误的人。毕业后,虽然没有经验、但他野心勃勃充满斗志,申请了在德国纽伦堡歌剧院的职位。对方当即给了他《窈窕淑女》的指挥任务。没有彩排,他知道,这是在测试他的德语能力。

好在黄胤灵抓住机会迎难而上,完成得非常好。至此,他的事业开始起飞,演出渐渐跨出欧洲,从德国到意大利、俄罗斯、日本、中国香港、上海等,最终成了那个“双臂挥出大千世界,音符抒尽万种情怀”的人。

黄胤灵的指挥会给人很强烈的震撼力。演出时,他的身体时常会随着节奏摇摆、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情绪、甚至他那银白色的头发也显得严肃起来。

他把这种激情而富有吸引力的指挥风格归因于自己的“印度尼西亚基因”——

“一方面在我长大的地方,人们都普遍的热情,我自然继承了这些特质;另一方面与我的性格有关。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外向、敢于表达自己的人。我从不怯于在人群中说话、成为焦点。”

黄胤灵是当年为数不多的能去欧洲深造的幸运儿。印尼有很多有音乐天赋的人,但受制于不发达的音乐教育,他们没机会发展这项才能。他曾在街头看到,一个刚刚收集完旧钢铁的小商贩拿起一把破吉他唱歌,未经雕琢的嗓音触动了这位音乐家很久。而现实中,印尼至此没有一个国家级的管弦乐队。

2010年开始,黄胤灵把目光投回了印尼,帮助本国音乐文化的建设。或许是受父亲的感染,更是为自己那份纯粹的赤子之心。

“我在欧洲生活太久了,现在只想回到我长大的地方,想把我的余生全部奉献给自己的祖国。”

若干年前,笔者曾在雅加达江夏堂黄氏宗亲会前任主席黄裕祥安排的一次旅游活动中,有幸与其堂兄黄胤灵共度了三天时光。

2014年5月,笔者在印尼西爪哇茂物63茶园为黄胤灵先生拍摄的照片。

这位身材高大的大指挥家,留着一头灰白长发,不仅遗传了父亲的音乐天赋,也继承了父亲幽默健谈、激情澎湃的性格特质。在他口中,有说不完的音乐趣事。每当他出现在大家面前,总有一群被其风采迷倒的女士争先恐后与他合影,或目不转睛,看他挥动着指挥乐团的手势,兴致盎然讲个不停:

“哎,你们知道吗?我老爸早年有一次当唱歌比赛评委,有个朋友自认为唱的不错,又和爸爸关系好,就信心满满,断定自己一定会拿第一名。结果唱完只拿了第三名。

他不服气,就质问我父亲为什么不给他第一名?

我老爸慢悠悠地说,人家歌词明明是「我骑着马儿过草原」,可是你唱成了「我骑着草原过马儿」;还有一句,被你唱成「白云上面马儿跑」,哎!老兄,白云上面怎样跑马?我给你拿第三名已经很照顾了啊!”

哈哈……黄胤灵先生讲到这里,一下把众人逗到哄堂大笑,乐不可支。

我也从此对这位热情爽朗的音乐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黄富灏:青年才俊的新思维

近年来,印尼华社逐渐面临成员老化、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印尼黄氏总会主席黄财利宗长自2022年上任以来,便积极提拔年轻宗亲担任重要职务,推动团队年轻化。

现任总会秘书长黄富灏,便是这一新生代中的代表人物。

黄富灏年仅40来岁,是一位优秀的律师,也担任印尼华族青年协会(IPTI)会中央理事会主席。

尽管他不精通中文,但他通过自身的职业背景,对维护华人权益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各种法律援助,推动社区利益的实现。他不仅在法律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多个公共事务中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

从华族长辈们的口中,黄富灏了解到过去的艰辛岁月,尤其是曾经限制华社活动的政策。这种经历让他深感印尼华人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发展,融入主流社会,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他表示:“旧时代的模式必须被埋葬,华族年轻一代必须勇敢地迎接新挑战,投身社会,推动国家建设。”

作为一名律师,黄富灏不仅为华社同胞提供法律援助,还处理了多个涉及迫迁案的案件,帮助数千人维护了他们的居住权。他认为,投身崇高职业、为社会做贡献,与传统的商业成就同样重要,甚至更能体现华社的社会责任感。

黄富灏同时认为,越来越多的华裔青年投身政府、军队、警察等领域,打破了过去职业上的壁垒,展现出华社在印尼社会中的全面参与。例如,印尼空军华族飞行员马尔科等人,就展示了华裔在国家建设中的卓越贡献。这种趋势反映了印尼华族的多元参与,也为未来华族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保障。

展望未来,黄富灏相信,2045年印尼将迎来独立百年纪念,并进入“黄金印尼”的时代。他认为,华裔年轻一代的参与和贡献,将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

他指出,印尼的人口红利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但这需要华社青年通过技能提升、加强竞争力,与印尼主流社会共同推动国家的进步。

作为印尼黄氏中青年中的代表人物,黄富灏不仅继承了华社的传统价值观,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他呼吁更多年轻华裔加入社会事务,积极参与政府、军队等公共领域,为实现印尼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往期文章延伸阅读:

(中)千岛江山如画,今昔多少豪杰|印尼近当代黄氏人物传略

(上)千岛江山如画,今昔多少豪杰|印尼近当代黄氏人物传略

槟城行记之一:这个旅行团背后的人物轶事

槟城行记之二:东西方人为何都在这里神魂颠倒?

雅加达民主转型20年——数英雄论成败|雅京系列故事之六

行走在雅加达历史与现实的抒情式漫谈|雅京系列故事之三

雅加达那年有个黑人小孩想当总统,长大后就成了美国的他|雅京系列故事之一

丁见印尼纪事
展现印尼华人的生存状态,记录印尼华人的奋斗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