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段时间,雅加达空气污染非常严重。
根据印尼《时代》周刊报道:8月份以来,严重污染已造成8500位雅加达市民死亡,20多万人患呼吸道疾病求医,造成亏损高达22亿美元(或等于33.7 万亿盾),连佐科维总统本人近期也一边咳嗽一边工作。
前几天丁叔叔头痛咳嗽,发烧38.7度,以为自己不小心“二阳”了。
挣扎着去雅加达中区一家医院求诊,核酸测试,就是普通感冒,打了点滴,抓了一大把药,挺贵!还好见效比较快。
今天除了还有些咳嗽,其他症状基本消失。想想也是污染惹的祸,既然总统佐爷都这样,咱就不抱怨,慢慢熬着吧!
本文写一篇有关印尼人走路的话题。
你看在咱国内或其他很多国家,城市街道到处都是行人。而且随着国内共享单车系统的不断完善,方便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骑车环保出行的方式。
但是印尼则不同,从首都雅加达到一般中小城市,平时很少有人走路,也几乎看不到骑自行车的行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在东南亚国家居民中,印尼人最懒得走路。据研究者在手机上使用活动监测应用程序的数据统计:
一般印尼人平均每天只走3513步,远低于香港人:6,880步;中国大陆人:6,189步;日本人:6,010步;俄罗斯人:5,969步。
印尼媒体分析原因,主要是天气炎热和车辆太多。
确实如此!印尼属于热带国家,长夏无冬,一年到头天气都热。
而雅加达市区,人口1056万,摩托车就有1730万辆,另有380万辆汽车,74万8千辆卡车,还有3 万7千辆公共巴士。
可是世界上热带国家又不止一个,人家汽车也多,但居民平均每天走路步数仍然高于印尼。比如新加坡:5,674步;菲律宾:4,008步,马来西亚:3,963步。甚至那个穿长袍、富得流油的沙漠国家沙特阿拉伯,城市居民每天行走的步数还比印尼多300来步。
这又是为什么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印尼城市几乎没有人行道。从早到晚,汽车、摩托车密密麻麻,呼啸而过,几乎填满了所有的道路,人在街上根本没法行走。于就把印尼人变成了世界上最不喜欢走路的民族。
二
1948年,加查玛达(Gatjamada )大学的学生走在日惹 Jalan Malioboro 的街道上。
时光倒流,您会发现在印尼,步行的艺术超越了单纯的运动。那个时代的人们,无论是漫步在城市的狭窄小巷,还是行走在青翠的乡村小路上,都散发着一种宁静的气息。
他们的脸上刻满了简单和满足的故事,见证了一种平和的生活节奏。
上图:往日逛街的悠闲时光。老照片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印尼街景:包括建筑、商店、街道和交通工具,也展示了一座城市或地区的历史演变。
下图:1947年,在印尼街头步行的两个女孩的青春肖像。
这些行人的平静举止,不仅反映了他们周围的环境,而且证明了他们与所行走的土地的内在联系。
他们并不着急,因为当年时间的流逝还不像现在这样越来越快。
这些图片和绘画仿佛是一个知心伴侣,可以让人们从容地交谈、分享欢笑,并与眼前的时光产生深刻的联系。
法国人、世界著名人文摄影家亨利·卡地亚-布列松摄于印度尼西亚。1949 年——爪哇雅加达。
当他们不慌不忙地行走时,仿佛每一步都充满了使命感和归属感。
上图:两位身穿巴迪裙装的华人女性步行在雅加达巴刹巴鲁 (Pasar Baru)。摄于 1955 年。
下图:雅加达当年尘土飞扬的公路上,这几位衣袂飘飘的印尼妇女留下了优美的背影。
印度尼西亚的田园风光,郁郁葱葱的稻田、摇曳的棕榈树和蜿蜒的河流,为负重前行的人们提供了完美的背景。在这里,生活节奏与自然本身的节奏是那样匹配。
他们的脚步,也可称之为对家乡美丽土地的颂歌。
百年前的印尼乡下,这个戴斗笠打赤膊的年轻农夫,肩上挑着两个竹篓,正光脚走近一间竹篱笆搭建的小饮食店。茅屋外的桌椅旁,另外一个在此吃饭的小伙,身穿红色上衣,正敞开胸怀,舒服地坐在竹凳上伸懒腰。
这幅荷兰人画的水彩作品,构图简约明快,色彩对比适宜,人物形象动静结合,生动描绘了当时印尼乡村的朴素风情。
说不清为什么,最吸引我的,却是画面中的黄土小路,农夫赤足走在上面,向观众传递了温暖踏实的感觉。
这是一种久违但却亲切的感觉,如今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已经很难体会到了!
印尼妇女头顶竹筐赶集归来。这幅画描绘的印尼妇女赶集归来的情景,如今在巴厘岛乡下时常还能看到。
在当今城市的喧嚣中,昔日优雅的步伐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回声。人类不断进步的步伐,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时代,但这些时代,都是速度优先于平静。
时间也许是一条河,但我们对往日岁月的怀念,却是坚如磐石,不屈不挠,不为它无情的流淌所撼动。
只有打开这些有关行人的老照片与图画,在这些历史的脚步中,欣赏曾经的风景,才能让我们沉浸于过去的情感和故事里,就像轻轻播放一首渐行渐远的旋律,萦绕在我们的记忆中和心灵深处。
本期就到这里,谢谢阅览。
如果感觉文图还行,就点击一下右下方那个“看一看”的小齿轮,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吧!
往期文章延伸阅读:
雅加达史上最棒的省长|那个打人骂人的阿里·萨迪金|雅京系列故事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