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印尼旅游团眼中的成都和重庆:此次旅行在初冬(下)

文摘   2024-11-29 07:36   福建  
不知从哪年开始,成都纵身一跃,成了国内“网红”城市“扛把子”的角色。

在中国几十个省会城市中,其实一直以来颇有几个“流量大咖”,比如广州、杭州、南京、武汉、长沙、西安,还有哈尔滨……美誉度都不低。但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以凡夫俗子的眼光衡量,论人气之旺,成都如果排第二,恐怕没有谁敢排第一。

这个四川人的省会,因此推出一句颇为贴切的旅游口号:——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而成都人更为之自豪感爆棚,坚信任何外地人都会无比喜欢他们的城市。

这是一幅“以成都印象古与今”为主题创作插画。作者:云中舒

那天在天府大道一座酒店大堂的落地窗前,见到丘先生在成都的一位商界朋友孔永红先生。他去雅加达访问时,我们已经比较熟悉了。寒暄过后,总看了一眼窗外雄伟壮观的“金融城双子塔”,便把目光转接向我,胸有成竹地问道:

“丁老师,您是第几次来成都啊?感觉变化大不大!”

“噢——成都,我还是第一次来。”我老老实实回答说。

“啊,真的吗?丁老师在国内媒体工作几十年,以前都没来过成都!”

孔总有些吃惊地盯着我,颇感不可思议。小难以置信表情,让我多少有点惭愧,不由想起鲁迅说过的一句话:“仿佛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丘昌仁先生和夫人与四川本草兴农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孔永红夫妇。

但确实如此。活了大半辈,我这个走南闯北的中国人,此番还是跟随丘先生这个印尼旅行团,生平头一次来到远在祖国大西南群山环抱之中的成都。

坦白说,成都给我的第一印象,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好。

11月8日下午,旅行团一行人搭飞机从上海飞往成都,当晚降落在双流机场。这是成都的老机场,肯定比不上新建的天府机场豪华先进,但是也不小。只是航站楼外的广场正在改建,到处布满围挡,旅客需要拉着行李箱步行到三百米外的停车场上车。出来抬头一看,天空灰蒙蒙的,有雾霾遮眼,不见星光。我感到有些意外,不由心里一怔。

丘先生问,北京的雾霾曾经那么严重,现在都差不多治理好了,为什么成都还有雾霾?接机的导游小伙卢军告诉大家,成都平原属于盆地,四周被群山环绕,这种特殊的地形限制了空气流通,加上进入冬季,阴天潮湿,每天有雾,所以造成了雾霾较多的现象

卢军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一见面就和团友们呱啦呱啦说起印尼话,我惊问其故?原来他的印尼语,乃是拜一段异国姻缘所赐。

卢军大学毕业,在旅行社工作。数年前一位印尼华人女孩来成都旅游,卢军负责接待。小伙踏实聪明、体健貌端,说话温文尔雅,做事不急不躁;那姑娘秀外慧中、眉眼如画,对中国很有好感。卢军热情周到,殷勤陪人家游玩同时,“楼草打兔子——捎带”,顺便俘获了这位南洋佳丽的芳心。

他后来又被派到雅加达工作,结果事业爱情双丰收,短短几个月,不仅把印尼话学到八九不离十,而且把印尼女孩娶回了成都。那位华人女孩的姨妈,正是旅行团陈和先生的太太,因此本次成都和重庆之行便顺理成章,委托卢军一手安排。

卢军(左一)带旅行团一行人在茶馆喝茶。

大概是我们刚从上海来,才体验过的那种雅致精细的海派都市风格,如同漫步于一幅细腻入微的工笔画中,每一笔都透露着小资的温婉与洋气。到了成都,粗粗打量一下,未免有些落差,仿佛从精致的江南园林一步跨入了广袤的西部平原,视野开阔却少了些精雕细琢的韵味。

相比之下,成都(尤其天府新区)虽然也是道路笔直宽敞,摩天高楼林立,宛如一座新兴的现代化都市,雄心勃勃地诉说着发展的速度与激情,这方面与国内许多省会并无二致。然而,它总体给人的感觉还是大气有余,细节不足,其审美眼光和国际化格局仍明显带有内陆城市的色彩,

幸亏成都还保留了那么多历史文化的遗迹!

武侯祠的静谧、杜甫草堂的清幽、宽窄巷子的古朴、文殊坊的禅意传承……如同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珍珠,闪烁着古老而璀璨的光芒。每一处都诉说着上千年的记忆和故事,让人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丝慰藉与安宁。

第二天细雨蒙蒙,导游小卢带大家首先去了人民公园。公园不稀奇,每个城市都有,无外乎就是水榭亭台雕梁画栋,树木花草曲径通幽。但成都这个公园始建于1911年,堪称省会城市公园最资深的“老大哥”。除此之外,它至少还有两大特色为一般公园所没有

一是成百上千茶客扎堆喝茶“摆龙门阵”、并且天天爆满的露天茶社。

二是昭示英魂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那座不朽的雕像,浩气长存。

先说这个露天茶社。

“有句老话:北京衙门多,上海洋行多,广州店铺多,成都茶馆多。
茶,原本是中国人的爱物。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只要是中国人,很少有不爱喝茶的。不过,最爱喝茶的,又数成都人,至少成都人自己这么认为。别的地方,人们往往在家里泡茶,但成都人最爱扎堆去茶馆。在家里泡茶,谁不会呢!但在成都人看来,只有上茶馆,才算真正的喝茶。
正宗的成都茶客老倌,往往是天一麻麻亮,便打着阿欠出了门,冲开蒙蒙晨雾,直奔热气腾腾人声鼎沸的茶馆。只有到了那里,他们才会真正从梦中醒过来;也只有在那里,先呷一小口茶水漱漱嘴,再把滚烫清香的茶汤吞下肚去,才会觉得回肠荡气,神清气爽,遍体通泰,真正活了过来。”
以上是易中天先生对成都人喝茶习惯的描述,确实相当传神。
据说目前成都的茶馆,超过一万家之多,分布大街小巷,可谓遍地开花。
川剧鬼才魏明伦说:“成都茶馆特点鲜明,与老舍《茶馆》里的八仙桌、长板凳显然不同。少城公园茶馆一片竹椅矮桌。满堂茶客斜靠竹椅,满桌小巧盖碗茶。幺师渗开水,采耳师掏耳朵,茶客眯着眼睛享受搔到痒处的微妙快感。那热闹而悠闲的场面,是成都的标志之一。”
这么多茶馆,当数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名气大。因为历史悠久,加上公园环境“巴适”,回廊下、院坝里、竹林丛中,到处摆满咯吱发响的老竹椅,外地游客来此一坐,叫上一盏盖碗茶——嗑瓜子、剥花生、搓麻将、打扑克、擦皮鞋、听当地人摆龙门阵,看他们在慢节奏里纵享快意人生。用不了半小时,便可品味出成都人的日常生活。

除了喝茶,鹤鸣茶社也供应各种小吃食品,丰俭由人。一杯茶16-35元,水免费续,你有闲情逸致,花上几十、上百元,可以从早泡到晚。

丘先生用手机抓拍了一张茶艺表演的照片。图中这位年轻小哥,一袭米白色长衫,干净利落、帅气漂亮。他手持长嘴壶,轻盈转动,一招“反弹琵琶”,顺势悬壶高冲,分毫不差就把开水倒入茶碗之中。此乃四川人喝茶前为茶客助兴的“仪式”,令人拍案叫绝。

百年鹤鸣茶社旁边,就是成都著名“钟水饺”的总店,属于属于川菜系列之面食,据说饺子馅全部用猪肉,不加其它鲜菜,上桌时淋上特制的红油,又甜又辣,该水饺绝在选料,妙在调味。可惜下雨,我们一行人时间有限,店里还要排队,未来及买上一碗尝尝

“钟水饺”店外,有尊老婆婆端着一盘饺子笑呵呵夹给人品尝的铜像。丘夫人摆了个伸手去接的姿势,丘先生一手举着雨伞,一手拿着手机给太太拍照留念。

现在说说公园内那座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精神,让人肃立景仰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和无名英雄铜像。

整个抗战期间,四川省共出动将士350余万人加入国民革命军等部队出川抗日,伤亡达64万之众,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当年,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故有“无川不成军”之说。

成都人民公园内展示抗日川军激烈战斗的照片墙。

1940年,为纪念川军将士血染疆场,成都各界发动募捐,要为家乡子弟兵修建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
1942年,雕塑大师刘开渠应成都市长余仲英邀请,赴成都接受了创作任务。他以川军战士张朗轩为模特儿,塑造了一位英勇战士的形象,概括表现了当年300万川军坚定走向抗日战场的场景。
战士脚穿草鞋,打绑腿,下穿短裤,上着单薄军装,背挎大刀和斗笠,左肩挎一条空米袋,胸前竖挂两颗手榴弹,双手斜端一杆上了刺刀的仿德汉阳造“中正式步骑枪”,瘦削而健壮的身躯跨步向前,表情刚毅,衣角带风。

这座雕像落成之后,发生过一桩流传已久的怪事。

1944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寒风刺骨。成都东城门内,一位老爷爷正在那里摆摊卖汤圆。一个衣衫褴褛的青年军人冒出来,颤抖着声音说:“大爷,我好冷、好饿!”大爷忙把煮好的汤圆递过去,军人一碗接一碗地吃着,一连吃了三碗。当摊主把第四碗汤圆端上来时,军人却不见了,没有人看到他是怎么来的,更没人看到他何时走的。

卖汤圆的老汉突然想起一个似曾相识的面孔,不由叫道:“哎呀,他不就是城门桥头的那个雕像吗!——那是咱们在前方战死的娃儿呀!我们川娃子苦呀,他们想家了,想吃家里的汤圆了!”老汉痛哭失声,众人恍然大悟——是铜像显灵了!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涌来,流着泪,纷纷在“无名英雄”面前献上一碗碗汤圆……

这是个无法考证的传说,但从此成都人以汤圆祭奠铜像的传统延续至今。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团里同我一起瞻仰雕像的洪鼎瑜先生听,讲着讲着,不禁哽咽了。洪先生沉默了一会说:“丁老师,你帮我在纪念碑前拍张照吧”(上图)

宽窄巷和文殊坊。
宽窄巷子、文殊坊和大慈寺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我们去了前两个地方。
自从改革开放,国内重视旅游这几十年来,各地大中小城市纷纷整修或重建了文化古街。北上广自不必说,我本人还游览不少南方省城的老街,其中南京的夫子庙、福州的三坊七巷都颇值得一看。但比较起来,感觉还是成都的古街清雅之中,最具平民百姓亲切随意的烟火气。
比如宽窄巷子,仿佛是时间的低语,在青砖灰瓦间缓缓流淌。它不单是一条条巷弄的集合,而是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街组成(下图)。走在其中,既能感受到老成都的慢生活节奏,又能捕捉到现代文化的轻盈脚步。这里的茶馆、川剧变脸、手工艺品店,以及那些藏匿于深巷中的特色小吃,无一不在展示着成都的闲适与包容。

你去到北上广那些大都市的古街,可能会觉得像是走进了繁华的商业街,虽然热闹,却总少了那么点“味道”。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就像是快餐店里的汉堡,方便快捷、口感也行,但吃多了就觉得差点什么。
再来说说南京的夫子庙、福州的三坊七巷,这些地方确实古色古香,文化气息浓厚,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步都透着历史的沉淀。但有时候,它们更像是博物馆里的展品,珍贵确实珍贵,却让人有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疏离感。
与其他城市的古街相比,宽窄巷子更多地保留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它不是一座静止的博物馆,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呼吸着的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体。

上图自左至右:洪夫人莉莉、丘夫人万女士和陈夫人魏女士。

下图自左至右:洪鼎瑜、熊舜威、丘昌仁、陈和、笔者丁见。

而文殊坊,则是另一番静谧而深邃的景象。它位于文殊院旁,以佛教文化为背景,却又不仅仅局限于宗教范畴。步入文殊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精心雕琢。这里虽不如宽窄巷子那般喧嚣,却自有一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祥和。

上图:文殊坊民俗街区的“圆和圆佛禅客栈”,设计遵循禅宗意境并结合中国传统审美,寓意“左右逢缘”和“峰回路转”。

下图: 成都九龙广场董事长周琪先生在他投资的这座“圆和圆”客栈热情款待丘昌仁率团来访的印尼工商界朋友:。图为周琪董事长赠送纪念品给丘先生。

原本丘先生带领的这个旅游团此次中国之行,主要目的就是品尝美食、休闲观光作。但身为驰名印尼乃至东南亚的FKS集团创始人和食品加工业巨头,他即便是低调旅行,也不可能不受到国内工商界人士的关注和欢迎,因此免不了要安排一些商务洽谈。
到了成都也是如此,除了会见当地的新老朋友,还有专事新型饲料研发的科技大咖及相关企业家专程从北京和云南等地赶来,与之座谈互动(下图)
参观西南最大的服装销售中心——成都九龙广场。

北京来的香红星博士赠送礼物给丘昌仁。

云南西南农牧集团董事长张红兵先生从昆明赶来成都与邱先生会面。
话题再回到成都的美食
在中国八大菜系中,所谓“舌尖上热辣狂欢”的川菜,名声之大,尽人皆知。
千百年来,巴蜀美食文化的积淀,不仅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四川人,更以其独特的麻辣味道和丰富的菜品种类而闻名于世。而成都美食,则堪称为川菜乃至中华料理集大成者。
纪录片《川味》第五集“造味之间”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

川菜之根在于味;川菜之魂在于文化;川菜之美在于融合,容纳百川,不断壮其气势。所谓“尚滋味,好辛香”,其核心体现便是川菜着重调味,川人善于造味,无论是外来物种,还是本土香料,都在川人的手中汇聚,反复地拿捏与调和形成多种味型,家常味、怪味、鱼香味、烟香味、椒盐味、荔枝味……所以,虽然川味以麻辣著称,麻辣却不是它的起点或终点。

斯言!比如印尼人虽然普遍嗜辣,可谓无辣不欢,但是对川菜特色的辣中之麻,却难以接受,这个旅行团也是如此。不过在吃喝天堂包罗万象的成都,这些都不是问题。你不食麻辣,也无需去高档餐厅,那林林总总各种味道的美食,同样叫你胃口大开,肆意享受。
我们一行人在成都待了五天时间,论菜品之丰富、饮食之可口,没有一天不满意的。其中有两顿传统名吃,都是砂锅,吃得大家兴高采烈,叹为“饱”止!
一是春熙路的陶德砂锅,二是紫荆南路的“老许的紫砂锅蹄花”。
先说一下陶德砂锅,此乃四川省老砂锅餐饮有限公司旗下的餐饮品牌,创办于1996年。创始人余方,总部设在该省射洪市。

该品牌在成都有20家连锁店,每家都非常火爆,尤以春熙路上的陶德砂锅最具知名度。这家店装修中档,环境干净,菜品分量足,服务态度又好,所以人气旺得不行,中午晚上,总有几十上百食队等候在门店外面,被誉为“成都餐饮排队王”(下图)。如果不是导游卢军提前预订,我们不可能进去就有座位。

我出生在北方,粗茶淡饭长大,食谱偏窄,但爱吃肥肠。在我看来,陶德砂锅的青豆肥肠,应该是这间店顾客必点的头牌。他们做的肥肠,咸香有韧劲,口感无比醇厚,青豆超级软,肥而不腻,糯而不烂,一块肥肠配上一勺豌豆,真是绝配,再来一碗白米饭,简直完美!
黄焖猪蹄和蒜蓉粉丝虾仁,也是陶德砂锅的“台柱子”。
他们家的黄焖猪蹄和上海“老吉士”的红烧猪蹄各有千秋,陶德猪蹄因事先“过油”,焖在锅里,用佐料调制的汤汁色泽偏黄,所以叫“黄焖”。猪蹄出锅,皮肉相连,浸润在香浓的汤汁中,夹一筷子送入口中:哇塞!——好吃到爆炸。
成都地处内陆,原以为陶德砂锅的虾仁可能一般,不曾想这里的虾仁也是颗颗饱满,又大又新鲜。精心烹制后,虾仁晶莹剔透。粉丝吸收了虾仁的鲜美和汤汁的浓郁,爽滑入味,口感细腻而有层次,想不好吃都不可能。我之前看到有微薄网友描述:“终于吃到了陶德砂锅排名第一的粉丝虾仁啦!夹菜时手还激动抖了好几次……”或许有点夸张,但好吃程度确实难以形容。我们这桌人吃完了意犹未尽,马上又要了一份。
除此之外,我记得大家还点了野菌香包、鲫鱼水饺和葱香龙须笋等十来道菜。野菌香包,菌菇馅儿里藏有肉香,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鲜美的鲫鱼汤配上鲜嫩的水饺馅儿,简直是味蕾的盛宴葱香龙须笋,清淡而清香,作为餐后小菜再合适不过。

在春熙路陶德砂锅店,我们这些人光顾得享受美食而忘记了拍照,只好在网上找了一张当做配图。

那么,可能有读者要问,你们这一行十人,在此大吃大喝一顿,到底花了多少银子呢?——说出来肯定吓你一跳:总共446元人民币,平均下来每个人还不到50块。陈和先生买了单回来告诉大家,众人皆感惊讶:天哪!太便宜啦,简直便宜到离谱!开始我也不信,上前看了收据,方才心服口服。
接下来,说说“老许的紫砂锅蹄花”。
老早听说,蹄花也是一道成都特色的传统名吃,同样是以猪蹄为主要原料配以芸豆等其他调味品,精心煲煮而成的菜品。在座城市,随处可见的一个品牌叫“老妈蹄花”。但是导游小卢带我们去品尝的,并非老妈蹄花,而是这间名为““老许的紫砂锅蹄花店(下图)

老许蹄花店在武侯区紫荆南路,街道稍有点偏僻,相对冷清,汽车从市中心到这里要开半个多小时,远不像春熙路那么繁华。这间店,店面也不大,类似于雅加达巴刹那种华人饭铺,除了招牌比较醒目,其他从外到外,看上去都是稀松平常。

卢军告诉大家,蹄花店店在成都至少有一两百家,做蹄花,猪蹄剁成小块,用的是白汤,先大火煮沸,再小火慢炖,不放辣椒,如果弄不好,很难根除腥味。可是这间老许家炖的蹄花,不仅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而且超级好吃。只有本地资深吃货,才懂得他的妙处,一般外地食客根本不知道这个地方。

好吧!我们每人要了一份,不一会便端上桌来,满满一大砂锅,很有分量。——嘿!你还别说,小卢说得一点不错。但见这老许紫砂锅里的蹄花,观之肌肤胜雪,形状恰似飞花,滑嫩细致,柔嫩爽口,香而不腻,大粒鼓胀的芸豆,好像棉纱,汤香四溢。

大家中午刚在春熙路的陶德砂锅饱餐过,下午其实不饿,晚上又是砂锅,按说应该吃不动了。可是蘸上佐料,几口蹄花下肚,还是低挡不住味蕾的诱惑,无论男士女士,呼啦啦连吃带喝,热气腾腾,不亦乐乎,各自把一大锅美味全报销了(下图)

这样一锅蹄花,每份39元,价廉物美到了极致。走出店门,丘先生快活地发一句感叹:“哎呦!实在太饱,吃得好辛苦!”

大家都有同感,个个心满意足。

这些年,市场上流行一句消费者满意的评语:性价比超高!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比成都这些市井美食更配得起这句话!

一时间,我似乎明白了——成都,为什么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并且对其阴霾笼罩的天空也无感了。仔细想想,对我这类普通人来说,阴霾算得了什么,又不会天天都有,然而民以食为天,一天三顿饭,却是必不可少。可是走遍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你到哪儿能再找到成都这样吃喝丰富,随意享受的大都市呢!

别了,成都。大家爱你,我也不能不爱你。

旅游团此行最后一站,是山城重庆。我们乘高铁由成都至重庆沙坪坝,中间不停,刚好一个小时。

历史上,重庆一直隶属于四川。1997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将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合并,设立中央直辖市,从此拔地而起,改写了川渝千年不分家的传统,而重庆也就成为了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

丘昌仁、洪鼎瑜、陈和等三对夫妇在重庆市中心解放碑广场。

相比于成都的开阔平坦,大道笔直,重庆则是依山而建,傍水而生,错落有致的建筑仿佛一幅立体的画卷。成都人悠闲自得、随遇而安,重庆人却热情奔放、敢闯敢拼,两地市民的精神风貌呈现明显反差而形成互补。

我返程时,在重庆机场看到几幅描述重庆乡愁的诗与画。诗中写道:

夜幕下万家灯火涌现
山上高低错落的房子星星点点
码头静泊,一江璀璨涌动在脚边
风吹过耳旁,月光洒在两江之间
水中轮船荡起波浪,桥上电车拉着鞭子开过
缆车沿着轨道满载而下,挑货棒棒儿三两步迈上梯坎
索道御风而行越过大江……

当然,这里基本上说的是重庆昔日景象。自升格为直辖市以来,重庆的发展不断跑出加速度,如今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GDP超3万亿元的城市。

得益于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曾作为“陪都”的民国抗战历史,再加上火锅美食和轻轨穿楼与立交桥迷宫的魔幻交通网络,使得重庆也和成都一样,成为国内外游客趋之若鹜的网红城市。

旅行团在重庆人民大会堂。

提起重庆美食,不能不说火锅。对于重庆而言,简直就是这座城市灵魂的象征,大街小巷,火锅店一家挨着一家,到处都被那种热情似火的香气萦绕着。其他省市的人,一般上只是冬天喜欢吃火锅,可是在重庆,无论寒暑,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是乐此不疲、百吃不厌,要的就是没完没了,重复体验那种来自味蕾深处的温暖与欢聚的乐趣。

重庆人交友谈心,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别管啥子问题,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情;一顿不行,就来两顿!

我们在重庆,承蒙丘先生朋友孔总和他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稼厚爱,双双从成都赶来,宴请了一顿火锅大餐。李稼年轻有为,老家在重庆,他安排大家去了那家蛮有景致的火锅山庄,让我们感受了一把什么是正宗的重庆上品火锅。那浓郁的牛油锅底,红得似火,如同一座沸腾的岩浆池。毛肚、鸭肠、嫩牛肉、毛血旺等本地特色食材,还有各种肉类、海鲜、蔬菜、豆制品等,摆上桌来,琳琅满目,涮起来“七上八下”,端的是热闹热烈,豪爽不羁。

关于美食,本文写得已经太多,想必读者看得有些倦了。

最后说说重庆的夜景,我觉得这才是旅游团此行最为惊喜的压轴戏。

重庆冬季白天,总是雾蒙蒙的,所以被称为“雾都”,灰白色的雾气,遮挡了城市真容。但是当夕阳最后一抹余晖悄然隐入山峦之后,这座城市便悄然换上了它最为绚烂的盛装,仿佛是夜的精灵轻轻唤醒了沉睡的灯火,无数建筑华灯齐亮,一盏接一盏,直至星河倾泻,与天际交相辉映—— 一幅闪烁万千灯火的灿烂长卷,便缓缓铺展在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的两岸。
山城的夜色,不单是灯光的海洋,更是梦与幻的交织。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被五彩斑斓的霓虹紧紧缠绕,如同巨人手中把玩的彩色丝带,随风轻舞,又似是未来世界中遗落的梦幻之塔,静静闪烁着不为人知的神秘。
我们到的头一天晚上,便在朝天门码头乘船,沿途饱览了那无敌的辉煌与璀璨。

游船缓缓行驶,大家登上第三层甲板,坐在小圆桌旁,一边剥着水煮花生,品尝船上供应的瓜果,一边评头论足地抒发着各自的观感。可是人们很快都顾不上吃东西了,每个人都举起手机开始拍摄那岸边的灯火(下图)

熊舜威先生的夫人蔡女士没有和大家一起用手机拍照,但也一直左右两边观景,专心致志、目不转睛。
游船从长江转入嘉陵江,洪崖洞的灯火,是这幅夜景中最温柔的笔触,它依山就势,层层叠叠,仿佛是古人遗落的珠宝盒,在夜色中尽情打开,绽放出耀眼而不刺目的光芒。
江面上,游船穿梭,波光粼粼,与两岸的灯火相互映照,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展示着重庆的历史风华与现代繁荣的完美融合。

游船经过重庆新地标——来福士酒店名为“朝天扬帆”的建筑群,大家以此为背景合影留念。旅行团此次也住在这里。

临走前一晚,陈稼和孔总招待大家吃罢火锅,提议道:“我俩带你们再去南滨路,到长江边欣赏一下重庆夜景吧!感觉和在船上有所不同。”众人欣然前往。

南滨路,被誉为重庆的“外滩”,在夜晚展现出了它独有的魅力。一行人沿着宽敞的人行道缓步而行。江风轻拂,带着微微的凉意和湿润,长江在这里显得格外宁静而深邃,对岸的灯火阑珊,高楼大厦的轮廓显得更加壮美。李稼和孔总带着大家走到一处视野开阔的观景台,从这里望出去,几座大桥横跨两岸,桥上灯光与江面倒影,形成了一道绚丽的光带,用当代年轻人的话形容,就是三个字:美翻了!

走在这样的夜色里,人仿佛也融入了这幅动人的景致,心灵得以暂时逃离尘嚣,沉醉于这份独有的宁静与喧嚣交织的美。
我们惊叹于重庆官方和民间通过独特的地理位置、以高科技的灯光秀、多维观赏点和夜经济等多方面努力,打造出这世界级的夜景,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种视觉的盛宴,让人在光影交错间,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听见了时间的低语,也从中看到了中国梦想的希望。
于是,重庆的夜景,成了许多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风景,更是一段旅程的情感注脚。我想这个旅行团也是这样,每当夜深人静,总能勾起大家心中那份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怀念。
我满怀激情,写完这篇万字长文,已是精疲力尽,如果读者觉得还行,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感谢浏览,下期再会。
往期文章链接延伸阅读:
这次旅行在初冬|一个印尼旅游团的趣闻散记
千岛江山如画,今昔多少豪杰|印尼近当代黄氏人物传略
(中)千岛江山如画,今昔多少豪杰|印尼近当代黄氏人物传略
(下)千岛江山如画,今昔多少豪杰|印尼近当代黄氏人物传略
一个华人家族的历史剪影|江淼成的文化传承之道
魔鬼般漆黑、地狱般炙热、天使般纯洁、恋爱般香浓|我说印尼咖啡
那只性感的女鞋,轻轻踏过的光阴|印尼老广告怀旧
爪哇日出之地:田园、渔港及一座工厂|外南梦行记

丁见印尼纪事
展现印尼华人的生存状态,记录印尼华人的奋斗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