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涛:技术赋能诊疗,黑白透视人生

学术   健康   2024-09-25 16:18   北京  

编者按:科学的海洋中,每一项突破性发现都是对知识边界的勇敢探索。AME旗下杂志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发表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发展,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为了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我们特别邀请文章作者进行一系列深度访谈,为广大读者呈现科研工作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见,展现他们的学术理念和人文思考。我们相信,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启发和激励更多年轻人,帮助他们在科研之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海涛教授



采写|高晨


杨海涛:技术赋能诊疗,黑白透视人生


过去,放射科医生被认为只是“拍片的”“照光的”“看片的”;如今,放射科医生也可以成为“主刀”。2023年2月,重庆市首例“机器人导航CT经皮肺结节射频消融手术”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重医附一院)开展,主刀之人正是放射科副主任——杨海涛。

自2020年11月引进微创术中导航机器人后,重医附一院放射科已完成各种CT引导下的微创手术3000余例。杨海涛说:“在精准医疗时代,只做诊断不能体现出放射科医生的全部价值。我们科室的目标是以新技术赋能,打造‘微/无创影像诊疗中心’,实现诊断与治疗的一体化。”

“只做诊断不能体现放射医生的全部价值”

医学发展至今,微创乃至无创成为大势所趋,放射科也逐渐从诊断走向治疗,在医疗工作中发挥着更大作用。

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90年代,重医附一院放射科就曾成立过介入病房,后来由于聚焦影像诊断,介入工作更多以向平台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主。2020年,随着肺小结节检出率的升高,手术量的增加,对体积较小、位置相对较深的小结节精准定位成为临床的刚需,放射科由此重新开展起介入工作。

“在精准医疗时代,只做诊断不能体现出放射科医生的全部价值。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赋能,更好地开展微/无创介入诊疗工作。”杨海涛说。

在科主任吕发金的带领下,放射科引进了穿刺导航机器人、专用大空径CT、射频/微波消融仪、三维全息和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等先进设备,建立了微创诊疗平台,并组建了微无创亚专业学组,开展各种影像引导微/无创诊疗技术。

作为微无创亚专业学组组长,杨海涛将穿刺定位的过程比作“针尖上的舞蹈”。“只有几毫米的肺小结节对医生操作的要求较高,尤其对年轻医生挑战较大。而AI、机器人导航等先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地穿刺到靶目标,令整个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患者获益更多。”

这从日前发表在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胸部疾病杂志》)上的研究——“机器人辅助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结节定位”可见一斑。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12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重医附一院行机器人辅助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结节定位的599例患者。研究显示,机器人辅助定位成功率为96.64%,令肺段切除手术时间平均缩短1小时,气胸比例下降1/3,使用机器人辅助导航系统可有效减少术中调针次数,缩短年轻医师的学习曲线。

从肺结节的定位,到全身各部位肿瘤的穿刺活检,胸腹腔脓肿的引流,再到肺结节的消融等,“我们科室的目标是以新技术赋能,打造‘微/无创影像诊疗中心’,实现诊断与治疗的一体化。”杨海涛说。

图1. 杨海涛正在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操作

如今,放射科已完成各种CT引导下的微创手术3000余例,每年举办“CT引导微创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培训班”;还通过远程机器人导航与基层医院相连,指导基层医院医生开展微创介入手术。“希望我们科室在重庆放射学界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提高整个重庆市放射科医生开展影像引导微创诊疗技术的水平。”

展望未来,杨海涛将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骨肌系统疾病影像诊治,进一步开展骨关节CT引导下微/无创介入诊疗工作(现在每月开展约30例骨关节穿刺活检、引流);此外,还要融合科室先进的多模态成像和智能技术,让活检、消融等靶区和治疗边界的显示更加精准化、智能化。

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前沿科室

“放射科是一个以设备为重要抓手开展临床工作的科室。如果设备不够先进,新的技术开展不起来,就满足不了临床和患者的需要。因此,放射科可以说是医疗领域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前沿科室。”杨海涛说。

重医附一院拥有的先进设备哪怕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毫不逊色,包括双源CT、640层CT、3.0T MRI、DSA复合手术室、海扶聚焦超声治疗系统等。“吕主任非常重视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非常愿意去做新的尝试,将优秀的技术推向临床。”杨海涛表示。

在先进设备的赋能下,放射科先后开展了头颈部减影CTA技术、CT能谱成像技术、骨钙CT成像可视化及定量技术、肝脏全息影像分析、泌尿系统MSCT一站式影像检查技术、低剂量CT肺结节检查技术、一站式MR神经血管成像技术、非对比剂增强MRA检查技术、CT引导下经皮穿刺诊疗技术、高能聚焦超声(HIFU)治疗技术等十多项特色技术。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CT冠状动脉检查技术、DSA三维介入导航技术、乳腺DR检查及三维立体定位技术、磁共振骨关节检查技术、中枢脱髓鞘疾病检查技术、脑卒中一站式检查技术和CT引导机器人辅助微创诊疗技术等一系列重点技术。

图2. 科室开展的部分技术

技术除了可以赋能临床与科研,还能赋能教学。

作为教学医院,重医附一院放射科还承担着各种教学工作。疫情期间,一切线下活动,包括日常读片都无法正常开展,科室便将课程搬到线上,成为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线上培训课程的科室。“我们的课程一上线就人气火爆,一个小会都能有一万多的浏览量。后来就把科室的云端讲堂、微课、讲座陆续上线,形成了一系列线上课程,和全国同道一起分享。”

杨海涛的云课堂版块名为“谈骨论肌”,主要讲解骨肌系统的影像诊断。“骨肌系统跟其他系统不太一样,对解剖基础要求比较高,医生要对韧带、肌腱、血管、神经的走形了然于心。但是一般学术会议40分钟的时间不允许我们讲太多基础知识,所以我就想借着云课堂,把骨肌系统每个疾病都细细梳理一遍,把诊断中不是很清楚的东西说明白。全身一共六大关节,包括脊柱,每个关节做一个系统课程。”

据统计,2023年,科室共开展12个线上直播课程,开课705次,累计观众数达到142384人。杨海涛笑言,“我们出去跟全国同道交流的时候,还能在现场碰到栏目的‘粉丝’”。

图3. 放射科云端课堂部分栏目

医学影像承载百味人生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北人,杨海涛读研究生之前曾在一家以骨科为特色的中医院工作过几年,这段工作经历令他对骨肌系统影像产生了浓厚兴趣。

“那时候老师给我们讲骨骼的X光片,告诉我们除了看轮廓,还要注意骨头里面的纹理——纹理线条有粗有细,有清晰有模糊。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影像的世界里不只有黑白,黑白之外,还有一些不截然清晰的、边界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看到的层次越多,证明医生的诊断能力越强。这是放射科最初吸引我的地方。”

2009年,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毕业后,综合考虑家庭及事业发展,杨海涛来到了一省之隔的重庆,从此与重医附一院放射科结下不解之缘。重医附一院放射科始建于1957年,由原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中山医院及华山医院戚警吾、张克随等教授西迁重庆成立。科室将“影像还原真实,医学护航健康”视为重要使命。在如今的学科带头人吕发金的领导下,连续9年蝉联复旦大学西南地区放射科声誉排行榜亚军。

“在整个放射科的诊断中,骨肌系统的技术发展是落后于神经、腹部等系统的。我希望借助新技术,进一步提高骨肌系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作为骨肌专业组组长,杨海涛表示。

曾有一位70多岁的直肠癌患者,在接受了手术切除及放疗后,出现了腰骶部疼痛,辗转就诊于多家医院,都被告知可能为肿瘤骨转移(发现了腰椎和尾骶骨的破坏),意味着患者还要接受放化疗。而肿瘤科主任认为,患者此前手术切除干净,分期早,没看到肿瘤转移的迹象。究竟有没有转移?治还是不治?问题被摆在了杨海涛面前。

“一般大家更关注MRI图像中亮的部分,也就是表现为高信号的区域,但我关注的是高信号中黑色的部分,也就是表现为低信号的区域,代表骨折线以及骨折后的修复。”放疗比较容易造成骨质疏松,杨海涛在与患者的沟通中得知,老人家喜欢跳广场舞,还有晨练的习惯。“我判断患者的疼痛是放疗后腰骶部骨质疏松导致的机能不全性骨折引起的,而不是肿瘤转移。”

果然,针对骨质疏松给予相应治疗并随访两个月后,患者骨折的修复表现得更为明显。杨海涛“还原的真实”免去了患者再次接受治疗的痛苦,使她可以回归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

图4. 患者微信向杨海涛表示感谢

“放射科医生面对的不只是冰冷的机器,还有一个个鲜活的人。每张医学影像片子背后,都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我们得对得起自己身上的白衣!”

医学影像里不只有黑白,还承载着百味人生。


专家简介

 


杨海涛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2013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访问学者/博士后


学术任职: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骨肌影像学组/微创治疗学组委员,重庆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兼秘书,重庆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介入医师分会委员


科研教学: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院校级教学课题2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欧洲放射学杂志(ER)等SCI论文20余篇;参编研究生及本科教材2部,副主编及参编中英文专著4部。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杂志》编委。

科室名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重医附一院)放射科始建于1957年,由原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中山医院及华山医院戚警吾、张克随等教授西迁重庆成立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经过67年的奋斗和发展,重医附一院放射科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重庆市医学影像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放射科为“1+4”模式,包括院本部、一分院、金山分院、青杠老年养护中心、放射远程会诊中心四个部分,拥有各种先进检查治疗设备60余台和完整的PACS、RIS及远程会诊系统,实现全院联网,辐射全重庆市的远程诊断和会诊网络,构建了完整的医院影像及信息化平台。

2018 年牵头成立西南放射专科联盟,云贵川渝藏新共有168家单位,理事长单位1家,副理事长单位27家,理事单位47家,成员单位93家;另有远程合作医院21家。





资讯





AME旗下19本期刊最新影响因子|2024年6月

责任编辑:高   晨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排版编辑:袁   舒  AME Publishing Company


i.02.2024.09.25.01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JTD文章



AME科研时间
欲穷千里目,快乐搞学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