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每位患者都是一道考题

学术   健康   2024-09-27 16:39   北京  

编者按:科学的海洋中,每一项突破性发现都是对知识边界的勇敢探索。AME旗下杂志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发表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发展,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为了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我们特别邀请文章作者进行一系列深度访谈,为广大读者呈现科研工作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见,展现他们的学术理念和人文思考。我们相信,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启发和激励更多年轻人,帮助他们在科研之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近四川省人民医院张宇教授



采写|李欣燃


张宇:每位患者都是一道考题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考题,有的关乎学业成就,考验着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敏捷;有的涉及职场挑战,磨砺着意志与策略的运用;还有的则是生活中的抉择,让人在情感与理智间徘徊。

而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张宇教授的世界里,每位患者都是一道独特的考题,其中不仅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更寄托着家属的深切希望。面对这些考题,他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从对单孔腹腔镜技术的探索,到对肝包虫病治疗技术的革新,再到将临床与基础研究深度融合,张宇始终在临床与科研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寻求突破。他坚信,唯有如此,才能以更正确、更简单、更漂亮的方法,解好每道“患者之题”。

极限是被用来突破的

近日,一篇由张宇担任通讯作者,题为“单孔(加1)腹腔镜手术与传统五孔腹腔镜手术在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的文章,在《腺体外科》(Gland Surg)杂志上正式发表。

图1 张宇团队发表于Gland Surg杂志的研究(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通常,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采用五孔操作,这一方式成效显著,但随着单孔手术趋势的兴起,以及年轻患者对美容需求的增加,张宇开始深入思考:能否将单孔手术的微创理念与胰头切除的复杂技术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既满足患者美容需求,又保证手术效果的新方法?这一想法激发了他的探索欲,遂带领团队开展了此项前沿研究。

这是一种开创性的手术方式,此前未有相关报道,亦没有手术视频可供参考,张宇及团队“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张宇感慨道,“从医生的站位、助手的配合,到手术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但即便面对这一难题,张宇及团队还是凭借他们的智慧,作出了巧妙的解答。

他们将过去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当下前沿的新技术——荧光成像系统相结合,精准地勾勒出胆管等关键结构的轮廓,并能清晰显露病灶切除后的十二指肠血供,更好地显露并识别这些重要部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与安全性。此外,该技术还为术后评估提供宝贵支持,通过其独特的成像效果,医生能够直观地印证并评估保留血管的工作情况,为患者的术后恢复与长期健康保驾护航。

张宇始终抱有着“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后,继续去突破”的坚定信念。10年前,张宇主动申请前往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医学中心深造也是如此,“觉得自己在技术上的探索已经到了瓶颈期,想再去国外走一走,看一看,提升一下自己的眼界。”

这段深造学习的经历让张宇体会到:尽管在外科技术上,国内外医生难分伯仲,但在创新方面,国外同行所展现出的实力,依然是国内同行需要努力的方向。为此,在临床实践与科研探索中,他更加坚定地走上了创新之路,接连完成了较多复杂手术,如全腹腔镜前入路ALTPS术(联合肝止血带压迫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等,并开创了多项国际上尚未见报道的术式,包括辅助性自体肝移植技术、“半离体”自体小肠移植等。

图2 张宇在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医学中心深造学习

吹响“抗虫”冲锋号

为了解决包虫病治疗这一临床难题,张宇进行了一些技术上的革新。

包虫病,俗称“虫癌”,属于典型的人畜共患病范畴。该病的流行深受自然环境和当地卫生条件的影响,多见于高山草甸地区、牧区以及半农半牧区,特别是在三江源地区,包虫病更是作为一种高发的地方病存在。据张宇详细阐述,这种病的危害非常大,患者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其十年死亡率可高达90%。除此以外,由于该病对肝脏,尤其是管道的破坏比较严重,所以手术难度也很大。即便在条件允许下进行手术,其预后往往也不容乐观,术后并发症频发,给患者的康复之路带来了重重挑战。

为了有效遏制包虫病的高发态势,减轻其对当地居民生命健康的威胁,自2006年起,国家就开始高度关注并投入大量资源到该疾病的防治工作中。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张宇正式踏上了川西高原这片充满挑战与使命的土地,吹响了他的“抗虫”冲锋号。

“因为很多患者居住在偏远地区,往返医院的路程可能长达上千公里,加之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且到达城市后常面临语言交流的障碍,所以对他们而言,看病就医很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定期组织去那里,为他们提供一些医疗服务。”

到高原后,张宇的主要工作是“两查一宣”——一是复查,细致入微地查看老患者目前的健康状况;二是普查,全面系统地筛查是否有新增的患者;三是宣传,通过每年定期举办的多种宣传活动,提高百姓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团队每年近千例的随访数据下,张宇不仅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还在与包虫病患者的直接交流中,以及目睹疾病对当地民众生活造成深重影响后,对包虫病有了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也让他后续在面对临床上的一些特殊病例时,有了更十足的底气和更深远的思考。

图3 张宇赴高原开展包虫病防治工作(蓝衣为张宇)

张宇曾接诊一位伴有布加综合征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其肝功能严重受损,若要根治,只能考虑异体肝移植。然而,现实却异常严峻:一方面,肝源本就稀缺,找到合适的供体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异体肝移植手术费用高昂,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难以承担。

“对医生来说,每位患者就像一道数学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这道题做得更正确、更简单和更漂亮。对于这位患者,我们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在少花钱且安全的情况下,帮他把问题给解决好。”

基于此,张宇和团队另辟蹊径,从自体肝移植这一方式上寻找解题点,“其实这种方式一般是不可行的”张宇解释,“原因主要有二:首要障碍在于布加综合征会导致肝静脉流出受阻,进而引发肝脏淤血和肿大,导致肝脏坏死硬化;其次,自体肝移植手术本身操作难度极高,一旦下刀,术中极易发生不可控制的大出血,术后发生肝衰风险极大,所以我们就想到了利用支架作为桥接疗法。”

将支架置入肝静脉后,患者情况逐渐好转,剩余肝脏淤血消失,肝质量提升,腹水消失,为后续再行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手术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样病灶既得到根治性切除,又避免了异体肝移植。

凭借着前瞻性的思考、过硬的技术,以及默契的团队配合,此项研究在离体肝切除与自体肝移植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于2021年首次发表在国际顶级外科学期刊《外科年鉴》(Ann Surg)上。

图4 张宇团队发表于Ann Surg杂志上的研究

这项技术创新不仅将该病患由不可治疗变为可治疗,经过拓展,还应用于包虫病以外更多疾病的治疗中。例如把自体肝移植技术用在“废弃肝”辅助性肝移植上,从而“变废为宝”,为患者开辟新的治疗路径。“肝包虫病外科诊疗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这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与卓越贡献,使张宇团队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殊荣,成为其在该领域所做的工作的肯定。

医者的努力,患者的希望

近年来,张宇在晚期肝癌的治疗方面亦进行了深入研究。很多合并门静脉侵犯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很差,张宇创新性地提出了TACE+HAIC联合靶向与免疫治疗的四联方案,将合并门静脉癌栓晚期肝癌患者的OS延长至21月,中位PFS为8月,11.1%患者实现转化切除,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时间。然而由于部分患者耐药的原因,该方案的治疗效果不一而足。基于此,张宇同时对肝细胞癌耐药机制方面亦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坦言,选择这一研究方向的初衷,源于自己及团队此前在《国际免疫药理学杂志》(Int Immunopharmacol发表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在该项研究中,他们发现肝细胞癌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存在耐药问题。“我们就想看一看,这个耐药机制到底是什么,于是选择从这个关键点出发,进行了后续一系列的研究。”2023年1月和6月,张宇及团队接连在《细胞死亡与疾病》(Cell Death Dis)和《药理研究》(Pharmacol Res)(均为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文章,揭示了背后涉及的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表达调控等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阐述了肝细胞癌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的机制。这些发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外界对肝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认知,更为未来开发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策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这些科研成就的背后,张宇始终坚守着作为临床医生的初心。他强调:“不要为了做科研去科研,而是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做科研。”

这样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他带来了正向的回馈。张宇坦言:“在临床中,当我想尽方法成功救治一位患者,看到他们恢复健康,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这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他特别提到2014年的一个病例。那一年,团队接诊了一位身患巨大肝癌的患者,由于病情发展较重,传统的手术方法几乎无法挽救患者生命,于是张宇便立即召集大家商讨,集思广益,最后找到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案——全腹腔镜前入路ALTPS术。他们创新性地选择了前侧入路,经过肝后隧道将止血带放置于肝脏的横断面,以避免后续手术的局部粘连问题。同时,为了促进保留肝脏的增生,结扎了右侧门静脉,将血管转移到健康肝后,再切除病变部分。这种方法不仅显著降低了手术的侵袭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还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张宇表示:“在这种‘二步改造’下,患者不仅恢复了正常生活,而且至今仍保持健康状态,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这台高难度的手术后续被发表至美国权威期刊上,成为国际上的首例报道,并受到了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审稿人的高度评价,称之为“elegant”(优雅)。张宇认为,这一评价主要归功于两个“巧妙”:一是他们的手术方法巧妙地利用了全腹腔镜技术,将复杂的手术步骤简化,达到了“将巨创手术化解于无形”的效果;二是手术方案的设计也很巧妙,不仅遵循了无瘤原则、微创原则等,还显著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此外,该手术视频还在2015年第十届世界微创外科大会(i-MISC)上获得了优秀视频奖。这些成就,既是张宇及其团队长期在医学领域不断探索与创新的结果,也是对他们辛勤工作的最好肯定。

行医之路,矢志弥坚。张宇感言:“医生的一点努力,带给患者的可能就是更好的结果。”这句话不仅是张宇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每一位患者最真挚的承诺。未来,张宇将继续以创新和勇气,为每位患者之题作出最优解。


专家简介

 


张宇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克利夫兰诊所访问学者,专业技术二级,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四川省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普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普外)学科带头人

天府青城计划医药卫生领军人才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肝移植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委会委员

第一届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工作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师委员会肝胆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门脉高压专家工作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棘球蚴病专家工作组委员

中国医促会肝移植分会常委

四川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会长

四川省医师协会肝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胰腺病分会候任主委

四川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中科院一区SCI文章多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






资讯





AME旗下19本期刊最新影响因子|2024年6月

责任编辑:李欣燃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排版编辑:袁   舒  AME Publishing Company


i.02.2024.09.25.01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GS文章



AME科研时间
欲穷千里目,快乐搞学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