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伟大在于真实

文摘   2024-11-11 22:00   云南  

点击蓝字 关注《方话》

教育是伟大的事业。


教育的伟大源于教育对人类的价值与意义。对人类社会来说,对人类文明来说,对人本身来说,教育都足以配的上“伟大”一词。那么,教育人如何让教育变成一件“伟大”的事业来做呢?的确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审视与思考,并且还需要教育者把价值、追求、理念、理念转化为各自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到“知行合一”,教育的“伟大”才会与我们生活相伴,才会与我们生命相拥。


每个教育人对教育“伟大”的诠释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行动,本文的看法只当抛砖引玉,以激发更多教育人思考与践行,让教育的“伟大”降落在每个人身边,惠及到每个人。




教育的“伟大”,需要教育人认识真实教育作用

伟大的事情,不一定都能产生伟大的作用;产生伟大作用的事情,不一定看起来都是伟大的事情。教育就是伟大的事情,但不一定都能产生伟大的作用。教育实践有时看起来不是那么伟大,但这些教育实践确能产生伟大的作用。教育本是件伟大的事情,也应该产生伟大的作用,可这需要教育人认识真实教育作用。


当下教育,有一些现象是需要警惕的。就是有些人,在有些时候对教育的作用,没有科学客观的认识,把教育作用“想当然的”夸大与缩小,这都是伤害教育,会让教育走偏行歪。现实中,我们看到夸大与缩小教育,有些是夸大或缩小教育的某一方面作用;有些是夸大与缩小某一类别教育;有些是夸大与缩小某一阶段教育作用;有些是夸大与缩小教育整体作用等现象。这些都是对教育认识怀有极大的“偏见”,对教育与教育相关联的人都会造成“伤害”,自然也就影响到教育的伟大。


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呢?那就是客观面对教育作用。对教育作用应该有几点基本判断:教育对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有积极而直接的作用;教育的作用只能是帮助人、引导人和激励人,很难也很少达到改造人与塑造人;教育的作用如同种子,需要温度、湿度、养分等条件的“催发”,才得以发挥与呈现;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直接作用也是“有时效”的,综合后才能发挥其“延时性作用”。


由于教育是基础性人文社会科学,所涉及到的领域很多,好多社会效应与问题都与教育有一定的关联。正因如此,就出现了对教育作用的夸大和缩小,教育就会出现“失真”与“失价”现象。只有认识真实教育作用,教育才能发挥教育应有作用,否则,教育作用不但难以发挥,还可能出现“伪作用”。





教育的“伟大”,需要教育人真实回到教育现场

“教师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吗?”这是当下好多人追问的一件事,也有好多人给予了“智慧而理性”的回应。要回答这个问题,除了大家所提到的要素外,个人认为,可以从疫情以来的线上教学来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最大的“区别”在哪?最近物理学特别引人关注的“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非常前沿的科学研究,用通俗的话来说明“量子纠缠”,就是客观存在的二个物体,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介质、内容达到可以“同频共振”的影响,文艺的说法是“通感”。教育实际上也有类似的“量子纠缠”式的“通感”,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师生之间的这种现场带来的人与人交流、体会与感受。如果以上的“妄想”有点道理,那智能机器人就难以取代教师,如果真的取代了,要么是智能机器人变成了“人”;要么是人变成了“智能机器人”。


教育发生在“现场”,“现场”产生教育。我知道这句话犯了不严谨、不准确的“错误”,此时想不到一句比这句话更能表达我内心的想法。


教育如同“玩牌”,入门不难,想把牌打好不易。即使这样,还是有人喜欢观牌观棋时“诲人不倦”,也就有了“观棋不语真君子”规劝,而现在又有多少“真君子”呢?何况观牌观棋的诸君,又有多少是真正懂牌懂棋之人。由此可见,有这么多人谈教育、论教育、研教育和评教育,就不奇怪了。


教育现场包括了解学生,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了解教育现状,教育的资源配置、教育环境、教育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生态等;了解教育需求,学生对教育需求、当地政府对教育需求、地方教育系统对教育需求、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教育需求、家长对教育需求、社会对教育需求等方面。只有抵达教育现场,才能真真实实感受到教育的现实,这是读文字、图片、画面与故事所达不到的体验;只有抵达教育现场,才能真真实实感受到教育温度,有人的温度,有环境的温度,有生活的温度,有生命的温度;只有抵达教育现场,才能真真实实感受到教育变化,教育者的变化,受教育者的变化,教育环境与条件的变化,教育生态变化;只有抵达教育现场,才能算真正感受教育,了解教育,理解教育,才能够参加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只有抵达教育现场,才可以体验教育的艰辛,感受教育的魅力,体会教育的价值,发现教育的伟大。




教育的“伟大”,需要教育人真实研究教育问题

我国从近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都在研究教育,从研究和引进国外教育理论、教育设置、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等各方面;到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研究教育的本土化落地,以及本土化落地后的反思;尤其近十年来,一直研究教育中国表达和中国创新,以扎根中国和传播中国教育声音为主线的研究,更加注重教育多层面的研究,有政策导向下教育研究,有理论构架下教育研究,有实践需求下教育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


教育是社会人文科学,也是社会公共治理,教育问题很多,不可能通过一两个问题或一二方面研究,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与作用。教育研究可以大到国家教育大政方针,小到课堂教学某一细节和学生学习某一环节,但有一点必须坚持,那就是要研究教育的真问题。


纵观现在教育研究,无论是高等院校,是地方教研科研机构,还是学校都在做教育研究,甚至于一些社会非教育机构也在做教育研究。这些教育研究对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专业支撑作用,这也我国重视教育研究工作,重视教育研究人员和教育人员的研究能力培养,重视教育研究机构建设。但在教育研究起到一定成绩与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认识到,好多教育研究在做“为研究而研究”“为机构与个人评价而研究”的现象,这种现象对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


研究教育真问题,应该是教育研究的初心与底线。教育真问题就是指研究的问题是教育问题、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是对问题解决有独特价值、是没有重复或借换概念、是可以给人启示借鉴等。


教育研究对教育作用与影响无须赘述,教育研究如不能面对教育真问题,就不可能有教育研究真成果,也不可能引领、助推教育实践的正向发展,也是教育伟大的重要保证。






推荐



《重构教育生态 区域教育生态与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政策、理论和实践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本书试图以融合的视域,寻找教育健康发展真正“关键”的要素。作者认为无论是课堂、课程、评价、队伍等方面的变革,还是中考、高考、治理方式改革,其实都是部分的改变,还不足以为教育带来质的发展。教育要发生真正的改革,应从教育生态构建出发。

重构教育生态,是教育发展的真正“要素”,教育生态优化,方能夯实教育发展之道。本书从不同主体,不同内容思考教育生态重构,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理性思考,扎根于实然的教育生态,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多深层次的启发。

长按或微信扫码

跳转小程序👆


推荐



《做有温度的教育》

本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师、学生、学校文化、家校合作等问题的独到的思考,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著作。

本书思想性、现实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是“做”出来的,是真正的“做”而论道,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长按或微信扫码

跳转小程序👆



欢迎关注并转发文章↓↓↓


詹大年私号
詹大年认为:家庭教育教人文,学校教育教科学,社会教育教规则,自我教育教信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