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方话》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条件很多,但真正支撑他的重要条件只有一条,那就是区域良好教育生态。
关于区域教育是否高质量发展,有各种评价、观点与表述,但从因果式应答,只有一种肯定式的问答,那就是“区域没有良好的教育生态是不可能有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或者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其教育生态肯定是良好的”。
如何构建区域良好教育生态是摆在每一位区域教育治理者、区域教育工作者、区域教育相关者面前的“必答题”。
笔者认为,构建区域良好教育生态,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用力”:从区域教育治理机制构建、区域教育队伍建设、区域教育协同育人实施、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四个方面用力。
从区域教育治理机制构建用力
区域良好教育生态构建,首先是从区域教育治理机制构建方面用力,主要从区域教育管理机制、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区域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建设。
首先,区域教育管理机制建设。区域教育管理机制大致包括教育决策机制,教育用人机制,教育协同机制等方面。
教育决策机制指向区域教育价值追求,区域教育中长远规划,区域教育职权利分配等方面。
区域教育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如何理解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对中高考质量与高考“特尖生”的理解;如何理解名校名校长名师,尤其是如何区分“资源型”与“生长型”名校名校长名师;如何理解城乡教育一体化,尤其是对乡村教育、乡村教师和乡村学生;等等。
区域教育中长远规划主要体现在理解与落实国家教育相关政策和要求,体现在理解与落实上级各部门对教育相关文件和要求,体现在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现状,制定既符合国家教育发展大局,又遵循教育规律与常识的本土化内容和方式明确的文本。
区域教育职权利分配是当下面临难题。这涉及到人权与事权是否对等,财权与事权是否对等,话语权与事权是否对等,职能、责任与权利是否对等,等等。
这些既是教育发展的必备前提,又是区域良好教育生态构建的基础条件。然而,这些恰恰是制约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阻碍”。
其次,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建设。教育发展离不开资源,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一样。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包括总量配置权与分量配置权,人权、财权、调配权与规划权,等等。
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就是在管理机制下,如何结合教育发展目标,从责权利对等原则,设计、制定并实行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具有良好教育生态的区域,是致力创新改革、制定并建设“职、责、权、利”一体性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做到有职者配置资源,有责者管理资源,有权者为承责者,有利者为担职者。而非有职无利,担责无权的“纸上谈兵式重复循环”。
最后,区域教育评价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牛鼻子”,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现状与效果。
教育评价是系统化的,教育评价包括教育评价标准、教育评价流程、教育评价团队、教育评价主体、教育评价结果等方面。
区域教育评价机制首先是评价标准明确,那就是区域教育追求什么?就是区域教育价值所在。良好教育生态的区域,其教育价值追求一定是“优质”“公平”,是“全员”“全面”,是“差异”“个性”。
区域教育评价机制其次是评价流程清晰,没有流程清晰的评价,就不可能有科学的评价。这些流程不仅是评价过程的环节、要求、内容、方式等,还是评价的“公示牌”,大家都认为评价结果是最有必要公开的。笔者认为,流程、过程、团队、标准等方面的公开,评价结果公开才有意义与价值。
区域教育评价机制第三是评价团队,谁来评价是评价标准把握,评价专业把握,评价流程把握,评价结果把握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结果认可重要支撑。评价团队应由相关各方组成,而不只是组织方、管理方和第三方,应该不能让被评价方“缺席”。
区域教育评价机制第四是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应该分层,这是区域教育评价机制建设的关键。同级党政、区域教育主管主部门负责评价哪些对象,哪些内容,是区域教育评价机制“管理科学”。
区域教育评价机制最后是评价结果,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对以往工作评价,就是分优势;对过往工作的诊断,就是分析原由,提供优化方案;对以后工作的建议,就是以此为基础,提出发展目标、路径。评价结果应用的范围越广,评价作用就越大。
从区域教育队伍建设用力
区域良好教育生态构建其次是从区域教育队伍建设方面用力,区域教育队伍建设包括教育局长及副局长、校长及校级管理人员、教育局中层管理人员、教研科研和教师等多岗位教育队伍,要从“选、培、评、用”四位一体化建设。
首先,教育局长及副局长的“选、培、评、用”四位一体化建设。
教育局长及副局长由于受党政干部选拔与管理规定,他们的身份是公务员,而教育系统成长的优秀教师、教研科人员和校长,他们的身份是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俗称的“事业身份”,从事业身份进入到公务员身份的渠道几近乎只有一条,那就是参加公务员考试,但这个考试还有年龄的要求,一般优秀校长年龄几近超龄,失去参考资格。
这就给设区市级和县级教育局长及副局长的选拔带来一个“死循环”,尤其是县区级。那就是具有教育专业和教育专业管理经验与能力的,由于岗位身份的问题,无论如何优秀,进入不了教育局长和副局长的选拔行列,能进入选拔的,大多数只有社会公共管理经验与能力,而缺乏基本教育背景、经历、专业。而教育局长及副局长对区域教育发展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且是不可替代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域每年投入几亿甚至十几亿的资金,其效益大大降低,社会影响和民众情绪都有很大负面作用。
纵观全国,有好些良好教育生态的区域,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且有效的尝试与做法,有些地方持续几十年采用“选、培、评、用”四位一体化解决教育局长及副局长的“管理能力”“专业素养”和“身份障碍”问题,这真是利国、利民、利教育、利学生成长的好教育生态。
其次,校长及校级管理人员的“选、培、评、用”四位一体化建设。
校长及校级管理人员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且关键的“少数”。有些区域已经采用校长及校级管理人员的职级制,对他们的“选、培、评、用”四位一体,以学校发展去评价和使用校长,以学校发展需要遴选与培训校长。但有些区域校长及校级管理人员仍然采用行政职务制,根据行政职务来确定管理部门,而非根据教育发展与工作需要确定管理部门,导致“选、培、评、用”难以四位一体落地。
最后,教研科研人员和教师两支队伍的“选、培、评、用”四位一体化建设。用人单位是四位一体化的选拔者、培养者、评价者和使用者,这极大提升两支队伍建设水平。
区域教育队伍建设是区域教育发展关键,且涉及政策要求、部门协调、财力投入等诸方面,能做好区域教育队伍建设,对区域来说,的确是件不易之事。
从区域教育协同育人实施用力
区域良好教育生态构建再次是从区域教育协同育人实施方面用力,教育协同育人一般是从教育主体合作,达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评价等全方位育人效果。
区域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不同责任、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教育主体协同育人,但并不是协同育人的“全部”。教育主体协同育人,必须从教育职能、职责与责任的协同出发,如:每个群体与对象都是教育者,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职能、职责与责任,而不是被动参加者,而是自主参与者,更不应该是旁观的第三者。
教育目标协同是协同育人的方向,没有教育目标协同,教育主体之间就达不成教育的同向。如:社会只关心高考成绩;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负担;学校只关心学生学业;等等。
教育内容协同是协同育人的实体,由于各主体教育内容虽然客观上存在差别,但可以协同与互助,如果教育内容没有协同,被教育者会产生割裂、撕扯与不知所措的状态。如:社会只关注实践性教育;家庭只关注生活型教育;学校只关注学习类教育;而且他们之间可能还是封闭的,甚至出现排斥现象;等等。
教育方式协同是协同育人的路径,由于各教育主体所处教育环境与教育内容、各教育主体选择教育方式不同。如:社会教育内容更多的是规则教育、职业教育、体验教育,站在社会化生活、工作的实践;家庭教育内容更多是亲情教育、生活常识、家庭生活等方面教育,站在家庭生活、家庭劳动、家庭责任等方面的体验;学校教育内容更多是以课程实施,以德为基点,以智、体、美、劳为基础,以学科、课堂、活动为样态的教育,站在学生知识、技能等方面系统性教育。
教育评价协同是协同育人的支撑,教育评价协同要面临与解决,不同教育主体评价协同,不同教育价值评价协同,不同教育目标评价协同,不同教育内容评价协同,不同教育时空评价协同,等等。
教育评价引领、带动教育育人方向与效应,教育评价本身就是教育发展难题,其中教育评价的协同又是“难题中的难点与重点”。
区域教育生态构建是否良好,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价协同是其中重要的环节。
从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用力
区域良好教育生态构建最后是从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用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全面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到面向全学段全域学校,面向全层次学生。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中重要的组成,就是如何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当下,关于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要么只提教学成绩(考试成绩或考试部分成绩),要么不提教学成绩(学科成绩或考试成绩);另一个极端,用其他的教育教学“改革”或“理念”替代教育教学成绩,如:用课程建设、教研科研成果、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评价改革等方面成效,来佐证该区域教育教学质量高与低;又如:用特色课程,用科技节、文化节、体艺节、手工制作等方面展示,来佐证该区域教育教学质量优与劣。
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包括以上讲的这些,但还包括学科知识与技能,而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质量,在学校及评价中,更多的是以作业、考试、活动等形式来“认证”。
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出现的问题是,以部分考试成绩替代所有学科知识与技能成绩,以部分人考试成绩替代所有人学科知识与技能成绩,以部分考试方式成绩替代所有学科知识与技能成绩,以部分学段和学校部分考试成绩替代所有学段和学校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成绩,等等。
区域教育生态是科学而复杂的系统,而且还是不断变化的系统,很难以静止的方式持续保持一种状态,这就需要相关因素,以及因素与因素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持续变动状态,并及时地进行调动与修正,只有这样,区域教育生态才能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是所有区域教育人的使命与天职。
《重构教育生态 区域教育生态与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政策、理论和实践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本书试图以融合的视域,寻找教育健康发展真正“关键”的要素。作者认为无论是课堂、课程、评价、队伍等方面的变革,还是中考、高考、治理方式改革,其实都是部分的改变,还不足以为教育带来质的发展。教育要发生真正的改革,应从教育生态构建出发。
重构教育生态,是教育发展的真正“要素”,教育生态优化,方能夯实教育发展之道。本书从不同主体,不同内容思考教育生态重构,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理性思考,扎根于实然的教育生态,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多深层次的启发。
长按或微信扫码
跳转小程序👆
《做有温度的教育》
本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师、学生、学校文化、家校合作等问题的独到的思考,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著作。
本书思想性、现实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是“做”出来的,是真正的“做”而论道,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长按或微信扫码
跳转小程序👆
欢迎关注并转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