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大年/ 青少年“混社会”,很有必要
文摘
教育
2024-10-22 22:00
云南
(上图:东京市文京区“中高生秘密基地”标志)
在我四十多年的教育经历中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些学习不咋滴还经常“跟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的学生,走人社会后,往往混得像模像样。相反,一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霸却混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我认为,教育的价值就是把人“人化”,把人“社会化”。而那些“跟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的学生,恰恰是不小心把自己社会化了。今天的教育,解决的不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仅仅是在解决考生与标准答案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脑袋里装的标准答案越多越准的学生,就是学校和老师喜欢的学生。因为,他的脑袋的标准答案容量跟学校的办学效益成正比,跟老师的教学能力成正比。所以,以应试为评价的学校必须编造无数个“正能量”的理由来阻止学生的社会化。去年国庆期间,我们去日本考察教育。在东京文京区我们看到了一个“中高生秘密基地”(在日本,“中高生”指的是初高中学生。“中高生秘密基地”即青少年秘密基地)。负责人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政府办的教育机构,每天9点至21点对13周岁至18周岁的青少年开放,完全免费。并且禁止家长陪伴。“中高生秘密基地”就是一个自由的小社会。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书,可以上网,可以唱歌,可以绘画,可以做饭,可以聊天,也可以躺平。这些孩子,很多是不想上学,也不想回家的孩子。他们在“中高生秘密基地”得到治愈。学生的关系很简单,一是与父母老师的关系,这个关系以支配与被支配为主要特征,还有一个是与同伴的关系,这个关系主要是竞争的关系。活在这两种关系里的孩子是单调的,也是紧张的。还必须有“第三空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里,他的身份是变化的。“中高生秘密基地”就是这样的“第三空间”。我的理解是,家、校、社,应该有各自的边界,它给予人的不同的空间。是教育空间,也是生活空间,还是治愈空间。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自由逃脱。家校社共育,不是家、校、社共同谋划去挤压孩子的自由空间。人,是关系的“动物”。也就是说,人是不可能离开关系而存在的。家庭、学校、社会如果都能接纳孩子,那这样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但如果有哪一个空间不接纳孩子,那些不爱上学也不敢回家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混社会”了。这个“社会”就是青春期孩子的“第三空间”。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小社会。学生是这个社会的主人。他们可以在这里低成本的治愈,低代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