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临床工作者“擅长”一种“情况” | 讨论

文摘   2024-11-24 16:09   江苏  
作为咨询师或临床工作者,我们常常需要填写自己“擅长”处理哪些“情况”,每次遇到这样的时刻,我都会感到犹豫。如果作为精神科医生,在医院中,“擅长”可能对应着某些“诊断(diagnosis)”或“疾病与症状(illness, disorder, aliment, disease, symptoms)”,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也可能是某个“状态(state)”或是“周期(episode)”。但有时,这也可以不是诊断,而是一些“目标”,例如“精神障碍康复”或“患者家属支持”等。而如果是心理咨询师,需要填写的可能是“夫妻不和”、“留学生”、“性少数”、“亲子沟通”或“青少年”问题等,这些标签可能代表一种“身份”或“冲突类型”,也可以是自定义的标签,或意味着一种“处境”。从机构的角度来看,这种“擅长”通常用于帮助求助者找到可信赖的专业人员。
这种“擅长”背后可能包含了很多种不同的维度:
1.科研能力与知识面广:这种“擅长”是对某个标签相关的科研与知识体系具有全面且前沿的了解。这种擅长可能意味着掌握了比大部分同行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即便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经典诊断,或是“青少年问题”“情感问题”等心理咨询常见议题。这种擅长可能意味着能够走在科研的最前沿,了解整个研究领域的历史脉络、不同学派的思路以及相关的研究课题与发展。能够将大部分临床现象匹配到相应的科研知识体系中,且在个案处理中发现其与现有知识体系的关系。深入而前瞻的知识体系让人始终感受到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在临床经验中不断产生创新研究的思路,推动学科进展。在教学医院重视科研的岗位,可能会以此标准为主。
2.经验丰富:这种“擅长”是指与某个标签相关的人群有着丰富工作经验,使得能够应对大部分相关情况。意味着工作者像一个杰出的田野调查人员,深入实际现象中,识别和处理千变万化的复杂情况,并对大多数现象形成了全面且初步闭环的认识。这种闭环感让助人者确信,大部分前来的个案可以被现有的知识体系吸收,并匹配到大部分求助者的需求。在经验性归类之后,能够大致预测到求助者的处境及未来发展,掌握其每一刻的处境,并根据求助者可以匹配到哪些可行的最优解上协助求助者做出选择。
3.效果好:这种“擅长”体现为助人者的自我效能感,在与该群体工作时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这是直观且朴素的“擅长”,因为求助者期待的是可见的效果。若无效果,没人愿意继续求助。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复杂。对某个领域了解越多,越能感知其困难之处,也可能对某些处境失去乐观。而对该领域相对不了解的工作人员,可能在处理个案后产生短期的正反馈,误以为处理的方法是有效的。另一方面,随着对标签认识的深入,助人者可能修正对疗效的期待,因而更谨慎地承诺疗效,而不像初学者那样充满信心。
4.能让该目标群体在关系中产生良好的体验:这种“擅长”指的是能够与拥有某种标签的成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擅长可以与上述各个领域重叠,同时也关乎个人的特质以及人际相处的经验。这种“关系好”可能与自身的经历有关,例如,同一个地区、身份、社会角色的人可能由于相似的经验所以更容易建立起联系(延伸阅读:心理咨询师的“擅长领域”,往往是因为经历过),或者因为曾与许多具有该标签的人建立起过良好的关系,从而感受到自己擅长与这类人打交道。这往往是许多求助者在实质上最倾向于寻找的,毕竟大多数求助者都希望能够与助人者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关系好可能源于自己过去经验的共情代入,但更需警惕的是对某个群体的吸引、讨好或是理想化。例如,想要帮助某一类人,可能是因为自身经历与某一类人产生共鸣,或是出于同情而特别想要帮助某一类群体,或是因为喜欢某一类群体而想要多接触,又或是过去经验中倾向于讨好某个群体,因此更容易与该群体达成共识。这种关系可能产生许多复杂的作用,并非全然不好,但在实际求助时可能会成为助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微妙影响。这也是许多满怀热情的助人者在努力几年后感到彻底失望与耗竭的重要原因。
5.在该领域有话语权:这种“擅长”指的是在某个标签之下相比同行拥有更高的话语权。在某个领域更有话语权的助人者,能够进一步产生与此话语权相关的标签,让求助者能够辨别这些标签,这也是许多求助者所寻找的。因此,这也涉及到一个助人者漫长的“赋权”之路。前面几点中提到的知识与科研,是让助人者赋权的重要路径,包括参与学术交流、同行交流、论文发表、书籍出版等。与同行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转化而成的特定组织职位,同样可以带来话语权的提升。同时,媒体传播领域的赋权、自我营销与所在机构的营销,以及受助者的舆论介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6.安全与信任:这种“擅长”指的是能够与拥有某种标签的成员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信任与经验和科研有一定关系,但更高度依赖于人际关系,同时也期望能减少伤害。与此同时,机构可能也擅长在安全与信任的维度上玩弄手段,例如营造出职工在该领域更有话语权的形象,以提升口碑,或者让职工符合受助者理想化的期待,如使用年纪更大、口才更好的职工,并更多地承诺疗效以及进行自吹自擂。
7.更小的伤害:有一种受助者最为需要的“擅长”是助人者因了解与某标签相关的议题,从而能够避免伤害。这种伤害可能意味着减少不必要的花费、提高成本效益、避免创伤触发及再创伤、维护受助者的尊严,以及尽可能减少副作用。这个方面也是许多求助者最为关注的“伦理”问题。然而,由于助人者的角色定位,除非有丰富的交流及多方面的考虑,否则往往难以全面意识到不同层面的伤害。
8.机构层面:对于机构而言,关注的是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同时,助人者所提供的擅长内容必须能够吸引目标群体,以维持机构的运行。无论机构是盈利还是非盈利,风险与纠纷都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能危及机构的存亡。高风险机构可能难以长久存在。因此,能够产生高效益及低成本也是重要的,这些方面可能涉及场地搭建成本、场地大小、维系成本,以及与相关管理部门所制定政策与指标的契合度。(此处省略大量组织行为学与管理的内容)
鉴于这些“擅长”所定义的不同方面,助人者自身感受到的需求、求助者所寻求的“擅长”以及机构营销方面的“擅长”内涵本身存在差异。即使对于求助者与助人者认可较一致的方面,如“对科研的了解”、“经验丰富”或“效果好”,在细节上也有较大差异。求助者可能最关注的是经验丰富和效果好,如果要选择,肯定会倾向于效果好且伤害小。对于助人者而言,感受到效果好可能只是一种直觉,信息偏差让许多新手或机构中的老手容易高估自己的效能。与特定标签的个体“关系好”也是助人者常认为自己擅长的领域,但对某个标签有越多了解或经验可能是更客观的效果好因素。然而,效果涉及疾病指标定义、主观感受、疗效预期及人际关系,因此也会出现许多对某个标签有丰富经验但“越了解越厌恶”的情况,从而不符合“关系好”和“不伤害”的标准。
对于现有的医疗体系而言,有人将医生水平分为“医德”和“医术”。医术又分为两部分:诊断包括全面评估患者、知识储备、临床思维、问诊能力;治疗则包括决策、沟通、教育和技术(延伸阅读:怎样判断医生的水平/就医攻略 | 生病不求人,教你如何找到好医生),但这些评价标准更倾向于同行评价。有时遵循经典的康德伦理学只关注个人动机(延伸阅读:评判一个好医生的标准有哪些?)。还有关注医生的“工作态度”(优秀医生的十个特点!/一个医生优不优秀,可以从这9个细节判断出来!)。我个人倾向于这些视角只局限于行业内,很容易忽略不同方面的社会视角。
总体来说,我对于某种标签的擅长,在理想角度上,可能意味着以上所有条目。同时,还包含熟知某个标签的所有现象、理清这些现象的脉络,并将这些理解转化为对个体经历的深入理解,看到个体所处境遇的各个维度。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为个体制定最适合、有效且可行的方案,让个体以最佳效率尽可能轻松地脱离当前困境
你也欢迎一起来底下评论区分享你如何看待一个临床工作者“擅长”某个标签意味着什么!



导读整理

Circle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本科辅修宗教学,博士期间研究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毕业之后则更着重于心理咨询与经验结构作为各种精神症状的基础,报了数不清的心理咨询培训班,在康复的视角看待精神疾病的跨学科治疗。non-binary。

先前已有关于痛苦耐受技能是什么的讨论:痛苦耐受技能的意义

痛苦耐受技能的具体详解:痛苦耐受技能详解

全然接纳的哲学基础:穿越虚无的全然接纳

全然接纳的方法:痛苦耐受的核心能力“全然接纳”详解

改善解离技巧解析

辩证行为疗法中的戒瘾步骤详解

情绪调节技能:

→_→点击加入DBT精读


【传播伙伴】

症状网络精神病学互动社区是什么


症状网络 Symptoms Network
精神卫生共学读书、精神疾病友善从业者互动社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