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疗愈作为病友陪伴 | 讨论

文摘   2024-10-21 00:00   江苏  

艺术疗愈作为病友陪伴的方式,具有冲突较少的特点。相较于基于人际关系的团体,艺术疗愈通过以绘画作为媒介,能有效避免一些人际冲突,从而在亲历者较为脆弱的状态下减少伤害。因此,它成为了目前除职场支持外,持续时间较长的病友陪伴项目之一。

随着项目用户的不断增多,许多已参加过项目的成员希望在20周的项目结束后能继续相互陪伴和交流。为此,我们将为这些成员建立一个病友陪伴性质的社群,让他们可以随时自由地绘画与分享。同时,带领者还会不定期地引入一些新的实验性质的艺术疗愈活动,以丰富社群的内容。

艺术疗愈陪伴活动招募链接:【招募】亲历者艺术疗愈团体/摄影疗愈团体第五期

分享者:夏吉&陈红敏 存在人本主义取向咨询师 亲历者艺术疗愈陪伴带领者






问:在艺术疗愈过程中,疗愈者如何对亲历者进行疏导呢?

疏导这个词可能意味着对于一些状态的不接纳,或是让人离开那个存在方式。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当一个人被他人理解和回应时,他会自然地寻求改变。相反,若周围的人持对立或不接纳的态度,个体可能会更加固执,在那个状态待得更久。

在艺术疗愈团体中,亲历者展示作品后,成员们会分享他们看到和感受到的内容,提供多样化的视角。这样,亲历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在画面中未曾察觉的潜意识部分,通过主体间的互动,一些被忽视的感受得以宣泄,进而促使个体去向别的地方,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疏导”。


问:病友在团体中是否会产生不良相互影响?例如,有人可能会咒骂他人,即使不是针对团体内部成员,听到这些贬低言论的人也会感到不适。或者,有人因遭遇困境而感到绝望消极,甚至有自伤自杀,这种绝望感在讨论中可能传染给每个人。

在团体中并未出现因共同抑郁而加剧抑郁的情况。相反,由于大家都有相似的经历,能够相互感同身受,给予对方支持和共鸣。因此,在团体设置中,我们致力于营造一种非评判的氛围,鼓励成员表达对他人作品的感受,无论是评价他人还是自我,都保持非评判态度。一旦出现评判倾向,带领者会及时引导,经过多次引导,成员自然会逐渐改变。但是在设置中也会提到,有一些比较深的创伤,可能在团体里没办法处理,可能一开始不太适合直接宣泄出来。

有一些时候可能会出现抑郁绝望升级的情况,例如一个人表达出抑郁与绝望后,其它人纷纷开始分享“更糟糕”的事情,其实是勾起了创伤性体验之后,希望被看到;或是有成员分享难受的事情后,别的成员给与建议,但是建议的过程让分享的成员感到不被理解,因此为了让他人理解自己的糟糕处境,只能更加夸张地使用更强烈的情绪去表达。这些状况其实是基于不被看见,不被认同,带领者其实在这些不接纳的端倪发生时,及时能够看到并给与支持与肯定,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类病友互助交流中常见的情绪升级的情况。


问:让情绪在创作中流淌自由流淌是否会加剧某些情绪?

这是有可能的。在团体中,成员们按自己的接受程度逐渐开放,有些人起初难以表达,但在观察其他成员的创作和讨论其作品时,他们开始自然地流露更多,并渴望表达更多。这时,团体能不能承接得住便显得尤为关键。一个安全且充满信任的团体环境,能够促使更强烈的情绪涌现。面对这种挑战,团体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和空间去承接这些情绪,而不会让成员陷入越来越强烈的僵化的低落情绪中。被他人看到情绪并不一定会强化它。更常见的是,通过看见他人的作品,一些难以言表的情绪得以释放,尤其是压抑和愤怒。这种看见往往为创作者带来一种解脱感,而非加强或无法承受。因此,在团体初期,可能不宜直接表达过于重大的创伤,以免导致当事人和其他成员的情绪过载。


问:长达20周的团体在做什么?成员产生了哪些变化?
在这20次的团体活动中,我们在一开始并未设定固定主题,而是根据每次成员们分享的本周话题来灵活确定。整个过程更侧重于陪伴,没有特定要求在某个议题上实现成长。起初,大家彼此不太熟悉,但随着时间推移,通过分享和作品的交流,成员间的关系逐渐加深。这种熟悉感并非仅仅基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聊天,而是通过作品来相互了解。成员们可能会注意到彼此作品中的变化,这种体验是独特的。在这20周,即半年的时间里,每个人的变化都被其他成员所见证,这种感觉可能在日常朋友交往中并不常见。通过团体活动,成员们不仅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还体验到了被纯粹见证的存在。


问:有些人可能不太愿意或不太会表达,是要带领者引导他们表达,还是可以不表达?

对于不太会表达的人,我们在入组访谈时会与他们沟通,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在活动中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而对于不太愿意表达的人,我们在团体中是允许他们不表达的。因为每个人的状态都会有所起伏,有时可能由于个人原因或身体状态不佳,他们可能不想表达。这时,我们会尊重他们的选择,允许他们休息,关闭视频和音频。但只要他们还在场,没有离开或请假,当他们愿意时,随时可以参与分享或表达。

艺术表达与表达性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次不做重点探讨。表达性艺术,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绘画和书写等多种类型。目前我们的团体主要侧重于视觉性的方式,即绘画,并有时会结合音乐。在带领过程中,我也会同时绘画,既是参与者也是陪伴者,并会给予反馈。此外,我对于艺术和音乐有较多的了解和知识储备,这可以帮助成员们习得更多表达自己的方式,无论是技术还是知识,都是用来辅助个体更好地表达自己,而非用来评判优劣。

除了绘画表达外,还有成员可能在某些时候不想创作任何作品,但他们仍然在场并参与。通过倾听他人的分享,他们在过程中往往也会给予回应。这种参与和回应本身就是一种表达。


问:有些成员可能会觉得每次来画画回应时也感觉像是在按照模板说话。尽管这些成员表面看起来“很正常”,但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却显得颇为辛苦,仿佛在坚持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压力,小心翼翼地在团体里看起来正常。他们可能内心有表达的欲望,但却找不到表达的出口。这种状态下,成员们可能渴望突破和出格,却又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显得乖巧却缺乏真正的表达。

这可能涉及到个体与权威的关系,将带领者视为权威时,这样的动力会表达出来。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团体需要展现出足够的包容和支持,让成员们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是一个没有评判、没有权威的安全空间。我们可以更加开放地告诉成员们,虽然每次活动都会有一些主题,但他们完全可以选择不遵守这些主题,而是自由地画出自己想画的内容。在回应环节,我们也应该鼓励成员们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必拘泥于所谓的“正确答案”。因为在这个团体里,并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只有真实的自我和自由的表达。


问:如何处理团体中的攻击性?

在团体中,我们基本上没有遇到攻击性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在一开始就设定了非评判的原则,并且对于可能出现的攻击性表达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成员们被鼓励表达自己对他人作品的真实感受,比如某个成员的画作让自己感到不舒服,这完全可以被表达出来,例如说“我看到这个很不舒服”。但重要的是,这种表达不应转化为对个人的攻击,比如“你这个话让我太不舒服了”或“你怎么怎么样”。我们应当针对不舒服的内容本身进行表达,而不是将情绪转移到人身上。此外,有时成员表达的攻击性实际上是对带领者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带领者需要有能力承接这种不满,并避免将其转化为对团体其他成员的攻击。


问:艺术疗愈如何链接到“自由”的体验?

创作的自由与艺术体验的自由,与我们所学的存在人本理念颇为相似。就像在一张固定大小的画纸上作画,我们需在限制中寻求自由,让创造与创新在潜移默化中展现。在艺术创作中,动觉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线上团体中,由于成员们彼此无法实时看到对方的创作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界干扰,让每个人都能在较为私密的空间里自由发挥。相比之下,线下创作时,成员们的作品会暴露在彼此的凝视之下,这可能会对创作者产生一定影响。尽管如此,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创作本身都是一种自我表达与探索的过程。

关于自由,我们允许成员们在某些时候选择是否开启摄像头,这体现了我们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包容。当然,这也可能引发一些冲突,比如对设置非常看重的成员可能会感到不适。但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促使我们不断反思与调整,以更好地满足成员们的需求。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体验到的自由与存在人本的理念相契合。在限制中创造自由,不仅体现在作品上,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面对挑战时,我们或许能从艺术创作中汲取灵感,以更多元的视角寻求解决方案。

此外,ETC理论中关于动的部分,对于抑郁的伙伴来说尤为重要,艺术创作的过程鼓励成员产生运动知觉,达成行为激活的作用,还能通过创作来释放情绪,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问:如何面对成员担心自己画得不好?这可能是艺术疗愈最大的障碍。

艺术疗愈并非要求画作精美,这恰恰是许多人参与艺术疗愈时面临的最大障碍。尤其对于那些曾接受过艺术教育或曾致力通过绘画得到他人认可的成员来说,前者在创作时可能会频繁受到对错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后者则可能因过去努力通过作品获得他人认可的经历,而持续感到紧张和被动。这种紧张感可能源于对画作的担忧,也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情节,如对权威的依赖,渴望得到权威的评价和指导,以确认自己的进步和获得赞赏。

在艺术培养体系之下成长的个体,随着权威角色的引导,个体可能会逐渐肯定自己的创作过程,并在其辅助下塑造稳定的自我内核,最终减少对他人认可的依赖,转而专注于自己与作品之间的联系。这一过程对个体来说可以是一种疗愈,勇于创造自己的系统,而不是被动等待他人的指导。

这种心理过程在社会各个行业中都普遍存在。每个行业都会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将从业者分为不同等级,并通过行业内更有权力和符合评价标准的人的规则来规训新人。如果一开始没有展现出对权威和评价标准的认可,往往会遭受贬低和忽视。在绘画和音乐等领域,亚文化中的评价标准尤为严格,成员的作品常被分为三六九等,不够熟练的成员更容易受到全方位的贬低。因此,在这些领域,一开始轻易暴露自己的作品可能会遭遇忽视。


问:艺术疗愈与电子艺术的结合。

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表达采用电子形式呈现,不仅限于平面作品,现在还有VR作图等立体形式,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我们可以利用AIGC技术来推动艺术疗愈的发展。此外,很多人或许不擅长绘画,但使用AI生成的图片同样能精准地表达他们当下的状态。虽然AI作图在专业领域可能被认为有所欠缺,但对于较少作画的参与者来说,AI能生成一些反映他们内心、甚至探索出他们难以自行表达的内容。当前,许多照片疗愈活动也涉及电子生成图像的应用。还有一些AI疗愈方法结合了眼动疗法的原理,参与者佩戴VR眼镜进入特定场景进行冥想,从而获得治疗效果。


成员分享:花道与艺术疗愈。

学习艺术是一种极佳的自我探索方式,因为审美是主观且无法欺骗自己的。比如插花时,我会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花朵的位置、叶子的角度或线条的走向,这些选择都是基于我内心真实的喜好。因此,艺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深入了解自己,因为我们无法对自己撒谎。

在我学习花道的过程中,老师并不直接讲授理论,而是通过实际操作来引导我们。他会走到我的作品前,简单地调整一下花的位置或比例,或者换一组花材,然后让我自己观察变化后的效果。这种方法鼓励我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对我这种原本单调、追求朴素的人来说尤为宝贵。

我原本无法接受作品中包含多种颜色,觉得那不像我。但我的老师内心很灿烂,他经常会选择色彩丰富的花材。刚开始我很抗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尝试,我逐渐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创作出色彩丰富的作品,并且看起来也很不错。这个过程让我逐渐接受了新的表达方式。

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工作中,我主要负责预防和提升,而非治疗。我认为,让客户或对象接受一种新的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如果艺术能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大家在轻松、无压力的环境下探索更多可能性,那么这将有助于他们锻炼自己的感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敢于尝试新事物、有能力面对不同挑战的人。


艺术疗愈陪伴活动招募链接:【招募】亲历者艺术疗愈团体/摄影疗愈团体第五期

添加助理管理员企业微信咨询、报名


传播伙伴





症状网络精神病学互动社区3周年


症状网络 Symptoms Network
精神卫生共学读书、精神疾病友善从业者互动社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