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网络DBT精读,是为了结合创伤与个体赋能的视角,使DBT的内容更加适用于中文语境中的精神疾病的康复者】
本文共16000字,是DBT《Parenting a Teen Who Has Intense Emotions》的第一篇内容的导读以及讨论。导读部分是对书中部分内容的总结,请支持正版。“讨论”部分则是我们读书会中针对亲身经历的连想与补充。本文涉及以辩证行为疗法的态度、概念化以及DBT技能在育儿中的应用。包括三部分(1)理解青少年;(2)有效育儿;(3)辩证行为疗法育儿策略。
中庸与对于具体危险行为的各论将在后续推送中讨论。本文所提及的“青少年”概念,适用于10岁以上,30岁甚至放宽至35岁以下仍需依赖养育者的年轻人。养育者也不止局限于父母,可以包含其它家人或是实际养育者。
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对于“情绪强烈”的概念不可轻易与精神疾病症状想混爻,若是个体存在精神疾病,切勿耽误诊治。
如果你是一个情绪强烈的年轻人的家人,你可能会感受到绝望、无助、恐惧、担忧、沮丧、内疚、愤怒等多种情绪。
理解这一点可能会有所帮助:当孩子走向成年时,他们需要发展自己的身份,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通过挑战或反抗来与养育者分离。当青少年开始质疑或拒绝你的限制、期望和道德标准时,情感可能变得更为强烈。你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放弃自己的养育角色或权威,并可能难以接受自己在孩子生活中角色的转变。
如果孩子一直对情绪特别敏感,进入青春期时,他们的情绪可能会变得更加激烈,在努力应对这些痛苦情绪时,他们可能会采取自残、攻击行为、物质滥用、饮食失调、拒绝上学或冒险的社交行为,这些行为会对他们和你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你该如何应对孩子的经历和情绪,以及自己的感受呢?辩证行为疗法(DBT)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指导和方向,帮助你:
(1)理解并接受孩子及其情感反应;
(2)通过理解和管理自己对孩子的情感反应更明智地育儿;
(3)通过权衡反应的后果、为决定和选择设定优先级,并策略性地回应孩子,从而增加他们使用更安全和健康行为的可能性。
讨论
1.理解孩子问题行为的情绪背景:让家长了解问题行为与情绪的关系尽管有助于家长理解孩子,但是这样的理解可能不一定对于每个个体受适用,对于不同的情况,还要开放给更多的可能性。常见的原因,例如出于强迫、刻板行为、被动体验,或是个体所在的文化或是个体的动机本身是积极的从事这些行为,而不是应对痛苦情绪的行为。
2.DBT理念对精神障碍个体的适用性:
DBT的理念能否从“高敏感”的孩子延伸至有精神疾病症状的孩子?不可,应单独区分精神症状。这部分需要在DBT中补充相关疾病与症状的患教科普。
尽管某种程度上精神症状可能会随着情绪波动而增加易感性,抑郁、焦虑、强迫或双相的个体可能随着情绪波动而波动,而ASD和ADHD个体可能也有着较强烈的情绪波动,但是作为精神障碍康复者的家属应同时孩子本身疾病的特点、神经多样性特质以及社会因素,不可轻易地将其归因于情绪波动。
青春期对于青少年和养育者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转型期。曾近距离亲近的孩子现在似乎越来越远。突然之间,同伴关系变得至关重要,而作为家人你感到被排斥。在某些时刻,你甚至可能认不出自己身边的孩子。他们如今拥有新的需求、新的期望、新的目标和行为,情绪也更加激烈。作为养育者,你可能在努力理解这些变化的同时怀念曾相熟的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化,你的育儿方式也需要随之调整。青春期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巨大变化的阶段。大脑的变化使他们能够以新方式处理信息。当他们开始抽象思考并更深入了解差异和可能性时,他们可能:孩子可能时而拒绝与你接触,时而寻求你的全部关注。你可能不断思考如何回应,如何提供帮助,以及如何在这些变化中保持理智与个人生活的平衡。理解情感的来源和发展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安全、更有效地管理情绪。你也能从中受益,通过对自身情感的理解更有效地与青少年互动。每个孩子都有其固有的基于生物的性格(biologically based personality)或气质(Temperament),并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来。你可能会注意到孩子之间的气质差异,这些特点在青春期可能带来挑战。以下是气质如何影响情绪体验的一些方面:1.强烈的情感(Strong and Powerful Emotions):有的孩子情感强烈,有的则较为温和。情感强烈的青少年可能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但也更容易给家庭带来挑战。气质某种程度上有遗传特点,养育者可能也会有较强的情绪强度,因此一方面家长可能对于孩子的体验有较多地代入感,一方面也容易造成情绪表达的升级。2.对新环境的本能反应(Initial Reaction to New Situations):有些孩子在新环境中主动参与,有些则需时间适应。可能表现出冲动行为,也可能显得孤立。3.感官敏感度(Sensitivity to Sensations):有些年轻人对环境刺激敏感,如衣物的材质或光照、声音。理解这些反应的生物原因有助于对当事人共情。4.对变化的适应能力(Adapting to Change):青少年经历许多变化,包括新学校、身体变化和社交动荡。适应能力弱的青少年可能觉得青春期更具挑战性。青少年阶段的大脑发育状态增加了养育的复杂性,他们的逻辑和策略性应对能力仍在发育中,而情绪区域则活跃且易失控,常导致情感爆发。1.神经多样性辩证行为疗法着重的感官敏感性与社交不确定性:神经多样性辩证行为疗法中,会花更多的内容来描述感官超敏、对于规律的打破以及社交中的不确定性作为个体的痛苦事件所造成的强烈情绪。2.育儿在信任缺失环境下的矛盾:教育期望、同理心与社会风险部分育儿者对于孩子未来的成就怀有非凡的教育期望,重视教育成就的文化价值。但是在缺乏信任的社会情境中,同理心的培养与“他我群体区隔(in-group/out-group distinction)”交织在一起,育儿者鼓励孩子在熟悉的小环境中相互关爱,但是在养育者眼中,陌生社会又是充满危险与陷阱的。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若是孩子四周的人都是被家人抱有期望,而自己不被家人抱有期望,反而会产生独特的心理困扰。一些青少年会经历持续的强烈情感,这些情感可能令人痛苦且难以控制。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地调节情绪,从而在情绪处理上遇到更多困难。这种情绪失调是许多行为问题的根源。情绪失调的生物社会理论(Linehan 1993a)解释了情绪失调如何发展,它是一种互动模型,不指责养育者或青少年。1.情绪失调(Emotion Dysregulation):有些孩子天生的大脑比其他孩子更敏感,可能对平常未被注意的情况立即且强烈地反应。这种孩子无法管理这些情绪,因此常常通过经验学会避免或逃避它们。2.不认可的环境(Invalidating Environment):大多数养育者在看到孩子对看似小问题的强烈情感反应时,会感到困惑和沮丧。当面对孩子的情感时,养育者常会无意中轻视或忽略孩子的情绪表现。但如果您的孩子情绪强烈,这些忽略的行为可能会使他们的情绪得不到认可,觉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或不合理。通过辩证地了解青少年行为,养育者可以学到一些东西:1.危险或不安全的行为可能有其功能和目的。这些行为减少了青少年的情感痛苦。2.青少年为何会参与在成年人看来无法理解的行为是有原因的。3.健康的行为可能有负面影响,因为青少年可能不得不经历他们试图避免的不适或痛苦。图片出处:https://present5.com/trauma-informed-responsive-beginning-the-discussion-presented/
1.情感认可的重要性:探讨家庭对孩子情绪的忽视与影响在这里,我们所指的认可主要是对情绪的认可,而不是对观点或具体行为的认可。有些家庭可能认可孩子的行为(如考试成绩、学习努力、考研、找工作)或观点(对学校或竞争的看法),但却完全忽视孩子的情绪。这可能导致一种表面上看似健康的家庭环境,但孩子却感到极度孤独和压力更大。如果对于孩子的情感表达出扭曲的强行套用,可能问题会更糟糕。2.情感支持的来源:文化中中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情感回应很多家庭在育儿过程中能够频繁地回应孩子的情绪,这在儒家文化中较少被公开讨论,因为大多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进行的。社会上缺乏讨论这些问题的场合,因此不同家庭无法交流是否有效回应孩子的非语言情感。许多养育者习惯性地忽略自己的情绪,可能不知道如何应对,或者觉得表达情绪羞耻,因此往往通过吃东西或购物等方式来处理情绪。在我们的文化中,有时忽视他人的负面情绪反而被视为一种对他们的尊重,回应他人的负面情绪反而会令他人感到羞耻和尴尬。《无条件养育》中Fred Rothbaum指出,对孩子说“我爱你”会暗指不爱他们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说,就是表明它不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那是因为我们决定这样去感觉;但在许多文化背景下,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家长与孩子)反映出来的是不受质疑的角色和规范;这是必须承担的义务,而非自愿做出的承诺。这是不是一种不同的、更加深刻的无条件养育?或者不如自由选择的爱更具意义?不管我们最终会做出什么判断,都有必要重新思考无条件性这个概念。3.现代育儿的误区与村庄社会的自然传承对比:过度保护与自我成长的反思在大家庭或群居环境中,孩子更频繁地得到情感回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小家庭中的孩子情感回应多半依赖主要养育者,而在大家庭中,来自不同家庭成员的情感回应频率要高得多。如果养育者无法理解自己,也有其他成员可以给予孩子支持。《童年人类学》中提出“怪异社会”(Weird Society)这一概念,并与另一种育儿方式对比,即“村庄社会”。“怪异社会”是指西方的、受过教育的、工业化的、富裕的、民主的社会,这种文化中推崇的精密养育模式,以儿童为中心,要求父母投入大量资源来确保子女的成功,造成家庭紧张和父母压力特别是母职的加重。与之对比,村庄社会中育儿更加松散,孩子在全村的照顾下成长,强调尊重权威和快速成长。育儿责任分散到家庭之外的其他成员,形成了一种自然的文化传承。作者指出,现代社会对儿童养育的理解存在误区,过于集中的育儿责任让很多现代人选择不生育或少生育。在他看来,最理想的情况是有一个称职的人主导孩子的成长,同时得到来自家庭和社区的支持,这样才能让孩子的生活更加美好。作者力图深描怪异社会中被过分保护和溺爱的儿童形象与村庄社会中儿童在丛林中自食其力形象之间的强烈反差。在怪异社会,孩子们珍贵如“小天使”,在村庄社会里,孩子只是“附属品”。虽然表面看来,“附属品”“调换儿”远远不如“小天使”的地位那么诱人,但是在精密养育下成长的“小天使”们被视为一个“空容器”,父母和老师们热衷于教导他们“恰当的思考、行动和感受”,即便参与游戏,他们的父母也要付费让他们学习,还得习得一系列被设计完善的游戏规则。许多人到年纪很大也难以离开父母,很容易遭遇各种心理疾病。
村庄社会里的儿童在观察和模仿中学习,于无声处完成文化传承。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习得社会行为准则、了解等级秩序,体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儿童的世界通常没有成人的参与,而成人的生活一览无余地在儿童眼前展开。他们擅长捕鱼、划桨、刺绣等各种杂务技能,并早早运用自己掌握的生活技能获取食物和照顾弟弟妹妹。作者也详尽列举了村落儿童可能面临的各种困境:营养不良、街头流浪、疾病感染、养家糊口、遭受绑架和暴力等等。
呈报一个案例,根据“元情绪技能”各个面向描述案例中的主角的经历,并且再借由改写以上的各个要素,来改写这个故事的发展方向。如果你的孩子经历难以掌控的强烈情感,你会发现对其他孩子有效的策略对这位孩子不起作用。孩子的危险行为加剧了你的困惑和恐惧。像其他养育者一样,你可能常常会对如何养育青少年感到疑惑:我应该关注什么?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不是?当你的回应有时候有效,有时候却引发愤怒时,你可能会感到困惑。你可能尝试寻找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而孩子却希望保持距离。有效的育儿意味着实现你的目标,而不是基于过去的经验或信念去做你认为“应该”有效的事情。有效的育儿需要你:
1.在孩子情绪爆发时保持冷静
2.根据孩子的生活和经验理解并认同他,
3.实施策略以缓解局面、优先处理问题,并以理解回应孩子。
这些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你无法保持冷静,就很难实施这些新策略。
耐心是关键:让孩子适应家长的改变
在养育过程中,保持耐心至关重要。当家长尝试多种方法却未能改善孩子的行为时,往往会感到沮丧。如果家长的行为突然发生变化,孩子可能会将其视为不真实,甚至认为这是在操控他们。因此,给予孩子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适应家长的变化是必要的。这种耐心不仅能帮助孩子感受到家长认知上的真正改变,还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无条件养育》一书中提到,一位人类学家描述肯尼亚西南的古西以部落成员对美国母亲暂时离开大哭婴儿的震惊。他们认为,用身体接触来安抚婴儿不仅实用,也是母亲的道德责任。Fred Rothbaum指出,父母无条件的养育在一些文化中受到质疑较少,尽管在某些地方这个观念并不重要。无条件接受基于对自我的尊重,这种理念并不普遍。我们或许认为孩子需要父母的爱来认可自己,但这种自我认同的概念在不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可能显得奇怪。
当情绪或理智占主导地位时,各自都会影响你的反应能力。有效的育儿在于结合情感体验和理智思考,这有助于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当青少年情绪激动时,他们可能会大喊大叫、摔门、指责他人,或者关闭自己的情感。同样,你可能也会在情绪高涨时对孩子的强烈情绪产生反应,这会影响你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智状态下,人们以逻辑和事实为基础行事,而不考虑情感的影响。如果你倾向于这种方式,可能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化反应,并且经常试图通过说理来让他们冷静。但这种方法可能让孩子感到被忽视或恼火,效果不佳。当你注意到孩子情绪反应强烈时,不去说教,耐心倾听并认可他们的感受,以一种帮助实现目标的方式回应,这表明你处于智慧心。那些在意识到孩子情感波动或有危险行为时,寻求专业帮助的养育者,尽管感到痛苦但知道这是正确的做法,也是在以智慧心行事。养育者常因过去事件、对未来的担忧和/或自身内部体验(如疲惫、饥饿、不适等)对青少年产生情绪反应,而这些可能与青少年无关。发展明智回应需要“正念”。正念意味着不带评判地关注当下,这使你能够有意识地以整合情感和理智的方式做出有效回应。有几件事可以帮助你减少自身的情感反应。明智回应并不意味着抑制自己的情感;意味着采取积极步骤注意和接受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便有效管理它们。然后你可以清晰地评估情况并实施最明智和有效的回应。1.放慢速度:减少情感反应的首要和最有帮助的事情是放慢速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记住与共同养育者讨论后再做决定,即使孩子要求立即回应也不要急于回应。
- 暂停一下或退到卫生间,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以便更清晰有效地思考。
- 养育者告诉我们,当他们放慢速度时,他们能更清晰地思考,并理解孩子的观点,最终能够达到一种明智心态,并有效回应孩子。
2.留意你的处境与周遭:“留意”意味着在不使用言语的情况下,对你的处境与周遭环境形成一种体验式的认知。当你留意时,你会察觉到之前未曾注意到的事物。你走在街上时,有多常没有留意到周遭的事物?例如,你不会看到一个新的花坛,除非你主动地去留意周遭的环境。家庭中也是如此;如果你不花时间放慢脚步去留意,你可能不会注意到家庭中存在的模式。而且,只有当你留意到某件事时,你才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改变它。家长练习:拿起一件你熟悉的东西,比如你的钥匙或钱包。注意触摸它时的感觉。把它翻过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只是去感受,不要使用言语。你注意到什么新东西了吗?3.专注于当下:全神贯注于当下你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是一项强大的技能,有助于家长做出明智的反应。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分心想法会让你很难在当下做出有效的回应。当你不断面临如此多的要求时,专注于当下的一件事可能会很有挑战性。虽然你可能觉得需要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但实际上这会导致你在所有任务上的效率都降低。全神贯注于一件事,会带来有效的行为。家长练习:选择一个你通常会自动完成的行为(比如装洗碗机、吃饭、开车)。全神贯注于这项任务,不要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当你的思绪游离时,把它带回到这个行为上。4.不带偏见地描述:当你注意到某件事时,用客观的语言描述它,让他人“看到”实际发生的情况,而无需解释。语言既反映又影响思维,从而影响情感和行为。为了减少情绪化反应和做出更明智的回应,使用不带偏见的词汇。- 不等于积极词汇:使用不带偏见的语言并不意味着使用大量积极的词汇,而是要避免判断、标签或评价,专注于客观描述。
- 可以包含偏好与意见:不带偏见的反馈可以包含个人偏好,例如,“今晚你在餐桌上讲故事时,大家似乎都很开心。我很享受你的陪伴。” 这提供了具体的期望,而不是通过“表现良好”来模糊地评价孩子。
- 避免假设别人的意图:不要假设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或原因,例如认为他们“不想做作业”。你只知道他在玩游戏,而无法准确地了解动机。假设会导致误解和负面情绪。
- 关注行为结果,而非意图:行为可能让你生气,但这不一定是孩子的本意。把假设当事实,会导致情绪化、无效的结论。描述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假设,会帮助你更理智地回应。
- 从不带偏见的思维开始:虽然挑战很大,但不带偏见地思考会减少情绪化反应,并改善你对待孩子的方式。
5.做有效的事:人们希望行为能达成目标,却常重复无效的做法,因为这些习惯尽管不成功,但却舒适和熟悉。改变很难,但必要。问问自己,当前策略是否接近目标,如果没有,就需要调整。当你冷静思考时,更容易制定有效计划。
家长在发现孩子咬指甲时,常常会前来咨询是否需要进行干预。最初,家长可能会担心这种行为是由潜在疾病引起的。当医生排除疾病之后,家长需要明确干预的优先顺序,可能会更加关注行为本身及其影响,而不是仅仅基于恐惧进行干预。
家长需要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当孩子的目标与家长的价值观发生明显冲突时,家庭教育的挑战就会显现,例如孩子使用毒品、参与犯罪或是进行危害生命的行为的试错成本。家长应该考虑在孩子精神健康状况不稳定的情况下,给予多少放手空间,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避免过度干预把孩子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
《无条件养育》一书中提到关于“自由选择”:减少对孩子的控制,让他们感受到自主的重要性,这种自由是否只适用于特定文化?在较少受传统束缚的文化中,孩子对生活有发言权似乎带来积极效应,但这种情况是否普遍?Wendy Grolnick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受文化背景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控制在任何社会都是正当的。她引用的研究表明,无论文化背景如何,控制型养育对孩子都有负面影响。自主的重要性可能是全球性的,尽管自主一词的定义会引发争论。通常,自主被视为独立和抵御他人影响,但如果理解为“意志”或“选择”,那么自主型集体主义和自主型个人主义都能被接受。因此,减少对孩子的控制是有益的,无论他们身处何种文化环境。
3.家长练习:想象一下,你的孩子拒绝了你要求他做的事,或者向你索要你不希望他得到的东西。面对这些情况,你通常会如何反应?写下你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最初的行为反应。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简称DBT)为理解情绪容易激动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基础,鼓励接纳和理解。养育者可以利用这些假设来减少情绪化的反应与评判,从而更有效地理解并与孩子产生共情。1.尽力而为:无论是你还是孩子,大家都在努力。孩子的状态和行为受情绪影响,而你也是。当遇到困难时,提醒自己:“我们在尽力。”可能很难相信孩子正在尽力,因为他们有时会表现出自残、滥用药物等不健康行为。你可能疑惑,这就是他们的最大努力吗?事实上,孩子的能力会因其身体和情绪状况而不同。在困难时,你也在尽力。生活或许充满了混乱、痛苦和不确定性。你可能会反思自己的决定和行为,但请记住,你是在利用自身的知识、经历和生活经验来养育孩子。即便有失误,这也不代表你没有尽力。如果孩子正面临困境,比如自残或从事危险行为,这可能反映了他们目前的承受极限。同时,他们也需要改变,以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引出了第二个假设。孩子需要认识到,要过上理想生活,他们必须改变自己的反应和行为方式。而你正在阅读这本书,因为你意识到自身需要在回应与决策上做出改变,以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这两个假设构成了接受与改变的辩证法(Linehan 1993a, 1993b)。尽管看似矛盾,但它们同样必要且有效。你和孩子都在尽力而为,同时也需要做出改变以让生活更接近理想。在第4章中我们将更深入讨论这个辩证法的概念。3.渴望改变:孩子可能对现状不满,希望生活有所改变。有些养育者认为孩子对生活已经满意,尤其是当他们在学校表现不佳或朋友不多时。看到孩子总是独自在房间里使用电脑,就认为他们很满足。然而,大部分青少年都希望生活更丰富。没有青少年愿意在同龄人中落后。接受孩子对现状不满的事实是有利的,即便他正面对很多挑战,也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尽管他可能还不清楚障碍在哪里,但他确实渴望改善生活,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你减少愤怒、失望和沮丧。4.改变的责任:孩子的问题或许不是由你引起,但改变只能靠他自己。青少年有时将问题归咎于养育者或他人,认为别人需要改变。养育者可能因未能帮助孩子而感到挫败。无论问题的起源在哪里,真正能改变自己生活的只有孩子自己。或许接受这个假设并不容易,因为你可能觉得孩子是你的责任且有义务帮助他。虽然困难,但接受这个假设的养育者常感到释然,因为他们不再背负能够改变他人的重担,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孩子。这个假设提醒我们,即便现实令人沮丧,你还是可以通过改善教育方式和环境为孩子提供帮助,但终究,改变在于他们自己。孩子会逐渐明白,责怪他人不会改变现实。如果他们想要不同的生活,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5.学会行为:孩子需要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健康的行为。当孩子在家中表现懒散且愤怒,而在朋友面前却善于交际,这并不罕见。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在选择性地表现平和,而是在不同情境中感受不同。你的孩子需要学会在各种环境中,无论感受如何,都要表现出更冷静和安全的行为,以便提高生活的一致性和整体质量。6.不同观点合理:尊重不同意见,专注于设定界限,而非争论对错。养育者和青少年常对同一情境有不同看法。当孩子声称“你从来不让我做任何事情”时,你可能会想反驳,指出他错得多么离谱,但他也可能会一样反驳试图证明自己正确。争论谁的“真相”是“真正的真相”只会加剧挫败感和愤怒。如果你的目标是减少言辞争执,不如专注于设定明确的行为界限和期望。孩子不必同意你的观点,你也无须证明自己是对的。只要专注于陈述你的期望,不让对错之争影响到你。聚焦于问题本身,接受与孩子观点不同的事实。认可是你让孩子知道你“懂他”的方式,即你根据他的经历和生活背景理解他所说或所感受的内容 这并不意味着你同意他的观点或喜欢他所说的话。认可是让你的孩子知道你重视他,并让他知道你正在尝试从他的角度去理解。在家长与青少年的互动中,认可是你能学习和实践的最重要且最有帮助的技能之一。每当孩子说“你不懂我”或“你一无所知”时,认可就是解药。不认可会导致愤怒和沮丧;而认可则有可能带来理解和更平和的互动。青少年希望父母能理解他们所经历的事情、他们的感受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1.安抚是无效的:父母通常想解决孩子的问题或安抚他的情绪,以帮助他感觉好一些。诸如“别担心”,“你明天就会好起来的”,或“冷静下来”之类的回应,可能是你真诚地想要减轻孩子的情绪,但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孩子可能会更加生气,因为他觉得没有被倾听。2.否定是无效的:同样,试图否定孩子的自我判断或想法(“你不是失败者,亲爱的”),即使你是在试图让他对自己感觉更好,也可能被视为不认可。如果你的孩子对自己感觉很糟糕,要关注他的感受(“你一定感觉很糟糕”),而不是他话语的具体内容。3.强烈情绪会阻碍认可:你必须保持冷静,才能有效地认可你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把愤怒或沮丧指向你,这尤其困难。当你冷静下来后,你就会看到,然后有效地认可他话语背后的真实意图。4.认可必须是真诚的才能有效:青少年,尤其是那些情绪敏感的人,能分辨出你是否在说实话,有时甚至会不接受你的话。不要说你不相信的话;寻找你确实认可的内容,比如孩子的感受、他对某种情境的感受,或者他的生活可能是什么样的。记住,认可并不意味着你同意;它只是传达了你对他基于性格、经历和当前情境复杂性的感受和行为的理解。5.认可因人而异:对每个孩子有效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需要通过反复尝试来找到能安抚孩子并让他感到被倾听和理解的方法。让他知道你正在尝试理解,即使你可能没有完全理解到位。如果你的孩子不接受你的认可尝试,那就再试一次。认可取决于接受者,所以问问你的孩子他觉得什么有帮助。即使他没有承认,你的努力也不会白费。试图改变孩子态度或行为的父母常常发现自己陷入冲突或权力斗争。当青少年情绪激烈时,冲突可能升级为自残、攻击性或其他不安全或危险行为。接纳那些您不同意的行为、选择或态度,可能让您感到自己在放弃或不负责任。这些其实是对全然接纳的误解。我们需要理解辩证行为疗法中全然接纳的哲学基础和具体技巧。延伸阅读:
当孩子面临情感困难或情绪激烈时,接纳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接纳孩子的情感困难类似于经历悲伤和哀悼,这种感受可能不断反复。您或许需要接受眼前的孩子与您期望和梦想中的有所不同。接纳是一个积极的过程,需要通过:(1)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感觉,(2)觉察自己的思想,(3)放松身体,以便让新信息和新意识进入。也就是说,以全身心的方式认识现实,然后进入解决问题的阶段,充分应对困难和痛苦的现实(Linehan 1993b)。您可以通过说出或写下那些难以面对的现实,审视接纳该现实的后果,并允许自己为自己曾经的期望哀悼。如果感到不舒服,试着评估您可能未接纳的内容,并允许自己去思考另一种现实,体验失望和愤怒,然后让自己进入新的现实。遵循以下辩证行为疗法的技能,包括痛苦耐受,情绪调节,改变反应等。
- 在育儿过程中,愤怒源于哪里?它会让父母作出怎样的反应?
家庭微文化的差异:在不同家庭微文化中,对同一行为的意义和标准可能不同,这可能对本文内容的解读产生影响。家庭之间的横向比较可能会引发矛盾。例如不同家庭对于孩子做家务、读书学习和消费观念都有差异,在横向比较后可能产生许多冲突。人类学家费孝通提过,要了解家庭如何养育儿童,必须要了解家庭的结构,深入探讨婚姻、家庭结构、亲属制度、亲子关系、继嗣、养育模式等问题。孩子的周围已经布满了干涉他活动的天罗地网,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于是好像一只扯满帆的船,到处驶,到处触礁了……亲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教化性的权力关系,在父权社会中,尤其体现在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上。但是,这种权力关系并不限于亲子之间。费孝通将这种亲子权力关系进一步推广,“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养育者常常面临许多困境和选择,究竟该回应哪些行为及忽略哪些行为?当青少年有很多行为需要关注时,您可能想知道如何优先考虑期望和限制。
您可能需要弄清楚哪些问题是需要优先处理的,哪些可以暂时忽略,并做出最有效和安全的决策。如果青少年以任何方式危及生命,您的首要任务是防止他们危害生命,即便这些决定可能让他们生气或不开心。确保青少年的安全可能包括检查他们的房间是否有毒品、药品或刀片,即使这可能涉及侵犯他们的隐私。这也意味着拒绝他们那些可能置于风险中的自由、特权或活动请求。即使青少年生气或乞求做一些“让他们快乐”的事情,您也要专注于防止他们从事可能危害生命的行为。如果青少年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或不安全,您会希望他们能参与治疗,尽管他们可能不认为自己需要帮助,或声称自己“没问题”且“不是疯子”。让他们知道,一些治疗方法目标是帮助青少年获得他们生活中想要的东西,获得他们想要的自由、隐私和特权。当他们处于痛苦或生活方式感到困扰时,提醒他们治疗的有可能给予帮助。不断寻找机会强调参与治疗的重要性。如果您的孩子正在接受治疗,您可能还需要优先确保他们的积极参与,必要时给予奖励。如果青少年想要跳过治疗预约去做其他事情,您需要保持坚定。一旦青少年通过治疗学会以安全和健康的方式行事,他们将会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活活动。当确定你的孩子是安全的后,你可以将焦点转向影响他们生活的其他方面。这些问题可能包括学校或工作的困扰,与家人、朋友或伴侣的关系问题,物质滥用、危险行为、交友困难、社交孤立,过度使用电脑,或其他活动中的问题。要决定优先处理哪些问题,通常是困难的。你可能会思考,是否应在作业或其他期待未达到的情况下,允许做他们想做的问题行为来改善他们的情绪。你需要明确自己的优先事项,并依据最重要的事情来做出选择。例如,若你想强调责任和遵循期望的重要性,可将社交活动与完成家务或作业挂钩。若担心青少年的抑郁或社交退缩,你可能允许他们花更多时间与朋友相处。这些个人化的决定由你的价值观驱动,理智思考后才能做出。
对于安全的界定可能受到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会对于发生性行为、独自出门旅游、抽烟喝酒、极限运动、整容手术、性别肯定或是服用药物产生差异非常大的反应,在有些文化中是获得支持,在另一些文化中又是极端不可接受的。安全可能受到个体所在情境的界定的定义,且家人会顾虑到在文化中的试错成本以及家族的尊严。遇到这些困境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所在文化中不可犯法也不可导致重伤或是死亡的结果;第二,个体不可脱离其所在的环境来考虑问题,应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到自己存在处境后自己为自己承担责任的基础上给予个体最大的自由度。当代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面临着明显的矛盾。一方面,他们重视孩子在所有权和公平方面的纯真本性,担心这种纯真在不公平的社会环境中会受到扭曲,认为谦让可能导致伪善;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孩子过于自我中心,缺乏与他人协商的能力。因此,在物品分配、交换和纠纷的日常实践中,孩子逐渐习得更为复杂的所有权和公平理念。在这种背景下,家长和教师倡导的平等主义分享理念与儿童的策略性分享实践之间产生了张力。尽管儿童的分享行为源于真情实感,这种策略性考虑却仿佛是成年世界人际关系的缩影。同时,中国式“管教”这一文化概念的复杂性使得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常常需要在不同、甚至矛盾的价值观之间进行权衡。这种权衡不仅体现在个体内部,也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交错,使孩子在一个竞争与不确定性并存的环境中探索和生存。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家长对道德修养与未来成功之间的冲突感到困惑,同时面临不断变化的育儿价值观,这种矛盾无疑会深远影响孩子们的道德人格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轨迹。许多危险行为在个体所在的文化中,可能意味着一种反叛、不健康的宣泄或是青少年亚文化的服从仪式,在这些意义上与家人是对立的。在历史上可能曾经有过许多截然不同的意义,例如精神活性物质在不同的时代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在19世纪欧洲与中国均曾出现过可能为了让孩子更乖巧听话而让孩子使用鸦片,这种对孩子的控制手段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在另一些文化中则是作为社会顶层身份的象征。许多自伤行为在某些文化中可能作为仪式的一部分意味着儿童成年或是社会荣誉。还有许多自伤行为可能用于表达效忠或是阶段性的仪式。而主动的死亡在某些时代如果是献祭、表达忠诚、战斗、殉葬等情况下可能是受到尊敬的。探讨危险行为的时候,若是光强调期危险性而脱离其对个体的意义时往往很容易碰壁,必须全面地考虑到其行为及后果在文化中的意义。
所有行为都在其背景中作出解释,并伴随后果。后果可能是积极的(增加行为再现的可能性)或消极的(减少行为再现的可能性),也可能是内在的(如内疚或满足感)或外在的(如失去特权或受到表扬)。有效育儿需要意识到你的反应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通过回应来增强适应性、健康的行为(通过战略性地回应和关注),并减少不安全的行为(通过战略性地不回应)。可以增加行为可能性的反应称为强化物;减少行为可能性的反应称为惩罚物。每个反应的影响因人而异。因此,类似的后果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效果。例如,若孩子对表扬感到高兴,表扬可能会增加行为的发生。然而,若他们不喜欢被表扬,则行为可能减少。为评估你的回应是强化还是惩罚,需培养对行为因你回应而改变的敏感度。惩罚,比如剥夺青少年想要的东西(如电脑时间)或强迫他们从事不愿做的事(如额外家务),常常无法有效减少行为,可能导致对方继续,但更谨慎以免被“抓住”。惩罚没有教导期望及适宜表现。更有效的方法是,当青少年达到期望时,给予额外特权、微笑或友好的语气作为强化,而不是折罚不符合期望的行为。尽管实施起来可能不容易,但注意和奖励健康行为是改变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并有助于提升家庭和谐。如果很难寻找到强化物,从“特权”入手,让他们通过履行责任来赢得这些特权,帮助他们理解特权不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可以透过努力而争取到的。即便青少年表现出对你的关注不屑一顾,但任何形式的关注都是一种重要且有力的奖励。若未能及时回应青少年的沟通请求,但在其大喊大叫后给予批评,你可能不经意强化了他们大喊大叫来获取注意的行为。因此,需选择性地回应对方的行为,确保关注的是他们的健康表现。
自然后果是孩子行为在现实世界中产生的结果,而非来自你设定的。例如,若不学习导致考试不及格或因为偷窃惹上麻烦,孩子正经历行为的自然后果。让青少年经受这些后果能帮助他们理解糟糕选择的结果。你可能出于保护冲动而排除这些后果,但必要时应让孩子面对,以助他们从中学习。间歇性强化指的是在行为后提供偶尔的奖励。与老虎机的例子相似,这种强化能形成持久行为。如果你时不时屈服于青少年要求,就可能鼓励他们持之以恒,因为总有可能下一次就能得偿所愿。这种强化模式促使青少年尝试不断尝试以求获得想要的结果,因此在设定限制时,需坚定一致,不因其坚持或威胁而改变初衷。想象一下一个被脏盘子、食品包装和衣物弄得一团糟的房间。若让青少年“打扫干净”,他们可能不知从何下手。有些任务较复杂且需要分步骤完成。为了强化新行为,你希望青少年体验完成任务的成功。因此,先从小增量开始,例如,若孩子对一项复杂任务无从下手,可帮助他们分解任务,赞扬和肯定每个小进步。这让他们体验成功,从而更愿意在未来尝试新任务。养育者同样可能被青少年的行为所影响,你的反应或因对方反应而变动。例如,若孩子因某事被阻止而暴力相向,你可能因此犹豫要不要设立限制。若孩子因某要求得逞而变得友好,你或许会更愿意答应原本可能拒绝的请求。因此,在反应时,要能够洞察青少年的行为变化并保持坚守原则。在改变育儿方式时,可能会遇到一时的反弹。青少年可能在适应新规时,增加不当行为或表现出愤怒。然而,当你坚持不懈时,他们的行为定会随着时间而改善。即使面对初期的挑战,坚守原则是实现长期变化的关键。
使用强化和惩罚来改变行为
要改变行为,第一步是明确需要改变的具体行为。养育者应优先关注以下几种行为:
第二步,识别这些行为通常带来的后果。当前,希拉参加治疗或服药没有获得奖励,而不参与也没有面临负面后果。有时,养育者因屈服于希拉的要求,无意中强化了其威胁行为。
第三步是设计强化或惩罚策略,增加或减少特定行为。希拉的养育者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停止在希拉每次要求时给予金钱
设定条件:只有履行责任、参加治疗或服药后,才能给予参与活动的资金
面对威胁时不屈服
忽略自残威胁,但若出现自杀威胁,则带到急诊室或心理健康诊所评估
通过匹配工作收入或设立花费账户的方式奖励志愿工作,仅在希拉同时接受治疗时进行
有策略地运用强化和惩罚并不容易,尤其当孩子表现出威胁或侮辱行为时。注意,不要因为过度关注或屈服而无意中强化了这些不良行为。为了有效育儿,请专注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需要改变的行为
寻找强化健康行为的方法
避免间歇性地强化威胁或负面行为
重视长期内一致性和安全、健康行为的强化
理解并接受初期行为可能会恶化的风险
家长练习:改变行为
如果您打算改变某项或多项行为,请按照以下提示进行记录:
为了能以最佳状态育儿,你必须学会关心自己。面对青少年的众多需求时,你需要像飞机上的氧气面罩指导一样,先照顾好自己。没有情感和身体健康做基础,你无法高效育儿。青少年可以通过学习应对技能来管理情绪,而养育者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技能在面对紧急情况时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影响。传统观点认为,把困扰说出来有助于缓解。有时这是对的,但有时反而会加重痛苦。你可能需要暂时远离烦扰来减轻情绪,以便稍后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使用应对技能,冷静,转移注意力或进行自我安慰,这样在处理问题时更能轻松应对,你也在为孩子树立正面的情感管理榜样。你的孩子可能会发现,行为如自残、使用物质、喊叫等能短暂缓解压力。但这些行为可能会恶化问题,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如治疗住院、失去信任、法律问题等,让他们感到内疚。青少年可以学习策略来冷静自己,更好地应对情绪。如何引导他们使用这些策略?青少年在情绪激动时不总是容易接受教导,你可以与他们分享对自己有效的策略,如果他们愿意,你可以和他们一起练习。在他们冷静时,与其讨论如何在他们情绪激动时帮到他们。即便他们没听,认可他们的感受(详情“认可”)。如青少年想独处,不必感到惊讶,离开家庭成员冷静可能正是他们的策略。让孩子选择对他们有效的方式,让他们知道你随时愿意倾听,当他们询问或愿意接受建议时给予帮助。延伸阅读:
痛苦耐受技能详解
一线助人工作者自我照护手册
有效沟通
养育者常常想知道如何与青少年沟通才能增加对方倾听和回应的可能性。由于关注的目标和响应的需求各不相同,保持理智且不被情绪干扰,着实困难。辩证行为疗法人际效能模块将介绍一些策略,帮助你在请求或拒绝时,维持关系与自尊。这些技巧能帮助你与青少年进行有效沟通。
当与青少年沟通时,明确自己的目标大有裨益——不论是要求、拒绝、修复关系,还是享受时光并增强自尊。了解自己的目标可以帮助你保持专注,避免失去方向。评估情况,思考长远的期望,将各目标按重要性排序。例如,若青少年处于安全状态,完成作业或许成为优先事项。
问自己以下问题,记录在纸上或笔记中:
您想实现什么?
是否想请求某事或表达需求?
是否需要告诉孩子我的期望?
是否想拒绝某请求?
最高优先事项是什么?
以下是实现有效表达需求和期望的方法:
在保持关系方面,您应做到:
认真倾听青少年意见。
认可他们的感受。
尽量保持放松。
在结束互动后,保持自我满意感的方法包括:
通过这些技巧,你或许不会每次都成功达到短期目标,但长期培养青少年的积极行为和人际技能至关重要。记住,你的孩子最初的反应可能并不是她的最终反应。你可能会发现他们愤怒或不屑地结束一次互动后,次日又带着新的、更合作的态度回来。有效并不总是意味着你当下就能得到想要的;这意味着你播下种子,并以增加青少年倾听你和思考你所说或所要求的方式表达自己。你可能不会在每次互动中都成功,但向青少年表达你的需求、建立期望和限制、并找到保持关系的方法,对于培养她成年后的表现都是重要的。你希望有怎样的感受?
不管你多么巧妙地互动,你始终无法完全控制孩子的反应。唯一能掌控的就是自己的行为,以确保在互动结束后仍对自己感到满意。专注于理性和不带偏见地行事,避免被卷入青少年的情绪中,这会让你感觉更好。有时候,你可能会意识到某次互动不再有效且几乎没有潜力。这时,让青少年离开,或者如果需要的话,自己也可以暂时退出一会儿,这对父母来说常常是非常有用的。当沟通不再有效时,不要勉强进行。尽管可能感觉青少年在“赢”,而你在“妥协”,但这种情况下,暂时退出其实会让你感觉更好。当情绪平稳后,未来会有更多机会进行更有效的交谈。亲子练习:使用策略进行有效互动
- 想象一个你希望向青少年提出请求的场景。描述你想要的内容,以及它的重要性。
- 你将如何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同时不为自己的观点道歉?
先前已有关于痛苦耐受技能是什么的讨论:痛苦耐受技能的意义
痛苦耐受技能的具体详解:痛苦耐受技能详解
全然接纳的哲学基础:穿越虚无的全然接纳
全然接纳的方法:痛苦耐受的核心能力“全然接纳”详解
改善解离技巧解析
辩证行为疗法中的戒瘾步骤详解
情绪调节技能:
→_→点击加入DBT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