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园艺史话回听 | 09 诗意的人民公园

文化   2024-12-10 20:30   天津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天津

园艺史故事




下期节目预告:

11月20日即将播出

《额尔金花园的创设与管理》










本期节目嘉宾:

文史研究学者


魏暑临




诗意的人民公园 

   说到天津市区的公园,60后,70后,80后,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人民公园,尤其是河西区的居民,看到那灰色的砌砖围墙,就知道到人民公园了。可以说人民公园是天津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徽州道与厦门路交口的大门    


   提到园林,世人必先想到江南,因为南方园林不但建筑特色鲜明,环境布局优雅,而且文化氛围浓郁,历史积淀深厚,使人徜徉其间,既可享受水石花木之景,寻访曲径通幽之致,还可赏会匾联诗词之胜,联想历代斯文之雅。但是,有多少人能知道或主动想起,就在天津,有这样一座承载烟沽近代风云,见证三津文人韵事的园林——因其设计布局参照江南理念,故建筑风格融合南北,因其风物嘉丽景色宜人,故吸引近代以来多少墨客赋诗题咏,因其有藏书楼庋藏丰赡,故被称为北省之冠,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璀璨夺目,又由盛转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获新生,并为毛泽东主席唯一亲笔题名的园林——“人民公园”。

   天津人民公园位于河西区东北部,东起厦门路,西邻广东路,南自琼州道,北达徽州道,公园总面积14.21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3公顷,现为一所以游艺娱乐为主的综合性公园。



   人民公园本名荣园,又名李家花园,兴建于1863年(清同治二年),是天津现今唯一一座完整保存的私家园林。1930年出版的《天津志略》曾记载:荣园“为津人李善人家之别墅。李氏富而好义,勇于为善,建筑是园聊为游息之所。”“树木葱郁,丘壑幽秀,鸟语花香,颇饶逸趣,又有湖广数顷,植以芦苇,软红尘中得此水木明瑟之地,洵足助人佳兴”。1931年编纂的《天津县新志》卷二十五记载:“荣园为李氏别业,在城南十二里东楼。”1936年出版的《简明天津指南》中说:“荣园,在特别一区,三义庄外,为津人李善人家之别墅,丘壑幽秀,颇饶逸趣也。”其主人李氏,指的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著名盐商李春城一族,因“居乡力行善事”“远近称‘善人’”,故荣园又称为“李善人花园”。 

   李善人的名号始自李春城。李春城(1826—1872),字筑香,被称为“李善人”第一代,他离官居家时创办寄生所、御寒社、义塾等慈善机构,又在东南城角草厂庵开设“李善人粥厂”,专门收容乞丐,其子李士铭承继父志,又创办保生社、救生会、施医局、戒烟所等,捐资修建文昌祠、千福寺等,士铭长子李宝諴组织过中国慈善会、天津慈善事业联合会,担任过天津备济社、积善社、明德慈济会董事。当时清廷或天津士绅赈济之举多推李家出面主持担当。李家兴旺时期,荣园每年端午、中元、中秋各开放一次,任人游览,李家也以“善人”自诩,夸耀乡里,远播美名。


李春城之子李士铭


   因李氏源自江苏,故荣园修建时布局仿照西湖园林,展现江南庭园风光。整体分阴阳两极,东面为陆地,西面为水域,水域中有一条堤,水中两亭子为“水八卦”的“卦心”,初时园四周有壕堑为界,园围筑有花墙,园内有水心亭、曲虹桥、中和塔、咏诗亭等景致,更有藏经阁,为津门藏书名楼。


彩虹下的人民公园(摄影:枉言)


   荣园的历史几经坎坷,曾饱受水灾及战乱的影响。当年德国人在天津划定租界时,曾连同荣园一起划入其中。义和团运动以后,荣园受到一定的影响。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荣园被德军占据,作为疗养地,一些久医无效的士兵死去后,就近埋在荣园的西北角,后来德国人在这里圈上木栅栏,作为德军墓地,俗称“德国坟地”。1937年天津沦陷以后,荣园被辟为日伪“新民会”总部。在战争中,荣园变得更加荒凉。


李颂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家由李颂臣领衔,十房联署上书申请将在六区贺家口、小刘庄、小滑庄、东楼、西楼等处的1100余亩土地连同建筑物产权一并捐献国家,其中就包括六区徽州道上的荣园。1950年11月,天津市政府实施接收。

   1950年10月,天津市政府园林广场处将1951年的主要工作定为修缮人民公园、水上公园和解放南园。1951年5月开始,由振兴公司承担修缮工程,7月1日全面竣工,正式对外开放,并正式更名为“人民公园”。1954年9月,张学良胞弟张学铭任人民公园管理所副主任,到北京欲请中央领导人为人民公园题写园名,期间住在其岳父朱启钤家中。当时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准备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住在朱家,张学铭请章士钊转托毛泽东主席题字。9月19日,毛泽东复函并其亲笔书写的“人民公园”四字。张学铭收到题字十分兴奋,立即返津,制成匾额,悬挂于公园正门上方。



    江南的园林有名,一是景色,另外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会有一群文人,琴棋书画,给一座园林注入人文的精神。那么当年的“荣园”是怎样的一番人文景象呢?

   现在可见的最早写于荣园的诗大概是夏曾佑1900年所作《乙亥留滞津门,除夕与愿云同游荣园之作》:“微阳下乔木,冥色满神州。亦复称除夕,萧然独倚楼。北河通渤澥,故垒阅春秋。代谢浑闲事,毋忘秉烛游。”


夏曾佑画像


   夏曾佑(1863——1924),字遂卿,又作穗卿,号别士、碎佛,光绪十六年进士,曾官礼部主事、泗州知州,充两江总督文案,民国时期一度退居,后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北平图书馆馆长,为著名的历史学家,所著《中国古代史》是我国近代尝试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夏氏还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之一,但是此诗却写得工整古雅,发登楼感怀,颇有沧桑之感。

   除了像夏曾佑诗这样的零散篇章,荣庆、郑孝胥等人的作品以及须社等文人社团的集会篇章也佳作迭出。


荣庆


   荣庆(1859—1917),字华卿,号实夫,蒙古正黄旗人,晚清重臣,历任军机大臣、学部大臣、协办大学士,后因壬子兵变避入天津。在津期间,乐访荣园,留下很多吟咏佳什。荣庆于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初七日初访荣园,对园林“水木台榭,颇极清旷”的景致留下深刻印象,二月二十五日又至荣园,饱看花柳,有诗为纪:“名园三百亩,处处见桃花。流水疏枝映,微风嫩柳斜。依松含晓日,绕径看朝霞。艳说仙源好,而今在李家。”民国五年(1916年)三月十一日,荣庆与亲朋游园,见桃花烂漫,柳色青葱,流连于西边园亭,又到东边读书楼久赏,有绝句留念:“园亭春晚画图中,柳绿桃红去岁同。天气清嘉人意好,依然丽日与融风。”荣庆的荣园诗多描写园景佳构,词句如画,风格清新,有唐人风致,其爱赏荣园的心情在诗句中呼之欲出,可称荣园诗中难得的一组佳作。

   民国初年,前清翰林郭则沄创办诗词团体“须社”,将荣园作为游憩吟会之所。



   郭则沄(1882—1947),字蛰云,号啸麓,别号龙顾山人,曾任浙江提学使,后任国民政府国务院秘书长,1922年隐退天津。1928年他主持创办须社,任社长,成员有查尔崇、章钰、林葆恒、郭宗熙、周学渊、胡嗣瑗等人,均乃一代学人雅士。郭则沄在《清词玉屑》卷十二中说:“津沽乏园林之胜,独李学士园稍具丘壑。初名荣园,余易以滢园,憎其近俗也。”在须社成员酬唱结集《烟沽渔唱》中,有社友在荣园唱和之作四十余首,如查尔崇《西江月》:“风雨踏春时候,园林掩翠人家。郁金裙子卓金车,人在小桃红下。    少女风来池上,王孙草绿天涯。年时影事记些些,依旧秋千如画。”


陈宝琛


   陈宝琛、郑孝胥等人因追随溥仪来津生活期间,也常流连于荣园,颇有诗咏。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光绪元年擢翰林侍读,后充任武英殿提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江西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因仕途坎坷返乡,光绪二十五年补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简任山西巡抚,1912年清帝逊位,追随溥仪。



   郑孝胥(1860—1938),字苏戡,号太夷,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拥护戊戌变法,后解职居家,1923年受命于清室小朝廷,任内务大臣,后随侍溥仪,于1925年至1931年间在天津生活。1926年10月27日,郑孝胥陪同方地山等友人游园,见落叶满地、水气颇寒,写有《李园》诗云:“芦荻似江南,迎寒花已霜。一亭傍秋水,数客语斜阳。渐远双凫静,孤横小艇凉。不嫌寂寞味,来话水西庄。”将荣园景致遥比江南,近拟津门名胜查氏水西庄,可见青睐有加。

   1926年,实业家杨味云发起荣园雅禊之会,所留诗作虽不如须社之巨,但也称得上是荣园雅史上的佳话。1940年,周学熙作《游李氏废园》诗:“昔日园翁肆盛筵,春庭趋侍意翩翩。春花岂得朝朝好,秋月难教夜夜圆。尽有苍穹新雨露,空余培塿旧山川。平泉自古多遗恨,独忆希文思洒然。”


周学熙


   周学熙(1866—1947),字缉之,号止庵,曾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这首诗以“废园”为题,标志着1940年代以前的荣园诗咏随荣园的荒芜而红尘不再。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荣园诗咏,常常以海棠为焦点。张伯驹和有“津门三子”之誉的寇梦碧、陈宗枢、张牧石等,把荣园海棠诗咏推向巅峰。


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等。张伯驹与天津荣园海棠的题咏机缘,要推溯到他和寇梦碧等诗人的往来。1950年,张伯驹在展春园成立了庚寅词社(又名展春词社),诗友不定期聚会,由主人备馔,并预先寄题,交卷后再印送众人评第。老辈如汪仲虎、夏枝巢、许季湘、陈莼衷等尚能扶藜而过。张伯驹早年在天津时曾参加过“城南诗社”“梦碧词社”,与津沽同好一直保持往来。“梦碧词社”是1943年由寇梦碧在东门外南斜街创立的,彼时寇梦碧与周汝昌、孙正刚有“津门三才子”之称,遐迩知名。张伯驹遂邀三人入庚寅词社。长幼咸集,颇有提掖后进之功。孙正刚与周汝昌本是展春园常客,被世人称为张伯驹的“左膀右臂”。

   荣园在建造之初,按照荣华富贵、多子多福的传统理念,东边种枣树林,西边种海棠林,南面种石榴林,其海棠林经多年繁滋尤其娇艳。张伯驹爱来天津,荣园几十株海棠的清雅精致是一大因素。

   从1971年开始,张伯驹年年来津看海棠,年年有词。1971年的词为《庆清朝·与牧石游天津故李氏园,坐海棠林下,花正盛开,时有坠片》:“雾眩红妆,天怜白发,倾城又见佳人。娉婷万态,顿惊眼外皆春,乱落打身碎锦,散花如梦雨缤纷。流光里,剩脂湿透,半是啼痕。    纵使绿章夜奏,奈何阿娇薄命,金屋无存。东风恁妒,繁华一霎成尘。但愿醉眠不醒,楚骚体赋与招魂。飘残片,有心作箦,铺遍芳茵。”词中所言“有心作箦”的,就是已飘残瓣的海棠自身,海棠有意铺茵成席,为待词人来赏,好作题咏。


天津人民公园的海棠(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升.由眼入心)


   张伯驹可称为天津荣园海棠诗性的召唤者和鼓吹人,也正是因为他的带动和凝聚,与他交游的天津名士也以海棠为聚焦点,为荣园的人文属性增添了乡土文化的耀目光鲜。这其中,被世人称为后“津门三子”的寇梦碧、陈宗枢、张牧石则可称为天津近代以来诗词界的翘楚。同声相近,同气相求,把“津门三子”等文人聚在一起的纽带,是寇梦碧20世纪40年代主持创建的“梦碧词社”。50年代初与张牧石结识,张伯驹遂成为词社骨干,1957年陈宗枢与张牧石结识,1960年秋陈宗枢因张牧石介绍得与寇梦碧结识,亦成为词社砥柱,其后雅集吟咏,交往深厚,逐步形成“津门三子”的格局。

   张牧石有《天津诗词社吟会李氏园看海棠》诗四首,从内容上看,可以作为以张伯驹和“津门三子”为中心的荣园诗咏的总结。其一曰:“年年不负海棠天,携梦匆匆续旧缘。风物园林历千劫,人间幸自有余妍。”其四曰:“别梦花间已熟粱,按歌空说旧霓裳。凭谁记取伶官恨,粉墨芳华忆断肠。”海棠花开年复一年,但人世变化沧海桑田,今昔之感,聚散之怀,荣园海棠既是寄托,也是见证。



《天津园艺史故事》
2024年书香天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

11月6日开始 

每周一到周五

晚间19点

FM91.1 AM1386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陆续推出新系列:

“文献里的天津”第七季

节目聚焦《天津园艺史》


  


天津园艺史


节目播出目录

01 天津盐商的私家园林
02 水西庄的园林艺术
03 天津城南的私家园林
04 南开园艺的三块招牌
05 消失的沽上名园水香洲
06 陶园
07 金秋时节的沽上菊香
08 百二十畦芍药园的故事
09 诗意的人民公园
10 额尔金花园的创设与管理
11 近代天津最大的公共花园
12 从种植园到宁园
13 北宁公园的空间变迁
14 中山公园的云烟过往
15 水上公园记忆
16 杨柳青的公园
17 揭开静海浣园的面纱
18 咸水沽周家旧园
19 蓟州的诗意园林

20 “月季夫人”蒋恩钿



天津市全民阅读活动办公室


天津师范大学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城市记忆》节目组出品

转载须注明来源城市记忆故事
(ID:chengshijiyiradio)

关于城市记忆故事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
    播出频率:FM91.1 AM1386
    播出:每周一到周五 19:00
    手机收听:津云、万视达APP,万视达小程序
















天津记忆
天津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