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青年热血抗日,他的儿子享誉中华

文化   2024-12-13 21:06   天津  

点击《北宁故事》四个蓝色小字 ,关注公众号,加入铁路大家庭。


铁路青年热血抗日

他的儿子享誉中华

作者  修竹君



此人袁兴烈。他曾在北宁铁路局、平汉铁路局任高级职员。

袁兴烈生于1905年,江西德安县人,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是民国时期的高级知识分子。

他一路顺利地念完了小学、中学,考上了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即后来的国立中央大学,那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学,为民国时期的中国最高学府,在院系设置上也是当时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袁兴烈毕业后曾担任江西德安县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1927年任国民党江西党部候补执委。

1929年5月,袁兴烈、邓少铭等五人被任命为北宁铁路特别党部筹备委员,在南京中央大礼堂宣誓就职后,袁兴烈先行到天津做筹备工作。


(背景资料: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中共决定帮助国民党迅速组建各省和大企业地方党部)


袁兴烈先在北宁铁路局后楼二号公事房暂行办公,而后又在河北中山路觅得楼房一所,作为新的办公地点。

 6月8日,北宁铁路特别党部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会议,袁兴烈就北宁铁路党政联席会议条例和本会图书馆、阅览室计划书提请公决。

同年8月,袁兴烈自天津转到北平,又去平汉铁路局工作。




1936年,袁兴烈转到汉口“平汉铁路局”任课员(局址设在武汉胜利街)。全家人随之落脚汉口,一年后,抗战全面爆发。




在平汉铁路局工作期间,热血青年袁兴烈利用职务之便,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军队运输物资。

1938年4月初,台儿庄岌岌可危。我方阵地接连被日寇攻破。日军武器精良又训练有素,我军将士力有不逮,战局逐渐向着不好的方面发展。

为了支援抗战,袁兴烈准备为战士们捐赠五百把大刀。袁兴烈只是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员,即便他拿出了全部积蓄,也远远不够买五百把大刀。思来想去许久,袁兴烈想起了他的朋友陈子山。

陈子山是一名有良知的商人,他的名下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钢铁厂。得到陈子山的支持后,捐赠大刀的事总算有了眉目。在袁兴烈的组织下,工匠们加班加点地炼钢、制刀。五百把锋利厚重的大刀锻造好了后,袁兴烈不顾危险,亲自把这些大刀送到了台儿庄前线西北军孙连仲所部“大刀队”战士们的手上。



西北军的“军魂”就是大刀手榴弹。战士挥舞大刀和手榴弹,杀入日军阵地,与之展开肉搏战,砍得日军狼狈而逃‌。美国合众社战地记者爱泼斯坦报道说,台儿庄大捷就是“人民之战”。



最终,我军取得震惊世界的“台儿庄大捷”。
不久,袁兴烈离开平汉铁路局,参加了冯玉祥的军队,并担任上校秘书。
抗战时期,袁兴烈任第二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秘书。抗战胜利后他又回到汉口。
1948年2月,袁兴烈从汉口到南京,任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全家搬到南京梅园新村居住。
袁兴烈的妻子华静,是袁兴烈当初担任校长的那所学校的英语教员。她出生于扬州一个大富之家,家境优渥,从小就被父亲送到英国的教会读书,这让华静讲得一口娴熟而流利的英语。



她们小名叫“二毛”的儿子袁隆平忆及父母时说:正是母亲从小的熏陶,我的英语一直很好。   
“我父亲曾在平汉铁路局工作,我算是铁路人的后代。”
“我记得第一次坐火车是5、6岁那年,跟父亲从汉口到鸡公山避暑。当时火车时速大约是30至40公里。”袁隆平从小就和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战乱年代,袁隆平一直随父母在平汉铁路南迁北徙,辗转奔波于天津、北平、汉口等地。
战乱的国家,漂泊的生活,在袁隆平幼小心灵刻下深深印记……他发誓要为中华崛起奋斗一生!
最终,他成为了享誉中华的名人。



  《北宁故事》编辑团队

总编:修竹君

编辑:王秀成  朱河  姚广文  王倩   石棉   南向军  李沉辰   

          


《北宁故事》致力于发掘铁路历史,讲述铁路故事,传承铁路文化。

长按二维码,关注《北宁故事》。

联系我们:tjxzjf@163.com

                 xiuzhujunfeng(微信)

天津记忆
天津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