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曲天津老城街巷名[①]
作者:赵耀双
[①]天津于明永乐二年始筑城垣,至今六百二十年矣。清雍正九年天津设府置县,府县同城,城厢日益繁华。光绪庚子之变,辛丑虽被列强拆去城墙,城墙改铺马路。城内街道里巷并没有大的变化。直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强大的旧城改造过程中,除去不能拆和不敢拆的寥寥几座建筑外,老城街巷被全部荡平,昔日街道里巷几乎全部消失。老城里街道胡同的几百个地名也成为历史,只能见于文献和故老们的口述史了。为此,不才不揣谫陋,以老城昔日地名拟作小岔曲一首,以为天津建城六百二十年祭。如需转载本文,请文末留言与作者联系。
有几点说明如下:
一、本作品所用地名均位于东南西北四马路之内;
二、限于岔曲创作的篇幅、内容及辙韵,本作品不可能囊括老城全部地名;
三、也是限于岔曲特点及辙韵,大部分地名未能完整表述;
四、因为“三”之故,另鉴于这些地名已消失近二十年,读者诸君对这些地名不一定熟悉,不才对岔曲中所用地名将略作注释。注释主要参考一九九八年五月出版的《天津市地名志南开区卷》;
五、注释中述及胡同大致方位时,以昔日东西南北四门里大街(即今之鼓楼东南西北四街)为坐标,称为老城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隅。
费家[②]小宜门口[③]站,瞧见杠张[④]走过胡家大门[⑤]前。
只见他乡祠[⑥]帽刘[⑦]头上戴,身穿户部[⑧]白衣庵[⑨],九曲[⑩]丝绦腰中系,福地[11]古薛[12]足下穿。
背上背着龙亭[13]伞,手拿日升当[14]公善[15],但见他绕过大水沟[16],转过财神殿[17]。
过了中公所[18],穿过小大院[19]。
沿着旧津道[20],走过展家大花园[21],刘家楼[22]旁林公馆[23],探访局[24]去找任家南[25]。(过板)
他二人要到那官银号[26]去把银钱换。
一路行来目常关[27],但见那北海楼[28]、大观楼[29],松柏[30]云林[31]大寺前[32]。
兴国[33]关帝庙[34],荣家[35]朝阳观[36]。
洪福[37]三义庙[38],嘉美[39]达摩庵[40]。
药王庙[41]里香烟好,弥勒[42]三乐[43]在殿前。
城隍庙后[44]自来水[45],小双庙[46]就在碱台子南[47]。
头道沟[48]、二道沟[49],有那板桥[50]石桥[51]中间连。
三多[52]吉余[53]水里游,金狮[54]巴狗在桥子[55]边。
黄杨[56]大树[57]长生[58]好,大井[59]双井[60]似涌泉[61]。
走过那立新大楼[62]北,利学公司[63]南。
城守营[64]驻扎中营后[65],马道[66]修在右营前[67]。
县署[68]大唐[69]面冲南,华昌[70]大门[71]有栅栏[72]。
照壁[73]以上把桃源[74]画,经司[75]道署[76]到衙前。
文学[77]里边人讲演[78],武学[79]以内练弓箭[80]。
王实[81]当作拴马桩[82],晒米厂[83]里安磨盘[84],仓廒街[85]上有义仓[86],麸房[87]设在仓门[88]边。
转过济生社[89],走过清修院[90]。
草场[91]里边鸽子集[92],山菊[93]开花天瑞[94]献。
老油铺[95]紧挨着荤油铺[96],水月庵[97]不远三圣庵[98]。
营业所后[99]心义堂[100],奎星阁[101]南是贡院[102]。
又听得换取灯儿[103]连(卧牛)连声喊,铁匠[104]打铁响声喧。
阴阳[105]先生把板打,马杆碰倒了葫芦罐[106]。
盐店[107]就在那当铺后[108],香店[109]开在王店前[110]。
杠房[111]旁边开水铺[112],罗底铺[113]就在火神庙前[114]。
冰窖[115]窖冰菜市[116]卖,卤鸭子[117]卖在双立园[118]。
又见那张志尧[119]周永顺[120],丁公[121]鲍公[122]二解元[123]。
他四人承志[124]卫理[125]问郡安[126],迈步走进会友轩[127]。
又到那元升茶园[128]听曲艺,听段岔曲乐安[129]然。
听得是老城地名一小段,祝众位吉祥[130]如意[131]健寿[132]绵绵。
[②]大费家胡同——在老城东南隅,北起东门内大街,南至旧县署后街,中与二道街相交。建于明朝,明费敬佥事居此得名。昆曲《铁冠图》中刺虎之费宫娥,相传曾居此,巷北口曾竖有“明费宫人故里”牌坊。建国后拆除。另有小费家胡同亦在老城东南隅,西起南门内大街,东至南门内小刘胡同。清康熙年间形成胡同,因住在大费家胡同的费姓家族有部分迁至此巷内,故名。小费家后胡同东起东门内大刘胡同,至西端不通行。清康熙年间有李、张等姓在此建房形成胡同,因在小费家胡同后方,故名。
[③]小宜门口胡同——在老城西北隅。东起北门内大街,西至文明胡同,南北两侧各有二条分支,均不通行,南侧与靳家胡同相通,北侧与北门西头条相通。清雍正年间在府署街中段北侧设天津府署衙门。街东端原设置牌坊为仪门,俗称宜门,因是通往府署必经之地称大宜门口,街北侧有一条小巷也通往府署,习称小宜门口,后大宜门废止,仅有小宜门,故名小宜门口胡同。
[④]杠张胡同——在老城东南隅,南起二道街,至北端分为东西两条巷,均通至东门内大街,南端西侧有一分支,至西端不通行。清道光年间,已形成胡同,有张某在此开杠房故名杠张胡同。
[⑤]胡家大门——位于老城东北隅。南起拴马桩胡同,向北转东折南至拴马桩东胡同。民国元年(1912年)有胡氏五兄第在此建高大住宅,取名胡家大门,后形成里巷名称沿用至今。又按,老城大宅门甚多,以某大院某大门为名的街巷很多。如除胡家大门外尚有余家大门、华家大门 、权家大门、杨家大门、邵家大门 、陆家大门等。
[⑥]乡祠庙内——位于老城东北隅。南起乡祠东街,至北端不通行。清康熙七年(1668年)浙江旅津同乡,将已废的明代镇仓关王庙改建为乡祠,1882年重修后称浙江会馆。1970年会馆拆除,重建为民房,遂称乡祠庙内。另有乡祠东街位于户部街东侧。东起双井街,西至户部街,北侧通乡祠庙内,并与张家胡同相连,南侧乡祠南、永安胡同、王实胡同。1886年于乡祠东侧建房形成里巷称乡祠东街。乡祠南一条北起乡祠东街,南至卞家前胡同,中与乡祠南二条相通。1886年在祠南建房成巷,会馆董事沈姓于此间建有住房,曾名“乡祠南街”、“沈家实胡同”。1954年原称废,按东西方向排列序数,称乡祠南一条。乡祠南二条北起乡祠东街,向南转西至朝阳观,中与乡祠南一条相通。按东西向排列序数称乡祠南二条。
[⑦]帽刘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大水沟街西侧。北起何乐胡同,南至长生巷,中与涌延街、吉余胡同相通。清末有刘姓居此,以制造官帽享名,故名帽刘胡同。曾有综合塑料厂一车间,天津评剧团道具组等单位在此。
[⑧]户部街——位于老城东北隅。东起乡祠东街,西至北门内大街。明代管理漕粮的衙门“户部分司”建于此,后逐渐形成街道,故名户部街。1983年将马家胡同并入。曾有国际鞋店、药用包装印刷厂、向阳公园等在此。
[⑨]白衣庵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北马路东段南侧。南起双井街,北至北马路,中与龙亭街、展家花园、白衣庵横胡同相交。始建于1900年,此处原有一白衣庵,于清光绪年间拆除逐渐建起民房,形成里巷,以白衣庵为巷名。曾有天津市钟表游丝厂在此。另有白衣庵横胡同,东起富民胡同,西至白衣庵胡同。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因西侧为白衣庵胡同,此巷横于其东侧,故名。西端巷口上曾有一过街阁式住房。东经富民胡同可至北马路。
[⑩]九曲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西门内大街东端南侧。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至小双庙胡同,中段转西至板桥胡同。原名九道弯胡同,见清道光年间《津门保甲图说》。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九曲胡同。
[11]福地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小马路,南至利学公司胡同。1912年由二人集资共同建房,形成胡同,巷名同福胡同。1984年地名普查时重名,取幸福之地之意改今名。
[12]古薛胡同——位于老城西北隅。西起城隍庙东箭道,向东转南至府署街。清道光二年(1822年)有卖切糕的薛某,因制品风味独特享誉津门,后颇有积蓄在此置地建房形成胡同,名薛家胡同,1987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古薛胡同。
[13]龙亭街——位于老城东北隅。北马路中段南侧,东起白衣庵胡同,向西折北至只家胡同,北侧与戏院西胡同、龙亭东、西箭道、民居里,南侧与浙江会馆西箭道、天安里、张家祠堂胡同、张家东实胡同相通。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因街内曾有“龙亭”,故名。龙亭者,俗称,正名为“万寿亭”原有“大殿三间,朝房六间,外宫门三间,朝房十间,影壁一座,牌楼二座,周围墙垣六十丈。岁时朝贺行礼并祝万寿及宣讲《圣谕广训》于此。雍正八年盐院郑禅宝提请捐修”(乾隆朝《天津县志》)。(《地名志》表述有误。)另有龙亭东箭道南起龙亭街,北至北马路。原为空地,1911年后,逐渐形成里巷,因万姓较多,名万家胡同。1983年地名普查中,因重名,以位于龙亭街东段北侧,更今名。龙亭西箭道北起北马路,南至龙亭街清光绪二年(1876年)建,因东侧曾有“龙亭”,故名。西侧有华北戏院旁门,东侧有祥德斋糕点厂、晨光旅馆、交通十七中队。
[14]日升当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东门内大街中段北侧。北起公善胡同,南至东门内大街,东侧通拴马桩胡同。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房形成胡同,南巷口西侧有“日升当”当铺,巷以当铺字号得名。
[15]公善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东起拴马桩北胡同,西转北至卞家前胡同,南侧通日升当胡同。清道光二十六年建房形成胡同,因巷内有公善救火会,故名。
[16]大水沟街——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至南马路。清光绪年间这里原为旧城内向城外宣泄污水的水沟。1901年城墙拆除后填平水沟,修成街道,以大水沟取名。有煤店、粮店、糕总公司批发站、振华金属加工厂等在此。另有北大水沟在老城西北隅,西门内大街北侧。北起右营前,南至西门内大街。为通往护城河的泄水沟,西门内大街南名南大水沟,以北名北大水沟。清道光年间将沟填平建房形成胡同,故名北大水沟。
[17]财神殿东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东起卞家小胡同,西至财神殿西胡同。清初此地建有财神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后庙宇周边陆续盖房形成胡同,因在庙东,故名财神殿东胡同。另有财神殿北小胡同、财神殿西胡同、财神殿西大胡同等。
[18]中公所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北起济生社胡同,南至季家大院,中段东侧分支至季家大院,西侧分支至东门内石桥胡同。清乾隆年间此处建有在理教的公善堂,俗称中公所。附近建房,至道光年间形成胡同,称中公所胡同。
[19]小大院胡同——在老城西北隅,北起北马路,向南转西至罗家胡同。清光绪年间建房形成胡同。巷内空地种植花木,形如庭院,故名小大院胡同。
[20]旧津道——位于老城东北隅,南起东门内大街,北端不通行。此地为清代天津道衙门旧址,1912年衙门被拆除,建成居民住宅成为里巷,巷以旧津道命名。西侧与旧津道一条至旧津道七条相通。东侧与旧津道八条至旧津道十二条相通。另有旧津道一至十二条。民国元年(1912年)旧天津道衙门被拆除后,由杜笑山、毕奎等人在此建成12条胡同,自南往北按排列序数命名。
[21]展家花园——位于老城东北隅,东起展家花园南,西至白衣庵胡同。前清有展姓者在此建造花园,起名展家花园。后陆续建房形成胡同。花园早废,名称犹存。以此形成展家花园前,北起展家花园,南至双井街。展家花园南,北起展家花园东口,南至三义庙街。展家花园北,西起至祥里南口,向东南折至展家花园东口。
[22]刘家楼二条——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望安里,南至南马路。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在刘家大楼后,按顺序排列为刘家大楼二条,故名。1984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名刘家楼二条。另有刘家楼三条,北起长生巷,南至南马路,东侧通宏达里,西侧至刘家楼二条。
[23]林公馆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老荤油铺胡同,南至南马路,向西分支至板桥胡同。清朝光绪年间建房形成胡同,有林姓官宦人家在此建立公馆,故名林公馆胡同。
[24]探访局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东起大费家胡同,西至王店胡同。建于清朝宣统年间,因巷内有天津警察厅所属的探访局,故名。
[25]任家南横胡同——位于老城西北隅。东起鲍公祠胡同,至西端不通行,中段南侧与镇署西箭道、大唐家胡同、唐家后胡同相通,北侧与任家胡同相通。清光绪年间建房形成胡同,因横亘于任家胡同南端,故名任家南横胡同。任家胡同北起府署街,南至任家南横胡同,南段东西两侧与任家东横、任家西横胡同相通,北端向东分支不通行,向西分支转北至西不通行,此分支南侧通任家后胡同。清道光年间有官吏任世平在此建房形成胡同,故名任家胡同。以任家胡同为中心,除任家南横胡同外,尚有任家后胡同、任家东横胡同、任家西横胡同等。
[26]官银号——位于老城东北隅,北马路东端南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设立银行。清廷为亦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北马路东端原正兴德茶庄西侧,成立直隶官银号。为四合院落,建有二层楼房,楼上建小三楼存储钞票,院中上有花玻璃罩棚,曾名官银钱号,初名官钱局、官钱铺,发行银圆钞票,十足兑现,办理汇款,管理行政经费等,是当时直隶省最早的银行。1913年改组为直隶省银行,1928年改为河北省银行。建国前这一机构早已不存,但“官银号”名称仍沿用至今。其址曾为中国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东北角分理处。已拆除。
[27]常关街——位于老城东北隅。东起东马路,西至官银号菜市街。前清在此建税收机关名“常关”,其南侧东西向街道即常关街。西端两侧二层小楼曾是官银号副食商场的水产和副食门市部。
[28]北海楼——位于老城东北隅,北马路东端南侧。东靠彩虹里,西抵展家花园北,南至北海楼后,北临北马路。始建于1912年,系天津最早的一处综合商场和游艺场。三十年代,商场倒闭后改为住宅区,袭用原名至今。
[29]大观楼——即早年的天晴茶楼。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北马路路南,官银号以西修建了一座商场,名天津第一商场,其三楼设立了天睛茶楼,以演出杂耍为主。上世纪四十年代更名大观楼。天津影院亦在此处。后留有大观楼后胡同地名,西起彩虹里,向东转南至菜市西胡同,向西至璋佳胡同,此段向南与毛家后门相通。天津影院后门在此巷内。
[30]松柏巷——位于老城东南隅。西起旧县署西箭道,东端不通行,南侧有两分支,南端亦不通行。民国初年有商人李泽生在此置地建房形成胡同、以其家堂号“松柏堂”命今名。
[31]云林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张家大院,南转东至磨盘胡同,向南有二分支不通行,西侧通往碱台子北胡同。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富商刘某在此建有大院,曾名刘家大院,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以台湾省云林县名更名云林里。
[32]大寺前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东起南门内大街,向西,中段有一向南分支折西与另一向南分支相交,本巷南至马道胡同,巷口折东不通行,转西至林公馆胡同。清同治年间形成胡同,因位于明代建的涌泉寺庙宇(俗称大寺)前方,故名。1954年将大寺东胡同并入统称大寺前胡同。大寺胡同居民委员会、电话局城里分局在此。
[33]兴国里——位于老城东南隅。东起丁公祠小马路,西至葫芦罐胡同,北侧由东向西分别与大三乐里、三乐西里、丁公祠胡同,康庆里相通。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安徽人孔某在此建房出租,取名光裕里。1984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取振兴国家之意,更今名。巷内有天津市电子仪表建筑工程公司。
[34]关帝庙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北起二道街,南至晒米厂,中段有分支:向西至大费家胡同,向南又至晒米厂。前清此地有关帝庙一座,附近建房形成胡同,遂以关帝庙胡同命名。南开区烫金纸制品厂曾在巷内。
[35]荣家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北起二道街,向南转东至东门内大刘家胡同,转西至小屈家胡同。清光绪年间,有官吏荣某在此建起2所宅院,附近逐步建房形成胡同,取名荣家胡同。荣家胡同居民委员会曾在此巷内。
[36]朝阳观——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户部街,南至卞家小胡同,西侧有一不通行分支,东侧通乡祠二条。前清此地建有朝阳观一座,观前逐渐建房形成胡同,故名。后道观拆除,遗址建为南开第二幼儿园。
[37]洪福胡同——位于老城西北隅。北起陆家大门,至南端不通行。清光绪初年建房形成胡同。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曾在此建立坛口,取洪福齐天之义名洪福里。
[38]三义庙街——位于老城东北隅。东起义仓后,西至双井街,北侧与展家花园南、彩虹里、刁家胡同相通,南侧通义仓后、徐家后门。此地原有三义庙一座,庙前形成此街,故名。1983年将展家花园后并入,曾残余的一座大殿为官银号副食加工厂占用。今已荡然无存。
[39]嘉美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东起碱台子北胡同,西至张家大院,中段南侧有一分支至南不通行,北与达摩庵南胡同相通。清朝同治年间有名黄莹州者在此设立粪场,后建房形成胡同,取名黄家粪场胡同。1982年地名普查时,取人民生活美好之意,更名嘉美胡同。
[40]达摩庵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至达摩庵前胡同,东侧有一分支,至东不通行,南端向东侧与达摩庵东胡同相通。清康熙年间在此建有达摩庵庙宇,后附近逐步建房形成胡同,得名达摩庵胡同。庙宇遗址改为鼓楼西小学。此外尚有达摩庵东胡同,东起祁东胡同,西至达摩庵前胡同,中段两侧各有一分支,至南、北均不通行。达摩庵前胡同,北起达摩庵胡同,南至达摩庵南胡同,东侧有一向南分支,分支转向东至祁东胡同。达摩庵南胡同,北起达摩庵前胡同,南至张家大院,西侧与欧家胡同相通,中段有二向东分支,至东相交转北至张家大院。
[41]小药王庙北——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义仓后,南至宁康胡同。约于1797年成巷,因此地南面有一“药王庙”,故名。另有小药王庙东,西起小药王庙北,向东转南至仓廒街。北端有二分支,至东不通行。有永和电器修理部和日用五金经营服务公司技术开发部曾在此。
[42]弥勒庵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北起东门内大街,南至二道街,东侧与东门内卢家胡同相通,西侧有支巷与振兴胡同相通。明万历元年(1573年)后逐步建房形成胡同。巷内原有一弥勒庵,巷以庵得名。
[43]大三乐里——位于老城东南隅。南起兴国里,至北不通行。清宣统二年(1910年)有孔、段、周三家在此置地建房形成胡同,以三家和乐含意取名三乐里。1984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称大三乐里。另有三乐西里南起兴国里,至北不通行。1927年有富商王泽甫在此置地建房形成里巷,因位于大三乐里西侧,故名。
[44]城隍庙后——位于老城西北隅。东起城隍庙东箭道,至西端不通行。清朝同治年间逐步形成胡同,因位于城隍庙后,故名。天津城隍庙建于明永乐四年,成化十七年重修。清雍正九年天津年升府,同置县治,乾隆四十一年在庙西增建县庙,形成府、县城隍庙并存格局,仅县庙规模略小于府庙。清光绪二十九年天津教育家林墨青、严范孙提倡“废庙兴学”,于庙内成立城隍庙两等官立小学,是大津最早的官立小学。1951年建立城隍庙小学,后为西北角小学。1975年又建府署街中学。围绕城隍庙尚有城隍庙街北起府著街,南至西门大街。庙前成路,称今名。城隍庙东箭道北起北马路,南至府署街,东侧与南朱家胡同、城守营后、武学后、古薛胡同相通。因在城隍庙东侧,故名。1954年将庙东南侧的城隍庙内住房并入。
[45]自来水后——位于老城西北隅。西起西马路,至东端不通行,南侧有一分支,至南端不通行。清光绪年间建房形成胡同,因位于济安自来水公司后,故名。
[46]小双庙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东起南门内大街,西转南至大寺西胡同。北与九曲胡同相通。清光绪年间胡同西侧墙壁上筑有一座佛龛,内塑关羽和观音像,前方有供桌置香炉。俗称小双庙,故名小双庙胡同。
[47]碱台子南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谢家水铺胡同,向南转东折南至南马路,转北折东至明福胡同。1912年成巷,因在碱台子胡同南侧,故名。碱台子胡同北起碱台子北胡同,南至谢家水铺胡同,中段向西与碱台子西胡同相通,向东至公所后胡同,有一南北分支,南至谢家水铺胡同,至北不通行。建于清朝,此处原为盐碱洼地,中间突出成台,取名碱台子胡同。围绕碱台子尚有碱台子北胡同北起张家大院,南至碱台子胡同,中与嘉美胡同、云林里相通,因在碱台子胡同北面,故名。碱台子西胡同北起碱台子胡同,向西转南至小马路,东侧通碱台子胡同,西侧分支至小马路。因位于碱台子胡同西侧,故名。
[48]头道沟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北起贡院后胡同,南转西至东南角曹家胡同,中段西侧有巷口通更张胡同。此地原为排泄旧城区污水的水沟。清同治年间填平水沟建房形成胡同。因残存有两条暗沟,此处为头道沟,故名。
[49]二道沟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北起贡院后胡同,南至东南角曹家胡同,东侧与更张胡同、头道沟胡同相通,西侧有一分支通辛家胡同。此处原是旧城内排往护城河的污水沟。后垫平水沟,逐步建房形成胡同,因东侧有头道沟胡同,按顺序排列称二道沟胡同。
[50]板桥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至南马路,东侧与九曲胡同、林公馆胡同等6条里巷相通,西侧与杨春胡同、明福胡同等6条里巷相通。建于清初,此地原有条污水沟,上架木板桥,故以板桥得名。后污水沟填平,板桥无存。
[51]东门内石桥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北起东门内大街,南至河营前胡同,中与二道街相交,东侧通济生社胡同,西侧与河营后胡同相通。明代有水沟,由东门内宣泄污水至护城河,沟侧有零星住户,沿途有石桥三座,俗称石桥胡同。清道光《津门保甲图说》已载石桥胡同之称,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将其名冠以方位称东门内石桥胡同。
[52]三多街——位于老城东北隅。东起东马路,西至官银号菜市街。原是一条无名土路,1913年杨姓在此建成一座砖楼,经营羊毛、皮货,堂号“三多堂”,居民习以“三多”称此街。西端两侧是官银号副食品商场的水产部和蔬菜部,门前设有摊位。街北侧有曙光旅馆。中央制药二厂位于东端。南侧为东马路邮电局。
[53]吉余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何乐胡同,南转西至帽刘胡同,中段向西分支至帽刘胡同。清光绪年间有于某在此置地建房形成胡同,以姓氏取名于家胡同,1983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取吉庆有余之意改今名。
[54]金狮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北马路,南至只家胡同,中段有向西曲折分支至北不通行。始建于清朝末年,相传其南端对面胡同置有三、四尺高的石狮子,故名狮子胡同。石狮子现已无存。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为金狮胡同。
[55]桥子东胡同——位于老城西北隅。北起陆家大门,向南转西至城隍庙街,南侧通黄杨里。原为空地,清光绪年间逐步建房形成胡同,因当时西侧有一泄水沟,上有木桥,故名桥子东胡同。
[56]黄杨里——位于老城西北隅。西起城隍庙街,为南、北两巷口,北巷向东不通行,中段有东、西两分支:东分支向北至桥子东胡同,向南至城隍庙大胡同,两分支向南与南巷相交,中段向东交与东分支。清宣统年间此地原有一董家胡同,后柴厂商人杨恩荣在此建一大院,称杨家大院,阎炳臣相继在此偏西建房形成胡同称阎家胡同。1983年地名普查时将两条胡同合并,更名黄杨里。
[57]大树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旧津道六条,南至旧津道四条,东侧与旧津道五条相通。原为空地,1922年建房形成胡同。因巷内有棵挺拔茁壮的大柳树,故名大树胡同。
[58]长生巷——位于老城西南隅。东起大水沟街,西至刘家楼三条胡同,南侧与宝兴巷、平祥街相通,北侧通福利巷,李麸房胡同、周永顺胡同、帽刘胡同、盐店胡同、鸭子王胡同和一至北不通行的分支。始建于1901年,原为旧城内西南城角的泄水坑,1901年天津旧城墙拆除后用城土及碎砖垫平水坑,建房形成里巷,以长远永生之意取名长生巷。巷内曾有西南角街道办事处保洁队、垃圾站、天津化学纤维工业公司。
[59]大井胡同——即永安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乡祠东街,南至孟家大院,东侧有一分支东端不通行。民国初年建房形成胡同,因对面有口大井,曾名大井胡同,1942年更名永安胡同。
[60]双井街——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三义庙街,向南转西至乡祠东街,北段与徐家后门、骆家大院相通,东侧通太平实胡同,西段南侧有二分支均至津道后。清康熙年间在此掘有两口水井,附近陆续建房形成街道,故以两口水井命名。
[61]涌泉寺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东起南门内大街,西至大寺西胡同。明弘治年间在此建有涌泉寺,是天津旧城内最大的寺院,胡同以寺得名。寺庙遗址后为南门里电话分局。巷内曾有西南角街文化站、老年人协会。
[62]立新大楼——位于老城东北隅。南至户部街,北至只家胡同,西至无量庵胡同,东至华家大门。占地约3300平方米。清同治年间盐商华俊声宅院建此,名华家大门。因房基下沉年久形成“三级跳坑”,1969年改建为混合结构4幢三层居民楼,以“破旧立新”之意命名立新大街。楼名立新大楼。其东侧有一排住宅平房,仍名华家大门。
[63]利学公司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东起小马路,西至大水沟街,中与一南北分支相交,该分支至南不通行,北至小马路。巷东段有二分支,至北不通行,中有一分支,至南不通行,西段向南分支折西至大水沟街。两侧与利学公司南胡同、福临里、福地胡同相通。1917年有于五、于六弟兄二人在此置地建住宅出租,名利学公司,胡同也以利学公司命名。另有利学公司南胡同北起利学公司胡同,南至南马路,东侧有两个分支均至小马路,西侧与厚望里相通。
[64]城守营西箭道——位于老城西北隅。北起城守营后,南转西至武学东箭道,东侧与恒德里相通。清咸丰年间建房形成胡同,其东侧有城守营驻地,此地为其西侧箭道,故名。另有城守营后西起城隍庙东箭道,向东转北分北、东两支,北至南朱家胡同,东至尚家胡同,北侧有一不通行分支,南侧通武学后、城守营西箭道,另有一分支至南不通行。清同治年间形成胡同,因位于城守营后方而得名。
[65]中营后胡同——位于老城西北隅。北起三圣庵胡同,向南不通行,西南侧向分支至南项家胡同。清咸丰十年(1860年)逐步建房形成胡同,因位于中营守备署的后墙,故名中营后胡同。另周边尚有中营前街、中营东箭道、中营东胡同等街巷。
[66]马道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大寺前胡同,南至南马路。原为天津旧城的登城马道,1901年天津城垣拆除后,1902年此地建房形成胡同以马道名之。
[67]右营前——位于老城西北隅。东起中营前街,向北折西至大栅栏,北与右营东箭道、南项家胡同相通,南侧与取灯胡同、北大水沟相通,北、南侧共有三条分支,均至端不通行。清咸丰十年(1860年)建房形成胡同,因在右营守备衙门前方,故名右营前。周边尚有右营西箭道、 右营东箭道、右营后等街巷。
[68]旧县署后街——位于老城东南隅。东起晒米厂小马路,西至东门内大刘胡同。北侧与王店前胡同、王店胡同、香店西胡同、香店胡同相通。清光绪六年建房形成胡同,因位于天津旧县署遗址的后面,故名。另有旧县署西箭道北起旧县署后街,南至南马路,东侧与俊业里、松柏巷、瑞庆里相通。清光绪年间建房形成胡同,因位于天津旧县署遗址的西侧走道,故名。
[69]大唐家胡同——位于老城西北隅。北起任家南横胡同,南至西门内大街,西侧与唐家后胡同相通。清同治年间一唐姓道台在此置地建房,形成胡同,因占地较大以大唐家胡同得名。
[70]华昌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东起万字胡同,西至卞家前胡同,南与拴马桩北胡同相通。清宣统二年此处为夏家粪厂。1912年粪厂迁移,建房形成胡同,仍以粪厂名。1983年地名普查时,更名华昌胡同。
[71]旧日老城内多豪宅。故以大院、大门为地名者很多。如:
华家大门位于老城东北隅。南起户部街,至北不通行,清咸丰间盐商华俊声在此建4座四合院,形成里巷,名华家大门。
权家大门位于老城东南隅。北起东门内大街,南端不通行。明末有巨户杨勃在此建房,形成东西两条胡同,并在巷口安装两扇大门,西巷名杨家大门,东巷属其次子杨绍权,故以“权”字取名权家大门。
邵家大门位于老城西北隅。东起南项家胡同,西至葛家胡同,南侧与后营西箭道、右营后相通。清嘉庆年间富商邵玉清在此建房,门楼高大,后居民逐步建房形成胡同,以邵家大门命名。
陆家大门位于老城西北隅。东起葛家大院,西至城隍庙街,南侧与桥子东胡同、洪福胡同相通。清光绪年间天津富商陆某在此建大宅院,后相继建房形成胡同,以陆家大门命名。
胡家大门位于老城东北隅。南起拴马桩胡同,向北转东折南至拴马桩东胡同。民国元年(1912年)有胡氏五兄第在此建高大住宅,取名胡家大门,后形成里巷名称沿用至今。
[72]大栅栏——位于老城西北隅。北起右营前,南至西门内大街。明朝在此设右营衙署,门前筑有大栅栏门,后人在此建房形成胡同,以大栅栏命名。1954年将西侧一不通行小巷思恩里并入,统称此名。北端西侧与城隍庙大胡同相通。另有沈家栅栏位于老城东北隅。西起北门内大街,向东转南至运署西箭道,南侧有一不通行分支,北侧通财神殿西胡同。清顺治六年(1652年)有沈姓官员在此建房形成胡同,名沈家胡同,后在巷口安有栅栏称沈家栅栏。
[73]照壁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至尹家大院。建于清同治年间,因隔街与原清同知衙门的影壁相对,遂名照壁胡同。
[74]桃源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东起罗底铺胡同,向西转南至卫理胡同。原为水坑,清同治年间有韩某在此垫坑建房形成胡同,以姓取名韩家胡同。1983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取陶渊明词意,改称桃源胡同。
[75]经司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仓廒街,南至东门内大街。明朝在此建立管理漕粮的天津经司衙门,附近陆续建成居民住宅。到1832年形成里巷,以旧衙门得名经司胡同。东侧有经司实胡同、经司横胡同。
[76]道署东箭道——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津道后,南至东门内大街,西侧与旧津道九条至十二条相通。清宣统末年成巷,因是天津旧道署衙门东侧的箭道,故称道署东箭道。曾有东北角街保洁队、针织运动衣一厂在此。
[77]文学东箭道——位于老城东北隅。南起东门内大街,至北端不通行。清道光十二年成巷,因位于文庙东侧,按习俗称衙门及庙宇两侧道路为箭道,故名文学东箭道。庙西为文学西箭道南起东门内大街,至北端不通行,西侧与经司横胡同及铁匠胡同相通。
[78]讲演所——位于老城西北隅。西起西马路,向东转北不通行。民初天津教育家林墨青发起,在此成立讲演所,宣讲科学知识。北侧原有一小胡同通向城隍庙内,后建房成为实口胡同,以“讲演所”命名。其遗址曾改建为天津环城五金交电商场。
[79]武学内——位于老城西北隅。南起府署街,北端不通行。明万历年间于此建立武庙,又称武学。清光绪年间武庙废,建为民宅,形成里巷名武学内。两侧分别为武学东箭道、武学西箭道。另有武学后,北起城守营后,东转南至武学东箭道,西转南至武学西箭道,北侧通城守营后,南侧分支至南端不通行。原为水坑,清光绪年间填平水坑,建房形成胡同,因在武学庙后,故名武学后。
[80]弓箭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至小马路,中与骆家胡同、房家胡同相通。道光时《津门保甲图说》已载此胡同名。因巷内有制弓箭兜囊的作坊,故名。天津名画家兼植物学家陆辛农的故居曾在此巷内。
[81]王实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乡祠东街,至南端不通行。1910年后建房形成胡同,居民以王姓较多,一端又为实口,故名王家实胡同。1984年因重名,更名王实胡同。
[82]拴马桩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东起拴马桩东胡同,西至日升当胡同,北侧通拴马桩北胡同,南侧通永光胡同。原为空旷地,埋有木桩,为赴县署办公人员拴系车马之用,光绪初年建房形成里巷,以拴马桩命名。另有拴马桩东胡同、拴马桩北胡同。
[83]晒米厂——位于老城东南隅。东起更宏胡同,西至大费家胡同,南起晒米厂小马路,北至关帝庙胡同。明宣德年间,在天津城内东北隅,建仓廒存储漕粮,当春、秋两季漕粮运抵津后,入仓前于此通风晾晒,然后进仓。明末战乱,天津仓廒被焚毁,此地亦荒废。从清朝初年开始建起住宅形成居民区,因此地曾为晒米场地,故以晒米厂命名。周边有晒米厂小马路,西起旧县署后街,东转南至葫芦罐胡同。晒米厂东胡同,北起河营前胡同,南至丁公祠前胡同。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因位于明代晾晒漕粮厂地之东侧,故名。
[84]磨盘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东起板桥胡同,西至云林里,中段向南至公所前胡同,转东至板桥胡同。清光绪年间建房形成胡同,在掘土盖房时,于地下挖出一个磨盘,故名磨盘胡同。
[85]仓廒街——位于老城东北隅。东起东马路,西至道署东箭道,北与维善里、江苏会馆、宁康胡同、小药王庙东,南与经司胡同、丽日胡同、义仓东胡同、奎星里相通。中段有一分支,至南不通行。明宣德年间在此建仓廒存储漕粮,附近逐渐建起住宅,又兼运粮车马往来形成街道,故名仓廒街。东北角派出所,日用棉纺公司技校曾在此。
[86]义仓后——位于老城东北隅。东起小药王庙北,向西转北分支至三义庙街,折南分支不通行,巷中段为居民住房所隔。1834年成巷,因仓廒街原名义仓街,此巷位于其后,故名义仓后,沿用至今。两端曾有美华服装厂一车间及东北角派出所暂住户登记站。另有义仓东胡同,北起仓廒街,至南不通行。
[87]麸房胡同——位于老城西北隅。北起府署街,至南端不通行,中段西侧通三圣庵胡同,东侧通中营东箭道。清末建房形成胡同,因巷内有出售麸子的碾房,称麸房胡同。另老城西南隅有李麸房胡同,东起罗底铺胡同,向西转南至长生巷,两侧与卫理胡同、望安里胡同。1912年前后,有一李姓在此设磨房,磨面售麸,俗称麸房,故名李麸房胡同。
[88]仓门口——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县阁前街,南至东门内大街。两侧与崇志胡同、仓门口横胡同、县阁东胡同相通。明宣德间在此地东北方建有存储漕粮的仓廒,后此处建房形成胡同,名仓门口。
[89]济生社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南起中公所胡同。北端不通行,中段西侧与东门内石桥胡同相通。清光绪年间,李某在此建房形成胡同,因巷内有慈善团体济生社,故名。
[90]清修院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东起草厂庵胡同,往西折北再转西至东南角曹家胡同。清咸丰年间,天津盐商李春城在此建家祠,名清修院。后形成胡同,以清修院得名。
[91]草厂庵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北起草厂庵小学,南至南马路,北段向西有分支通清修院胡同,东侧通如意胡同。清初在此建草厂庵观音大士禅林,庵前为大水坑。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将水坑填平,建房成街,名草厂庵大街。1984年地名普查时更名草厂庵胡同。1919年“五四”时期周恩来、邓颖超领导的“天津学生联合会”会址曾在此,爱国学生组织“觉悟社”在此召开成立大会。巷内有幼儿园、煤厂。草厂庵遗址后为草厂庵小学。另有草厂庵东胡同南起南马路,北至嘉庆胡同,西起心义堂胡同,东至东马路。最早此地是天津旧城内东南隅的泄水坑,西侧有草厂庵。光绪辛丑城垣被毁,填垫水坑。建房形成里巷,得名草厂庵东胡同。
[92]鸽子集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只家胡同,南至户部街。清光绪末年此地每逢农历三、六、九日为买卖鸽子的集日,称为鸽子集,故名鸽子集胡同。
[93]山菊里——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北马路,至南不通行。建于1882年,因由三人合资开设铜铺,以德韶昌隆之意取铺名三聚德,巷随其称。1952年政府更名三聚里,1983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因重名改称山菊里,取山菊傲霜之意。曾有天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经营技术服务公司在此。
[94]天瑞胡同——位于老城西北隅。南起西门内大街,至北端不通行,北端西侧有一分支至西端不通行,中段西侧与镇署大墙相通。此地为明清时期天津镇总兵官公署所在地,衙门废后,1937年高云凤首先在此开设天瑞煤厂,以后建房形成胡同,命名天瑞胡同。曾有天津市标准件模具厂、新华食品厂、纺织装饰技校、天瑞煤厂等在此。
[95]老油铺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南起河营后胡同,往北分长短两支:东支长,北通二道街;西支短,至北不通行。清光绪年间,有张某在此地开设油铺,附近建房形成胡同,名油铺胡同。更名老油铺胡同。
[96]老荤油铺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西北起赵家门前胡同,向南与林公馆胡同相交,转至板桥胡同,向东至大寺西胡同。东侧有二分支,至大寺西胡同。西有三分支,除一分支与潘家胡同相通外,余二分支至西不通行。清光绪年间形成胡同,因巷内有杨某在此开设荤油铺而得名。另老城内尚有立生油铺胡同,北起西门内大街,折西向南至小马路,西侧与铭兴里、熙临里相通,东侧与尹家大院相通。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商人徐立生在此开设立生油铺,遂以立生油铺命巷名。
[97]水月庵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北起晒米厂小马路,南转东至南门东姚家胡同,东西两侧有分支,分别通向南门东姚家胡同和健德里。明末,此地建有旧城内较大的道观名水月庵,庙前形成此胡同,称水月庵前胡同。清光绪年间庙宇拆除后建成住房,改今名。
[98]三圣庵胡同——位于老城西北隅。东起麸房胡同,西至南项家胡同,中段分支向北至府署街,南侧通中营后胡同,北侧有一分支终端不通。清乾隆年在此建住宅,逐步形成胡同,因境内有一座三圣庵庙宇,故称三圣庵胡同。
[99]营业所后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北起二道街,至南不通行。1917年建房形成胡同,名南实胡同。1937年天津铁路局在东马路成立售车票营业所,后门面对该胡同,故改名营业所后胡同。
[100]心义堂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南起南马路,北至草场庵胡同。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天津旧城墙拆除后建房形成胡同,因巷内原有心义堂公所,故名。
[101]奎星里——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仓廒街,向南转东至东马路。此地原有一座奎星阁,民国2年(1913年)兴建基督教青年会时将奎星阁拆除。建起居民住宅形成胡同,名奎星里,沿用至今。
[102]贡院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北起二道街,南至贡院后胡同。清初这里是提督学院衙门,后改为贡院,是清代科举时期的文科考场,附近不断建房形成胡同,初名张洚水胡同,1894年改为贡院胡同。
[103]取灯胡同——位于老城西北隅。北起右营前,南至西门内大街。清咸丰十年建房形成胡同。此地曾有制售“取灯”的作坊,昔日无火柴,只有自制引火“取灯”,故名取灯胡同。
[104]铁匠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南起东门内大街,北转东至文学西箭道,中与经司横胡同相连。清道光《津门保甲图说》已有铁匠胡同之称,因巷口有王姓父子开设的打铁铺而得名。
[105]孙阴阳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运署西街,南至东门内大街,西侧通孙阴阳实胡同,并有一向西不通行分支,东侧与孙家北胡同相通。清康熙二十年有看阴阳宅的风水先生孙某在此建房形成胡同,故名孙阴阳胡同。
[106]葫芦罐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南起南马路,北转西至晒米厂小马路,再折向西南分西、南两口:西口通南门东姚家胡同,南口通南马路。此地原是排泄旧城内污水流向护城河的水坑,名葫芦罐。1901年拆除城墙时,垫平水坑,建房形成胡同,仍名葫芦罐。1984年地名普查时改名葫芦罐胡同。
[107]盐店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至长生巷,中与涌延街、何乐胡同相交。清道光年间,在北端巷口东侧有天津盐商李春城开设的瑞昌号盐店,胡同以盐店得名。
[108]当铺后胡同——即高景胡同,位于老城西北隅。东起靳家胡同,西至文明胡同。清光绪年间形成胡同,因前方有和颂当铺曾名当铺后胡同。1983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高景胡同。
[109]香店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东起大费家胡同,西至香店西胡同,北侧有两条分支均不通行,南侧有一条分支通旧县署后街。原为空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有张某在此建房开设香店,后逐步形成胡同,称香店胡同。其西侧有香店西胡同。
[110]王店前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北起利公里,南至旧县署后街,西侧与东门内大刘胡同相通,东侧与王店胡同相连。清宣统年间建房形成胡同,因位于王店胡同前方,故名。王店胡同,北起探访局胡同,南至旧县署后街,北侧西侧通利公里,中段东侧分支通香店西胡同,西侧分支通王店西胡同。清同治十三年由王意德建房形成胡同,称王店胡同,南端原为实口,后将实口开通名通达里。1950年将两条胡同合并统称王店胡同。
[111]杠房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南起户部街,至北端不通行。1727年建房形成胡同,因巷内有边某开设租凭葬用具的店铺。俗称杠房,名杠房胡同。另老城西北隅有文明胡同,北起北门西二条,南至府署街,中与高景胡同相通。明朝末年形成胡同,亦名杠房胡同。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名文明胡同。
[112]谢家水铺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东起公所前胡同,西至小马路,中与碱台子胡同和碱台子南胡同相交。旧时城厢内多有售生熟水的水铺。有名谢四者,于1913年在此开设水铺,因而得名。此外尚有张家水铺胡同东起房家胡同,西至大水沟街,中与谢家胡同相交,西段有一向南分支至小马路,该分支中段向西有一分支至大水沟街。
[113]罗底铺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至福利巷,北段东与公安里,西与桃源胡同相通,中段东侧至何乐胡同,西侧与李麸房胡同相通。建于清乾隆年间,北端巷口曾有织售筛面用罗底店铺,故名。
[114]火神庙前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九曲胡同,南端折东至方家前胡同,西侧两条分支均通板桥胡同。清咸丰年间建房形成胡同,因位于火神庙前方,故名。
[115]冰窖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北起东门内大街,中交二道街,南至贡院东胡同。南端东侧有支巷通东马路,西侧与贡院后胡同相通。明朝天津三卫各有一处冰窖,此处是左卫冰窖,后废除,清道光《津门保甲图说》已载冰窖胡同巷称。为盐商李春成在此建房成巷。旧时天津俗语谓八大家之“冰窖胡同李善人”是也。
[116]官银号菜市街——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北马路,向南分成东西两支,东至葫芦观,西至菜市南,呈“人”字形。两侧通常关街、三多街、菜市西胡同、菜市吉祥胡同。北段建有罩棚,昔日两侧是官银号副食商场的走廊式半封闭店堂,经营水泛货、牛羊肉、鱼虾、蔬菜。南段东、西两分支间,为官银号封闭式副食商场,分支东西两侧为砖平房住宅院落。1902年清廷在此建立“直隶官银号”,随有毛贾伙巷的摊贩移此附近经营鱼虾蔬菜,1910年摊贩逐渐增多,沿路向南形成菜市,1913年改摊点建店堂遂成里巷,曾称“菜市街”。1983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故以天津三大副食商场之一的官银号副食商场,更名官银号菜市街。
[117]鸭子王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南起长生巷,至北不通行。北段有东、西分支,东至大水沟街,西至何乐胡同。南段与涌延街相交,其东侧通宫生路。建于清咸丰年间,有王姓出售卤煮野鸭者居此,故名鸭子王胡同。
[118]双立园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卞家小胡同,南至东门内大街,西侧通仓门口横胡同,东侧有一分支不通行。清康熙年间此地建房形成胡同,因巷口有一双立园饭馆,故名。
[119]张志尧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至何乐胡同与周永顺胡同相接。清康熙年间富商张志尧在此建房形成胡同,以其姓名命名。
[120]周永顺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何乐胡同,南至长生巷,南端西侧一分支至西不通行,中与华容胡同相通。清光绪年间形成胡同,因曾有周永顺米面铺而得名。1954年将福利巷一条并入统称周永顺胡同。
[121]丁公祠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南起南马路,北至河营前胡同,中与兴国里、丁公祠前胡同相交。北段西侧通卢阳西里。清同治年间形成胡同,光绪时天津道台丁寿昌祠堂建于此巷内,故名。周边尚有丁公祠前胡同东起丁公祠小马路,西至晒米厂小马路,自中段往西分别与丁公祠胡同、卢阳西里二条、晒米厂东胡同相交,北侧有二分支:东支巷端不通行,西支通丁公祠胡同。丁公祠小马路,北起季家大院,南至南马路。曾有副食店、粮店、肉店、天津自行车研究所试验室、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
[122]鲍公祠胡同——位于老城西北隅。北起府署街,南至任家南横胡同。建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此地有一座报功祠,后讹传为鲍公祠,巷以鲍公祠得名。
[123]解元里——位于老城东南隅。南起二道街,北端不通行。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巷内住有张姓,曾中解元,故名解元里。
[124]承志里——位于老城西南隅。东起宝兴巷,向西至南不通行。建于清末,此地原有一处协承志染房,建房形成胡同后,取名承志里。
[125]卫理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东起李麸房胡同,西至致家胡同,中段向南转东至望安里。清光绪年间有秦某在此设立茅厕,后拆除建房形成胡同,名秦家胡同。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以捍卫真理之意改称卫理胡同。
[126]郡安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西门内大街,向南折西至西马路,转东至致家胡同,西侧一条分支通西马路,东侧两条分支至致家胡同。建于清道光年间,因巷内有郡安救火会而得名。
[127]会友轩胡同——位于老城西南隅。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转西至致家胡同。建于清光绪年间,因有茶社会友轩得名。
[128]元升茶园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运署西街,向南转西至北门内大街。原为空旷地,清顺治九年(1652年)建房形成胡同,后因此地建有天津四大名园之一的金升茶园,名金升园胡同,民国初年金升园改名元升茶园,巷名随之改为元升茶园胡同。
[129]北马路乐安里——位于老城东北隅。北起北马路,至南端不通行。1937年建。当时有经营棉布商人,在巷内开设“内局”,巷口置有铁门,取安居乐业之意,名乐安里。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遂在原名前冠以“北马路”。
[130]菜市吉祥胡同——位于老城东北隅。东起官银号菜市街,向西折南转西至三义庙街。1876年左右形成里巷,房产主徐氏取吉庆祥瑞之意,取名吉祥胡同。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而冠以“菜市”。老城内原以吉祥为名的胡同很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名普查时,因重名,许多改新名。如嘉庆胡同,北起如意胡同,南至草厂庵东胡同,东侧有一分支。初名城根胡同,1901年拆城后,以祥兆之意取名吉祥胡同,1982年因重名,以祥兆喜成之意,更今名。又如吉祥实胡同北起北马路,南端不通行。清初商人毛姓在此建房形成胡同,取名吉祥胡同,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吉祥实胡同。
[131]如意胡同——位于老城东南隅。东起东马路,西至草厂庵胡同,南侧有一支巷与嘉庆胡同相通。建于清朝,原名城根胡同。1901年天津旧城拆除后,与东马路相通,改名如意胡同。
[132]健寿里——位于老城西南隅。东起大水沟街,西至平祥街。1912年有王某在此建房后,逐步形成里巷,取名延寿里,1983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取健康长寿之意改名健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