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参观记

文化   2024-12-04 20:30   天津  

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参观

赵绪昕

图1光绪二十五年(1899)天津城厢保甲全图局部(红框为三条石)

天津市有一条大街过去非常有名,那就是三条石大街,因为它有过特殊的历史价值,所以为它建立了一座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属于市级文物单位。如果苛求一点讲,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的馆名是否应该取名为“三条石大街历史博物馆”更准确一些?因为这座博物馆介绍的是三条石大街上的历史,而不是讲述三条石的历史。

图2  三条石遗物
图2是原三条石大街遗留下来的三块铺地面的石头。我最早见到过这样的大石头是在1950年代中期,政府把三条石大街的土面路要改建成柏油路,将地面深挖将近一尺,从地下挖出了许多这样的大块石头,临时把它们倒在了马路两旁。目测每块石头长约80公分,宽约40公分,厚约15-20公分。过去这条大街都是由三排并列的石头铺设的路面,七八十年以前,路面就已经不是石头路面,而是土路了。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究竟是何时铺上的三条石板,传说是李鸿章所为,我想这或许是后世人们的铺陈故事。李鸿章生于1823年,去世在1901年,他在世执政时距离1950年代也就是几十年,根据出土石头上留下的车辙深度,以及石面以上土路面上积土的厚度,可以判断几十年内不至于能留下如此深深的车辙印迹和厚厚的积土,可能三条石在此落地的时间要比李鸿章时期还要早。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猜测而已,不足为据。
三条石大街在天津城市历史上是一条很有纪念意义的马路,它承载着天津乃至华北地区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足迹和记忆。现在50多岁以下的人可能不记得这条街名了,甚至不知道天津还曾有过这样一条繁华热闹的街市存在,更无从谈起对它的了解了。三条石历史博物馆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欠,这就是博物馆建立和存在的意义。对于我们这一代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有一部分人就出生、生活、成长在这条街上,或是在它辐射出去的大片周围的地区里,是这条街市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对它的记忆抹不去,对它深怀的感情是难以割舍的。

图3  1947年天津地图局部,九区三条石大街

2024年初冬的11月22日是为谷旦(谷旦:吉日),虽然时处冬季,气候却温和,太阳高照。我乘兴而行,在两位小学、初中共合九年的老同学董鸿升、肖玉林伉俪的陪同下,再次参观了我经常梦回牵绕的故地三条石大街及其博物馆。董先生小时住在南运河畔的三官庙大街,穿过胡同就是三条石大街,肖女士就住在三条石大街东段的一个巷子里,他们现居住在三条石大街新建的一片气势壮观的高楼大厦里,要不是他们做向导,我自己去现在的三条石大街,绝对是陷进迷魂阵,如同瞎子摸象,找不到门径的。到了地儿,我深有感触,地名还是那些个地名,什么三条石大街、北开大街、河北大街,都还在,可是面貌全非了,根本找不到那几十年前熟悉的街面,认不出哪对哪。发生疫情前他们就曾对我发出邀请,要我故地重游,我延宕数年,现在终于和分别64年的老同学重聚言欢,老友相逢,愉悦之情自然是溢于言表。另一方面,当踏进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的那一刻,又有恍如隔世之感,全部身心不由自主沉浸在那历史云烟的笼罩之中。
这好像是我一生中至今第四次踏进三条石历史博物馆了。最初的馆址设置在聂公祠的旧址,占地面积比现在要大10倍不止。那时的博物馆距离我家仅有百米之遥,我见证过每天成群结队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博物馆参观的热闹情景。现如今的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在三条石大街的馆址压缩在原福聚兴机器厂的旧址,离我家旧址更近了。它的旧址原门牌是三条石大街小马路16号,我家的旧址门牌号是小马路10号。看到这里,自然勾起我思念老宅里的亲人,及其周边的人、物、事……从我家往南,与福聚兴仅有两门之隔,12号的院是华北缝纫机厂,14号院住着两户人家,都是三条石大街某铁厂的股东。往北8号院住的是聂公祠大管家的遗孀老太太和她的独生女儿,文革后招婿了一位解放军上校军官。6号院是山东章丘一家锻铁生产铁锨的人家,4号院是一家制造钢锉、木锉的人家。再往北一点,到了路口,左边墙是个摆摊的糖果、水果摊儿,南边墙下有个现做现卖的烧饼铺摊儿,烧饼烤得两面焦黄,麻酱料足,芝麻密实,烤制时发出诱人的香气,每天都是排队等候这一口的街邻。现在找不到那样又香又脆的烧饼了,现在还时常会想起三分钱一个的这口烧饼。它的街对面就是由父女二人支撑的炸果子摊儿,果子(果子:油条,天津人称果子。)炸出来约一尺长,焦黄酥脆,那时不用顾虑有地沟油之类的不安全的油料和面粉等。如果买上一个刚刚出炉的芝麻麻酱烧饼,再夹上一根刚刚炸出来的果子,这顿早点,哈哈,那是真香!想起来让我现在就垂涎三尺啦!

图4  1900年以前在三条石大街成立的铁工厂
图4展示出三条石大街在1900年以前成立的铁工厂大约有三家,它们是:1895-1896年在三条石大街东口的三义公铁厂,1896-1897年在三条石大街的三合生铁厂,1897年7月在三条石大街中段的金聚成铁厂。但是也有资料显示,最早在三条石大街地区出现的工业是一家烘炉锻铁铺,其后引来越来越多的从事多种手工业、缎造业、铸造业、机器制造业的从业开创者聚拢到三条石大街地区,逐渐形成天津市乃至华北地区一块工业的集中地区,后来有人形容三条石大街是华北地区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这把三条石大街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不过分。

图5 建于1897年的金聚成铸铁厂旧址
在三条石大街开办最多的、也是规模较大的工厂,主要是生铁厂,可以说生铁铸造业是三条石大街上的主干工业。其次是机械制造加工业和烘炉缎造业(见图6  烘炉锻铁场地)。在工业体系中,铸造业和手工烘炉锻造业的历史悠久,是比较原始形态的工业,机器制造加工业是比较现代的工业。据博物馆的不完全统计,1929年以前在三条石大街成立的铸造厂和机器厂,各有不到20家。博物馆对三条石大街及其地区工厂的统计是不全面的,对烘炉锻造铁厂几乎没有统计数字和概括介绍。我估计1949年以前,在三条石大街及其周边地区成立的锻铁厂,至少不下20家。总括起来,三条石大街总长约不足千米,在这样长的地段就有各类工厂七八十家,如此密集的工业区,在全国确实罕见。在这里的从业者,绝大多数是来自河北省、山东省的人,虽然厂家很多,可是职工人数不算多,规模最大的厂家拥有的职工很少有超过20人的,最少的只有三、四人,全部是自家人从业。

图6  烘炉锻铁场地

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品,各种简单的机器锈迹斑斑,破旧不堪,照片发黄,它们却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它们中有的年龄比我们还要大,身上印有中国原始工业前辈们的手印,沁润着他们的滴滴汗水。每一件机器虽然今天看来十分简陋,它们和操作它们的几代人,都是中国工业开创时期的先驱,是他们为中国工业打下基础,使农业化的中国向着先进的工业化扬帆起航,今天的人们不应该忘记他们。

天津记忆
天津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