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园艺史话回听 | 14 中山公园的云烟过往

文化   2024-12-18 20:30   天津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天津

园艺史故事


下期节目预告:

11月27日即将播出

《水上公园记忆》








本期节目嘉宾:


天津市河北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文博馆员

天津梁启超纪念馆馆长

徐燕卿




中山公园的云烟过往 

   天津中山公园,不是一个典型公园存在,它的历史一定会追溯到早期的问津园、思源庄,而劝业会场、天津公园、河北公园、天津第二公园等不同的名字则印证了它不同的历史过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更像是一个区域称谓和文化中心。所以,探讨天津中山公园的历史,还是要从其早期的地域文化说起。


天津中山公园


   早期天津中山公园地域归属北运河地域文化范畴。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朝在北运河以北(后金钟河北岸)始设“锦衣卫使衙门”,形成区域行政中心。现在河北区文物管理所收藏了一通石碑,上刻有:天津河东岸,锦衣卫属地。此碑显立于天津中山公园内,是二级文物,揭示了这一地域的行政隶属。由此,又派生出一个地标性建筑——锦衣卫桥。这座桥连接金钟河两岸交通,建成时间早且存在时间长,另外紧邻“锦衣卫使衙门”这一区域行政中心,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此地域的标志性建筑。


天津中山公园内的文物石碑


   因明朝时的漕运发展,明朝政府在小关设立漕运管理部门,距离不远。到了清朝,现中山公园一带随着大运河和金钟河的繁盛而日益繁华。这里先后出现了两座私家园林,即张氏家族的问津园和思源庄。

   我们先了解一下张氏家族。该家族原籍在安徽省,后迁至河北省,清顺治时期,是沧州长芦盐商。清康熙年间,长芦巡盐御史衙门从北京迁至天津,这个家族也跟着搬到天津,此时家族里张霖、张霔两兄弟分别建“遂闲堂”、“帆园”,广交名士。“帆园”建在三岔河口,此不述。


异地复建的天津问津园  作者:MARK视觉秀


   我们先说问津园。史料记载,问津园初建于清顺治晚期,是清初名噪一时的私人文化园林。张霖与其兄弟张霔二人广交名士,问津园、一亩园统称“遂闲堂”,遂成清初南北名流雅集之所。据说,驰名文坛的清代戏剧家洪昇的传世名著《长生殿》就是在问津园内定稿。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博学多才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则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张霖因行盐带私,纵子杀人罪被夺官籍产,家道衰落,园林废圮。



隧闲堂示意图


   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张霖曾孙继承祖业,复为盐商,重振家业,起墓园于锦衣卫桥畔,重加修整布置,名思源庄。不过此时思源庄仅仅是稍加修饰的墓园,已无当年问津园的佳景盛况。后来张家又出了一个进士张虎拜,曾任河南学政、加衔翰林院编修。张虎拜离世后,思源庄遂日渐荒废。特别是庚子之乱,锦衣卫桥村一带罹难颇巨,亭馆早已无存,至清末就只余下一块墓地了。


   清末至民国是中山公园鼎盛时期,这其中包括中山公园自身作为综合场地功能的变迁,又包括在这一场地区域内各个不同机构和单位的沿革。

   关于中山公园历史,大概分几个时期,即劝业会场时期、天津公园与河北公园时期、中山公园时期、天津市第二公园时期。



   先说劝业会场时期。天津开埠之后市商云集,日益繁盛。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在津推行新政。经过反复勘察,最后选了这块地方。光绪三十三年(1907)竣工。这是中国人自己建成的第一座现代意义的公园。袁世凯将其命名为“劝业会场”《劝业会场要略表》 中记载了公园命名的来由:“始名公园,取与民同乐之意。继以园中建置皆关学界工商界。虽为宴乐、游观之地,实以劝倡实业为宗旨,故奉督宪谕改名曰劝业会场。”可见袁世凯建劝业会场的意图是赋予其启蒙意义的作用,这种建设一个同时兼有娱乐性与启蒙性两重性特点的综合空间,应该是袁世凯的初衷。


天津劝业会场(今中山公园)


   劝业会场在规划上与日本上野劝业博览会的规划极为相似:均分为为内外两个会场。外部会场与正门相对是一条通道,两侧并排建筑物为各种商店和售卖,也是全国的特产展卖。内部会场又分为为风景园林区、中心操场活动区、公共设施公共建筑区等。其中劝业会场中心操场活动区设置了抛球房,照相馆,番菜馆,电戏园等西方文化娱乐设施。公共设施区则环列教育品参观室、天津劝工陈列所、直隶学务公所、北洋译学馆、学会处等建筑,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



   再说天津公园与河北公园时期。进入民国后,劝业会场改称天津公园。此时河北公园仍归直隶商品陈列所管理(劝工陈列所改为直隶商品陈列所)。之后数年,园内多数屋舍累年为各机关借用,性质均已改变。园内设施日渐破损,园中的房屋租金入不敷出,游客稀少。1918年,直隶商品陈列所所长李裕增呈请直隶实业厅批准,设天津公园事务所。其修整花园、增设游艺、开办会展,并收取门票……。公园渐进鼎盛,成为津城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文化中心。1924年至1927年,军阀混战,数支军队进驻公园,此去彼来,连年不绝,园内树木、桥廊、房屋设施等多有毁损。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后,驻园军队陆续迁出,但公园残毁严重。


天津的中山公园(河北公园时期)


   第三说中山公园时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在孙中山先生逝世日(1929年3月12日)前夕,正式改称中山公园。之后,公园持续建设,增植树木,在公园大门至钟楼之间铺设沥青路。1934年清明节当日,市政府和市属各机关公务人员特来该园植树2000余株。

   最后说说天津市第二公园时期。1936年4月天津改为国民政府直辖市,公园改名为天津市第二公园。随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天津沦陷。公园被日军占用,并在园内成立伪“天津特别市”公署,公园建筑设施破坏严重。1945年抗战胜利后,公园继由国民党军队占用。


图片来源:微博@天津一快乐不倒翁


   清末民初,园内机构众多,今简要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

   一是天津考工厂。天津考工厂是劝业会场内的管理机构,其规模宏大且意义重要,故时人常将劝业会场称为考工厂。后又改为劝工陈列所、直隶商品陈列所、河北省国货陈列所、国货陈列馆等。光绪三十二年十月(1906年11月),考工厂在尚未完全竣工的劝业会场举办首界展览会,设 12 个展卖场馆,其中不乏新潮之物,参观者达 15 万人之多。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中华民国成立后,改为直隶商品陈列所,业务上注重开展商品调查研究,组织调查员分赴直隶省各地调查物产,并派人赴日本东京、名古屋等地考察,在原有展陈和销售基础上扩充陈列所的职能。至1928年后,先后更名为河北省国货陈列所、国货陈列馆,各项职能日臻完善,为工商品研究、征集、博览、开发的组织中枢。本文称为中期阶段。1937年,天津沦陷后,馆舍被侵华日军盘踞恣肆,后被拆毁。


清代明信片:天津考工厂


   二是教育品参观室和教育品制造所。这里先要介绍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的天津教育品陈列馆,他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博物馆,其“符合专题博物馆的标准,也符合当代博物馆的理念。尽管教育品陈列馆只是个专题博物馆,尽管它只存在了三年,天津教育品陈列馆应当是中国人建的第一个博物馆。”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天津教育品陈列馆的宗旨逐渐由搜集教育品、科学仪器“备学界之参观”转变为“研究制品,专以供教育之实用”。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搬到劝业会场后,开展教育品仿制业务。


1911年,直隶省工业实验所在原教育品制造所(遗址在中山公园)成立,包括矿物、窑业、染织等实验项目,后迁至种植园(今北宁公园)。


   三是天津博物院。1915年冬,严智怡自美国归来,在河北公园筹建天津博物院。19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院成立展览会”开幕。此时天津博物院展览会陈列馆分为天然、历史两部。天然部又分为植物、动物、矿物三类。其中“动物皆系按其生活实况特别装置,甚为人所注目,而矿产且多搜集于国内者,我国实藏之富于此可知。”历史部分为美术、货币、人种风俗及古迹风景、文字、掌故、科举、纪念、礼器、宗教、武器、陶瓷共11类。天津博物院的开幕,是天津地方一件大事,引起广泛热议。7月6日、14日,大总统黎元洪两度参观博物院,对于陈列物品观察极为详细,并谓“以此短小之时间,些少之经费,而办到如此之地步,殊为难得。”开幕两个月后,《天津博物院成立展览会临时日刊》统计参观人数,其中陈列馆的参观人数达到 28551人,游艺馆14757人。


1918年3月11日《大公报》刊登《博物院迁移》简讯


   四是天津美术馆。1930年10月,天津市立美术馆举行开幕典礼。天津市立美术馆的基本陈列于1933年7月开始对外开放,展品包括绘画(附书法)、建筑、雕刻、工艺品、摄影等5类,共计 3600 余件。基本陈列免费开放,“为谋普及起见”,“凡入览者一律不收券资”。


30年代,在劝业会场内的美术馆,举办天津卫生展览,今天的中山公园。图片来源:微博@天津老照片


   五是直隶图书馆和直隶音乐体操传习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6月9日,由直隶提学使卢木斋主导直隶图书馆开馆的在直隶学务公所开馆。后经傅增湘等广为搜罗,大加扩充,初期藏书达20万卷(册)。其中,严修率先捐书5万卷、直隶督署下发1万余卷、提学使司购置12万卷。1918年,馆长严台孙广募中外新书杂志等,形成阅览热潮,颇极一时之盛。1921年4月30日,胡适来津,曾到直隶图书馆查阅文献。该馆后曾更名为直隶省立第一图书馆、河北省立第一图书馆等,几多兴衰,在直奉战争和沦陷时多次驻军,馆舍毁于抗战期间。直隶学务公所附设的直隶音乐体操传习所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成立。这是我国近代官办的较早一所培养音乐、体育师资的教育机构。学员成为辛亥革命后天津第一代音乐教师,为发展学堂乐歌和开展音乐艺术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是中华武士会。中华武土会天津分会于1912年成立,为天津官方倡办的首个武术组织。会址和所属河北讲习所都设在河北公园(今中山公园),发起人有李存义、卞月亭、冯国璋等,各路名拳参与其间。同年10月,中华武士会在河北公园举行全国秋季大会,时称“天下英雄会”。1932年8月,河北省国术馆迁至河北公园,设立演武场。



   1949年后,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公园,经过修缮后,于1955年重新向社会开放,恢复园名为中山公园。公园内现存魏士毅女士纪念碑1通、天津十五烈士纪念碑1通、南皮张氏两烈女碑1通。


【天津十五烈士纪念碑】为纪念1927年被奉系军阀杀害的十五位革命志士所立。之所以碑上写有“十七”这个数字,是因为1931年立碑之时,国民党当局另将1930年死于新军阀混战的二人补入



天津十五烈士临刑前合影


   公园还曾见证了诸多红色印记,1910年,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学生群体在公园集合,掀起资产阶级立宪请愿的热潮。1912年8月孙中山北上参加孙(中山)黄(兴)、袁(世凯)、黎(元洪)会谈,途经天津,在此出席天津国民欢迎大会。1915年,天津救国储金募捐大会在公园召开,周恩来发表爱国讲演。1919年,各界人士在公园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中山公园见证北洋新政与近代文明,五四风雷与红色记忆,也承袭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如今,李大钊立宪请愿的呼声,孙中山、周恩来、马骏的爱国演讲似乎仍在园中回荡,在经历繁华与辉煌,饱览岁月与浮华后,这座历史名园终归百姓休闲之所,成为历史活剧的见证。


天津中山公园内孙中山先生像



《天津园艺史故事》
2024年书香天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

11月6日开始 

每周一到周五

晚间19点

FM91.1 AM1386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陆续推出新系列:

“文献里的天津”第七季

节目聚焦《天津园艺史》


 


天津园艺史


节目播出目录

01 天津盐商的私家园林
02 水西庄的园林艺术
03 天津城南的私家园林
04 南开园艺的三块招牌
05 消失的沽上名园水香洲
06 陶园
07 金秋时节的沽上菊香
08 百二十畦芍药园的故事
09 诗意的人民公园
10 额尔金花园的创设与管理
11 近代天津最大的公共花园
12 从种植园到宁园
13 北宁公园的空间变迁
14 中山公园的云烟过往
15 水上公园记忆
16 杨柳青的公园
17 揭开静海浣园的面纱
18 咸水沽周家旧园
19 蓟州的诗意园林

20 “月季夫人”蒋恩钿



天津市全民阅读活动办公室


天津师范大学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END




《城市记忆》节目组出品

转载须注明来源城市记忆故事
(ID:chengshijiyiradio)

关于城市记忆故事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
   播出频率:FM91.1 AM1386
   播出:每周一到周五 19:00
   手机收听:津云、万视达APP,万视达小程序














天津记忆
天津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