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期节目预告:
11月26日即将播出
《中山公园的云烟过往》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胡子楠
北宁公园,又名“宁园”,位于天津市河北区中山北路1号,占地57.87公顷,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北宁公园历经清末、民国和解放后多次建设,各个时期的景观建筑与历史遗存丰富,是天津现存规模最大、原貌最完整的近代公共园林。
北宁公园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前身是清末民初的种植园。其历史变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民初时期的种植园与农事试验场,第二阶段民国时期的古典园林式公园,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人文化宫与城市公园。
先说清末民初时期的种植园与农事试验场。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为推行新政,委派近代著名实业家周学熙以直隶工艺总局的名义在天津北站附近筹办种植园,并于次年正式开湖建园。出于在园内为慈禧太后建造行宫的想法,该种植园在规划设计方面颇具匠心。周学熙亲自带领团队,于南侧金钟河畔设立水闸,巧妙引导河水,开凿出一条蜿蜒长渠,巧妙地与西北方向的水塘相连,构建出一幅河湖相融、兼具灌溉功能的自然水景画卷。据历史文献《天津政俗沿革记》记载,此园林之精髓在于湖心岛上精心构筑的“鉴水轩”,其旁辅以古朴茅亭,增添了几分野趣与雅致;南侧则以木桥巧妙连接半岛,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园林布局匠心独运,湖后及两侧以土筑山,遍植花卉,色彩斑斓;更于山南曲折之处,仿照古典园林精髓,巧妙设置园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氛围。
园区内水域(图片来源:北宁故事)
此外,秉持着“以预储工业原料,俾就地取材,兴工艺而挽利权”的建园宗旨,该种植园“与泛常农林有别”,其主要功能是“分取秧种,传植城乡”,是天津地区最早建立的植物科研基地。据《直隶农事试验场成绩报告》一书《沿革略说》中记载,该园坐落于天津总站(今北站)东,系北洋官立种植园旧址,1911年(清宣统三年)改园为场,称为直隶农事试验总场。1914年(民国三年)6月,因实业司改组,将直隶农事试验总场更名为直隶农事试验场。后为响应政府“兴办农事试验场、普及科学种植、推广近代农业技术”的号召,直隶劝业道决定将原有种植园转型升级为试验场,其规模亦随之大幅扩展至约13公顷。新规划的试验场内,土山耸立,池塘错落有致,各功能区划分清晰,既保留了园林之美,又融入了近代农业科技的元素。园内开凿机器井,架设西式风车提水,进行大规模绿化,设置苗圃,计划每年植树100万株。园内种植枣树以改良盐碱地,种植棉花为纺织业提供原料,种植菉竹、马莲、秋葵、粟菊为造纸原料,种植牡丹、芍药为药材原料,种植五谷、饲养牲畜以改良品种;在池沼内则种植菱芡、芰莲,放养鱼苗,此外还广植各种果树,养殖蜂群。为提高农作物和禽、畜、鱼类品质,种植园中还设有“研究会所”,每月召集“通晓工业及精于植物学者”开会,以研究各类农业技术改良。天津著名的”小站糯稻、卫青萝卜、卫韭”等优质农产品均培育于此。某种意义上,该种植园已经成为了近代中国华北地区第一个国立农业实验基地。
直隶农事试验总场平面(1911年)
再说民国时期的古典园林式公园。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种植园日渐荒废。1931年,北宁铁路局购得此园重新规划扩建,并取用诸葛亮《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命名为“宁园”。按照《宁园扩建碑记》记载,新园在种植园基础上进行扩建,并将毗邻的河北第一博物院和天津总站的空地划入公园,总面积约27公顷。
宏观楼(建于1931年)
修建时完全采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在原种植园的基础上,叠山曲水,广植花木,饲养动物,新建了宏观楼、大雅堂、四面厅、钓鱼台等公共设施,添设游艇,辅以长廊曲径,亭台秀美,楼阁错落。在《津人何幸有宁园》的游记中曾记录,园内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渡亭、游廊、大礼堂、游艺室、大客厅和致远楼,而其余建筑如长廊、四面厅、待月楼等均环湖分布。宁园内水系设计精妙,营造出层次分明的水域景观。值得一提的是,园之西北隅,碧波荡漾的湖水与南侧荷花争艳的荷水池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园内环状水系的一部分。此时,宁园已成为全国铁路系统所建的第一座公园,也是当年天津的一处园林盛景。在1935年8月15日的《益世报》上刊载的《宁园之夏》一文中,曾在文章开头描绘了入园之路,“路的左右方都是极广阔的一片清水,栽满了荷花,浮满了荷叶,一望无际。水面上一阵阵微风吹来,夹着荷花、荷叶的香气,沁人心脾,暑意尽消,心胸宽旷”,“晚风从水面吹来,浑身清凉,从荷花中穿过去的,更觉得香风袭人,有飘飘然之概”。
大雅堂(建于1931年)
七七事变后,天津河北新区成为日军重点袭击目标,河北机关、工厂、公共设施均被日军毁于一旦,地处较偏僻的北宁公园也未能幸免。当时,日本陆军直接进驻,公园大部分变为军事用地,部分建筑作为日军军用疗养所,只留下西门到四面厅的一条南通道供游人游览。
日本士兵在北宁公园大礼堂前的游廊 (图片来源:北宁故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公园恢复对外开放,但已经是回廊倒塌、花木凋敝,一派荒凉景象。虽全部开放,却未加修建,此时公园已是残破不堪。
最后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人文化宫与城市公园。
新中国成立后,在铁路部门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公园面貌发生了很多变化,成为铁路职工与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因公园隶属天津铁路分局,宁园曾一度改称为“铁路工人文化宫”、“二七公园”。
1933年建园时落成的铁路大礼堂(兼戏院) (图片来源:北宁故事)
北宁公园分别于1949年、1958年、1970年、1984年等进行了几次整修。特别是在1984年的整修中,园内出现了许多新景点,如环湖畔的彩画长廊、湖心亭、舒云台、四面厅、礼堂、小型动物园、儿童游艺馆等。临湖堆筑的叠翠山上,耸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系为纪念解放天津时牺牲的5名铁路员工,碑文为郭沫若题字。园内还有水上餐厅畅观楼,29座造型各异的桥涵横架两岸,2000多米的长廊弯曲迥异,将水池亭榭、楼台馆阁串连一体,50多副楹联、匾额,均为名家所撰写,成为宁园无声的导游。园内有“荷花揽胜、九曲胜境、紫阁长春、待月迎风、鱼跃鸢飞、蓬湖叠翠、曲水瀛洲、静波观鱼、俏不争春、宁静致远”等十大景观。此外,园内的待月楼、叠翠山、湖心亭、怡然堂、小型动物园也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经过多次修缮的北宁公园既延续了传统园林的空间布局,又融入了多样的现代设施与活动场所,如“园东北部有东花窖,旁有动物园”、“园北有运动场和苗圃,建有露天音乐厅,形式为八字”等。
北宁公园80年代收藏版地图
改革开放后,北宁公园积极响应“提高绿化水平,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的号召,经过多次改扩建,已成为一座集休闲、观光、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公园。这一时期,一系列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被精心修缮,如畅观楼,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记忆的建筑,在宁园中焕发了新的生机;新建制高点——致远塔,成为园中的新地标,是利用现代建造技术营造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典范之作;原位于李公祠的六角亭也被迁移至此,其独特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为宁园增添了几分古典韵味与雅致情怀。通过这些举措,宁园不仅实现了空间上的扩建,更在精神文化层面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赓续与创新。它不仅仅是一个供人休憩游玩的场所,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的展示窗口。
畅观楼(建于1981年)
2010年2月,在政府的主导下,北宁公园实施了一次规模最大的提升改造工程,突出“水系、亭廊、楼阁”三大景观特色,遵循古法,恢复旧观,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再现了百年名园的风貌。该项目也成为当年的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之一。改造后的北宁公园集成了滨水休闲、体育健身、园林游览、赏湖泛舟、文化创意、配套服务的六大功能区。2012年,北宁公园被评为天津市五星级公园。2020年,北宁公园被列为第五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1984年)
综上所述,北宁公园的历史变迁,在功能布局方面,其早期规划设计相对简约,主要围绕种植园的功能与休憩需求而进行,功能较单一。随着时间推移,宁园逐渐转型为综合性园林与城市公园,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础休闲需求,还涵盖了文化娱乐、人流集散、游憩赏景等多种功能。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北宁公园的山水格局与边界范围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扩展。在路网体系方面,宁园路网经历了早期简而有序的规则布局到曲径通幽的自然式道路、再到曲中寓直的混合式路网的变迁过程,这一变化中,路网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它不仅体现在线条的曲折多变,更表现为对园中各区域的巧妙串联与引导。随着路网结构的优化,各景点、活动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游客能够轻松穿梭于园中每一个角落,并在行进过程中得到不同层次的景观体验。在山水结构方面,从早期颇为简单的传统形制发展为后期“中式为主、西式点缀、中西交融”的近代结构形式特征,宁园的山水格局虽历经修筑与重塑,但中部“湖心岛—中湖—带状半岛—前湖”的主体架构从未改变,其传统山水园林特征也始终保留。宁园在融合与创新的同时,深刻地诠释了其作为传统山水园林的精髓。无论是精巧的亭台楼阁,还是是错落有致的假山奇石,无一不传递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深邃意境与美学追求。宁园的山水结构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求了巧妙地结合点。在建筑布局方面,宁园巧妙地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智慧,采用了轴线对景的设计理念,并将建筑依水而建。此外,宁园在各时期均利用连廊的引导特质,将园中的水、池、楼、台、亭、榭、馆串联为一体,这种布局方式不仅突出了建筑的主次关系,增强了视觉层次感,还营造出颇有韵律感的景观纵深空间。同时,它还增强了园林景观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使得游客在漫步园中时,能够随着廊道的指引,逐一领略各景点的独特魅力,形成一种流畅而和谐的视知觉体验。宁园通过建筑布局,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富含文化底蕴的大型风景园林空间。
11月6日开始
每周一到周五
晚间19点
FM91.1 AM1386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陆续推出新系列:
“文献里的天津”第七季
节目聚焦《天津园艺史》
天津园艺史
20 “月季夫人”蒋恩钿
天津市全民阅读活动办公室
天津师范大学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