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园艺史话回听 | 18 咸水沽周家旧园

文化   2024-12-27 20:30   天津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天津

园艺史故事


下期节目预告:

12月3日即将播出

《蓟州的诗意园林》








本期节目嘉宾:

《海河柳》执行主编

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理事


周长庚



咸水沽周家旧园

   1951年,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赴四川华西大学工作前,因路途遥远,当时交通工具也不便,不知还能否再回到家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的山路崎岖,要回家乡一次非常不容易。周汝昌先生的乡土观念很重,天津是周汝昌先生的故乡,咸水沽是天津至大沽口之间的一个古镇。为解赴四川后的思乡之情,周汝昌先生请当时的名流画家根据他对家乡咸水沽周氏花园的记忆,绘出了《咸水沽旧园图》,并请张伯驹先生创建的庚寅词社于画册上题诗。


今日天津咸水沽


   张伯驹先生1950年创建庚寅词社,成员中有汪仲虎、夏枝巢等当时的大家,以及周汝昌、孙正刚等年轻一代,少长咸集,非常活跃。《咸水沽旧园图》画册中有汪鸾翔画作四幅:《枫红芦白村》、《射鱼沽》、《爽秋园》、《藤荫书屋》,并皆题诗于画幅。汪慎生一幅《藤荫书屋》。陶心如一幅《枫红芦白村图》,上有张伯驹、黄君坦、启功三家题诗。张琢成三幅:《旭升阁》、《枫红芦白村》、《射鱼沽》,并皆题诗。也正是在这一年,当“庚寅词社”轮值周汝昌先生任社长时,请张伯驹先生代为召集一社,征题《咸水沽旧园图》。张伯驹、顾随、寇梦碧、启功等诸位先生均有诗词贺咏。





   周汝昌先生曾在《行人犹说水西庄》一文中提到:“我在一部自述性的小随笔书里,提到寒家早先有一座小园子,题名曰‘爽秋园’。但这都是后来的雅称,家里自己人则始终叫它为‘柴火园子’。因为这是我祖父把一片堆存柴草的地方加以经营改造,居然成为一个小花园子,地方不大,建筑简单,只有一座二层木质结构小楼,一座土山上建有六角小亭,楼前一道溪水,上有木平桥。此处就是以各种花木为胜,有古藤、大海棠树、结果实的芭蕉。此外则是引水分畦来栽种花草,秋天以菊花蔚为大观。此园久废。我和张伯驹先生交往时,忽生一念:他有一个词社,社员都是有名的诗人墨客,而且不少还是进士、翰林,我就请张先生代我召集了一社,题目是‘咸水沽旧园’。开社题要有一个启事说明原委,我借此机会作了一篇四六句骈体文,叙的都是我家的家史、园史以及祖父的生平为人,每句之下都有小注,特别是关于海河流域的村镇历史,叙得很清,史料丰富。可能是此文引起了社友的注意,各名家纷纷应题而集成了一个小集,大江南北,各地词客,居然有多家作品运用了水西庄的典故作为比喻。记得那篇四六文启事,天津吴玉如先生见了大加赏识,此后他每到北京一定要我去见他,共同讲文论字。而这篇启事是燕园老同窗孙铮(字正刚、号晋斋)用他的那笔小字刻蜡板油印后,才得付呈诸位名家的。”

   爽秋园是周汝昌先生的祖父周铜所建。周铜字印章,号了俗道人,一生酷爱艺术,书画成绩,名藉乡里。尤其爱戏曲演唱、民间花会的表演。由他提倡、资助创办了咸水沽同乐高跷老会、龙灯会、法鼓会。他有生之年,因其兄周锐跑海船发了家,大概于清代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在老海河岸边,将原来堆放柴草的“柴火园子”,利用老柳古槐改建成为一座“爽秋园”。楼台亭阁、小桥流水、奇花异草、名人字画、鹿鸟动禽应有尽有。这在当年咸水沽乃至天津卫也是颇有名气的。

   爽秋园到周汝昌先生出生时(1918年)虽然还在,大约不久随着祖父周铜的病逝,即损毁于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初期。这样算来,爽秋园大概存世不到五十年。周祜昌先生在《爽秋楼》一文中记载:“祖父晚境养病,迁居园中西斋,制笼试养啄木鸟。老宋妈曾抱汝老(不过三岁)往视,余犹能忆之。”周汝昌先生曾自叙:“我对祖父一点儿也记不得,只听母亲和哥哥讲过,有时候宋妈妈抱了我去看爷爷,那时爷爷独自住在‘柴火园子’(后名‘爽秋园’)里,爷爷已经病了,见了我这最小一个幼孙,还是高兴的,从他盛点心的瓷罐里拿一块‘福喜字’(点心)给我。”这是红学兄弟对祖父和园子最早的记忆。



   原来从周家住宅出胡同往北走不远(老海河方向),先是一个压麦场,北边种着一溜树,有玉兰树、绒花树等。场的下坡是一个菜园子,种着玉米、黄豆、山药等,到了季节再种小麦。再往北就是稻田,挨着爽秋园旁边有一间水车房子,引老河水浇灌稻田。这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爽秋园遗址的大概情况。直至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爽秋园遗址已没有菜园了,但稻田还在,也种麦子。那时老海河岸边仍有几棵巨大的老柳浓荫蔽日,人们常常来到这里乘凉,据说这也是爽秋园的遗存。绒花树还在,春夏时枝叶似梳子状,开着粉红色的花,颜色很漂亮。周祜昌先生于1979年曾作诗一首:“老屋南山近有家,雄文北阙笔生花。乡人犹说‘旭升阁’,待泛星河万里槎。”诗后有注:祖辈曾营建花园,有木质两层小楼一座,名“爽秋楼”,又名“旭升阁”。



   据周祜昌先生《藤阴馀话》记载:爽秋园北面为老海河,园子东面临吃水坑,园中之水即引吃水坑之水,园南面一带是周家老宅。园子周围是雪白粉墙,园子大门为木杉门。木杉门迎面是一条石子漫成的甬路,平坦宽豁,两边是盆栽,甬路南面临大门处有车房二间。沿甬路折向西北,两边有棕榈树,树干挺拔如柱,叶簌竖于干顶,形如扇,花小而黄色。路东面有高岗,岗下被小柏树而围,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岗上有一六角小亭,小巧玲珑,造型优美,站于亭中向远望去,四周景色尽收眼底。


 


   出亭转过山岗,水声潺湲,一河横贯园中,其水清澈,溶溶荡荡,水上有一木栏杆桥,直木为栏,石板粗糙,立于桥上,俯而视之,鱼儿悠然自得。走过桥去,果木渐多,路边刺梅成行。东面是一座三楹小楼,小楼两层,四面出廊,流角飞檐。楼前两株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小楼正门两侧有一对小石狮子,雕琢质朴,灵气逼人。门上方悬大牌匾,上书“积善人家”四个大字。小楼一层内陈设典雅,古朴大方。正面墙上有牌匾,为倪钦篆书“爽秋楼”。两边有史可法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西墙上悬着联牌,三尺见方,是严嵩书写的大“乐”字。抱柱上又有杨继盛一联,写的是:野鹤随云去;飞龙带雨归。横额为萧庚亭写的“蕉鹿”。东墙有影壁,木刻乾隆御笔“轩冕泥塗是本肠……”东北角为楼梯,二层楼梯正对面墙上额牌写着“旭升”二字,为胡季侯篆书。抱柱亦悬联牌,蓝底金字,集苏东坡书法。横额是戴彬元写的“仙骨佛心”,中间供着魁星木雕像,颇有曹寅“魁星阁”之风。四周一望,皆隔扇窗棂,凭栏可观园内全景。

   穿过梅林继续向西,可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樱桃、牡丹、芍药、芭蕉,皆在此处。西墙根有皂角树,华盖如云,树下有青石板桌并两个石墩,可以坐此歇息。再往前是小屋三间,为周铜藏书之所。向南可至河边。河边有桔槔,用木斗提水可以灌园,旁有老柳合抱,绿叶成荫。绕过临水河,沿甬路向南,路西面为花窖,宽绰透亮,顶作坡形。东边是菜圃,分畦列亩,佳蔬葱菜,漫然无际。



   通过周祜昌先生的描述,可知爽秋园中有“旧园六景”。其一爽秋楼,其二旭升阁。其三藤荫斋,因园中有古藤二株,周汝昌先曾生回忆:“此二老藤,树龄恐怕至少超过三百年,是明代所植。所以从祖父起,视若‘家珍’,遂取了一个‘藤荫斋’的雅号。因此,‘藤荫斋’是求大名鼎鼎的南海康有为书写的。每到春末,紫花如垂珠,清芬满院。每读杜老‘浥露思藤架’之句,总是乡绪盈怀,亲情满目。”



   因清代诗人汪沆有“豆子䴚边夜射鱼”的句子,周汝昌先生曾考证豆子䴚即是咸水沽,咸水沽也就被诗人们称作为“射鱼沽”,周汝昌先生早年曾自号“射鱼村人”。咸水沽可称鱼米之乡,每逢春夏之交,运河夹黄河水挟泥沙俱下,民间称“麦黄水”,膏沃百里,物产丰饶,鱼蟹肥美,帆樯如林。民间有谚语:“初一十五两明落,半夜晌午潮”,潮汐随月出运行,一次在正午,一次在子夜。“潮痕初上”“夜射鱼”的情景,都与渤海的涨落潮有关,渔夫沿老海河河岸奔逐,手执鱼叉捕鱼。在爽秋楼上远眺即可远观渔夫“射鱼”的场景。清代诗人吟诵咸水沽还有“枫红芦白亦可怜”的句子,所以诗人们又称咸水沽为“枫红芦白村”,怜是“怜爱”之意。“枫红芦白”是咸水沽秋天的景致,枫叶红了,芦苇白了,红色与白色相得益彰,煞是好看,让人流连忘返,爱恋不已。所以这“射鱼”与“枫红芦白”皆是六景之一。



   其六为园中的友鹿山房,是指有一年远在东北的老表亲送给周家一对梅花鹿的“雅称”。据周汝昌先生回忆,早年有位老表亲在吉林经营木材,有一年慨赠周家一对鹿,其中雄梅花鹿一只,另一只却是母麋鹿。这不成对的“夫妻”无法生养小鹿。周汝昌先生偶然路过“乐仁堂”的鹿苑,忽发奇想向乐家主人洽商要只小母鹿,没想到乐家慨然惠赠,此事在咸水沽传为佳话。

   周汝昌先生的母亲李彩凤出生在咸水沽北洋码头的学究之家。结婚后,堂兄来看她,还捎来一本《石头记》。她通读之后,经常给周汝昌兄弟们讲书中故事。她把春日游览爽秋园时,周家女眷们如《石头记》中女孩儿们一样梳妆打扮、逛大观园般热闹的场面讲给周汝昌兄弟们听。这些故事令小小的周汝昌听得非常入迷,所以母亲李彩凤是他“入红”的启蒙人。昔时,每逢夏日晚凉,周家弟兄子侄聚在爽秋园,笙管笛箫,丝弦钟罄,登楼合奏。这时,悠扬的弦管歌唱之声,缓缓地弥漫在老海河的上空,四邻乘凉的人们,如闻仙乐,真有“人间天上”之感!周铜每日三次登上爽秋楼焚香祭拜,祈祷盼望后代子孙能够出现有文采的人才。所以爽秋园虽然未能流传于后世,却始终影响着周祜昌、周汝昌兄弟。   

                          周氏旧藏《石头记》


   《咸水沽旧园图》画册上高毓浵先生的题诗将爽秋园与王维的“辋川居”、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媲美,恬静自然的田园风光,物我相惬的桃源仙境,令人无限遐想。爽秋园一门文采,丝竹风流。还将爽秋园比作南宋时期的《耕织图》,一幅男耕女织的理想画卷。又用“千金买邻”的典故,赞美爽秋园品高德厚,愿结邻而居。而“江南景只莺花少”“万家稻蟹尽良田”的咏叹,真实写出了津南号称“小江南”的物产富庶之美。高毓浵先生是天津最后一位翰林,题咸水沽旧园图时已七十四岁。



   现今这本《咸水沽旧园图》画册收藏在恭王府博物馆周汝昌纪念馆,成为了研究古镇咸水沽和津沽海下文化的珍贵历史资料。周汝昌先生曾多次提到过:爽秋园是“海下”诸村镇中仅见的一处特例。可以说,咸水沽的这座周家旧园见证了津沽海下文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天津园艺史故事》
2024年书香天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

11月6日开始

每周一到周五

晚间19点

FM91.1 AM1386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陆续推出新系列:

“文献里的天津”第七季

节目聚焦《天津园艺史》


 


天津园艺史


节目播出目录

01 天津盐商的私家园林
02 水西庄的园林艺术
03 天津城南的私家园林
04 南开园艺的三块招牌
05 消失的沽上名园水香洲
06 陶园
07 金秋时节的沽上菊香
08 百二十畦芍药园的故事
09 诗意的人民公园
10 额尔金花园的创设与管理
11 近代天津最大的公共花园
12 从种植园到宁园
13 北宁公园的空间变迁
14 中山公园的云烟过往
15 水上公园记忆
16 杨柳青的公园
17 揭开静海浣园的面纱
18 咸水沽周家旧园
19 蓟州的诗意园林

20 “月季夫人”蒋恩钿



天津市全民阅读活动办公室


天津师范大学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城市记忆》节目组出品

转载须注明来源城市记忆故事
(ID:chengshijiyiradio)

关于城市记忆故事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
   播出频率:FM91.1 AM1386
   播出:每周一到周五 19:00
   手机收听:津云、万视达APP,万视达小程序













天津记忆
天津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