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届【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入围作品:中国龙II曹可智

文化   2024-12-05 05:00   江西  

点击上图,查阅征稿通知


中国龙

曹可智



中国可谓龙的国度。龙与中国渊源深厚,历史悠久。中国人可谓龙的子孙,龙的后裔,龙的传人。


在汉语里很早就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词语,可是你知道有关“龙”的文化知识吗?让我来给大家如数家珍一般的絮叨絮叨。


其实,地球上根本不存在“龙”“凤”“麒麟”这样奇特的动物。龙是我们的老祖先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异想天开地结合了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并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假想的神奇物种。至于凤,亦是如此。凤,本义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百鸟之王,雄的曰凤,雌的曰凰,常常用来象征祥瑞。


龙凤的传说,至今约有八千年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大发明创造。国人似乎更加偏爱龙一些,古代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龙,皇室尤甚。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住金龙宝殿,穿龙袍,坐龙椅,睡龙床,乘龙辇。


至于龙文化,更是博大而精深。仔细一想,有关龙的词语(包括成语)、龙的故事、龙的图画、龙的文学作品,还真是不计其数。


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代表。龙的腾图,体现出中国人的梦。因而,龙自然就被国人谓之中国龙。



角似鹿,头似驼,嘴似驴,眼似龟,耳似牛,鳞似鱼,须似虾,腹似蛇,足似鹰。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龙的形象。


在上下数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中国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特有的龙的观念。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互主体观的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以及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对应的地支是辰。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香港渣打银行在1979年起发行的钞票都是以这些瑞兽为题材。(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的“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


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故此很多地方都有“青龙山”“白虎山”的山名,古有“朱雀大街”“玄武门”之类地名。


龙在狭义上是中国帝制时期的皇帝象征物,唯有皇帝能使用五爪的龙当作记号,或是黄袍上的刺绣,其他大臣及皇族只能用四爪的龙(又称蟒)。普通老百姓,即平民阶层是不可以拥有任何龙或与龙相关的物品或形象,否则就是谋反篡逆,可以被直接处决。在台湾的许多庙宇皆有龙的雕像或画像,皆是四爪龙。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的雏型已开始萌芽。关于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大多不一。古人对它有着种种解释。有说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战国·屈原《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战国·屈原《天问》王注)。


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鹰的爪子。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汉代画像石中常见马首鳞身之龙,或身生双翼之龙。在汉代,龙具有各种意义,如汉代铜镜铭文有:左龙右虎辟不祥,起到辟邪的作用。《白虎通》则曰:德至鸟兽则白虎到。这里表现了统治者的施与百姓的恩惠。



《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


《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另一说法是:“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像蛇、爪像鹰……”;还有一说是:“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鹰、掌似虎。”


有人还说,龙具有兔眼、鹿角、牛嘴、驼头、蜃腹、虎掌、鹰爪、鱼鳞、蛇身,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形象(也称作九不像)。 还有人如此说,龙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鹰爪”“鱼鳞”“蛇尾”九种动物所组成。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台湾画师相传的画龙口诀,也相当有趣。其口诀说:“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龙罢。”


众所周知,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集巫术、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及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于一身,并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一门宗教。早期的道学家已经意识到龙来自于蛇。《黄白篇》有云:“蛇之成龙,亦与自生者无异也。然其根源之缘由,皆自然之感致。”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逐渐形成有教理、教义、教规的一种人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与龙崇拜有不解之缘。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游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盘继承下来。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子孙都继承其业,均称“天师”,并传达说与龙有缘。传说第三代天师名鲁,他有10个儿子,号称“张氏十龙”。另有一则传说:张鲁的女儿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雾绕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耻,便自杀身亡。死前留下遗言,务必剖尸看腹中为何物。结果,腹中有两条双胞胎小龙,婢女把它们放进汉水。其后的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说成与龙有神秘的关系,如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传说其母梦龙而生,他是一个龙种。明代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云:“计公(袁可立)出处之际,其道尤龙海内,想闻风节,望其乘时大展,应圣主求贤之意,而公不待矣!”


龙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神。龙被认为是“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之一。道教的三轿主要是作为其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张光直先生认为:“濮阳第45号墓的墓主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轿的艺术形象。”他把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与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轿相联系,认为二者有渊源关系。


传说有法力道行的天师和真君还能召龙驱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酉阳杂俎·怪术》里说:在一个名叫云安的地方,江边有十五里险滩,舟楫若不靠人拉纤,无法通过。天师翟干佑念商旅之劳,结坛作法,召来群龙,共14条,均化作老人。翟天师让它们夷平险滩,以利舟行,群龙领命而去。一夜之间,风雷震击,严敕神吏召它前来。三日之后,方有一女子来到,原来是一条雌龙。好申辩说:乘船过这条江的,都是富商大贾,给他们拉纤的,都是云安的贫穷百姓,他们一向靠拉纤过活。倘若险滩没了,舟船通行无阻,他们靠什么吃穿呢?宁可要险滩以赡纤夫,不愿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师听后连连点头,于是又召诸龙,一切恢复原样。



在佛经中,龙王名目繁多,佛教中龙,应为眼镜蛇,而不是传统的中国神龙。如《妙法莲华经》称:龙王有八,一为难陀龙王,二为跋难陀龙王,三为娑伽罗龙王,四为和修吉龙王,五为德义迦龙王,六为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为摩那斯龙王,八为伏钵罗龙王。


中国的龙王信仰是随着佛教的兴起而产生的,又与印度佛教中的龙王有很大差异。可以说中国的龙王是佛教道教杂糅的产物。道教引进佛教龙王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龙王体系,称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



龙和佛教的关系在学术界还有争议,一说中国的龙王崇拜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的。理由是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龙王信仰遍及中土。


另一种说法,则是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去的,经过印度人再创造成为“龙王”。随着佛教东传,龙王崇拜又随之回传至中国。


同时,印度佛教艺术的传入,对中国龙形像也有较大的影响。从汉晋到唐宋时期,龙的形像在演变过程中明显地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如敦煌北魏壁画上的龙,其动态是在奔腾;唐宋时期的龙吸收狮子的形像,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江西江宁南唐要升墓中壁画上的龙,不但头部像狮子,就连整个身体也有点近似于狮子。龙吸收狮子形像,主要是为了言其神威,增加它的神通。



显而易见,中国龙不论是中国本土的道教,还是传入中国的佛教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灿烂悠久的中国龙文化,成为引世人注目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当今人们普遍看到的中国龙的具体形象,是在经历了十分漫长的时间并借鉴了很多动物的具体形象后的样子。中国龙的形成过程,起自原始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即采拾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神物崇拜普遍产生的新石器时代前期,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


龙的形成也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的过程同一。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开天辟地的创生神,与盘古齐名;或积极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从而繁衍了人类;或帮助黄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或协助夏禹治理洪水,为千秋万代造福。因此,鉴于神话传说与民族起源难以割离的关系,可以说,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领受过龙的福祉,都被称为“龙的传人”。


喜水、好飞、通天、善变、征瑞、兆祸、示威,是龙的基本神性。进入阶级社会后,龙的身上又增加了象征帝王皇权的神性。时代的变迁,文明的嬗递,现代化的冲击,已使龙身上象征帝王皇权的神性及兆祸、示威的神性呈现弱化趋势。相应的,其他的与吉祥物身份相关的神性,却有强化和发扬光大之势。


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已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龙都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盘旋、腾跃、奋飞等多种形式,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体现着不可或缺的文化蕴涵。人们通过祭祀祈祷等方式,召唤龙的神灵;通过雕塑、描绘、模拟等形式,展现龙的形象,显示龙的神力;通过著述文章,探讨龙的源流,索解龙的秘密;通过歌舞、竞技、影视剧作品,秉赋龙的神性,焕发龙的精神,弘扬一种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



悠久龙文化,一脉永传承。东方龙世界,万岁中国龙!


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中国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作为泱泱中华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


中国龙就是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中国龙就是中国梦,中国龙的腾飞预示着中国的全面富强,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来临。


中国龙,中国英雄之象征,中国形象之象征,中华民族精神之象征,更是我们全力以赴、共同打拼的中国梦的象征。


中国龙,中国梦。中国龙正在腾飞,中国梦必定实现!


作者简介

曹矞,原名曹可智,陕西山阳县人。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山阳县首批优秀拔尖人才。系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家协会、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全国中小学新课标无障碍经典阅读专家团队专家。中高考热点作家,上海文艺网第三届签约作家。先后在全国报刊发表文学作品800余篇,100多万字。作品收入《中国青年诗人精选集》《新诗百年·陕西卷》《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方阵•陕西卷》《时文选粹》《百家散文精选》《中华散文精粹》《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代表作文库》(2013年卷)《共筑中国梦·中华人物思想文集》《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金榜集》(2016年卷)等40多个全国大型诗文选本。《荷花的高洁》获第三届中国散文精英奖卓越成就奖。《水灵的周庄》荣获2012年中国散文华表奖最佳作品奖。《永恒的文赤壁》荣获上海2015年第二届中国散文佳作奖二等奖。《游子吟》《梦蝶的庄周》《婉约的女神》《温一壶佐酒的月光》《永恒的文赤壁》等被选用中高考月考或模拟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征稿专栏(点击下方链接,查阅征稿通知)

第7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文大赛征稿通知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截稿日期:2025年2月10日


第六届“长江杯”中国当代汉诗精选大赛暨首届“长江之声”诗歌朗诵征稿大赛

投稿邮箱:hrwxj06@sina.com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际诗歌网:http://www.gjsgxh.com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李洪华   冰耘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执行编辑:周嘉琪  
  法律顾问:戴    斌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欢迎  投稿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国际诗歌网
欢迎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