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届【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入围作品:书缘II吴文海

文化   2024-12-08 05:00   江西  

点击上图,查阅征稿通知


书缘

吴文海




学生年代,我正儿八经读过的第一本课外书是《林海雪原》。这本书是怎么得来的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我在老家镇上的中学读初二,书中描绘杨子荣和他的战友们身着白色斗篷驰骋在那片白雪皑皑的深山密林里智取威虎山活抓座山雕的故事,向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不仅从家乡小镇这块巴掌之地窥视到了外面广阔的世界,同时也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阅读所带来的内心震撼。从那时候开始,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中毕业那年听从父亲安排急于跳出农门没有继续读高中,被广东文昌师范学校录取成为一名中师生。教我们《文选与写作》的是一名姓林的老教师,烟瘾特别大,左手食指和中指被烟熏得如同烤焦的火腿。课堂上,他似乎总是烟不离手,在吞云吐雾之间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给我们示范朗诵唐诗宋词,手舞足蹈妙趣横生地给我们讲解分析《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以及《闰土》《背影》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让我陶醉在文学世界的神奇魔力当中,对阅读文学作品产生了一种如饥似渴的愿望。


学校在文昌县城郊外一个叫文教坡的地方,紧挨着文昌中学和华侨中学,距离城中心的新华书店大概有四五里地。每个礼拜六上午下课后匆匆吃过饭,我总要步行去新华书店,在那里一呆就是半天。去的次数多了,书店的阿姨也知道了我的胃口,每次有我喜欢的新书上架,一进去她就主动热情地向我介绍。傍晚回到宿舍,第一件事便是逐一翻开每本新书的扉页,在上面标注某年某月某日购于何处,再签上自己的姓名,那情形真有点如获至宝满载而归的感觉。三年中师,除了学校每月补助的二十几元钱伙食费用于吃饭外,家里平时寄来的零花钱几乎全部用在买书上。每个学期下来,我在下铺那张狭窄的六架床靠墙的一侧总是堆满了书籍,名副其实地成了与书共枕之人。寒暑假回家,从文昌到海口,从海口到县城那大,再从那大到家乡小镇,上上下下换乘客车,然后搭载手扶拖拉机回到村里,一路辗转,那大包小包的书籍累得我腰酸背痛手臂发麻。到毕业时,凡是在我年少有限的认知范围内遇到喜欢的文学名著,几乎不落一部全都收入囊中,既有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也有现代著名作家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郭沫若的《少年时代》《学生时代》《洪波曲》《革命春秋》以及老舍、丁玲、冰心、孙犁等现代文学名著,还有《战争与和平》《侠隐记》《萌芽》《普希金诗集》等外国著作。


毕业后返回到家乡镇上中学教书的两年时间里,每次到那大县城办事,无论多忙,总要到新华书店逛上一圈。这个时候我的阅读兴趣依然是专注在文学书籍上,不仅买到了《鲁迅散文(第一至第四集)》《郭沫若剧作全集》等心仪已久的名家大作,包括当时的文学刊物如《人民文学》《当代》《收获》《十月》《花城》等等,几乎每期都没有落下。两年后再到海南教育学院脱产进修,位于海口解放西路的新华书店又成了我周末定期光顾的地方。不过,因为学的是政史专业,这段时间的阅读兴趣开始转移到政治、历史和哲学方面,买下来的多半如《史记》《资治通鉴》以及《曾国藩家书》《近代史思辨录》《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等之类的专业书籍。



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到工作稳定下来时,我那局促而又简陋的蜗居里,四周角落横七竖八到处塞满了书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调入洋浦经济开发区,并很快参加竞聘到一所小学担任校长。正好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对辖区各小学进行考核评估,其中一项内容是图书室建设,而我所在学校的图书室基本是空壳子一间,仅有屈指可数的几样教学刊物摆放在杂志架上。为了不至于被扣分太多,我想到了一个偷梁换柱之计,将家里的书籍一股脑儿搬去充数,并且像模像样地进行分类、编号、造册登记,这样一数下来,竟然将近有一千来册。大概过了三四年时间,学校图书室管理规范后,这些书籍又完璧归赵回到家中,不过,书脊上的标签和扉页里的学校公章已无法抹去,它们和我的人生一样永远烙上了学校的印记。


我本打算做几个简易的书架以善待这些书籍,但家里的空间实在太过狭小,木工师傅拿着一把尺子量来量去,最后只有在卧室衣柜旁边勉强可以安放一个一米来宽的书架,无奈,装不下的书籍只好让它们屈尊于床底之下。谁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一个星期天正好有亲戚家儿子结婚,上午我携妻儿就回老家去了。中午时分,滚滚乌云铺天盖地从东边压过来,随着几声闷雷炸响,紧接着一道道如银蛇般的闪电划破天际,一场瓢泼大雨顷刻间像高山瀑布倾泻而至,一下就是将近两个小时。老家离工作单位也就十多公里,我在心里隐隐着急,哪边的家不会进水吧?等到雨一停,赶紧打道回府,果不其然,门前雨水已漫过门坎冲进了室内,床底下叠放的书籍已被雨水泡过了半腰。顾不上收拾别的家什,全家人一起动手,干湿分离,先将上面还没有被雨水浸湿的书籍搁置到床边,然后再把已经被雨水浸泡的部分搬到茶几上。幸好第二天艳阳高照,我赶紧像庄稼人晒谷一样,将它们搬到门前的水泥地板上一册一册地铺开,来回转动身子一页一页地翻开晾晒,终于没有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在与这些书籍经年累月的陪伴当中,纠结最多的就是搬家的时候了。在洋浦工作的头十几年,我一直没有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不是住在学校宿舍就是在外面租赁民房,几乎每隔三五年就要随工作单位的变动而不停地搬家。每次搬家,我几乎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侍弄这些书籍上,先是一册一册用鸡毛掸子掸去上面的灰尘,再用包装绳子捆绑编号做好标记,然后跟随车辆装上卸下,搬到新家后又用剪刀剪断包装绳子一册一册地上架摆放。这个过程,前前后后总要花上将近个把星期才收拾妥当,妻子看着我别的什么都不顾不管,免不了唠叨几句:就这些书是你的心头肉,别的都不重要啦。


还算幸运,在熬过了这种居无定所的日子之后,我终于在靠近海边的公务员小区有了一间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一个三居室外加一间小书房。这次,我可不能再委屈这些书籍了,在装修房子时专门在书房靠墙的两侧定制两个大书橱,让一路伴随着我的这些书们也像我一样有个舒适的家。虽然平时早出晚归忙于学校日常繁杂事务,真正在书房里安静下来读书的日子很少,但每年农历腊月底,我都会像小时候打扫房前屋后擦拭坛坛罐罐准备过年一样,不厌其烦在书房里爬上爬下忙前忙后,用掸子将书橱里的书籍一册一册地取出来掸扫灰尘,再用湿布里里外外的擦拭书橱,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暑假,离开了厮守四十一年的讲台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这些书籍成了我最忠实的陪伴。赋闲居家,在阳台摆上一张小茶几,泡一壶茶,从书橱里顺手取下一本书,随心随性地翻开那发黄变硬稍微有点霉味的纸张,那种感觉像是与一位几十年来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知根知底的老情人,在冬日午后温暖的阳光下相互依偎喁喁私语,实在惬意。


与书结缘,一路有伴。


作者简介

吴文海,海南省儋州市人,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退休前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先后在《海南日报》《今日儋州》以及《冬歌文苑》《作家地带》等报刊和网络平台上发表乡土散文二十多篇。其中《奶奶的歌谣》《祝福爸爸祝福妈》分别获得2005年海南省教育厅举办的“感念亲恩”征文“最优美的文辞”和“最真挚的孝思”奖,并双双入选新思考书系——智慧人生系列《感念亲恩》一书。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征稿专栏(点击下方链接,查阅征稿通知)

第7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文大赛征稿通知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截稿日期:2025年2月10日


第六届“长江杯”中国当代汉诗精选大赛暨首届“长江之声”诗歌朗诵征稿大赛

投稿邮箱:hrwxj06@sina.com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际诗歌网:http://www.gjsgxh.com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李洪华   冰耘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执行编辑:周嘉琪  
  法律顾问:戴    斌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欢迎  投稿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国际诗歌网
欢迎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