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eam18560710
导读:
产业园区和入驻的民企,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凭什么要“抱团取暖”?难道说必须共渡难关?
在持续低迷的大环境影响下,园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未来,对企业毫无关心、无法赋能,做不到同舟共济的园区,可能被市场彻底抛弃。
中国的民营企业有多难?
2023年,数百万民营企业彻底倒下了,2024年,这个数字可能更多。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共识:必须拯救民营企业,激活民营资本,中国经济才有复苏的可能。
中国民营企业往往是技术水平迭代慢、很难吸引高端人才、资金紧张但融资难,同时还可能面临各种检查和处罚,与国央企竞争没有身份、跟国央企合作更是没有资格,跟政府合作更是难上加难,整个市场对民企来说,缺少的就是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当越努力越容易遇到不公、越创新越可能面临失败,民营企业还有多少信心?所以,要么提前倒下,要么咬牙坚持,要么躺平随波逐流。
产业园区为什么更能吸引民营企业?
据调研,目前城市中心的办公楼,空置率越来越高、租金一降再降,曾经是民营企业撑起了那些高傲的CBD,但现在,他们逐渐远离了这些华丽的办公楼,越来越多的选择了近郊的产业园区,为什么?
中国民营企业选择产业园区的原因,大概包括以下几点:
产业园区的主题产业定位,能够吸引相同或相关产业链的企业聚集。这种集聚效应有助于企业更便捷地接触到上下游客户,整合更多优质资源,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产业园区会根据相关行业的需求进行规划和建设,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打造更舒适的工作和商务环境。
产业园区会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厂房或办公空间,缩短企业选址过程中的时间成本。
产业园区不仅提供传统的物业服务,还注重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企业成长帮扶服务,包括资金、资源、人才、技术、上下游客户等方面的支持。
产业园区往往是政府政策扶持的高地,入驻企业可以享受一定的财政、税收、补贴等资金上的扶持。这些优惠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空间。
由此可见,中小微民营企业入驻产业园区,有助于企业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简单来说,园区可以让民企“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园区与民企“抱团取暖”,是责任,更是自救。
这两年,面临严酷的市场竞争和招商压力,越来越多的园区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必须想尽各种办法留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才是园区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园区必须跟民企,尤其是中小微民企“抱团取暖”了。
根据我们的调研,总结出以下5大“抱团取暖”运营模式:
■ 1. 为企业砍掉“成本”——做企业的合伙人
很多企业难以支撑,固定房租是很大的因素。如何能帮企业减轻压力?是园区留住企业的关键课题。
我们建议园区采用多种灵活机制,可推出免租政策、以房投产业的模式、营收分成模式等,让园区与企业长期深度捆绑,成为一个整体,企业就没有抵抗力了,与园区长期携手是必然的。当然,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必须挑选优质的企业和团队。
■ 2. 为企业找到“金主”——以投资盘活企业
不能帮企业“找钱”的园区,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资金短缺问题,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熄火”。园区必须时刻关注企业的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对接各种渠道解决问题。
我们调研发现,更好的模式是,园区运营商直接作为“担保人”或“投资人”,参与到企业融资服务中或成为投资方,把企业留在自己的“暖房”里长期孵化,共荣共生,直到企业孵化完成。
■ 3. 帮企业找到“订单”——做企业的超级市场部
企业永远都缺订单,如果园区企业遇到市场端的瓶颈,很可能就要收缩规模、甚至搬离园区。这个时候,园区的产业运营必须发挥作用了。
园区可通过各种资源和路径,链接产业链下游企业,或对接龙头企业,整合相关市场订单需求信息,然后组织园区企业集体拓展市场,有了“园区市场部”和订单的吸引力,园区企业还会逃离吗?
■ 4. 帮企业找到“政策”——做企业的公关中心
大多数政府的扶持政策,都在文件里,和企业之间存在断层无法连通。这个时候,园区的优势就必须充分发挥,园区的核心职能就是帮助企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园区通过自身渠道为企业落实了扶持政策,企业获得了实际扶持,还会离开园区吗?
■ 5. 为企业戴上“博士帽”——做企业的资源整合中心。
很多科技型的民营企业,都会遇到各种技术瓶颈,但企业往往都是靠自己的渠道解决问题,效率低且占位低。这个时候,园区应该做什么呢?
园区必须整合各种技术创新要素和资源平台,比如引进高校产学研基地、高端研究院、专家和教授团队等,让企业融入科技平台,建立紧密合作模式,让企业和平台捆绑,让平台为企业赋能,企业都在园区戴上“博士帽”了,还会逃离吗?
以上是对园区招商瓶颈和运营创新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指正,让我们共勉,共同推动中国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
园升通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