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eam18560710
导读:
据官媒报道,今年上半年,国家的各项财经数据都不忍直视,全国税收收入94080亿元,同比下降5.6%;但非税收入逆势增加,总量达21833亿元,同比增长11.7%,创历史新高!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啊,都说大环境不好,经济发展遇到瓶颈,那非税收入如此高的增长从何而来?
什么是“非税收入”?到底增加了什么?
从上图统计数据看,这几年非税收入总体都一直在增加,这不免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主要包括:政府性基金、彩票公益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最近几年,无论是基金、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等,肯定很难继续增加收入,而外界的捐赠等,更是已经降到冰点了。那么非税总收入不降反升,增加的是什么呢?大家心知肚明。
多地非税收入创历史新高,背后的原因令人不寒而栗!
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越高,财政收入的质量就越高。因为国家在税收基点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高,证明有更多的企业给社会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反之,则有可能是各种罚款增加太多了,并不是特别好的信号。
截至目前,国内已经有15个省份公布了当地上半年的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其中有13个省份(北京、天津、山东、辽宁、吉林、山西、贵州、江西、湖南、云南、内蒙古、甘肃、福建)的非税收入占公共收入的比例是上升的。其中福建、江西、贵州排名前三。
仔细看会发现:部分地区的非税收入占总体财政收入的近一半,这是什么概念?不得不佩服当地政府是真会经营啊,在税收之外能增加同等比例的收入,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只能说,当地的企业贡献太大了。
仔细分析上面的表格会发现:排名靠前的地区,以北方各省和中西部地区为主,这些地区的企业总量跟沿海地区和一二线城市比较起来,总量是远远不够的,但却能创造更高的非税收入占比,这背后的原因大家去脑补下吧。如果说是因为对企业的各种管理加强造成的,那么就更无法解释了,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各部门的职能是什么?是“罚款”还是“服务”?
那些非税收入高的地区,企业老板都经历了什么?
作为一个大型制造企业的老板,每天的事务肯定已经很忙了,但还不得不抽出精力来面对各部门的“关爱”。今天税务核查、明天环保查排放、后天安监查生产线、下周住建部门查违章建筑,再下周应急部、消防来查安防、交管部门来查车辆……
只要来查,不查出问题就意味着专业度不够,多少都能查出点问题。问题在于,这些“问题”对企业来说,可能都是正常操作,或是特殊情况,那么是整改呢?还是罚款加整改呢?就看具体情况了。
在各种检查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交易,甚至滋生了各种腐败,稍微动作过大,企业就被带到“沟里”了。这一切都是“营商环境”的体感,只有企业老板,尤其是民营企业老板感触最深。最终,老板们不堪其扰,直接“躺平”不玩了,到时候,可谓是被“关爱”到家了!
产业园区,理应成为入驻企业的“保护伞”!
企业“躺平”,直接“躺枪”的就是其所在的园区。那么园区该怎么办?
园区的本质是什么,职责是什么?企业为什么要聚集到园区里?为什么要“抱团取暖”?园区运营商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当企业遇到困难、面对各种无理“关爱”的时候,园区都在干嘛?
园区企业遇到困难,第一个肯定想到找园区为自己解困,甚至充当“保护伞”,那么园区这把“伞”撑起来了吗?够大吗?
尴尬的是,如果园区运营商也跟这些民营企业一样,在政府看来都是可"拿捏"的,那么入驻企业就无疑直面各种“关爱”,让企业不堪其扰,最终企业不得不逃离,或者直接躺平不玩了。如果园区运营商是国企或者就是政府的关联部门,那么或许能好些。
逆势而上,才能见证园区的“真功夫”!
在产业大环境整体下行的背景下,产业园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园区是产业链集聚的平台,更要成为企业的“避风港”,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大环境下。要知道,企业的发展内在动力和外在支撑同等重要。园区对企业发展的支撑,是显而易见的,不然企业来园区做什么呢?
我们强调,不是让园区去无理由为企业开脱或解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确要合法合规,但企业更需要“安全专注”的生态环境。当地的相关部门不打扰、少挑刺、多服务、多赋能,才是对企业最好的支持。那么,如何能做到呢?
这个时候,园区运营商的角色和职能就非常重要了。专业的运营商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部分政府的“关爱”,把企业的各项经营行为提前规范,用日常维护规避各项隐患,用各种支持解决各项困难,这才是园区的“真功夫”,才是企业的“保护伞”。
以上是我们有感而发,仅供参考,欢迎各位同行指正。关于产业园区的规划和招商运营,我们亦在实战中不断总结,希望和广大同行共勉共进。
园升通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