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港股市场不断优化淘汰机制,“劣质股”正加速被淘汰出局。
据数据统计,截至11月5日,今年已有42家港股公司退市。具体而言,26家公司被港交所剥夺上市地位,另有14家公司选择私有化退市,1家公司赎回,1家公司则自愿撤回上市申请。
港股退市分为被动与主动两种。
被动退市,即被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多因业绩不佳、年报难产、长期停牌或涉嫌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例如,10月29日,佳源国际控股、大唐集团控股、大发地产三家房企就因未能按时发布财报而集体退市。
沙利文捷利(深圳)云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总监袁梅指出,港股强制退市的触发条件相对灵活,包括公众持股量不足、业务运作不足、长期停牌及财报问题等。不过,从公司停牌到接到退市通知,往往耗时超过两年,若加上复牌补救和行政复核,时间则更长。
相比之下,主动退市则是公司自愿选择。
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今年已有14家港股公司私有化退市,数量超过去年全年。私有化退市的方式主要有全面要约收购和吸收合并,其中要约收购更为常见。
要约收购的价格对私有化退市能否成功至关重要。例如,A8新媒体因溢价162.77%而备受瞩目。公告显示,其注销价每股0.36港元,较最后交易日收盘价每股0.137港元高出约162.77%。
从市值角度看,今年私有化退市的公司中不乏市值较高的企业。如海通国际、锦州银行等公司退市前市值均在千亿港元以上,魏桥纺织、中智全球等则在百亿港元以上。其中,欧舒丹退市时的港股市值接近500亿港元,并于10月15日宣布完成强制收购并撤回上市地位。
欧舒丹在公告中表示,私有化将为公司制定长期业务决策和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提供更大灵活性,包括寻求战略投资、提高运营效率等,而不受资本市场预期、监管成本、披露责任、股价波动及短期市场氛围的影响。
实际上,港股上市公司选择私有化退市,多是出于长期战略发展的考虑。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表示,在市场流动性有限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股票交易量低迷、融资困难,还需承担高昂的上市维持成本。因此,私有化退市有助于减少成本、维护声誉,并为实施长期发展战略创造条件。
综合整理 | 陈娟
值班编辑 | 陈娟
值班主编 | 陈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