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启蒙|让感受穿过自己

文摘   2024-06-08 06:32   美国  
1)观察小狗视频的讨论


一开始给垚垚看的是第一个视频,他似乎不太能分辨出成年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大多数时候的反馈是这个人不怎么开心的感觉。所以我给他换了第二个动画片。


情景一:垚垚说,看到小狗睁大了眼睛,并且耳朵竖了起来。这是因为小狗看到了美味的食物,他对这个表情的解读是惊讶,同时也带着开心。


情景二:垚垚说,小狗的表情是害怕和担心。因为看到有人要掉入坑里去了,所以非常害怕她会受伤。


看完了动画片,垚垚主动要求要把这两个情景画下来。仔细观察,他在画第一个场景的时候,小狗嘴角上扬,是笑眯眯的样子。而在第二场景里面,小狗反而嘴巴往下。虽然动画片里是同样的表情,但是在垚垚的画里,我能体会到他把小狗的情绪和感受表达出来了。




2)日常讨论


你比划我猜


某天在饭桌上,我突然想起了一个经常玩的游戏-我比划你猜,我建议换成“我表演你猜”。一个人表演表情,另外两个人来猜这个人的表情代表的情绪和感受。一开始垚垚的表情比较简单,比如说很生气(斜眼看人),我和爸爸一下都猜出来了。小孩子的脸上,真的好像藏不住什么秘密啊,哈哈。


后来,换我来表演他们猜。


场景一:我很木然地看着一个地方,并没有什么情绪的外露。队友说我是困了,垚垚说我在生气。我回答说,其实我是在想,明天我们要吃什么呢,这个时候我是放空自己。


场景二:我眉头紧皱,嘴巴朝鼻子方向靠拢,紧紧地抿起。垚垚说,妈妈肯定是生气了。爸爸也觉得我在生气。我说,其实并没有,我是因为罐头打不开,在用力呢,所以连脸都在憋气。这一局,我胜利。哈哈!


垚垚的思路也打开了。他把嘴巴张大,眼睛也张得很大。我说,我知道了,你是在展示给我看你吃饱了,嘴巴的食物都吞下去了(因为我们在吃饭,根据场景,我自然就联想到这个)。爸爸说,你是不是很惊讶?垚垚说,我是看到这么多桌上这么多好吃的食物,很兴奋很开心的感觉啊。好的,小家伙得一分!



场景描述


除了讨论对同一表情的解读,我们还讨论了不同场景下,不同的解读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和后果。


有一天,我突然“呀”地大叫一声。我问垚垚,你觉得妈妈的感受可能是什么。垚垚说,你可能在害怕,你是不是看到狗了。我说,是啊,这是一种可能的情况之一。也许还有其他可能,比如说,我看到了好多好吃的,很惊讶和开心的感觉。又或者我想到了明天是周末,开心地叫了起来。你看,一个“呀”,能害怕,惊讶和开心不同的感觉。


我还和他回忆我们前段时间的一次小冲突。有一天早上,我们要出门了,我在用手机查一些资料。突然,垚垚从后面推了我一下。我的解读是他是故意的,要推倒我,所以我的外在表现是愤怒和生气。经过队友的一番调节,才得知垚垚的本意是要提醒我出门了,不要看手机了,他推我只是希望我快一点,他想表达比较急的行为。这件小冲突,也让我想起了曾经接触过的abc理论,同样一个“推”动作,不同的解读,引发的感觉和情绪不一样,导致的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


前几天,垚垚拿着正在看的牛津树绘本和我说,“妈妈,你看!这个爸爸在玩hopper, hopper最后破了。这本来是件不好的事情,但是hopper的碎片掉到他脸上,变成了一个好玩的面具,这件事又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听到他的分享,我觉得很有意思。是啊,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呢。这个标准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而如何取代又建立在我们的认知,理解和经历上。我们的感觉不仅可以被创造,我们的认知也可以被重塑。






一些随想


前段时间正好在看一些情绪和情商的书。在《情绪》这本书里面谈到了,情绪其实被我们建构的。我们大脑的特性之一就是节省能量,所以会根据大脑内部的预存指令,遇到类型的情景就会自动执行。可以把我们的大脑想象成一个预测模型,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会根据不同的场景,以及我们场景的反应不断更新自己的预测模型。


这样做的好处是处理速度快,大脑不用花费太多能量在决策上,只需要遇到类似的情景执行就好。也有不好的地方,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自动化的模式,遇到基本类似的场景,我们的身体还没来得完全感受这个情绪,大脑已经给了一个预先运行模式。打个比方,孩子的哭声会引发我们的不安全感,我们会自动进入防御模式。再比如说,小时候害怕看医生,现在到了医院,即使知道不会有问题,但是我们的大脑还是会进入预设模式,身体也会不自觉地紧张和焦虑起来。还有我之前提到的小冲突,因为我感受到了不安全,所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战斗”,自动化地认为孩子的“推”是敌意的,不好的行为。


这次练习,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去感受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直接跳到预设的模式。同一个场景,因为我们的看法不太一样,所以造成的感觉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还是回到孩子哭闹这个场景,当孩子的哭声引发我们的不安全感,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紧张和焦虑,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跳出来,告诉自己这个只是儿时记忆和经历引发的自动化反应,告诉现在的自己是安全的,并且有能力保护好自己,那么我们也许会慢慢放松下来,更加平静地对待孩子的哭声。学会打破感觉的边界,试着让感受穿过自己,让是我从“创造感觉”这从练习中得到的收获之一。



回顾
往期讨论



艺术启蒙︱拼贴画体验

艺术启蒙︱关于“什么是艺术”的开放性讨论

艺术启蒙︱世界上最黑的黑

艺术启蒙|如果描写冬天,你会如何去阐述?

艺术启蒙︱阿尔钦博托作品解析以及拓展

艺术启蒙︱儿童的联想游戏

艺术启蒙︱一起看关于战争的作品

艺术启蒙︱浅谈“陌生化”

艺术启蒙︱关于圆的开放性讨论

艺术启蒙︱从线条到人生

艺术启蒙︱4岁孩子眼里的康定斯基

艺术启蒙︱头脑风暴之六顶思考帽子

艺术启蒙︱感受和收集生活里的绿色

读书笔记︱关于艺术启蒙




趴趴就是梦梦童鞋
80后理工女,家有一男娃儿。分享育儿记录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