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暑假的两个月,有幸和一群学友一起共读完成了《超越百岁》。关上这本厚厚的书,我尝试问我自己,如果要给这本书写推荐序,我要如何开始呢?
书的开头有来自营养学专家,投资人,还有经济学家,长寿社区经理人的推荐序。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我的推荐理由又是什么呢?
作为一名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良好的身体和精力管理是我们不得不需要认真面对的话题。因此,对于如何从科学角度去预防可能到来的慢性疾病,是作为中年的我最关心的问题。 从曾经的”有病治病“到这本书提到的”治未病“,我们需要以一种更加主动积极的心态去管理和监控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个人从中得到的启发是:
1)像管理项目一样管理自己的体检数据,了解关键体检参数的趋势,特别是代谢方面的相关参数。
2)根据往年的趋势,看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尽早进行干预。
3)除了医学干预,我们更应该把饮食,睡眠,运动,情绪管理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作为一位5岁孩子的妈妈,我觉得也可以把这种健康的理念带给我的孩子。这本书虽然谈及了很多专业知识,但是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类比帮助读者理解。即使读给5岁的孩子听,他也能明白这些科学常识。
做我一个独生子女,这几年我们经历了父母的若干基础病,有些病需要做手术,还有些则需要长期药物控制。这本书也能帮助我们了解老年人最怕的是什么?认知退行,睡眠质量的下降,肌肉量的流失,摔倒....虽然我们不是父母的健康的主导者,而且大家的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一点点渗透健康管理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多注意一些小细节,比如说,老人睡眠质量不好,我们可以选择不透光的窗帘。老年人特别怕摔倒,家里的洗手间有没有类似的隐患。我们不是要去改变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尽可能在细节处帮助他们减少风险。
作为一名有血有肉的人,我也看到作者曾经也为了健康长寿走过的一些歪路,他作为小白鼠尝试过生酮饮食,也因为原生家庭的伤对自己和家人做出的二次伤害,作者也曾因为工作而忽略自己的睡眠需求。某些时刻,我甚至感觉到这就是曾经的自己。同时,我也看到了作者一直在扩充自己的认知边界,敢于挑战权威,同时又以一种客观,全面,严谨,专业的态度呈现给读者最近的科学共识。长达20年的研究经验,让作者从一个处于“愚昧之峰”的人,慢慢转向一个开悟的人。对于普通的人而言,我想这本书也许不能让我立刻开悟,但是也许能帮我们打开一扇健康管理的窗户,或者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处于愚昧之峰,从而主动开启自我认知的拓展之旅。
邓宁-克鲁格效应简称“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对于普通人,健康长寿这个目标确实有点大,看起来也有点遥远,而且人的天生本性又看重“眼前利益”。因此在推荐序的最后,我想和作者的“百岁老人计划”唱个反调,与其去畅想几十年的生活和如此宏大的目标,不妨我们让先从身边能开始的小目标开始吧。或者连小目标都不算,我们可以称为“任务小清单”。
读完这本书书后,给予我的启发是:先做起来,边做边调整。从大脑的原理来看,这种“多小剂量多频次”的办法更加适合不喜欢“大改变”“不稳定状态”的大脑,一次一次的微调改变更容易让大脑进入一个新的稳定态。同时,行动后的改变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身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也激发着我们做出多一点的改变。心理学的诸多研究已经告诉我们,行动也可以改变认知和情绪,我们不需要等到有了足够的认知或者情绪好了再去做某件事,而是通过行为去改变自己的认知。
先做起来吧,试一试。
我尝试做出的三个小改变
1)运动:每天尽可能抽出半小时运动,动起来再说。
2)饮食:在现有的饮食结构上,做出微小的调整,比如说,换成牛油果喷壶,每天摄入10g坚果类的优质脂肪。
3)饮食:有机会的话,尝试带一下动态血糖仪,看看不同食物对自己血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