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就好好为自己愤怒一次吧!

文摘   2024-05-10 11:17   美国  


几周前在《非暴力沟通》的共读群里,我和朋友们袒露我内心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情,即使这件事已经过了将近一年。


随着和一位朋友对话的深入,我也踏上了一段自我察觉和剖析的旅程,从一开始想寻求自我认可,到自动化的自我抨击,最后察觉到内心深处的愤怒。当我说出了“我真的好生气”的时候,那一刻,感觉一直背负在我身上的巨石卸下来了。在短短半小时的对话里,我被看到,我被理解,更重要的是,我的感受被容许和认可了。虽然这段对话发生在几周前,还是我依然忘记不了当时那种轻松、舒坦的感觉。


我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说出自己的愤怒会如此奏效,直到我读到了《不原谅也没关系》里的这段话后,有了更深的感触。


“哀悼是我们与被压抑的情绪智力重新联结的关键过程。哀悼会将我们与自己完整的情感重新联结起来,这有助于我们释放由童年的可怕损失带来的痛苦。这些损失就如同我们某些部分的‘死亡’,而哀悼往往能让它们重生。哀悼能帮助我们恢复十分关键却处于发展停滞的口头宣泄能力。“


在这本书里面,哀悼有四种方式,愤怒,悲伤开启,口头宣泄(书写,语言),以及感受(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在我和朋友的这段对话里面,我们从这件事情给我带来的感受出发,用语言来描述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最后把这些气愤给宣泄出来。 当我们能用上面提到的一种或者几种方式哀悼自己的伤害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同理和保护自己的过程。那种压抑在心里长期的委屈和不公平,那个不敢发声的弱小自己,终于在一年以后,用愤怒方式宣泄出来,我又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我为什么不能生气!我本该生气啊!



关于愤怒,书中还提到一个实际操作,对容易陷入自我评判的人群也非常受益。我本人就是一个容易自我批判的人,很多时候我不会去看到一件事99%做好的那部分,但是会耿耿于怀没做好的1%的那部分。这几年陪伴孩子成长的我,我也在持续治愈内心的伤痛。每次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时候,那种不断来袭的自我抨击感,伴随着令人窒息的羞耻感,让我觉得自己好渺小、好懦弱。


“愤怒,意味着抱怨当前或过去的损失和不公正,是一种积极的哀悼方法。幸存者需要为了童年时遭受的恐吓、羞辱和忽视等虐待而发怒(有时是盛怒)。随着逐渐善于哀悼,他们会通过愤怒,抒发出对在家庭中长期缺乏安全感的健康怨恨。他们愤怒的是,在无数次经历求助无援的背叛时,从来没有人给予他们指导或保护,也没有人对他们的发展和成就给予公平的或赞赏性的认可。“


今天看到这段,当我愤怒地说出“不,你说得不对”,“我不是那么差”,“我已经很努力了,你给我闭嘴"....


那一刻,愤怒、悲伤一起宣泄出来。我用这样的方式击败了自己的内在批判者的指责。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非常勇敢。

那一刻,我把自己从无力感中解救出来,并提醒自己我现在已经拥有了成年人的身体,我能够保护自己了。


我想起了5岁的儿子,我曾经很惧怕他一边生气一边哭,但是今天在我了解愤怒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机制后,我突然很羡慕他能歇斯底里地发泄自己内心的恐惧、委屈,还有其他各种感受。这几年的从心学习,我也渐渐体会到了情绪的多样性。就好像《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里的提到的一段话,“排斥人类的基本情绪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就好像没有黑夜就没有白昼,没有工作就没有玩乐,没有饥饿就没有饱足,没有恐惧就没有勇气,没有泪水就没有欢愉,没有恨就没有真正的爱一样....当一个人试图过度地保持一种他偏好的情绪时,他通常会表现得造作而不自然,就像塑料花一般。而如果一个人学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人类自然的情绪,理解情绪总会潮起潮落,那他最终将获得成长的能力,在情绪灵活性这一重要领域中提升自己。"


我愿意继续陪伴孩子,去品尝和体验不同的情绪和感受,这里面也包括我曾经未完成的发展任务(未完成的发展任务的由来,见备注)。


所以,请好好对待自己,请认真地为自己愤怒一次吧!




备注:关于 《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


PTSD这一词汇常见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之中。但相较而言,CPTSD(复杂性的PTSD)这一概念对我们而言还相对陌生。CPTS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在美国是很普遍的问题,The Kim Foundation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18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26%被诊断出患有心理障碍。书中提到的CPTSD的源头有很多种,包括原生家庭中的虐待和忽视、亲密关系中的暴力、邪教和种种其他长期迫害。关于这本书,主要是谈原生家庭这方面的影响。


作者曾经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自己是一名CPTSD的幸存者,他好像剥洋葱一样,分析了CPTSD的原生家庭的三层来源,第一层,身体上的暴力,第二层,言语和情感虐待(比如,厌恶、蔑视),第三层情感上的忽略(例如,不回应对方的需求)。


我很喜欢开篇作者的一段话,“CPTSD是一系列习得的反应,它意味着幸存者未能完成人生中许多重要的发展任务。”这句话好像一盏明灯,告诉深陷泥潭的人们,CPTSD只是一种疾病,和感冒发烧一样,只要对症下药,就能康复。另外一方面,CPTSD的疗愈,其实也就是在完善自己发展的任务,在本该解决问题的阶段,我们的自我没有得到发育和完善。那么晚一点完善,也没关系,“因为后天习得的东西既可以被抛弃,也可以通过努力得来。父母没能给予你的东西,现在可以由你自己获得或由其他人来提供。”


CPTSD最常见、最棘手的五个主要症状。除了第一个难理解一些,其他的几个症状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

情绪闪回(Emotional Flashbacks):幸存者会退行至童年遭受虐待或遗弃时所产生的强烈的情绪状态。

毒性羞耻感(Toxic Shame):觉得自己惹人厌,丑陋,愚蠢的低自尊的表现,这样的感觉也会进一步触发情绪闪回。

自我遗弃(Self-abandonment)

恶性内在批判(Vicious Inner Critic,或称内在批判者)

和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


根据这些症状,作者给出了四个层面的疗愈办法,简单总结一下。


1)认知疗愈:识别到当下的想法是和童年经历相关,并不是自己的错,而是自己生病了。

2)情感疗愈:意识到情绪的波动是非常正常和健康的行为,并且情绪是没有好坏,情绪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存指令。

3)灵性疗愈:可以做的事情包括,和大自然,音乐,艺术品建立联结,获得遗失的归属感;其次,我们可以告诉我自己-足够好就行了, 每件事情不用做得太完美,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受用。

4)身体疗愈:长期的心理缺陷也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导致身体的症状有过度警觉,肌肉紧张,消化道疾病,过度依赖食物,等等。


书的第三部分,有非常具体的疗愈实操,推荐有兴趣的同学们去读下。整体来说,这是一本有点刺痛的书,但是非常值得一读。即使不是CPTSD的患者,第三部分依然可以作为日常情绪的调整指南。当我陷入自身的心理泥潭时,可以尝试使用作者列举的步骤来进行“思维纠正”和“思维阻断”练习对抗“内在批判者”的极端化和灾难化思维,学着更多地自我关怀。








趴趴就是梦梦童鞋
80后理工女,家有一男娃儿。分享育儿记录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