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体能
这个月继续为9月初的半马做准备,穿插着力量和高强度间歇训练,月跑量慢慢到了80公里。 比起力量训练和其他运动类型,我为什么更喜欢跑步呢?我思考了一下,我觉得是来自于内驱力的驱动-有目标,以及有意义感。
首先,每个月我都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跑量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按照我的能力调整的,递增的跑量。因为对我这样的J人来说,根据目标设定每日计划,是一件很舒服且很安心的事情。
其次,在跑步的同时,我能够听想听的播客和有声书,比如说,Melody,半拿铁的播客,还有一些英文的有声书,都是我很喜欢的内容。有些播客的时间很长,单集就是3-4小时,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出这么长的时间来听,所以经常会被时长劝退,而跑步正好就给了我这样的契机-增加认知的同时,又减少了我觉得没时间听播客的焦虑感。
什么是内驱力呢?在我看来,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自主性,是我自己想做的,而不是“不得不”做的。关于自主性,我觉得在小孩子身上最容易见到,就好像我5岁的儿子,喜欢花几小时去捣鼓搭建游戏,还热衷于各种历史,物理读物。用他自己的话说,那种劲儿是“八匹马都拉不回来”。
2)有意义感。做一件事情,不是仅仅为了完成,或者所谓的KPI,而是被这件事情赋予的意义感所驱动。就好像我坚持跑步,是为了提升体能和增加认知上的储备。这么一举多得的事情,对于我这样讲究时间效率的人而言,是很不错的运动方式。
3)这件事情是有意思的,好玩的。换句话说,是被好奇心驱动的。就好像跑步,每个月在专业跑友的帮助下制定计划,被她带给我的各种新的知识所吸引;还有读书,被不同角度的看法吸引,被书中的人格魅力打动,所以不自觉就越读越多。
4)最后一点,我做的事情是能给别人带来影响。生而为人,我们不是一个孤岛,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影响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共同体。我写公号的目的也在于如此,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实践心得分享给需要的学友,这种意义感和来自于学友们的反馈,变成了我继续写作分享的动力。
我的7月跑步计划
贰
思维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些书,《我看见的世界》,《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以及艺术思维课程上的一些拓展书籍《成长的边界》,《天才的13个思维方式》。
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未来世界需要的创新人才?
跨专业合作的能力。在《成长的边界》用大量的例子来证明,创新世界不仅需要深度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跨专业知识的迁移和整合能力。在《我看见的世界》这本书里,我们也可以看研究人工智能的一群人不仅仅是来自于理工科,还加入了脑科学,心理学,哲学,法律,经融界,医学的专业人才。人工智能,绝不是我们想的仅仅是编程那么简单,要想让机器学会像人那么思考,我们必须先研究人如何看到和思考。
面对不确定环境的的试错能力。李飞飞教授在创建ImageNet数据库的时候,其实也不知道做出来会怎么样。ImageNet在推出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直到后面的神经网络算法和GPU的加持,它才开始真正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重要基石。《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也提到了,我们不知道今天做的事情会不会成为未来成功的垫脚石,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先搭建了垫脚石,在这样的不确定的情况下去试错,去探索,去调整。无独有偶,在《精准学习》这本书里,科学家们也会故意给算法加一点随机的变化,这样算法就可以去到更远的地方,看看有没有更好的答案。就好像是生物演化中的基因突变,变化也许能带来惊喜。
叁
情感
从孩子6月中开始放假,不知不觉暑假已经过半。暑假生活没有很多所谓的“鸡飞狗跳”,也并不是期待中的那种“岁月静好”,只能说我们都在适应这种长时间在一起的节奏。
我会陪他一起完成各种小游戏,他也知道我需要会某天的早上消失一下子(出门跑步),我会陪他慢跑1-2公里,他也会偶尔陪我挑战5-6公里的冲刺跑。我会介绍他我最近在读什么书,他也会把我给他讲的内容画下来或者分享给外婆外公和奶奶。他渐渐地明白,我并不能完全地一味地迁就他,因为我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他需要我的时候,我就会在身边给予帮助和陪伴。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情绪价值”,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存在需要对他人有意义。情绪价值,指的是我们的存在,对于他人的情绪滋养是有意义的。陪伴,是情绪价值,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陪伴。聊天,也是情绪价值,因为聊天让人觉得舒服,感觉到被关注。什么都不做,看到喜欢的人在身边,也是情绪价值,因为安全感也是情绪滋养的来源。
肆
其他记录(Notion)
精力管理总览
阅读记录(已读书籍)
新菜尝试
垚垚的暑假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