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is Welch 是一个非常传奇的经济学家。他本来是想做畜牧工程师,但大一刚读没几个月,父亲就去世,而他也车祸受伤。经过艰难的恢复训练,他不仅从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最终博士毕业,而且对学术界做出很多贡献。现在我们实证分析普遍使用的Stata就是他创办的公司的产品。Finis的研究的特点就是对数据的分析使用非常独特。
Welch (1979)这篇论文同上世纪70年代的很多论文一样,虽然看似实证简洁,但思想性很强,富有洞见。它主要是考察美国劳动力市场在1967-75年期间大量年轻人涌入对其工资的影响,尤其是伴随这些年轻人数量的增加,其教育水平也比以往的新入职场人群要高。在一定程度上,当时美国的劳动力市场的动态与我们国家在九十年代高校扩招之后比较类似。
那么我从这篇论文中的一段话展开解读,讨论如何看待经济下行时应届生的就业困难。
人们常常把整体教育水平提高看成一件简单的“好”事,而没有意识到相对高校扩招而言,劳动力市场上厂商劳动力需求的调整要困难的多。厂商的劳动力需求是衍生需求。具体而言,厂商本身并不因为有员工而得到收益,厂商是因为员工可以为其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而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从长期看,我们当然可以认为厂商会根据劳动者技能构成而调整其生产函数(升级改造机器设备,开辟新的产业);但短期内,当一个经济体的劳动者技能构成发生较大变化时,要求厂商同频调整生产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教育水平的提高的同时导致的是劳动者在职培训变得更加重要。如果是高中毕业,可能一个员工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成为熟练工;但如果是本科毕业,可能需要几年才可以独立工作;而如果是我们经济系的博士毕业,可能需要十几年才成为成熟的研究人员。
高等教育毕业的劳动群体对应的对培训时间成本、资金成本的较高投资,一方面使得厂商不轻易开除辛苦培养的成熟员工,而这种工作的稳定性也是很多人愿意选择上大学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因为费用高、周期长,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如同厂商会谨慎购买机器设备一样,厂商也会谨慎录用新毕业的高校学生。
所以,从这个逻辑上看,随着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新进入就业年龄的青年人的就业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经济下行对于应届生就业的负面影响会更显著。而这种特性在一个经济体整体教育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会没有那么突出。
如果以上认识确实是对现实比较准确的认识,那么更进一步考虑长期政策应对则应该从应届生从职场小白到熟手这个过程的培训着手。如何让应届生在离开学校后及时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为经济复苏后的劳动需求做准备,也为这些学生长期的人力资本积累保持连续性。如果更具体,这里需要考虑费用是如何承担,以及技能传承的激励制度。
文献:
Welch, Finis, 1979. “Effects of Cohort Size on Earnings: The Baby Boom Babies’ Financial Bus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7(5), pp.S65-S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