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北半球的高校就要开学了,又有一批踌躇满志、朝气蓬勃的少年离开父母开始一段人生中的重要历程。我在国内外高校都有过学生、老师的经历,也许可以对到国外留学的学生说几句。
离开熟悉的社会环境,需要特别注意身心健康。把结识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把有组织的安排自己的作息也作为一件重要的事。这两样技能不仅在学校需要,在未来生活中都需要。一方面,国外高校给学生非常多的自由,但很多情况、信息都需要自己留意。有一些个朋友同学,哪怕就是一起去图书馆学习,都会少一些孤独感。另一方面,越是敏感、自我要求高的学生可能感受到的压力越大。每年到了考试季,学校的心理咨询都是排得满满的。所以学会休息,维护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国外高校课程压力大,这不是对某一个学生,是所有学生。开学之后头几周,很多老师都会为了让学生收心在学习任务上快马加鞭。通常课堂上讲的都比较基础(通常12周的学期内容很多,资料也很多),只有习题课助教可能会有时间多讲一些更复杂、更细节的内容,而作业为了区分度就会有一些比较挑战性的题目。做不出来,很正常。高校的教学跟中小学的教学不同。我1998年读硕士的时候,开学没一个月,老师给我们一个带回家的作业,一周交。直接就把学术期刊的论文问题让我们解(当然是不告诉我们他题目是哪里来的)。后来读博士,我们高级微观期中考试平均分28/100。如果题目难,那么对大家都难,努力就好,能做多少算多少。无论是作业或者考试,都要很清楚老师不会仅仅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的内容简单记住,一定会有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触类旁通的考察。老师上课很快带过的难点、异常情况等等,都可能是考察重点。
如果有问题,或者哪怕就是希望多了解一些知识点,得到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直接去老师的答疑时间。不要觉得只有差生才去答疑,事实上,老师的答疑时间更多的是被那些认真学习的同学占用。特别是如果未来需要老师写推荐信(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你去超市打工都可能用得到),最好还是跟老师有一些课下交流。我曾经有一位在美国工作多年又回到学校的学生。他开学第一周,就到每一个任课老师那里详细咨询老师的教学理念。后来果然是那一届学习尖子。
每门课的高分有一个基本特点,一定是作业、考试卷面整洁漂亮,或者说作业看上去“闪闪发光” --- 有的老师甚至会把这样的作业复印留存。
但另一方面,也不是一定要每门功课都一样投入精力。这需要多了解具体场景做判断。有些课是核心主课,那就可能不仅需要把课程内容掌握,还需要多延伸学习。有些是扩大知识面,提升认知,就可能需要多思考,而不是拘泥于具体知识点。
在我现在工作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每一个项目具体修课的要求都是可以在学校网站查询。比如经济学荣誉学位的课程要求在 https://programsandcourses.anu.edu.au/2024/program/HECON 。本科阶段毕业时的最高荣誉就是校级勋章university medal。历年获得校级勋章的学生是挂在学校网站上的https://www.anu.edu.au/students/program-administration/prizes/university-medal-and-postgraduate-medal-for-academic 。
无论国内国外,我看到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教学投入很多,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希望新一代的学子能有一段充实的经历,而这一段的经历能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THR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