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本文是我对性别问题的一些不成体系的思考。有感于最近 部分中文媒体上 对日本女学者的神化 对这个广阔问题的“狭隘”定义。
这个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以波澜壮阔,所有的品质中最重要的是勇敢。日本学者表述中包含一层意思是因为看到她妈妈的经历而怕所以不结婚,而另一方则说因为怕旁人议论而结婚 -- 总之做选择的底层逻辑的关键点就是“怕”。一般而言,包括我自己以及旁人,看到太多的选择是出于某种害怕:上学时怕老师批评,工作中怕领导批评,家里上怕父母责怪 下怕孩子冷了热了,生活中怕旁人说三道四。学习、工作中努力 有追求,对家人关心爱护,对周围人行为有礼貌,本身是优秀品质。但如果是出于害怕,就不是什么好事了。甚至可能成为墻头草,在该坚定的时候退缩。作为一个女性,经常会被认为是更容易立场灵活、会被左右、会较顺从,因此也更容易被人试探底线。因此更需要勇敢。当然,勇敢不是莽撞,也不是不需要策略性(比如,积极地积蓄实力),更不是随心所欲、与取与求(比如在谈恋爱的时候各种戏剧性的服从性试探、驯服 --- 这本身就是幼稚且不敢面对 实力差异而害怕 的外化表现)、持强凛弱的借口。
这个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以波澜壮阔,只有对此有一定理解认识才可以更好地处理问题,包括婚姻和家庭。没有多少事 多少人是 0 1 变量。(此处可以反思一下高中 两点论 重点论 的知识要点)。我自己 对经济学学习的 理性人 假设的认可 在有了孩子之后基本就很弱了。有了孩子,可以说有了一个新的角度。我不仅发现 小朋友有很多不可理喻,我也 看到 自己与小朋友都有各种人性弱点 各种问题。我更看到 即使有了如此认知之后,我 还是 无法自制 不需要回报 地关注孩子。进而,我意识到 我的父母 也是如此对我,而我则多少次 缺心少肺 地 以工具人的视角对他们。走入婚姻、有了孩子,是给了我一个脱离 狭隘自我 视角的机会。当我抱着孩子在街边打车,无法与单身男女一样追着车跑的时候,我体会到 为什么要有一些对弱者 的关爱。总结这部分,我想说的是 多看多想 提高视野,应该会让自己 更加从容 面对生活,也会让我们可以更融恰地与人相处。作为女性,追求独立人格、被听见、被看见 等等很合理,但女性也应该 听见、看见 这个世界,而不是满足于什么 “傻白甜”,“我负责美艳如花”,掩耳盗铃(插一句,感觉最近大女主的影视作品也是有点幼稚自嗨,甚至不如动画片有现实意义)。
经过生活的各种起起浮浮,我会觉得用一些简单 可观测变量 决定婚姻 是那么不可思议。我们常说,教育是体验品 (experience goods),消费者(即,学生)必须 “花费”时间和精力才能 “消费” 教育。婚姻应该更是体验品。它的品质怎么可能就是看一眼就固定不变的呢?也许现在我们的时间、精力都有了更多别的出口 (outside options become cheaper and more productive),所以 婚姻 的性价比就下降了。但换一个角度,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人们有了更多选择。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不以意志为转移的,人们需要更新对婚姻以及家庭的认知,也许需要更加用心地经营。仅仅是抱怨这个世界不如意没有任何意义,任何人任何时候 都是如此。
“要不要结婚?”这种提问方式我并不喜欢 ( 此处插一句,相对于回答者,能够提问更重要,生活不仅没有标准答案,甚至不是为了被动地回答别人的问题。 )如何可以从一个 甚至连一维都算不上的 只有两个取值范围可选的 角度来 审视 人生?如果真的要把对人生、世界的思考 投影 到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上,恐怕最合理的 答 案就是 the answer is ambiguous ( 答案就是两可,看情况---插一句:各位经济学学生注意,你们考试的时候有一些题目的正确答案就是ambiguous,我发现有些学生觉得这样回答不是选项而丢分。生活中同样 不要害怕这么回答。 )如果连 为什么 结婚 都不知道,仅仅因为 害怕,因为 幼稚的幻觉判断,因为 不想努力了,就结婚,不仅是不负责任的,也恐怕很难不承受一些代价。 只有幼稚的人才会要一个完美无瑕的人生,或者一个完美无瑕的伴侣 。 这样的想法本质上是对我们自己生而为人而不是神的否定。 我们当然可以因为一个 选项成功的可能太低 而放弃,但试问 放弃抑或坚持 本身是骄傲的资本么?可能更值得骄傲的是能否勇敢承担取舍的后果。正是一次次的取舍定义了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