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乌利·希克:中国当代艺术的“正史”与“别传”

文摘   文化   2024-03-04 01:19   上海  





收藏家乌利·希克从1979年改革开放的第二年来到中国。其后,这位深谙西方战后先锋派艺术的瑞士人将商业之旅发展成一场艺术收藏的冒险之旅。作为一位商人和外交官,乌利·希克从九十年代初介入还在生长期的中国当代艺术世界。在这一期间,机构评议视角尚未确立、艺术家体系尚未定型,而也是在这一早期阶段,今日的杰出作品正逐渐成型。


得益于希克从机构出发的收藏视角,他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品广泛涵盖各种代表性的艺术家风格和媒介形式,包括绘画、版画、雕塑、装置、表演、摄影和数字艺术等,它们被系统化地整理成博物级收藏。2012年,希克向M+博物馆捐赠其中的1463件藏品,使这部收藏中的绝大部分得以留在香港。


作为在中国当代艺术早期开始系统性收藏的西方藏家、中国当代艺术活跃图景的亲历者,希克为什么选择坚持从机构视角出发的收藏方式?他又亲历了哪些值得回顾的瞬间?为何他认为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正典尚未写就?LARRY’S LIST专访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从这位关键人物的收藏观中获得启示。


⚫ 希克与他收藏的方力钧作品《1995.2》,希克也是瑞士亚洲协会董事会、 M+董事会、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国际委员会以及伦敦泰特美术馆国际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从90年代初开始收藏中国艺术,到2012年向M+捐赠藏品为迄止:这位瑞士藏家在中国持续收藏了三十余年。乌利·希克的艺术收藏跨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三个阶段:以 “星星美展”和“无名画会”为节点的70年代到80年代中,这是中国艺术家刚刚走出垄断性的社会主义写实叙事题材,进入个体创造力爆发的时代;“85新潮”、“后感性”集中爆发创造力量的九十年代;以及青年中国艺术家成为全球主力之一的千禧年至今。


创造力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第一批艺术作品的诞生。在冷战尚未结束的时代,大批杰作无人问津。尤其是西方艺术机构对于东方艺术的关注局限在传统工艺和文物领域,对东方当代艺术更是闻所未闻。面对这种不均衡的局面,希克在90年代初建立收藏体系时就试着搭建桥梁,希克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体系囊括350多位代表艺术家的作品,其层次的变化记述时代的迭代和社会的丰富纹理。


⚫ 冯梦波,《乱码山水2007WCSSXL01》,塑胶彩和喷漆布本,900 x 200 cm,2007年,M+希克藏品。

⚫ 张晓刚,《血缘系列》,布面油画,148 x 188 cm,1997年,M+希克藏品。


90世代后半,希克牵引着东西方艺术家和策展人之间细细的线索,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进入西方机构视野。1995年至1998年间,希克担任瑞士驻中国、蒙古和朝鲜外交大使。1995年,他和冷林组织了第一场中国大陆第一场国际艺术拍卖会(中贸圣佳拍卖),并于其后的1998年创立了中国当代艺术奖与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分别颁布给有突出作为的艺术家和艺评人。


也是在这一时期,希克向瑞士策展人哈罗德·泽曼(Harald Szeemann)推荐中国当代艺术,后者根据自己的调研,在 1999 年的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囊括了19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六年后的2005年,中国馆第一次作为国家馆代表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同年,希克在伯尔尼美术馆展出了“乌利·希克收藏展——麻将”,这两场标志性的展览迎来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社会沟通的一次小高峰。


⚫ “乌利·希克收藏展——麻将”展览现场,瑞士伯尔尼美术馆,2005年。




一部全景式的艺术收藏不仅仅追求质量和数量积累,而是从机构的视角切入中国当代艺术中纷繁的流派和媒介,这些多元的内容呼应中国当代艺术家呈现的各类社会反思。希克提出“网状”的收藏结构,这一结构下,艺术作品不以“罗列”的形式单一排列,也不以阶梯的形式确定优劣等级,每一件作品的综合意义当以作品在整体结构网中的横纵坐标来确定。


⚫ 纪录片《乌利·希克的中国人生》(2006)让人们可以一窥这名藏家家中的一隅。

⚫ 希克与《读报(希克)》(2004)。


“网状”的收藏要求收藏者削弱个人的主观偏好,不因个人的观点倾向和湮灭作品本身发出的声音。或许正因如此,希克将自己视为“研究者”而非简单的“收藏家”。他在自述中提到,“在公众眼中,我可能是一个收藏家,但在我自身看来,我更像是一个研究者,我的最终研究对象是中国。我不过恰好有经济能力购买一些我的研究成果罢了。”


⚫ “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2016年,作品为阳江组创作的《书法花园》(2004),墙上是刘韡的大幅照片《风景》(2004)。


除向M+捐赠藏品之外,希克在奖项设立、邀请组委员顾问、扶持与委任艺术家创作、文献综述出版等各个层面累积经验。多年来,希克在二十多场收藏展中担任顾问联合策展,每一场配合完整的图录出版,这些出版物孕育收藏家为填补中国当代艺术中暂存的文献空白而付出的努力。艺术家记录下特定的时代整体精神,这些流派的变化和衍生,这些诞生于中国处在剧烈时代转折下的珍品,既包含本土意识对于西方文化到来的冲击、喜悦和怀疑,也包含对于中国性的文化寻根与延续。


⚫ 乌利·希克2017年为获奖者颁发中国当代艺术奖。



在世纪之交,面对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涌动,九十年代至千禧年后中国当代艺术,更频繁地跃入西方艺术界的关注视野。希克和活跃的国际策展人,如侯瀚如、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栗宪庭、皮力等人长期保持交流。收藏家与策展人和艺术家结成的网络提供了一种有机的模式,艺术家的作品像土壤,而职业人士则像园丁,双方共同参与作品的长期梳理、对应史料的补充、适合作品语境的呈现方式和对于艺术家的栽培和观察。


⚫ 展出现场,“中国私语——乌利· 希克的近期中国艺术收藏”,维也纳应用艺术博物馆(MAK),2019年。


2021年香港M+开放后,希克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正式迎来全球观众。M+的“M+希克藏品展”恰如其分地分为三部曲:第一部“从大革命到全球化”遵循编年史的线索,展示艺术家勇于创新的精神及当代中国的变化,受到观念艺术冲击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以挪用、嫁接、戏仿等各种技巧,通过微观的褒扬和讽喻,再现变革时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多样面貌。


展览现场,“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2021-23年 摄影:Lok Cheng. 图片致谢 M+, 香港


第二场展览“别传”关注中国九十年代至2000年代急速转型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艺术家对文化身份的思考及对新时代的困惑。情绪躁动的视觉图像、不确定的意义、对无常的迷恋以及对传统的另类诠释,是以散落在主流叙事之外的另类视角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特别审美和表达方式。


展览现场,“M+希克藏品:别传”,2023年,摄影:Lok Cheng. 图片致谢 M+, 香港


希克在「M+希克藏品」展览前言中论及收藏者的文化身份和收藏对象的文化身份之间存在的双重指向:作为拥有全球文化背景的当代艺术藏家,中国当代艺术可以视为对20和21世纪现代与后现代文明光谱分析的一种渠道或路径。


⚫ 展览现场,“希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韩国松隐艺术文化基金会,2023年,图片致谢韩国松隐艺术文化基金会和艺术家,摄影:CJY ART STUDIO.


随着藏品编织的网络不断扩大,身为研究者的收藏家,也在逐渐削减在理解他者文化时固存的盲点。盲点的削减是一部艺术收藏跨越单一的国别主义、双向再塑文化身份的关键。如M+博物馆希克收藏展系列第二部的标题“别传”所暗示的,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站在泱泱传统文明的延长线上理解中国的视角。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家写就的“别传”的声音,在更强的时空场域中增加着共鸣的力量。



LARRY’S LIST:您在《M+希克收藏》的前言中说,1979 年改革开放之初,您一来到中国就开始寻找当代艺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你才找到了这种艺术。您是如何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兴趣的?


乌利·希克(下文简称为希克):我作为一名商业代表踏上中国的土地。在此之前,我是关注近东及中东地区的一位商业记者。我记得,我经历了中国所处的一个“窗口期”,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但他们创作的作品却看上去似乎迟到了一百年之久。在1994年末至1995年初,当我再次审视中国当代艺术的状态时,我得到一个结论:中国当代艺术家迄今为止已经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当我整理自己出于个人偏好收藏的作品时,我发现尚没有任何个体或机构系统性地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因此,我将关注点从根据个人喜好收藏,转向从机构视角进行收藏,从时间和媒介跨度入手,广泛地收藏最反映中国当代艺术实验性和活力的作品。


这些年来,我见过将近 2000 位艺术家。我最初直接从艺术家那里购买艺术品。当时,中国大陆还没有成熟的艺术生态系统,活跃的画廊、经销商为数不多,也没有拍卖机构。


⚫ 丁乙、希克、艾未未、李樑2000年代在上海东廊艺术展览现场。图片©️Asia Art Archive


LARRY’S LIST:你的收藏经历和你作为外交家和商业管理层的经历密不可分,作为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在中国工作的少数西方人,你是如何过渡到中国当代艺术藏家这个身份的?


希克: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与中国的个人、文化和社会产生最紧密的互动。作为一位商人、外交家和收藏家,三重的身份让我以不同的方式接触中国。


作为一名商人,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建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公司——这使我与工人和干部密切接触,我在交通还不发达的时代走遍中国各地,而当时只有极少数人才有此殊荣。


作为一名外交官,我关注的内容包括贫困地区的发展合作项目、政治分析到各层级的经济谈判。最终,作为一名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者和收藏家,我与中国的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调研,所有这些活动都为我收藏、理解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语境。


⚫ 乌利·希克的外交生涯持续到21世纪,2010年,他担任上海世博会瑞士馆总代表。


LARRY’S LIST:如今,大部分艺术从业者并未经历您所经历的年代——那是一个中国当代艺术随着中国本身剧烈变革而百花齐放的时代,艺术收藏的方式跟20年前有什么不同?


希克:在收藏了一些作品后,艺术家介绍我们认识了新的艺术家。我与许多艺术家交谈,既为了解他们的艺术实践,更为了解他们如何回应中国社会中提供的大量素材并利用它们创作。我妻子对中文更加得心应手,与其他朋友一道,我们经常与艺术家沟通。


与彼时在中贸圣佳工作的冷林一起,我协助策划了第一场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会。自此之后,我完整地见证中国的艺术行业运行系统从初生到兴盛。


这段时间,研究艺术家的一手档案资料同样罕见,出版物数量相对较少,仅有种类为数不多的官方刊物记录了中国当代艺术。于是,我认为通过设立艺术家奖与艺术评论奖、以及出版图录、书籍,可以帮助艺术界确立更完善的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希克藏品已经参与了二十多场展览,全部有对应的图录出版。


⚫ 乌利·希克收藏展“麻将”展览图录,由Hatje Cantz出版(左);《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右)。


LARRY’S LIST:你在“收藏的类型学”(A Typology of Collecting)一文中介绍过不同类型的收藏,在你看来,能带来长期影响的是哪种类型的收藏?


希克:我总结列举为以下五种收藏观,每一种方式都反映出各自的动机和结果,或是其不尽人如意之处。


第一种是凭借个人喜好积累艺术品,这往往是收藏家入门的第一阶段,然而大部分人都停留在这个阶段。


第二种是“投资者风格”,这一类收藏往往效仿复杂的金融投资模式,分门别类地配置资产:收藏家要么对非常年轻的艺术家或出于早期阶段的新兴艺术家进行“风险投资”,要么对市场流动性较好的成熟艺术家进行投资,要么投资被视为安全的大幅大师杰作,从而形成投资组合。


第三种在我看来是目前正在趋于主流的一种形式:地位决定型”的收藏。简单地来说,这类收藏家先会确定一个主流艺术家的名单,大概包括150 人左右,然后只收藏主要由拍卖图册所界定的杰作。这导致了一个现象,这些藏品展览都高度同质化。在参观藏品展的间隙,人们只能讨论,是这次展出的里希特作品尺幅更大,还是上次展出的巴斯奎特作品更叛逆。这类收藏方式具有排他性,藏家可以将自己和门外汉区分开来,将藏品作为自己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第四种是寻找“聚焦点”(focus)的收藏:收藏的焦点是串联一组作品的核心和逻辑,巩固每件作品及其整体的意义,促进交叉理解。选择合适的焦点对于任何收藏家都很难,因为这意味着严格筛选,排除诱惑,即便如此,焦点和重心还是能赋予藏品独特的个性和灵魂。


第五种是“结网”型收藏。如果藏家希望把收藏看作一个迭代的过程,或者给不同风格的作品建立序列,那么最复杂的方法就是把收藏编织成一张网。在确定了一个重点之后,就全面地用作品来揭示解释这一核心理念,再开辟更多的空间。这样,作品之间就能相互补充,产生磁场。这不是简单地把杰出作品像一串珍珠一样排列起来。杰作的确是杰作,但在当代艺术世界中,十五年前的拍卖目录作为参考的意义已经过时。藏家需要发掘那些可能无人问津的作品,甚至是被暂且认为是二线艺术家的作品,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填补认知上的空白、叙述潜在的台词,让好的作品脱颖而出。


⚫ 展览现场,“面对收藏家:希克中国当代艺术收藏”,里沃利城堡,2020 年


LARRY’S LIST:希克收藏展分为三个阶段:“大革命到全球化”、“别传”和即将到来的压轴展览。您和M+博物馆以及皮力博士具体为呈现展览做出了哪些努力?


希克:当为这部希克藏品策展时,最重要的是与一位十分了解作品的人分享观点。我和皮力博士认识十几年了,我们都希望尽可能不仅局限于民族主义或本土主义叙事,而是挖掘作品创作之初的语境并探索艺术发展与外部世界发展的同步性。同时,博物馆的专业人士团队也为活动贡献了卓越的努力。


⚫ 希克和他捐赠给M+作品的木箱。摄影:Lok Cheng,图片致谢:M+,香港。

⚫ 希克在M+。摄影:Lok Cheng,图片致谢:M+,香港。


LARRY’S LIST:您创立了希克奖 (Sigg Art Prize),四年一度颁发给杰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以支持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您如何看待今年的获奖者王拓的作品?


希克: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还没有太多超越当代艺术界学术圈的公开讨论,因此我从 1998 年起创办并举办了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和艺术评论奖)。所有这些活动都为更多的国内外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语境。


今年,本届希克奖的评委团再度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伦敦泰特美术馆 (TATE London)、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Power Station of Art)、M+等机构的负责人、艺术家徐冰以及我本人组成。候选者的地域范围也扩大到包括来自大中华地区和海外离散华人地区的艺术家。


希克奖是由评审团综合评判选择出获奖者,六位入围青年艺术家都非常出色。出生于东北的王拓专注于影像媒介,他作品的叙事方式虚实结合,既考虑到个人历史,又能从中看到全局。而且,他安排展示作品的方式可谓相当巧妙。


展览现场,「希克奖2023」丨6位大中华地区杰出艺术家入围展,2023年,图为获奖艺术家王拓作品《东北四部曲》(2018─2021),图片致谢M+,香港。


LARRY’S LIST:你如何看待85年后至90年后(乃至更晚)出生的当下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


希克:这一代人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信息。虽然上一代人现在也有同样的机会,但年轻艺术家是伴随互联网和数字艺术成长的“原生一代”,且很多有海外留学背景。他们有点脱离前辈,虽然大环境的自由度制约了一部分创作,就像驾驶一辆拉着手刹的汽车......

但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家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中,紧张的气氛可能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在其他地方可能是没有的。


⚫  希克与曾梵志。

⚫  希克在家中,墙上悬挂着艺术家邵帆的作品


LARRY’S LIST:您未来收藏的焦点会是什么?


希克:在我看来,还需要从更广泛的视角书写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的这部正典,这包括当代艺术的全球史讨论,这些理论功课将为正在进行的这项工作添砖加瓦。但我们可以暂时把百科全书式的收藏放置一边,因为已经有大量机构和收藏家关心当代艺术家对文化的意义了。现在,我更注重经营自己的品位,我更侧重不购买现成的作品,而是委托艺术家创作,甚至参与创作过程。


采访:Tyra

撰文/编辑:edly

更多资讯独家刊登于LARRY'S LIST官网上,

可点击原文链接查看

扫描二维码添加Larry小助手,

获取Larry's List最新资讯









Hernan Bas,谁没有过怪异浪漫的青春期



LARRY'S LIST正式启动藏家俱乐部计划



Larrys List
艺术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