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画廊周北京年度主题为“漂留”。“漂留”是艺术的主旋律,也概括了当代艺术收藏态势的多层次样貌,深刻说明北京的地缘属性在当代艺术收藏语境下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从90年代至2000年代,一批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在黑桥、东村、宋庄等京郊据点安营扎寨;而中国当代艺术最早的一批藏家也活跃于附近区域,灵活地介入他们的工作和展览空间,这是当代艺术的“漂”;到今天,画廊周以798为轴心幅集全球;具有跨行业、跨国际背景的藏家持续涌入:这个共同繁荣的场域,则标志着艺术的“留”。
⚫ 画廊周北京2024“最佳展览奖”及“探索无界奖”评选现场。图片致谢画廊周北京GWBJ
⚫ 画廊周北京2024“最佳展览奖”及“探索无界奖”评选现场。图片致谢画廊周北京GWBJ
“漂留”是孕育与孵化收藏的更多可能性的摇篮,正在“漂”与“留”之间开枝散叶,引领中外当代艺术的交流在广阔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本次LARRY'S LIST专访收藏家KK Chan、田军、Vince Guo、赵文溪。以他们为代表、具备多元经验的收藏家,一方面受到其文化根脉的召唤,通过调研、收藏、扶持艺术家等切实行动,正激发中国本土艺术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今天的收藏家受到海内外广阔且极富感染力的艺术生态吸引。在常数较少的环境下,如何保持一种好奇的心态?在藏家眼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现场”?本期LARRY'S LIST的四位中国藏家采访可视为对这些问题的一种抽样回答。
⚫ 画廊周北京(艺访单元),阿尔敏·莱希画廊让—巴蒂斯特·贝尔纳代(Jean-Baptiste Bernadet)与亚力山卓·卡德纳斯(Alejandro Cardenas)的双个展“变色龙”,2024。图片致谢阿尔敏·莱希画廊
⚫ “詹金·范·齐尔:无限生长”展览现场,户尔空间,2024,图片致谢户尔空间
⚫ 群展“险境集”现场,美凯龙艺术中心,2024,图片致谢美凯龙艺术中心
⚫ KK Chan博士,收藏家,Artecal基金会联合创始人
KK Chan博士是一位游走于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艺术爱好者和赞助人,也是法国蓬皮杜中心国际收购委员会及香港艺术中心节目委员会成员。这位香港本土成长起来的藏家,带着扎实的理工科背景跨界介入当代艺术。艺术不仅是他对自己理性工作的一种感性补充,也是试验科技背后认知论的“赛道”。
Larry’s List:你对于这届画廊周哪些展览、新生代艺术家印象深刻?
KK Chan:我会列举以下四个展览(排名不分先后)。
马刺画廊带来伊朗艺术家罗克萨娜·皮鲁曼德(Roksana Pirouzmand)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通过非常简单的静态表演、简单的道具,让每个在场观众都能明白她与自己过去的情感之间的对抗和不舍,她的现场非常有感染力,我甚至不敢和艺术家的眼睛对望。另外,她的展览其实是配合在美国洛杉矶和中国景德镇创作的陶瓷作品、特别是大型装置的行为表演。
常青画廊带来邱志杰老师的实验艺术个展“生态实验室”。这位艺术家以不同的实验方式去探索科学,艺术和人之间的关系。我感到最难能可贵的是整个空间变成了没有商业味道的大实验室,这正好说明画廊和艺术家的魄力和对艺术的专注。通过各种装置,邱老师表达了科学和艺术的相辅相成,也为我们如何看待大自然、人生、未来等提供了一些答案和启示。这些实验,有些已有结果,有些还在实验中,让人很期待以后的发展。
⚫ 罗克萨娜·皮鲁曼德,《可见与不可见,口与口,手与手(II)》,2023,陶瓷,41 × 53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和马刺画廊
⚫ 常青画廊邱志杰实验艺术个展“生态实验室”现场。图片致谢KK Chan
⚫ 常青画廊邱志杰实验艺术个展“生态实验室”现场,特别邀请KK Chan博士从生态与科技角度出发,与艺术家跨界对话。图片致谢KK Chan
无独有偶,798CUBE的金允哲个展“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中,艺术家使用大量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落实到粒子物理学的层面追求更前沿的当代艺术,并做出追求极致的演绎。大到宇宙、小到微观的粒子世界,金允哲的研究无所不包。其实人和植物在微生物世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在量子的世界和矿物也有着同样的特性。
⚫ 金允哲个展“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2024。图片致谢798CUBE
⚫ 金允哲个展“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2024。图片致谢798CUBE
最后,我还关注到衫本博司的UCCA个展“无尽的刹那”中的一幅作品《放电场》,艺术家同样是以科学的方式去创作他的图像作品。以前的摄影师从胶片架上抽起胶片时经常会产生静电火花,破坏了图像。艺术家参考了这物理现象,利用一台高电压的起电机,把电流通至从没曝光的胶片上,物理反应产生相当震撼的视觉效果。
⚫杉本博司,《放电场 225》,2009,明胶银盐相纸,149.2×119.4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杉本博司:无尽的刹那”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4。摄影:孙诗
Larry’s List:结合你关注的技术领域,是否可以认为,你一直关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从画廊周的展览体现出艺术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KK Chan:从画廊周的现场可以看到艺术发展的一个有趣的大趋势,那就是艺术越来越接纳科技,很多艺术家自己也是材料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细心的观众可以从一些看起来不那么“技术化”的作品中注意到技术元素,比如从杉本博司利用电火花创作图像,反映出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艺术对我来说,是对理性工作之外的一种感性补充,它为生活带来了新的趣味。我关注当代艺术,主要是因为当代艺术家还在世,这让我有机会与他们直接交流和对话,这并不是说古典艺术不好,只是感受不同。你可以与年轻艺术家交流,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未来计划,甚至他们的创作地点。这让你感觉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当代历史的创造。
Larry’s List:你联合创立的Artecal基金会在当代艺术界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KK Chan:2021年,我和朋友联合创办了非盈利的Artecal基金会,Artecal基金会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小型基金会。我们不通过基金会名义来直接收藏作品,而是自己从头到尾策划一些项目,比如,我们去年做了一场包含30多位艺术家的群展“心聲匯聚CONFLUENCE OF VOICES”。
我们还与大学合作,假期利用他们的宿舍资源做艺术家驻留计划,派出了第一批艺术家,送两位香港女生去英国剑桥大学,也是KK Chan博士的母校。其中一位艺术家专注于画植物,她在剑桥的经历非常愉快,跟大学的园丁成了最好的朋友。通过与植物的亲密接触,她能够获得更多灵感,创作出更多有灵性的作品。我们的目标就是为艺术家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新的环境和资源,激发创造力,迅速成长。
Larry’s List:你认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现场?如何看待新生代艺术家在“漂”与“留”之间的关系?
KK Chan:我认为新生代艺术家本来就有更勇于接受全球性新事物,新概念的特性。各种新媒介、尤其是社交网络的兴起,对他们的影响很深,也加快他们与外面世界的联通。不如说是主动的"寻找"走出去的机会。不管是漂流或寻找,这对新生代艺术家是一个很宝贵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我对他们的未來抱有很高的期望。
⚫ 田军,收藏家、设计师。
田军的收藏哲学是一幅深邃的文化织锦。作为职业空间设计师,他以历史的眼光挑选作品,以还原“原境”的方式呈现作品,每一件藏品都是中国文本和历史经验的缩影,映照着当代思想的困境。每一件作品都有它自己的“现场”。
Larry’s List:这是您第几次参加画廊周?本届画廊周有哪些你关注的国际艺术家和/或年轻艺术家?
田军:基本从第一届画廊周就有参与,中间或许空缺一两次。2021年担任了“最佳展览奖”评审团成员,2023年为空白空间欧阳春个展做了空间设计,今年为周轶伦在北京公社的个展做空间设计,这几次算是参与比较深度。
这届画廊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展览包括麦勒画廊的曹雨个展、魔金石画廊的铁木尔·斯琴个展、户尔画廊带来的柏林艺术家詹金·范·齐尔个展、马刺画廊的展览“罗克萨娜·皮鲁曼德:失去重心前的十七段叙事”,以及由袁佳维策划的“风的内侧”单元。中国当代艺术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这些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今很多媒体在讲中国当代艺术要实现国际对话,但这份国际对话必须基于我们的艺博会、我们的本土艺术生态系统。
⚫ 周轶伦在北京公社的第四次个人项目“SANLIANZMK”现场由田军担任空间设计,2024。图片致谢北京公社
Larry’s List:在你眼中,“品味”会成为收藏的障碍吗?什么样的收藏能激发我们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所缺失的艺术的学术态度?
田军:收藏当代艺术有一个文化责任,那就是要警惕“品味”的名词化,要将“品味”动词化。“品味”一旦名词化,就变成了趣味,而趣味往往是二手经验,是别人规训出来的,而不是你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正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流动性和路径的概念。这些艺术品都是为了让你看到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世界,让你接触到陌生之物,从而拓宽视野,增加理解。
当代艺术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如果我们只关注结果,那不如去收藏古董、去做考古学。收藏当代艺术与收藏传统文化的区别在于:你收藏的是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内容本身。我认为一个作品如果太好,是因为它有50%的未来性,有些我现在可能还理解不了,这就是留白。那些没有未来感的东西,它们是历史遗迹、是古董。
⚫ 2023年画廊周北京,欧阳春个展“空谷幽兰”展览现场。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Larry’s List:以这届画廊周为例,你觉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现场”?
田军:我觉得今年画廊周的活力在于它强调了轨迹路径的过程和生成的流动性。它让我们更关注艺术的旅程和动态,更享受过程中的创造性,而不只是最后的市场数据结论。
项目的安排也比较随性,让观众可以更自由地在过程中探索表达。这样一来,艺术作品的出现就自然多了,也更贴近艺术家的初衷。
我觉得相比较其他城市,北京这座城市朝向中央,面向国家,有一种要建立文化主体的欲望和激情,这与她首都的地位、她的历史背景有关。并且,北京的艺术家历史责任都很大,他们总是非常主动地构建历史性,而不是把自己视作任何一个文化中心的补充或者装饰。
Larry’s List:观察到近年来经济滞胀不前的趋势,您会对于大环境有所担忧吗?
田军:我认为经济变化实际上对艺术领域有一种净化作用。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目的性会减弱,艺术就成为问题本身,成为对未来的观望,不再是藏家想要的结果和答案。
我不相信中国藏家可以通过购买力购买到文化主体,购买到权利和尊严,艺术市场的缩水当然让人很沮丧,但在这种时刻,我们更可以反思,我们对艺术的浪漫想象是否只来源于对各种国际大拍卖的印象?我们的艺术生态是否建立在别人的文化主体上?我认为,越是在这个时刻,我们越需要重新找回自己的历史表述及其逻辑,更主动地叠加我们自己的内在经验,而不是截取他者的、现成的外在逻辑推验。
北京这段时间展览的质量整体是向上走的,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商业销售的枷锁后,展览的完整性、独立的叙事性发挥出来,这种叙事性的切入点让展览显得更引人入胜、也更迷人了。
⚫ 收藏家、the Soil Collection联合创始人Vince Guo。
Vince Guo常驻北京与香港,拥有艺术管理方面的国际学历与本土机构经验。2022年与与Aria Yang共同创立the Soil Collection。他同时在筹备将于北京落地的实体空间,以承载多种类型的艺术项目。他基于收藏,关注艺术家如何创造平衡点、如何在学习西方成熟艺术系统的同时保留原生的本土性和自我认知。
⚫ the Soil Collection收藏展"踏歌 The Show Must Go On"展览现场,2024。图片致谢the Soil Collection
Larry’s List:这是您第几次参加画廊周?本届画廊周有哪些你关注国际艺术家和/或年轻艺术单元?
Vince Guo:从2018年开始,今年是参加画廊周的第七年。我关注Christine Sun Kim和Thomas Mader在空白空间的展览,这次我们the Soil Collection的收藏展也会展出一件Christine Sun Kim的作品,我也关注袁佳维策划的新势力单元“风的内侧”,展览包括这两位艺术家的共同项目。
⚫ Christine Sun Kim和Thomas Mader在空白空间的个展“比空气更轻”现场,2024。图片致谢空白空间
Larry’s List:你共拥有多少件艺术藏品?当下的收藏策略是什么?你的收藏中,东/西方艺术家各占比重有多少?
Vince Guo:目前约累积了150件。不敢说掌握了明确的策略或者基于任何显性的脉络,还是比较相信直觉,中国艺术家在其中会占到80%左右。但一直以来我比较认同与策展人的合作,我希望他们能从我的收藏中获得研究资料,也很愿意倾听他们对我的直觉的解读。
Larry’s List:结你认为在北京当代艺术需要什么样的艺术现场?画廊周的艺术现场有没有给你收藏或其他艺术相关的项目带来一些创造的灵感?
Vince Guo:我会更想看到富有个性的空间和项目出现,比如今年拜访了储云老师创立的外部空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惊喜。展览主旨来自他个人关注的话题,在强观点和弱商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话。我自己作为藏家在平日接触到大量市场属性较强的作品后偶尔会感到神经麻木,这类展览会给我带新的经验、刺激以及对艺术的另类感知。
我和参加画廊周的很多画廊都保持着频繁沟通,对它们的艺术家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长期以来,画廊本身就是给我灵感的现场。而每年画廊周都会支持的新势力单元,其实在这个阶段中是我最关注的项目之一。今年很高兴看到新势力单元恢复了主题群展的形式,袁佳维提出的“风的内侧”暗示了我关注的很多年轻艺术家的实际处境,尤其是面对具体语境在创作时需要选择甚至虚构的某种身份叙事,这也呼应了本届画廊周的主题“漂留”。如何自洽地转向也是艺术家的某种能力吧。
⚫ 由袁佳维策划的新势力“风的内侧”单元展览现场,2024。图片致谢画廊周北京GWBJ
Larry’s List:你如何看待北京的画廊、机构这两年跨领域、跨国际的流动?你关注到本届画廊周哪些新世代艺术家的表现?
Vince Guo:我觉得很有意思,越来越多的画廊在努力创造国际话语权,或是出国参加大型艺博会,又或是发掘海外艺术家来北京亮相。比如马刺画廊今年的展览基本都是中国艺术家与国际艺术家在上、下层两个空间同时开幕,制造出一种对话关系。因为工作原因,这两年我出国的频率降低,所以很欣赏看到这样的展览模式的发生,能让我认识很多来自全球的艺术家新朋友。
A26空间的Brett Charles Seiler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绘画最质朴的状态——记录生活、记录情绪。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繁复的文字抑制了对画面的想象,Seiler的作品特别之处在于它们具有一种普遍性,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突破地域和信仰,让不同的灵魂联系在一起。
⚫ A26空间的Brett Charles Seiler个展,2024。图片致谢A26空间
Larry’s List:本届画廊周新势力单元中的年轻艺术家更具全球文化性和中国本土性的“漂留”关系,你如何看待新生代艺术家的这种特性?
Vince Guo:现在的年轻艺术家很多都有留学背景或海外驻留的经历。这种成份对于在全球环境中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华语当代艺术是很重要的。我自己也拥有纯艺的留学背景,会与这些和我有相同或相似成长轨迹的艺术家更有共鸣与认知。当然,这种成份也是双刃剑,艺术家如何创造平衡点,如何在学习西方成熟艺术系统的同时保留原生的本土性和自我认知是我所关注的。
⚫ 收藏家赵文溪。
拥有经济与艺术跨学科背景的赵文溪专注于收藏中西方当代艺术,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媒介。有学术背景、职业背景和经济学知识的加持,赵文溪自然对从印象派至今的现代与当代艺术产生了独特的见解。
Larry’s List:这是您第几次参加画廊周?本届画廊周有哪些你关注的国际艺术家和/或年轻艺术家?
赵文溪:应该是第四次参加画廊周,这次很关注伊朗裔美国艺术家罗克萨娜·皮鲁曼德(Roksana Pirouzmand)的作品。我之前看到过她的一件位于洛杉矶Hammer Museum门口的陶塑装置作品,当时就被作品中的力量感震撼,她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继承家族血脉的传统和个人意志在复杂关系中的微妙平衡、以及对于时间的消逝的物理性描绘等等都很打动我。
⚫ “罗克萨娜·皮鲁曼德:失去重心前的十七段叙事”展览现场,2024。图片致谢马刺画廊
Larry’s List:你的收藏哲学是什么?其中东/西方艺术家各占比重有多少?
赵文溪:从我做收藏开始到现在三、四年的时间,收藏了大概几十件作品。尤其这两年,我不再追赶流行趋势,而是专注于自己真正喜欢的风格。我发现自己并不满足于那些时髦感流于表面的作品,而是更细化专注于寻找少数值得细细品尝的作品。收藏艺术品和收藏时尚相似,如果只经历 “追赶潮流”的阶段,就会剩下一堆“过时”的单品。我现在会倾向收藏一些经过时间验证的作品,不被主流审美和市场裹挟,而是找到可以和自己产生共鸣的作品。
因为最早接触的是西方的艺术史和艺术品市场,所以刚开始收藏的时候也自然而然是西方艺术家居多。随着这几年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国内和亚洲,也逐渐开始了解更多东方的艺术家,但还在学习的过程中。
⚫ 主题论坛现场,画廊周北京2023公共单元。图片致谢画廊周北京GWBJ
Larry’s List:以北京和纽约为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现场”?
赵文溪:我觉得不管在哪里,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开放的心态,“to keep an open mind.” 有时候。密集看展后容易陷入一种“这些都没有我之前看过的好”的心境。要时刻提醒自己突破这种“今非昔比“的心理桎梏,永远保持着好奇的心态,就可以应对所有的艺术现场。我很开心能在北京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展览。北京这座城市特有的包容性,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策展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由的表达。我也看到更多北京的画廊、机构走到世界各地,他们把中国的艺术家们带向更广阔的舞台。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任何时候都会带给人启发。
Larry’s List:如今“画廊周”中,新势力单元中的年轻艺术家更具全球文化性和中国本土性的“漂留”关系,你如何看待新生代艺术家的这种特性?
赵文溪:我觉得“漂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性。新生代的艺术家们在这样一种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下生长,拥有国际化视野、在任何一种文化环境中生存已经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许多艺术家们会参与到全球各地的驻留项目中去,或者在中国和海外分别都有工作室,这样一种“游牧”的生活/工作方式,在多种文化中交融,应该会为他们带来更多灵感和启发。以我个人的经验,很多时候身处其他的文化语境中反而会更加珍视我们的文化根脉,也会有更清晰的身份认知。
撰文/编辑:edely
更多资讯独家刊登于LARRY'S LIST官网上,
可点击原文链接查看
扫描二维码添加Larry小助手,
获取Larry's List最新资讯
LARRY’S LIST 2024大中华地区收藏家榜单计划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