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RTIST WE LOVE”中,我们将呈现最受欢迎的艺术家、艺术家的代表作以及各时期的艺术运动等等。同时,我们还将分享国际上近期值得收藏的年轻艺术家,并分析他们获得广泛青睐的原因。通过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得以触碰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质,与日常生活形成对话,对当下的生活与世界展开更多维度的领会。
本期介绍的艺术家是苏畅。他于1985年出生于中国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近期刚刚闭幕的苏畅个展呈现艺术家近年来对生态艺术与雕塑交叉关系的深刻洞察。通过雕塑这一艺术形式,苏畅探索了时间、空间与个体经验的交织,创造出一种介于古典和当代、抽象和具象之间的“物”,这种物也见证了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的时间留痕。
⚫ 艺术家苏畅。图片由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苏畅过简单朴素的生活,每天行动的半径以创作为轴心:作为一位同时深谙技术和概念之道的雕塑家,他往返于材料工厂和工作室、自然风景和人造景观相连的地带之间,并擅长在这对立的两种阈限之间工作。
苏畅近年的工作游荡在城市与自然之中,探索隐藏在城市与自然之中的无意识运动,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工作并作出反应。从2007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后,苏畅坚定地使用雕塑作为首要创作语言,并以此作为自己艺术实验的载体。
⚫ 苏畅的工作室。图片由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这看似矛盾的选择下,是艺术家对于不同媒介内在性中古典与现代激烈碰撞产生理解、并再消化后自然产生的结果。绘画或许多少要附着于平面,而雕塑却在二十世纪以来向大地艺术、真实的现代主义一再延伸。这种现代主义要求艺术家以简单的日常视觉元素为基础,消化并产生新的语言。苏畅以简洁的作品审视着在人在面对公共性和个人焦虑的交错中的徘徊,及这种模糊的行为在心理上书写下的痕迹。
苏畅的近期个展包括:“让时间穿过”,香格纳上海(2024);“连续呼吸”,天台艺术季vol.1,复星艺术中心,上海(2021);“洞”,香格纳M50,上海(2021);“雕塑实验”,西岸博览会特展单元,上海(2020);“一个临时空间”,四方当代美术馆项目空间,上海(2018);“出口”,广东美术馆,广州(2018)等。他的作品在公园、码头、美术馆、私人空间、替代空间等各类型的空间中现身。雕塑内在性的重新理解和独立实践贯穿了苏畅持续不断的工作,从这些展览中,空间的重组也改变了作品本身的气质。
⚫ 苏畅作品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现场,2021。图片由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 苏畅,《扭矩》,2022,铝,250(H) x 140 x 190cm,“苏畅:漫长的瞬间”展览现场。图片由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苏畅:让时间穿过”呈现苏畅近年的雕塑新作,同时也是西岸空间的最后一个展览。新系列的作品描述了艺术家对河流运动“姿态”的理解。在河床、小岛、溪流、坡地淹没与露出之际,在历经多重置换、类比与转位后,人与物的姿态得以延伸并形成态度。在《岛》(2024)中,扁平的、放大的、翻折的材料是“我”与空间之间的感知投射,“不可见”的部分得以在雕塑中表达。
苏畅用身体去创作作品,在翻模一整条河床时,他利用自己身体的重力改变、塑形石膏将干未干时的形态,而最终留下的痕迹不仅停留于是轻浅而流于表面的指印。在苏畅看来,这种留下指印的直接“签名式”方法可以让位于更彻底、也更为间接的身体的有机参与,而后者的作者性被包裹得更深。
⚫ 苏畅,《岛》。2024,石膏、麻、胶、石头、金属,310(H) x 91 x 77 cm。“让时间穿过”展览现场,2024。图片由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 苏畅《脆弱的坚固的》作品细节。图片由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苏畅的作品体验出并非刻意追求的“瞬息性”(ephemerality),让人联想到由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于1970年创作的大地艺术作品“Spiral Jetty”(螺旋形防波堤),史密森使用大量当地的玄武岩和泥土,形成了一个逆时针方向的螺旋形结构,只有从空中俯瞰才能看到作品完整的原貌,也任由作品不断被碱性的自然环境腐蚀、迭代出新的层次。正因如此,苏畅的雕塑并非“结果”,而是混杂着经验与记忆的“过程”,一种“让时间穿过”的通道。在观众对作品的凝视中,在艺术家将自身创作放置于更广袤时空范畴的态度中,雕塑与外界流变的关系正被不断重塑。
⚫ 苏畅,“让时间穿过”展览现场,2024。图片由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他往往在雕塑的细部掺入一层亚麻纤维——亚麻正是画布的材料;再灌筑一层薄薄的石膏;画布和雕塑两种本质的媒介材料扮演着基本语素的角色,这些柔软而形形色色的躯体语言、材料语言、空间语言,贯穿在多件大型雕塑组成的场域语言中,进一步强化它作品中一贯的主题——提供“一种可供进入(与逃脱)的中介/临时结构。”
⚫ 苏畅,《侧卧的坡》,2024,石膏、麻、胶,145(H) x 197 x 115cm。图片由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 苏畅,“让时间穿过”展览现场,2024。图片由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自我阅读》(2024)中的自我形象则建立在被艺术家称为跨物种的“诸多自我生态”(ecology of selves)之上,从而被再次确认,并与艺术家以独立工作为基础的“临时的结构”系列创作形成呼应,而这些作品得以在画廊西岸空间变动的最后一刻得以展出,像是端坐着对流淌而过的黄浦江的一种遥望:“阅读”是显喻也是隐喻。只有了解艺术家工作每一阶段的方式,才能以剖析、阅读的方式解构艺术家独特的“作品文本”。
⚫ 苏畅,《临时结构》局部,2024,石膏、麻、胶、水泥、混凝土砖,80(H) x 960 x 210cm。图片由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在“让时间穿过”展览同期,香格纳画廊利用10号楼后面的8号楼卫星空间呈现“十年——香格纳在西岸2015-2024”,为十年的西岸历程画上一个逗点。项目呈现的53组艺术家、六十余件作品,跨越绘画、摄影、雕塑、装置、影像等媒介——这些作品是“物证”,分别记录了香格纳上海西岸空间自2015年以来十年间的每一场展览和项目,在时间的脉络中重新“见证”空间的历史。
⚫ “十年——香格纳在西岸2015-2024”展览现场。图片由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展览同时梳理了近十年内香格纳艺术家在西岸空间和全球范围发生的近百场重要展览年表,汇集40余册相关出版物及代表性的视觉素材。在曾作为展览空间、影像室,后又改造为艺术品仓库的卫星空间8号楼,以“十年”为由,重新整理、提炼并更新,郑重呈现香格纳在西岸的最后一个篇章,并预示下一段“十年”旅程的开启。
⚫ “十年——香格纳在西岸2015-2024”展览现场。图片由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撰文/编辑:edely
更多资讯独家刊登于LARRY'S LIST官网上,
可点击原文链接查看
扫描二维码添加Larry小助手,
获取Larry's List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