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眭群:从事艺术是一种 “信仰”

文摘   文化   2024-01-19 10:52   土耳其  



LARRY'S LIST小红书现已开通,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关注我们!




眭群是一位深具远见的艺术收藏家,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她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涉足当代艺术收藏领域,她的收藏涉及架上绘画、影像作品、装置等不同门类。2015年,她在武汉创办了剩余空间,这个非营利机构旨在展示并推广国内外最前沿、最独特的艺术实验,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展览。通过长期坚持向公众传递高质量的当代艺术内容,剩余空间成为一个非物理空间的窗口,促进国内外当代艺术领域的交流与探索,挖掘并分享展览背后引发的公共社会议题和跨学科领域。


2023年,眭群获授“法国艺术文学骑士勋章”。在颁奖词中,她被描述为“引领者文化未来的发展,推广当代艺术的先行者”。在剩余空间深耕八年之际,LARRY’S LIST采访了眭群。她分享了自己收藏的初衷和缘由,她与艺术家一同成长、惺惺相惜的经历,她对于从事艺术的“信仰”,以及她在个人收藏线索和机构收藏脉络之间努力寻求平衡点的实践。



⚫剩余空间创始人,“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眭群。图片来自眭群。




在2002年,北京远洋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令人瞩目的展览“跑、跳、爬、走”,这场展览由张离策展,聚集了一群当时初露头角、后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代表性的艺术家,其中包括杨福东、汪建伟、何岸、庄辉等。对于自幼学习艺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眭群来说,她敏锐地察觉到,这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一个当代艺术萌芽的阶段。


虽然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作为许多参展艺术家的朋友,她仍然为这场规模宏大的展览提供了慷慨的支持。在展的艺术家为了表示感激,也以作品相赠,犹如一次默契的点头致意。



⚫眭群收藏的张晖的作品。图片来自眭群。


⚫从左到右分别为眭群收藏的汪建伟和汤大尧的作品,桌上的雕塑作品由王强创作。图片来自眭群。



直到如今,眭群仍然会怀念世纪之交的艺术家之间那种相对“纯粹“的交流方式,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相互赏识也更加建立在情感上的共鸣之上。全心投入创作,不计成本,也不图回报,这种朴素而鲜活的艺术创作状态深深地触动了眭群,成为她最早开始收藏的动力。





眭群的收藏核心并不仅仅是作品本身,更在于与艺术家们的交流和友谊。了解艺术家的为人、性格和创作概念对眭群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是她真诚尊重艺术家个体经历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从左到右分别为眭群收藏的邱瑞祥和石佳韵的作品。图片来自眭群。



她尤其欣赏那些关注社会问题、注重内在观察并具有丰富表达力的艺术家,她认为这样的作品超越了图像本身的含义;在视觉和形象之外,折射出对于社会现实的体察和思考,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维度。



⚫眭群收藏的Miriam Cahn的作品。图片来自眭群。



在她看来,从事艺术或成为艺术家是一种“信仰”。这种犹如宗教感召一般的使命感,背后传达的是一种恒定的价值观,像最强壮的那根脊柱一样,将为一个艺术家的长远发展提供最可靠的支撑,无论是选择将艺术作为职业还是将其融入生活方式。



⚫眭群收藏的Raoul Dekeyser的作品。图片来自眭群。



眭群的艺术收藏之路并非孤独的行走,而是与同代艺术家们深刻的互动交融在一起。收藏的背后,是数不尽的友谊和情感纽带,因此对于她而言不仅仅关乎艺术的珍藏,更容纳了一段饱含情感的人生旅程。



⚫从左到右分别为眭群收藏的Wolfgang Tillmans的小幅作品,以及何岸的霓虹灯作品。图片来自眭群。





从支持同辈艺术家到开创自己的非营利空间“剩余空间”, 这一转变源于眭群对当时艺术环境的一种“挫败感”。


在2013年的武汉,艺术家和藏家都欠缺,民营美术馆刚刚开始萌芽,大家都在探索的过程中,面对这个尚未成熟的艺术环境,她决定采取一种独特的道路——着眼于“培育”,不局限于“地方”,也不受“市场”所左右。这成为她创办非营利空间“剩余空间”的初心。



⚫位于武汉的剩余空间。图片来自剩余空间。



她邀请鲁明军作为空间的艺术总监,通过梳理艺术史、提出当代议题、组织主题群展,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同时,通过更为灵活、前沿的个人展览项目,强调展示艺术家的综合能力,让他们实现自己的创意。


在处理装置、影像等大量技术要求的同时,她的团队尤其注重搭建过程中的细节完成度,确保展览的高质量和细致呈现。这种专业和尊重赢得了艺术家和机构的信任,形成了互相成就的合作关系。在过去的八年中,剩余空间通过不懈的运营逐渐得到了全国其他城市艺术机构、艺术家的认可和肯定。



⚫“信使”展览现场,2023年。图片来自剩余空间。





剩余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展览空间,它作为替代性空间的持续实践,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如何在本土构建当代艺术生态?眭群明确表达了她的立场:“不愿意为市场和流量妥协,降维展览质量,更不认为做展览就是一定要为‘小众’而做。既然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得到了许多机构、艺术家和画廊的支持,当然会希望让更多人来欣赏展览,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诸野:数术,文辞与匕”展览现场,2022年。图片来自剩余空间。



她坦言,剩余空间在未来的策展方面会给予更多有智慧有独特性艺术家平台,可以突破传统布展方式,使展览更具趣味,引导观众打开视野,增进跨文化领域之间的交流,因为“文化的意义就在于开放和接纳,闭门造车是当代艺术最忌讳的。”


“剩余”的“价值”是什么?在过去的八年间,剩余空间用几十场混合媒介的展览和活动给出了它的答案。和艺术收藏的线索一样,一个非营利机构的意义在它日复一日的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显现。而剩余空间过去的深耕与探讨,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机构的样本,能带来一些不同的思考。



⚫“街角广场蒙太奇”展览现场,2019年。图片来自剩余空间。



⚫剩余空间创始人,“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眭群。图片来自眭群。



LARRY’S LIST: 你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涉足当代艺术收藏领域,是什么让你想开始收藏艺术品?你的收藏动机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

我的收藏事业真正开启于年北京远洋艺术中心由张离策展在2002年举办的展览“跑、跳、爬、走”,其中涵盖了当时初露头角、如今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代表的艺术家,包括杨福东、汪建伟、何岸、庄辉等。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艺术刚刚萌芽的时期。尽管当时我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但作为朋友,我毫不犹豫地支持了他们举办这一规模宏大的展览。这次展览可以说是我最早期的一些艺术品收藏的起点。


在那个世纪之交,组织一场充满实验性、极具当代感的展览并非易事,尤其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起步的阶段。参与展览的艺术家,如何岸和史劲松,是我在武汉的艺术家朋友,也是我的发小。这次展览对他们的“北漂”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自己是学艺术出身,与他们共同度过了多年一起绘画的岁月,虽然后来我一直致力于房地产的营销工作,却始终未曾远离过当代艺术的领域。通过这次展览,我结识了其他艺术家,建立了联系,成为了朋友,互动和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



LARRY’S LIST: 在最初你与这些艺术家的互动中,他们作品最触动你的是什么?

在那个时候,“收藏”这个词并未被广泛使用,我更愿意将其描述为对艺术家的支持。随后,在得到一件作品的那一刻,收藏就不知不觉地开始了。这样的过程更像是朋友间的相互赠送。相比如今的艺术市场,我们当时的互动更为朴素,更多地是源自对艺术的热爱和相互赏识,是基于情感上的共鸣。当时的艺术家们的状态也与现在大不相同。在缺乏市场刺激和资本注入的情况下,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创作,对此持着极为认真的态度。他们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不计成本,也不图回报。这种状态让我深感触动。


而如今,剩余空间展出的“激进的喜悦:公元两千”正好呈现了这批艺术家创作于90年代末至2000年初的作品,它们不仅刻画了那个特殊历史时刻集体情绪的表现,同时也见证了技术媒介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激进的喜悦”展览现场,2023年。图片来自剩余空间。



LARRY’S LIST: 你一共拥有多少件艺术品收藏?你最早和最近购藏的一件艺术品分别是什么?

我还没有具体地统计过,数量加起来大概有100多件。我没有给自己设定特定的收藏限制,虽然大部分藏品来自国内艺术家,也积极关注国外艺术家的创作。不过,我的选择并非局限于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更多还是出于自己的喜好。


最近收藏的是来自智利的女性艺术家Cecilia Vicuña的一件微小的绘画作品。她在流亡中经历的身份转变,以及她创作中的情感流露,都深深打动了我。我对这类艺术作品寄予了更深层的期待,希望能够发现其中更多的内涵和深意。



⚫亚瑟·贾法,《APEX》(2019)。“惊蛰”展览现场,2021年。图片来自剩余空间。



LARRY’S LIST: 除了最早和最近购藏的作品,你的个人艺术收藏中是否有一件作品或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对你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可以分享一下相关故事吗?

对我而言,何岸的“偷字”系列作品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朋友,非常了解他,以及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这一切都为理解这件作品赋予了巨大的力量。他在武汉创作这件作品时,面临了许多困难,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起讨论在哪里“偷”字,哪些地方适合“偷”等等。这段时光伴随着我们一同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尽管我后来收藏的不是那件作品,而是他的另一件作品,但这是基于那个故事、我们共同成长的经历,这样的友谊纽带一直贯穿着我们的关系。


因此,我一直在关注他的其他作品,比如后来的《想我请call我》,对我而言,艺术家的生活、身份,以及他们的作品中所体现的能够打动许多人的普世情感,代表着特定时期特有的创作状态。



LARRY’S LIST: 在收藏一件作品时,你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首要的是关注艺术家的才华和认知,因为我认为才华在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当然,才华可能是阶段性,爆发性的,但接下来的知识积累伴随生活经验后的艺术化转化和表达,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而言同样重要。因此,我非常注重与艺术家的交流。通过交流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思考、作品背后的故事,并且看得出这些因素是否能够支持他们持续前行。


另一个关注点是艺术家的状态。我认为从事艺术或成为艺术家是一种“信仰”,这个信仰传达的是一种恒定的价值观。这种状态能够支持艺术家持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无论是将艺术作为职业还是将其融入生活方式,我更欣赏那些持有这种信仰的艺术家。



⚫“力的力的力的:钟云舒个展”展览现场,2016年。图片来自剩余空间。



LARRY’S LIST: 见到创作艺术品的艺术家对你来说有多重要?了解他们的为人、性格和创作概念对于收藏艺术品来说有什么影响?

我与很多收藏的艺术家和他们的机构都有着私下的交流,我认为在决定收藏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时我是知道为什么要去收藏,当然,对于一些年轻的艺术家,我可能无法全部亲自认识,可能通过展览,凭直觉去感受他们的作品,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去走进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因此拜访艺术家或者进行交流对我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当进入到一个比较理性地审视收藏的阶段,我不仅仅追求“爆发性”的东西,更看重长远的潜力。藏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推动艺术家发展的一部分,我们相互支持、共同成长,这样的互动更能促进艺术创作的持续进步。



LARRY’S LIST: 在你发掘和收藏艺术家近二十年后,开设一间非营利机构——剩余空间的动机是什么?

艺术家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共同成长的过程激发了我对收藏的热情,并逐渐培养了我想要参与并创建自己的非营利空间的愿望,以支持艺术家的事业。在2013年决心回到武汉创办剩余空间时,我们曾进行过名为“东湖会议”的讨论,当时鲁明军,汪建伟老师,何岸还有其它很多艺术家都给予了初办这个空间很多好的建议,探讨空间的创办形式。当时武汉的艺术市场尚未成型,缺乏藏家和艺术家,生存条件十分艰难。面对这个颇具“挫败感”的现实,我们决定不与北上广等地市场竞争,而是选择在物理空间的“剩余”状态中创办我们的非营利空间。这也是空间名字的来源。这个决策是出于对现实的考虑,同时也是与朋友们的深入交流后达成的共识,我们希望做自己,创办一个纯粹的非营利艺术空间,在八年的坚持中,以及鲁明军对于学术的把控过程中,剩余空间形成了越来越清晰的定位。



LARRY’S LIST: 什么风格的艺术一直吸引着你?是否已经有一条或几条脉络,将你收藏的艺术品系统地串联起来?

我的收藏实际上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我个人的兴趣,另一条是与剩余空间相关的线索。


在机构收藏方面,从文献的角度思考一个空间能够提供和留下什么是至关重要的。我期望每个展览和每位艺术家都能够建立一些关联,以便在回顾和整理时能够补充过去几年工作的线索。例如早期的沈莘、钟云舒的展览以及近期的胡伟、葛宇路,李亭葳等等展览,我们不仅通过展览的方式展示他们的作品,还通过收藏作品支持这些艺术家。因此,剩余空间的收藏主要以影像和装置为主,这与我们展览的调性相关,因为在我们的展览中,你可以看到许多媒介和观念实验性的作品。



⚫“在家:沈莘个展”展览现场,2016年。图片来自剩余空间。



我的个人收藏可能与空间的收藏略有不同。由于我的艺术背景,更多的是从作品本身来评价,因为直觉在艺术领域非常关键,它是训练、审美和各方面的综合体现。我会更多地考虑图像背后的艺术家的发展前景,所以我在个人收藏中会更注重架上艺术的作品。除此之外,我喜欢那些关注社会性问题、注重内在观察和具有丰富表达力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超越了图像本身的含义。例如我收藏的艺术家余果的作品,他关注当下的社会议题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深刻的理解。他的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这种关系为我的整个收藏提供了一种内在的连接。



⚫刘雨佳,《远山淡景》(2018)。“沙漠玫瑰”展览现场,2021年。图片来自剩余空间。


⚫刘雨佳,《手的沉默》(2021)。“沙漠玫瑰”展览现场,2021年。图片来自剩余空间。



LARRY’S LIST: 如何在强烈的个人收藏偏好和机构的收藏体系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个人和机构的收藏之间达到平衡是一个挑战,但我认为如果能够形成一个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撑的状态,那将是最理想的。这种平衡状态可能刚好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条独立线索。作为一个非营利空间,它可以形成一个观察、研究年轻艺术家发展的窗口,并专注于聚焦这一方向。如果能够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我希望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缺乏的非营利空间而言,我们可以作为一个样本,在做展览和收藏的过程中,有时并不明确最终的方向,但随着收藏的深入,自然形成的体系会逐渐浮现。



LARRY’S LIST:自创立以来,剩余空间如何运作,以实现其使命和目标,并持续不断“发声”?

剩余空间的运作方式主要围绕每年约四个项目展开,并辅以一些公共教育活动。最初邀请鲁明军老师作为艺术总监,邀请年轻艺术家参与群展,许多年轻艺术家的第一个群展就是在剩余空间展出的。这要求“强策展”的概念,即由策展人提出一个主题或观点,根据这个理念整合后去邀请艺术家。此外,我们还通过支持个人项目,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展示机会。这些个展旨在展示艺术家的综合能力,并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总体而言,剩余空间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前沿研究、梳理艺术史脉络,兼顾实验性。在过去的八年里,我们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并不断进行探索。



⚫胡伟,《未完成的电影》(2020)。“惊蛰”展览现场,2021年。图片来自剩余空间。



LARRY’S LIST: 一个空间能够折射出一幅本土艺术收藏生态的全景。在过去的八年中,剩余空间如何在武汉当地的艺术生态和社区培育方面发挥作用?

我们从一开始就避免将自己完全定位为一个“地方性”空间,希望为武汉的艺术生态提供一个更加多元的表达,所以我们的初衷是跳出地域性的定位,欢迎混合媒介的形式,搭建一个更为开放和学术的平台。


在全年的项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国际间的交流,例如与来自拉脱维亚和法国瑞士英国等国家的艺术家的驻地项目,呈现不同文化表达的国际视野,我们还致力于搭建一个开放的文化交流平台,在公共教育活动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例如邀请了跨领域的哲学家和建筑师来探讨活动主题,为我们的空间带来了丰富的研讨,并思考如何为武汉的艺术生态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LARRY’S LIST: “剩余”空间这个名字中的“剩余价值”是如何定义的?

我认为“剩余价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将其放置在一个更长远的视角下,期望剩余空间能够持续更加长远的发展。目前,我们很难通过实践来准确定义这个价值。在中国这样一个生态中,非营利空间相对较少,尤其是缺乏足够支持年轻艺术家的平台。通过我们的努力,许多艺术家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从更长远的时间轴来看,如果“剩余”空间能够继续发展下去,它的使命和意义将自然显现。


其次,从实际能够帮助年轻艺术家的角度来看。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除了展览之外,我们正着力推动一些艺术家的驻留交流。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更多的碰撞,这对艺术家的创作方法论将大有裨益,也由此将对整个艺术生态产生显而易见的价值。



⚫“走私者:戴安娜·塔玛尼个展”展览现场,2017年。图片来自剩余空间。



LARRY’S LIST:作为武汉最早一批发展当代艺术的非营利空间,剩余空间也经历了几次迁址。去年迁入的华发外滩荟的新空间则从艺术园区走进了热闹的街道。这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的迁址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早的一个百万平米的居民生活社区,到后来迁至一个相对偏远的地方,再到如今的历史风貌区。这一过程充满挑战,尤其是如何在保持纯粹的当代艺术展览的同时,面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找到某种平衡,一直是我感到困惑的焦点。


首先,我们坚持不愿妥协我们展览的品质和方向。然而,现实的压力却不可忽视,比如由于关注度不足而导致的“流量”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做很多工作,包括通过公教活动吸引对当代艺术有距离感的观众,进行基础普及工作。此外,我们还要从细节和形式上入手,提供一些有用的工具比如导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观众理解,进入这个艺术展览的语境,从而打破小圈层的局限。


高品质的展览也会为武汉本地的艺术学院的学生提供启发,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可能性。因此,剩余空间在未来的策展方面将更加关注有“能量的”的艺术家,从布展的角度尝试突破,让它更富趣味,引导观众打开视野,由未知到了解。我们不认为做展览就是一定要为“小众”而做,相反,我们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得到了许多机构、艺术家和画廊的支持,当然会希望让更多人来欣赏我们的展览,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媒介即讯息”,Anne Rochat行为表演现场,2019年。图片来自剩余空间。



LARRY’S LIST: 在整个机构的展览策划中,与艺术家、策展人和文化机构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具体而言,剩余空间是如何实现多方的共创呢?

剩余空间自创办以来一直受到行业内的支持和肯定,这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信心,我感激这份支持,这份支持让我们走的更坚实,更加明确。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在过去的八年中我们积极配合协作艺术家和策展人在展览完成过程中最好的表达,尤其是许多作品都是装置和影像,我们都会在布展时尽量去满足各种技术上的要求:灯光、音响、搭建等等,每位艺术家都有特定的需求,而我们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尽最大的努力以实现他们想要的效果,接下来的展览我们会持续配合每个展览都有高质量的呈现效果。


通宵达旦地工作是为了确保每个展览都保持高质量和精准的细节,这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成就的过程。由此,机构和画廊愿意支持我们,也得益于这样的合作关系,在过去的8年里,我们成功地呈现了几十场高规格的展览。当我看到曾经展览的海报贴在满满的一面墙上,非常感慨,这也是深耕在这个领域多年之后最令我感到充实和骄傲的部分。



LARRY’S LIST: 在这八年的时间节点上,你对于剩余空间未来的期许是什么?

我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经常被问到,是否会考虑转变为营利空间或商业画廊?我回答说目前我还没有这个想法。许多优秀的非营利空间曾因各种原因中途被迫停止,这是一件非常惋惜的事情。因此,我对于剩余空间最大的期许是希望它能够持续地走下去,我认为在中国的艺术生态中,当一个非营利空间能够坚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时,其意义自然会显现出来。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面临新的期许和问题,我希望我们的每一场展览不仅仅是被动的呈现,而是主动提出问题,无论是从艺术史角度还是针对当下的社会议题进行探讨,虽然它不一定能得到解答,但它会引发思考,这也是艺术的价值所在,新一年我们计划三个个展项目和一个群展,以及艺术家的驻留交换。驻留交换在三年前中已经有了计划,但因为疫情而受到耽搁,目前希望重启推进这个项目,通过我们的平台为艺术家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



⚫“60年代的兴起、衰退与‘重返’”论坛现场,2020年。图片来自剩余空间。



LARRY’S LIST: 在刚刚被授予“法国艺术文学骑士勋章”后,你期望在中国和全球艺术领域发挥何种角色?

我对这个荣誉感到非常惊喜“法国艺术文学骑士勋章”尽管是法国政府颁发的骑士勋章,但这一荣誉是对促进更广泛的文化和艺术交流的一种肯定和认可,我们曾在戏剧、表演、展览等多个领域跟法国艺术家们展开过合作,支持了法国文化之春等交流活动。这个奖项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我期望能够在更多跨文化语境中推动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不同国籍、艺术领域的合作,带来更出色的展览和文化交流项目。



LARRY’S LIST: 作为一位资深的艺术收藏家,你参与艺术最快乐和最沮丧的时刻分别是什么?

我还达不到一个“资深”藏家的程度,但是艺术收藏给予我心灵的愉悦,尽管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因为收藏,一旦有机会就去看各种展览,结识更多有趣的人,这是一种极富乐趣和质量的生活方式,而且你会发现,艺术已经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都是能给自己带来不断滋养的精神享受。


至于最沮丧的时刻,发现自己还要更努力的工作去支持自己的收藏爱好,艺术收藏是不断在提高自己的审美 和认知的过程,是可以一辈子去享受的生活方式。



⚫眭群拜访艺术家工作室。图片来自眭群。



LARRY’S LIST: 对于刚开始他们的收藏之路的新兴藏家,你有什么建议?

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艺术怀有真诚的热爱和敬畏,如果没有热爱,只是急功近利去看待收藏,也许相对于其它投资工具,艺术收藏不是最理想的投资产品,但如果你初衷是基于热爱,你会更愿意进一步了解艺术品,关注艺术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能有好的投资收益也是取决于不断提高的认知。


其次,不论财力状况如何,建议要真正开始收藏,身边可能有很多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人,但如果只是隔岸观花,就很难真正进入这个领域。购买小作品或者支持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会给你带来愉悦感,建立起与艺术品的关联,这对于进入艺术收藏领域非常关键,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当你的收藏出于喜好而非投资的目的,真正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购藏就满足了你对于了解和需求的愿望。


最后,持续学习也是重要的一环。通过与机构互动和参观展览来了解更多信息,从最初的盲目状态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体系和趣味,形成理性的收藏观。



LARRY’S LIST: 你能说出三位值得我们关注的华语新兴艺术家以及对于他们作品的看法吗?

我一直在关注的三个华语艺术家新兴艺术家是沈莘、刘雨佳、李怒。


沈莘作品像是一种生长性的写作实验,通过影像、录像装置、表演、绘画等不同媒介围绕对于感兴趣的历史、身份、文学、地缘等文本构建多重叙事,跨越了媒介的技术层面,不动声色的隐喻打开新的感知和思考维度。


刘雨佳长期艰苦的中国“边疆”的调研工作,显示出女性艺术家巨大的能量,与不同人的接触中,用一种介于虚构和记录之间的状态,让我们洞察到社会现实本身的虚构和幻象层面,即将现实本身体验为一种虚构。


李怒的作品在雕塑,互动装置,影像等多重媒介语言中建构和观众不同的情绪体验,他善于用隐喻、尖锐、幽默、诗意戏剧化的方式去表达当下各种不确定的状态,当观众的体验情绪和作品的对话、转换的过程中,会被真正带入到作品之中。



⚫李怒个人项目“看一只黑鸟的十四种方式”展览现场,2023年。图片来自剩余空间。



相关:
剩余空间


眭群收藏的部分艺术家:
沈莘
刘雨佳
李怒
何岸
余果












撰文:Kassy  |  更多资讯刊登于LARRY'S LIST上,可点击原文链接查看

扫描二维码添加Larry小助手,获取Larry's List最新资讯



回顾2023年最受欢迎的室内灵感!

欢迎加入我们!










Larrys List
艺术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