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14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4上海科技与期刊高质量发展大会”(简称大会)在上海科学会堂圆满召开。本次大会以“光与生命”为主题,采用“1+4+N”模式,由1个主论坛(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4个平行论坛(“光学前沿”论坛、“光与现代农业”论坛、“光与生物医学”论坛、“光与生命科学”论坛),以及多个同期活动和展览组成。此次大会的学术委员会由9位院士领衔,汇聚百位国内外期刊出版界英才,旨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和技术创新,助力高水平期刊人才队伍壮大,营造有利于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进而助力培育更多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大会开幕式
11月12日上午,大会隆重开幕。开幕式由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韩志强主持。
出席开幕式的重要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张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核技术(英文)》主编马余刚,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上海⼤学兼职教授、《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主编张久俊,上海体育大学原校长、美国体育科学研究院国际院士、《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主编陈佩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陈卫标,上海市期刊协会会长王兴康和上海市委宣传部传媒监管处处长陈琳琳等。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张杰致辞。
张杰院士表示,科学期刊与科技成果相辅相成,以Nature、Science、Cell等为代表的期刊,以爱思唯尔、施普林格为代表的出版集团,以SCI为代表的评审体系,是西方除硬科技之外,在全球科技领域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明显体现。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科技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科技期刊也不遑多让,是提高科技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科技创新开放体系的重要载体。着眼当下,张杰院士对新时期上海科技期刊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一是进一步加强期刊国际化,进一步扩大优秀英文期刊数量,进一步增加国际主编、编委的选聘,进一步加强优秀稿源吸纳,抑制优质稿源外流;二是加快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即基于数字化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打通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全流程,开发深层次、细粒度的专业化知识产品,以更好地满足科研活动专业精深的知识需要;三是加强期刊集群化集团化探索,解决我国期刊小散弱的问题,实现科技期刊刊群之间的互联,提高出版和经营效率,提高期刊和刊群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依托学科刊群及机构刊群的优势,将数字化平台的作用最大化,以此增强科技期刊对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科技期刊更大的历史使命,为推动上海科技期刊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崔晓峰在会上公布了上海英文科技期刊发展报告。
崔晓峰表示,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SCI期刊的数量差距还很明显。据统计,2023年我国发表了70多万篇SCI ,占全球发表量的近30%,但其中发表在本土SCI期刊的数量占比不到6%。这侧面说明我国的SCI期刊数量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我国的科技发展需求。
上海的科技期刊大概有370多本,其中英文刊为82本,占全国的10%左右。上海的SCI期刊数量为54本,其中一区的期刊数量为35本,占全国的10%~13%。这些期刊主要为2000年以后创办,甚至是最近10年创办的,可见我们的期刊还比较年轻,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今年9月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启动。在刚刚公示的名单中,上海有4本期刊入选了英文领军期刊,19本入选了英文梯队期刊,8本入选了中文领军或者梯队期刊,6本入选了今年的高起点新刊,中国激光杂志社再次入选集群(集团)化试点项目。
总结下来上海英文科技期刊发展有以下特点:一是大多数的期刊都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在一些优势学科领域初步形成了期刊群,在一些新兴和前沿交叉的领域也办出了一批期刊,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二是一些学科与期刊,开始与产业进行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促进了期刊出版与产业的共同进步。
期刊的发展离不开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与其他评价体系不同,π指数是一个面向细分领域的评价体系,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研究设计,2016年起向社会发布,面向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领域的期刊,旨在客观反映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科研机构的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张永娟研究员在开幕式上发布了π指数分析报告2024。
科技期刊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建所6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陈卫标所长在大会上发布了激光科技前沿二十问,以此加强科技前瞻研判,引领原创性科研攻关。
科技期刊发展,人才是关键。为发挥优秀主编、优秀青年编辑的示范效应,引导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组织开展了2024年上海“科技期刊杰出科技人物”和“科技期刊优秀青年”评选活动。
经过评审,4人入选上海“科技期刊杰出科技人物”,9人入选上海“科技期刊优秀青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杰为上海“科技期刊杰出科技人物”颁奖。
上海科技期刊人物评选专家委员会由上海“科技期刊杰出科技人物”历届当选者组成。张杰院士为陈佩杰、戴尅戎、樊嘉、马余刚、张久俊等5位委员代表颁发聘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核技术(英文)》主编马余刚为上海“科技期刊优秀青年”颁奖。
为切实提升科技期刊编校质量,培养和发现一流编辑人才,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组织举办第六届上海市科技期刊编辑技能大赛,共评选出优秀组织奖12个、团队奖17个和个人奖42人。上海市科协副主席陈馨、上海市委宣传部传媒监管处处长陈琳琳为获奖者颁奖。
期刊封面彰显期刊的优秀内容和设计水平,增强期刊的文化软实力。
今年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组织开展了首届上海市科技期刊最美封面案例库遴选,上海市期刊协会会长王兴康,上海科技期刊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蕾,为首届上海市科技期刊最美封面期刊代表颁奖。
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需要各有关单位共同携手、系统谋划和长期支持。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倪明在大会上集中展示了上海相关期刊单位在深入推动期刊发展方面的研究与计划。
主题报告会
主题报告会由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蕾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开启第一个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加速器光源与生命科学应用”。
赵振堂表示,上海光源建设已超30载,覆盖红外、软X射线、硬X射线、γ射线的衍射、光核反应等近100种系列实验方法,涉及X射线成像与医学应用线站、软X射线扫描成像、穴位成像、抗结核新药靶点、新冠疫苗与抗体研发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相信未来加速器光源及其技术将对生命科学领域和公众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二个报告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杨海平带来,报告题目是“学术刊物与一流学科互促互建共成思考”。
杨海平在报告中针对科技期刊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十年回顾(2014—2024年),并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杨海平提出我国科技期刊存在学科领域分布不均、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空白较多、世界顶级期刊匮乏、数字平台建设尚不完善、集约化水平不高、科技期刊数据资产化程度低等问题,并给出了回归学术研究内容本身、积极拓展研究主题、创新研究方法、重视学科交叉等解决方案。
第三个报告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郝洛西带来,报告的题目是“光与人因健康”。
在报告中,郝洛西教授以她在2012年参加中国南极29次科考队的工作经历为例,向大家生动地介绍了光对于疗愈的作用和光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四大平行论坛
11月12—13日,“光学前沿”“光与现代农业”“光与生物医学”“光与生命科学”四大平行论坛陆续开启,与会专家和优秀青年编辑代表在各分论坛探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和技术创新,通过专业精彩的主题报告和圆桌论坛,追踪光学前沿和光学在现代农业、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光学前沿
11月1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何飞主持的“光学前沿”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
论坛上3位专家进行了学术报告。第一位专家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亚冉,报告题目是“从百年诺奖看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机遇”。第二位专家是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孙育杰,带来的报告是“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与成像组学”。第三位专家是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栋,他阐释了“光学显微成像与生命科学——生命信息流的定量表征”。
几位教授带来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微妙化学反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性研究到自然现象、从太阳光到现代光电效应,多角度阐释了物理学与生物学的结合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带来新力量。
光与现代农业
11月13日上午,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分子植物(英文)》和《植物通讯(英文)》 执行主编崔晓峰主持的“光与现代农业”论坛正式开启。
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钱前作专题汇报,报告题目是“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守卫粮食安全”。钱前院士展示了其团队长期在水稻种质资源创新方面的探索和成果,以及近十几年通过田间试验、高通量测序和建立数据平台挖掘到的一批影响重要农艺性状的优异基因资源。
第二位进行专题汇报的专家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研究员,报告题目是“水稻蓝色革命:节水抗旱稻的理论与实践”。罗利军首先详细地阐释了水稻的起源和分类,指出现代旱稻起源于原始旱稻而并非现代水稻,提出节水抗旱稻除了具备水稻优良品种的一般特性之外,还具有节水、抗旱和易种植的优良特性,并展示了节水抗旱稻旱优73号的种植场景,包括旱地、低洼易涝地、盐碱地、沙地、绿化道等。
第三位汇报专家是浙江省湘湖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林荣呈研究员,报告题目是“光生物学与植物工厂研发”。林荣呈介绍了节约资源、生产效率高、生长环境可控等因素使得植物工厂有望成为颠覆传统农业的高效生产系统,并概括了国际植物工厂的发展趋势,最后指出我国植物工厂产业的难点,以及未来需要聚焦的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研究方向。
第四位汇报的专家是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朱新广研究员,报告题目是“光合作用与蔚蓝农业”,朱新广指出了当前植物光能利用效率低、光效倍增空间巨大的现状,并分析了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途径。
11月13日下午,《分子植物(英文)》编辑部主任杨箫主持的“现代农业下的学科、产业与期刊发展”论坛顺利召开。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研究》主编程宗明、上海海洋大学《渔业学报(英文)》编辑部主任刘艳、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学报》编辑部主任王瑞霞、《净水技术》执行主编阮辰旼就当下科技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未来之路的探索与思考作了学术报告。
以上报告专家以及《植物通讯(英文版)》编辑部主任高乐旋、上海农业科学院期刊中心副主任杜辉就“农业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平台集约化发展”“AI技术对期刊的影响”展开了圆桌讨论。
光与生物医学
11月13日上午,“光与生物医学”专题论坛(暨2024年海上医刊高质量发展年会,暨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论坛以光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切入点,旨在促进光与生物医学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探讨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高质量发展策略。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编审、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生物医学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琳辉主持。
上海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馨,上海市委宣传部传媒监管处一级主任科员倪颖,以及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抗癌协会秘书长倪明分别致辞,并对专题论坛以及上海生物医学期刊发展提出殷切期望。
开幕式第二个环节:《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稿约的条目推荐(2024版)》发布仪式。《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稿约的条目推荐(2024版)》刊登于《编辑学报》2024年第5期,由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生物医学期刊专业委员会邹强秘书长牵头,由26位专家参与,共113个题目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意见征询,共计产生71个核心条目和42个推荐条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稿约条目推荐的制定有助于应对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发展以及新兴医学进步带来的伦理问题,也为各生物医学期刊稿约修订提供参考。
开幕式第三个环节:首届“海上医刊高质量论文(SHMJ50)”的颁奖仪式。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光与生物医学”论坛学术报告环节。上午场的学术报告环节分别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王红霞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高强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主任医师王红阳首先带来题为“临床问题驱动的肿瘤研究范式变革”的精彩讲座。王红阳院士提出,在临床大科学时代应对复杂疾病应重视系统性整体观、多学科交叉集成、新技术融合驱动,并紧密围绕临床问题开展开拓性的基础/临床研究工作。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技发展处处长周翔天就“光和近视”进行专题报告。周翔天详细介绍了近视的发病机制及在近视防控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使我们对光学在眼科领域的应用有了全面的了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薛蔚带来的报告题目是“光影解‘泌’——光学技术在泌尿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报告内容聚焦于光学技术在泌尿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广泛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江一舟带来“高质量论文写作和审稿要点”的报告,分享了自己作为论文作者及期刊审稿人的宝贵经验。
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聪的报告主题是“可视化代谢分子边界导航恶性肿瘤手术”。李聪教授阐述了光与临床医学各领域的交叉研究进展。
13日下午的学术报告首先由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陈震致辞。
在学术报告环节,上海市医学会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上海医学》编辑部主任魏爽副研究员和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苏春霞分别担任主持。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刘冰、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教授项永兵、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物证学研究室负责人刘希玲、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X射线事业部副总裁林晓杰、上海瑞柯恩激光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会永分别作学术报告,从医学期刊出版、特种医学发展、医疗设备及技术创新等不同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新型技术/方法学应用对生物医学及期刊出版的重要推动作用。
汇报人照片集锦
专题论坛的最后环节是以“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在科技期刊出版应用”为议题的辩论赛。该环节由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生物医学期刊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儿科杂志》编辑部邹强老师主持。
正方辩手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张慧俊、《上海预防医学》编辑部张伊人、《世界地理研究》编辑部苏盼盼。
反方辩手分别为上海体育大学期刊中心王林佳、上海大学期刊社陈昕伊、上海市医学会杂志编辑部夏菁。
辩手们围绕该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将论坛气氛推向高潮。最后经现场投票,反方团队荣获优秀辩方,夏菁荣获最佳辩手。
光与生命科学
11月13日上午,上海理工大学朱亦鸣教授主持的“光与生命科学”论坛开启。
上午的论坛共有4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第一位报告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庄松林,报告题目是“从科技创新转化为医疗服务创新”,庄松林院士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太赫兹影像与波谱、量子生物ATP光子、可定位胶囊内窥镜等多个细分方向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这些研究在生物光子学和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庄松林院士指出,这些成果不仅颠覆了学术认知,还创造出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合作前景,并将助力人类肾脏纤维化、脑胶质瘤、肾结石等疾病的检测与治疗。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复旦大学的季敏标教授,他就“分子振动光谱成像技术的生物医学研究探索”进行了讨论。该报告介绍SRS成像技术的原理、发展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包括肿瘤组织的无标记病理学检测和疾病代谢机理研究等。
第三位报告人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何飞研究员,报告题目是“植入式多模态神经接口与脑机融合前沿进展”。该报告探讨了基于超柔性神经电极的光电多模态和双向神经接口构建策略,并表征其在活体动物大脑中实现高精度、长寿命的神经记录和调控能力,最后展示了该技术在慢性神经疾病长期稳定监测和高时空分辨率视觉重建中的应用。
最后一位报告人是同济大学的研究员施宇智,他就“光流控光镊精密生物芯片”进行了专题汇报。施宇智提出了光镊领域前沿操控理论,发展了光流控片上核心实验方法,显著提高了颗粒操控效率,促进了光镊在物理、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为突破百纳米级生物颗粒快速精密分选与检测以及开发相应医疗分析仪器打下了重要基础。
13日下午由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编辑王晓峰主持的“光与生命科学期刊”论坛如期举行。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期刊中心主任贾泽军,《先进光子学(英文)》编辑部主任张毓青,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学术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编辑部主任鲍芳,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预防医学》编辑部主任张伊人分别就中文医学期刊的创新转型发展、英文期刊的进阶之路、期刊助力学科转型、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的发展与探索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报告。
另外,上述报告人联合《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部主任楚青,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会员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法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于笑天,《应用激光》编辑部主任张瑄珺就“生命科学与光学的学科、产业与期刊交叉发展”主题展开讨论。
五场同期活动
此次大会开设了五场同期活动,采用主题报告、圆桌讨论、实战训练营等多种形式,涵盖期刊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英文期刊建设、编辑业务能力提升等多个维度,旨在探索新的办刊模式,激励科技期刊快速发展,多方协同、加速培育可依靠的专业出版人才,为新时期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期活动 1
“海上青编青檀”沙龙:传承与创新——新质生产力赋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
由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首届“海上青编青檀”沙龙于11月11日上午召开。沙龙以“传承与创新——新质生产力赋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为主题,邀请业内学者和青年专家通过主题报告和圆桌讨论的形式,深入探讨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内容涵盖行业发展趋势与单刊运营等。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蔡云泽代表学会致辞。
她指出青年编辑站在时代的前沿,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责任。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次沙龙,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激发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学术传播模式,为推动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开幕式和报告环节分别由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王晓宇,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分子植物(英文)》编辑部主任杨箫主持。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刘志强,《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张彤,《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副编审刘洋,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专职编辑夏丽云,《上海医学》编辑部编辑潘天昳分别作主旨报告。
汇报人照片集锦
圆桌讨论环节由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世界地理研究》编辑部责任编辑苏盼盼主持。
报告人联合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对外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助理兼中文部部长何卓铭围绕如何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发表展开讨论,内容涵盖:一是要固本强基,内容为王,不断夯实期刊自身建设,带动学科和行业发展;二是要融合创新,精准覆盖学术传播,利用AI及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学术内容高质量、精准化、多维度的全媒体传播;三是要不断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引导优秀学术成果回归;四是要持续服务学科学者,时刻关注学科前沿成果,充分挖掘编委学术资源。
同期活动 2
“人工智能与学术出版”
由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数字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园林》编辑部主任孙哲和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自然杂志》编辑部主任段艳芳主持的“人工智能与学术出版”同期活动于11月11日上午召开。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对外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助理兼中文部部长何卓铭致辞。
何卓铭表示, 相较去年的“上海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大会”,今年大会名称增加了“与”字,这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我们强调期刊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强调期刊与技术的关系。这和我们本次论坛活动的主题充分契合,希望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协助期刊的运营发展。
另外,随着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入选名单的公布,从这个角度来看,期刊发展有了经费的支持,进一步的发展则需要技术支持,无论单刊还是集群化模式,我们都需要技术来进行智能化推广,借此机会希望可以和各位技术嘉宾一起交流如何利用技术把期刊办好。
随后,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学术期刊产品部副总经理付洪韬、开科思(Cactus Communications)中国区域总经理胡启华、北京欣博友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彭劲松、投必得(TopEdit)出版服务产品总监王彦丽在此次活动上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汇报人照片集锦
同期活动 3
“一流英文期刊建设”
由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英文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潘飞主持的“一流英文期刊建设”同期活动于11月11日上午顺利召开。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编辑王晓峰致辞。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转化神经变性病(英文)》编辑部主任谭玉燕、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资深科学编辑高乐旋、上海体育大学期刊中心《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编辑部主管鲍芳、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研究述评(英文)》编辑部主管杨霞分别在此次活动上作学术报告。
汇报人照片集锦
张铁明从组建高段位能投入的学术团队、举办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活动、打造多媒介效果好的学术传播、秉承高质量重引领的学术坚守、推动讲诚信强服务的学术运营几个维度阐述了提升期刊影响力的举措,并结合具体办刊实际,围绕国内外自引差异等期刊评价的新动向,提出具体的建议与思考。
谭玉燕的报告介绍了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TN)期刊自2012年创刊以来,致力于促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转化研究。近年来,TN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下载量稳步增长,已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国际平台。未来,TN将继续推动神经变性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技术开发和药物研发,为全球科研工作者提供支持和交流的机会。
高乐旋表示,《分子植物》《植物通讯》以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科学领域顶尖期刊为目标,推进期刊“品牌”建设和国际影响力提升,推动植物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助力实现粮食安全、绿色发展等国家重要战略目标,提升中国植物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鲍芳认为《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主要从打造国际化学术平台、建设高水平办刊队伍、促进精准化交流合作这3个维度提升期刊品质。
杨霞的报告介绍了《材料研究述评》的创刊思路和执行目标,本着文章质量为根、服务科研为本的原则,聚焦科学前沿,着眼国家材料战略规划,从内容建设、调动编委、打造学术核心圈等多方面举措并行,浅谈一本新刊在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道路上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同期活动 4
第二届“海上青编腾飞”项目
结题报告会
由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海上青编腾飞”项目结题报告会于11月14日上午顺利召开。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吴坚、蔡云泽、吴民淑、倪明、贾泽军,监事长赵惠祥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晓宇主持。
吴坚代表学会致辞。她表示青年编辑是期刊的未来,希望青年编辑能够通过“海上青编腾飞”的申请与答辩,激发编辑的研究潜能,拓宽视野、提升素质,成为一流期刊建设的重要力量。
王晓宇向与会人员汇报了第二届“海上青编腾飞”项目的整体完成情况,以及答辩的流程和评审规则。随后,29名获资助者依次进行汇报答辩,向各位评委展示他们的科研成果,并对专家们的提问进行了解答。
答辩人照片集锦
最后,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分管领导吴坚对汇报进行总结,并提醒青年编辑应该注重答辩内容的展示技巧。评委依据立项和本次答辩综合评分,确立最终结果并报学会审议。
专家团照片集锦
同期活动 5
首届编辑人才培养
与编辑实务能力提升训练营
由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编辑王晓峰,中国激光杂志社出版部部长殷建芳,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学术期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大学期刊社《运筹学学报(中英文)》编辑部主任吴领叶,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学术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体育大学期刊中心《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编辑部主管鲍芳主持的“首届编辑人才培养与编辑实务能力提升训练营”于11月13—14日如期开营。
开营仪式上,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期刊中心主任贾泽军致辞。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中国激光杂志社出版部部长殷建芳,《出版与印刷》执行主编靳琼,中国激光杂志社出版部高级编辑胡艳芳,中国激光杂志社出版部出版主管苏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刘筱敏,中国激光杂志社出版部副部长吴秀娟,科睿唯安出版高级客户经理刘世华,中国激光杂志社出版部出版主管乔娜,在此次活动中分别作学术报告。
汇报人照片集锦
最终,由中国激光杂志社出版部部长殷建芳对会议进行总结性发言。
殷建芳感谢了所有到场的编辑同行。本次训练营聚焦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出版研究能力,期刊出版规范中的英文编校、出版形式、图与引图授权、量与单位,以及期刊全流程、期刊评价、期刊推广等内容,为各位同仁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希望通过这次训练营,以会促学,解决各位编辑关心的热点问题。另外,通过现场和会后的交流,也收集到了各位编辑重点关注的其他问题,比如期刊的组稿约稿环节的实施、新媒体的推广与宣传等,在之后训练营的规划中将重点考虑这些需求。
尾声
2024上海科技与期刊高质量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的帮助,更离不开各位业内同仁的支持。
此次大会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上海市期刊协会、上海市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上海市抗癌协会、上海市业余科技学院(上海科学会堂服务中心)和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承办;《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细胞研究(英文)》、《分子植物(英文)》、《植物通讯(英文)》、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上海大学期刊社、上海体育大学期刊中心、《中国癌症杂志》杂志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期刊中心、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期刊中心、《上海医学》编辑部、《中医药文化(英文版)》、东华大学期刊中心、《植物生理学报》、上海海洋大学期刊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编辑部、《上海航天(中英文)》编辑部、《上海预防医学》编辑部等单位协办;并由《出版与印刷》组织会议征文。感谢以上单位的大力支持。
此次大会的会址依旧选在上海科学会堂,院中的老上海建筑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在岁月的洗礼下,见证了上海滩科学技术的代代更替。
此次大会得到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上观新闻、文汇报、看看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2024上海科技与期刊高质量发展大会”有着特殊的意义,相较去年的大会名称增加了“与”字,这意味着我们更加重视期刊与学科之间的关系,也看重期刊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我们立足于上海一流科技期刊,在未来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完善机制,多点协同发力。特别是聚焦科技期刊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上海科创中心的资源优势,加强部门协同,强化政策支持,深化改革创新,从而推动上海科技期刊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2024年11月20日
来源: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排版编辑:佩兰
往期精彩
期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