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 Boligan【古巴】| 图
老周 | 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678天!
一位长沙的朋友跟我说,他的“伢”(ya,二声,爹)被贪官欺负过,这辈子被耽误了,每每想起,就咬牙切齿。他说——明明有合理的好办法,为什么不用?!稀下滴!
抛开“稀下滴”(具体什么意思,我不太明白,我猜应该和“TMD”意思差不多)不论,他说的“合理的好办法”,和我们理解的“明明知道怎么办”,是一个意思。嘉庆年间,江苏的山阳县(现在的淮安市)发生了一桩腐败大案。就连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史景迁,也把这个案子写进了他的著作里,作为清朝中后叶社会状况分析的一个例证。当时,淮扬大水,嘉庆皇帝下旨赈灾,派下去40万两银子。但,从后续的反馈来看,效果似乎不佳。嘉庆就命两江总督派人下去勘察,于是,一个在江苏候补的官员——李毓昌被选中,走马上任。李毓昌,是新科进士,如荷花般纯洁,不知官场深浅,自然也尚未沾染官场恶习。他到了受灾最严重的山阳县,一边查人口皇册(户口登记册),一边亲自下乡逐一核实,玩命真干,查出了猫腻。很明显,山阳县的知县——王伸汉,虚列名单,冒领赈银,玩了一票借救灾贪污自肥的好戏。其实,这样的把戏,在任何一个王朝的中后期,算不上新鲜。因为任何一个王朝,到了中后期,人口都是一笔糊涂账。你看,清朝自康熙之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增长得很快,又不征人头税,这个账就尤其糊涂。上面拨下来的银子,按灾民数量救济,但操办的人,必定是地方官。在一笔糊涂账面前,哪个傻子会“能捞不捞”?所以,但凡有这样的赈灾款,地方官没有不冒领的。自然,具体冒领的地方官,也得打点他的上级。上级心照不宣——大家发财。即使,皇帝知道底下有猫腻,派人下来勘察,勘察的人,也多半知趣,分得一点好处,回去上报一个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也就交差了事。而,这个李毓昌,是个官场菜鸟,完全不懂“规矩”。刚开始,知县王伸汉还沉得住气,表现得十分配合,甚至还派了一个衙内的听差配合李毓昌工作。他想的是,无论上面派的人一开始声势如何,最后都会按“规矩”,来跟他讨价还价,最终都是——看他知道多少,就分多少好处,这么多年了,都是如此。可,王知县左等右等,也不见李毓昌来“讨价还价”。没办法,只好自己上门。在得知李毓昌已经掌握了所有情况之后,王知县提出方案——赃款对半分,李毓昌没答应,坚持要把查到的所有如实上报,于是,“交易”失败。淮安知府——王毂,前来查验,明知有鬼,却也稀里糊涂地结了案,以“李毓昌自缢”上报。这个案子以及结论,一层一层报上去,居然都接受了。但,李毓昌的家人不接受。毕竟是山东出进士的人家,家里总有几个能人,恰好,李毓昌有一个能干且明白的叔叔。他前去给侄子收尸时,发现衣服上有血迹,又暗中打听出一些蛛丝马迹。在当地告状不受理的情况下,他直接进京,去都察院(相当于现在的纪委)告御状。都察院据实上奏,嘉庆本来就对此事有怀疑,便马上下旨——令山东巡抚复查,开棺验尸。尽管尸体已经腐烂,但中毒迹象非常明显——下毒之人太狠且太笨,灌的砒霜实在太多了。案情终于大白,指使之人当然是——王伸汉,但,下手的却是——李毓昌的3个随从。其实,这类随从,那时候叫——长随,属于有师承的职业官员跟班。谁当官,就有人推荐,跟着当官做跟班,捞该捞的好处。所以,这3个随从,不是李毓昌从家里带出来的贴己。他们跟着李毓昌勘察赈灾,唯一的指望,就是分一点当地官员的赃款。可,李毓昌“不识时务”,害得他们白忙活一场。于是,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王伸汉的收买,害死了李毓昌。说来也惨,李毓昌的死,还不是被酒菜里下毒,而是——被生灌。两个人按住,其中一个叫李详的随从,亲手掐着李毓昌的脖子,灌入砒霜。这样的行径,和强盗拿刀杀人,没什么两样。案情调查清楚之后,嘉庆龙颜大怒,最让他生气的是,自己省吃俭用出来“龙恩”,因为这些贪官,居然没有被百姓体尝到。于是,这个案子按“严打”级别进行处理,实话说——后果很严重。你看,山阳知县——王伸汉,斩立决,枭首示众;淮安知府——王毂,绞立决;江苏巡抚,革职,负有直接责任的两江总督——铁保,不仅被革职,还被发往乌鲁木齐。而,那3个随从,全部——凌迟处死。很明显,这是按照大清律“仆人谋杀主人”之律定的罪,这种罪过,是以下犯上的十罪大恶。就连王伸汉派给李毓昌配合工作的那个听差,也被判了斩刑。而,那个亲手灌药的李详,被押到李毓昌的坟前,在凌迟之前,先用夹板夹碎了全身的骨头,死后把心挖出来,祭奠了李毓昌。一般来说,“严打”只是打,没有表彰,但这个案子却有——李毓昌死后,得到了极大的殊荣,他被追封为知府,继子被赐举人,得以下次一体会试。他那位告御状的叔叔,因文化不高,却敢不畏强权,被赐为武举人。甚至,嘉庆还亲自写了一首三十韵的长诗,表彰李毓昌(直到现在,这首长诗的拓片还在)。这个案子到这,按一般理解——已经相当可以了,恶人受到了惩治,好人得到了褒扬。即使嘉庆用了这么残忍的酷刑,罕见地砍了1个贪官的脑袋,绞了1个贪官的脖子,摘了2个贪官的帽子,凌迟了3个长随,却——仍然不足以以儆效尤,阻吓来者。你看,后来的官府赈灾,依然——乱七八糟,一塌糊涂。赵翼当过地方官,所以,在他看来,之所以出这样的大案,关键是——历来办赈之法,就有问题——即使可以察弊于事后,却始终不能绝弊于事前。就算每次放赈,前有监督,后有复查,“然官吏不肖者多,或徇隐,或分肥,终属有名无实。”嘉庆在褒奖李毓昌的诗里也说——“国恩未周遍,吏习益荒唐。见利即昏智,图财岂顾殃。”1、变免费发放为低价卖米,有账目在,作弊的机会就小;2、如果实在要免费放赈,那就公开化。意思就是,凡是灾区,令地方地保开列受灾户名单,然后官府核实,将名单贴在数十处人口密集处,让百姓人人都能看得到。若有不实,奖励举报。事后再抽查一次,发现不实,严肃处理。其实,朝廷赈灾,向来多有弊端,比不上乡绅办赈。下情不明,基本资料缺损,就是最大的问题,都不知道那些具体的赈灾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即使,办事者有心办好,可能都办不好。也给那些心术不正、不想办好、趁机捞一把的人,提供了机会。而,一般来说,放赈,都脱不了官府包办的套路,因为官府包办,是官场办事的惯例,但是——包办,就有弊端。即使,有人看着,有人复查,弊端如故。分肥而已,多分几份而已。你看,如果政治不透明,缺乏民众的监督,即使几权分立,互相制约也没用。面对利益,每个人的脑子都异常灵光,与其互相监督、互相掐架,不如——大伙一起来分赃(现在商场上的共赢思维,就是从官场上来的)。尤其是在王朝的末期,统治机器锈蚀,官员习惯性玩忽职守,贪污腐败“蔚然成风”,这种弊端就更加严重。凡是只要沾官皆弊,什么事都办不好。前面的官贪污,派下去的监督官也照样贪污,再派出监督监督官的官,也还是一样贪。像这样类似慈善、赈灾的事,就更成了经办者捞钱的机会——自然,引起的民愤就更大。而,赵翼给出的方案,其实很对症,很合理——一个是市场化,一个是公开化。市场化,相当于让民间来办;公开化,意味着打破官场的黑箱,让整个赈灾过程暴露在阳光下,让人民来监督。如此,再黑的官场,再龌龊的潜规则,想要办黑事,成本就高了许多,可以改善一点赈灾的效果,至少——人死得少一点。你看,嘉庆也好,后来的皇帝也好,都还是喜欢用嘉庆的办法。嘉庆的办法,无非是胡萝卜加大棒,一边重罚,杀人示众;一边重奖,树立典型;一边号召,学习榜样(多为烈士)。骨子里,还是企图唤醒官员的道德心,让他们本着天良,奉公守法,靠道德自律来解决问题。事实证明,这种办法,别说是王朝末期,就是初期也未必有效。树立起来的榜样,该学的人,都死了,哪个傻子要学死人?可是,千年以来,统治者最喜欢的——还是嘉庆的办法。结果,我们的慈善救济、赈灾救命,一直就是——葫芦僧乱断葫芦案,精明人办糊涂事,一笔又一笔糊涂账。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