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他没能笑到最后。
情感
2024-10-03 10:58
江苏
Dan Bejar【美】| 图
老周 | 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681天!
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还真有这样的“如果”。从古至今,功成名就,是多数人的终极梦想,因为真的很爽,你看,范进就爽成了二百五。当然,现实却是,多数人爽不了,想当一回范进,也找不到机会。当然,还有些人很无奈,可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似乎看到了曙光,也接近了彼岸,但,最终还是差了一步,功败垂成。他,是东北人(祖籍辽东),后迁居长安(现在的西安)。早年潜心书海,闭门苦读。也曾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身披阳光,徐徐而行,悠悠而读——这场景被写进了史书,成了激励无数后人的范本。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李密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他读书,用意不在文字,而是用于实践,他只身闯荡江湖,靠知识打拼天下。公元613年,他以“布衣”身份,追随杨玄感起兵叛隋;公元616年,又投奔瓦岗寨,被寨主——翟让尊为“魏公”,当了瓦岗军的一把手,后来,又被推举为起义部队的盟主。那时候,他踌躇满志,风光无限,他的团队也强势无比,影响遍及全国。砸缸的司马光,也写过李密从弱变强的过程,特别指出——道路降者不绝如流,众至数十万。李密曾以为天下指日可定,成功已经近在咫尺。公元618年,在与王世充作战失利后,形势陡转,他被迫率部降唐,之后“贼心不死”又叛唐,在熊耳山中,被李渊的部下所杀——那一年,他才37岁。说起李密的功败垂成,原因有很多,就他个人而言,在我看来,就是——不能当一把手,却当了一把手。早有人总结过了——出好谋、用好人、办好事(实事)。毫无疑问,李密在这3点上,都出了问题。他有许多大主意、好主意,却——不自信。
当然,作为一把手,李密有他的长处,比如头脑冷静,想得周全且深刻,擅长研判局势等等。当初,礼部尚书——杨玄感造反,召李密为谋主。那会儿,隋炀帝——杨广远征高丽、后方空虚,造反时机绝佳。李密一出手就是好谋,给了3个可以落地并能快速实行的行动方案。无奈,杨玄感却是猪队友,一味任性胡来,很快就浪费了绝佳时机,葬送了大好形势。兵败后,李密又投身翟让,成了瓦岗寨的一员。他在那儿搞策划,制定了夺取天下的宏图战略,并率部击溃了隋将——张须,攻占兴洛仓(隋朝的天下第一粮仓),很快赢得了民心,队伍高速膨胀。翟让虽是粗人,却看出了李密的志向和能耐,自愧不如,于是主动让位,让李密当了一把手。也许,李密生来就没自带主角光环,自从独挑大梁之后,他生性多疑、不够自信的弱点,便显露无遗。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医术精湛的医生,为别人治病——得心应手,替自己疗伤却——顾虑重重,拿不准病根,不知道该下什么药。他虽然思路清晰,遇事也有主张,但,在关键时刻,常常自我怀疑,甚至迁就、盲从他人的意见,做出错误决策。你看,在根据地的选择上,他始终看好长安,不喜洛阳。他认为,占据长安才能成就霸业,获取洛阳只能让自己四面受敌。但,现实是,他却一直在围着洛阳转圈圈,一心想拿下洛阳。有人曾建议——西进长安,到关中图谋发展。他内心赞同,却不敢操作,他的顾虑在于——手下多数是本地人,未必愿意跟他到长安去冒险。于是,他的这种自我矛盾,成就了李渊父子。就在他游移不决之际,李渊父子已经从太原起兵,顺利攻占了长安,在城头插上了大唐的旗帜。你看,公元618年,李密打败了宇文化及,“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部队急需修整。洛阳的王世充看到了李密的破绽,集中精锐,急于决战。李密决定坚守,拖垮对方。但,李密的部下不干,大伙儿刚打了胜仗,心骄气傲,纷纷请战。于是,李密为了“不扫兴”,脑子也就进了水——“惑于众议而从之”,轻易放弃了坚守方案,结果——偃师大败。你看,此役战败后,李密本想收拾残局,东山再起,但,部下的不同意见就跟着牢骚一起来了。多数人对前途悲观绝望,有些人甚至极度消极。此时的李密,居然“感同身受”,志向摇曳,他不去凝聚人心,反而忘了初心(一统天下的梦想),甚至说——孤所持者众也,众既不愿,孤道穷矣。说完,还想自杀,被部下劝阻后,居然率众奔到长安,投奔唐公——李渊门下。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他的部队虽遭重创,但领导班子还在,兵力和地盘也不缺,缺的只是信心,缺的是刘备那股越挫越勇、直面困境的坚强意志。正如《后唐书》所述——苟去猜忌,疾趣黎阳,任世勣为将臣,信魏徵为谋主,成败之势,或未可知。他有大批能打能谋的人才,却——不会用。
李密曾把自己和杨玄感做过比较,认为——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摄,密不如公;驱策天下俊贤,各申其用,公不如密。可见,在用人上,李密很自负,还感觉很好。要知道,他手下曾经汇聚了大批的人才。比如,一代明臣——魏徵、徐世勣;著名将领——程知节、秦叔宝、罗士信等;还有降将——柴孝和、房彦藻、祖君彦、裴仁基;以及原王岗寨——翟让、王伯当、单雄信等。这些人才,虽然算不上完人,有的还有致命弱点,但,他们都有异于常人的长处。如果用其长处,各尽所能,李密的天空必将阳光灿烂。如是这样,独步天下的将是李密,而不是李渊和李世民,至于有没有后来的大唐王朝,那还得另说。他不得用人要领,致使这些人才,有的未被赋予重任,有的用非所长,还有的受冷落、被埋没……在我看来,他有3大失误:1、疑心过重
李密不自信,更不相信他人,从本质上来说,他根本做不到——用人不疑。他本是拿笔杆子的文人,耍不了刀枪棍棒,却喜欢带兵打仗。你看,几乎所有大型的战斗,他都要亲临一线,有两次还被流矢(乱箭)所伤,差点丢了性命。不要以为,他这么做,是什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不是,而是——他对别人不放心。你看,徐世勣很强悍,因为对李密的领导作风有看法,某次喝酒,说了几句过头话,李密不高兴了,就把他调去了外地;秦叔宝和程知节,都能独当一面,李密却让只让他俩当了卫队的小领导。2、缺乏气度
文人都有傲骨,很正常,但,妒忌相轻就不好了。你看,魏徵第一次见到李密,就献上了10条谋略,李密看完,以为很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在与王世充决战前,魏徵提出了主张(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却受到嘲弄,被斥之为——老生常谈,气得魏徵拂袖而去;就连“博闻强记,文辞赡敏,著名海内”的祖君彦,在李密手下,也只是抄抄写写的小文书,根本就不给露脸的机会……还有的人,作战勇敢,功勋卓著,但,都没有得到提升和重用,心理不平衡者,不在少数。3、不会处理特殊问题
说起来,“翟让事件”是李密的最大败笔,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翟让,虽是粗人,但能够拉起队伍、称雄一方,又能让贤于李密,他的心胸非常人可比。李密,本就是一个外来人口,加入团队没多久,就成了一把手,难免有人会有想法。事实上,翟让的那些老部下,也确实有人不安分,想帮翟让夺回权力。翟让的亲哥哥甚至还说——天子汝当自为,奈何与人,汝不为者,我当为之。对于李密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考验,他完全可以谨慎一点,宽容一些,采取灵活的方法把问题处理好。因为当时,这事是完全可以和平解决的,起码翟让没有野心,也反对部下的想法和说法。但,李密却采用了最原始的手段——趁对方没有防备,下狠手杀了翟让等人。从此——密之将佐始有自疑之心矣。翟让飘在半空,也只能慨叹——“东郭先生”真窝囊。他有玩命的团队,却——不给实惠。
实话说,李密的队伍是杂牌军,什么都有,有劳苦大众,也有市井无赖,大伙跟着你玩命,图啥?当然是——利益。这利益既包括眼前的名利渴求,也有对未来的想象期待。李密对此虽然一清二楚,但举措不当,实事办得不多。1、他,让人看不到希望
李密有宏大的构想不假,也宣称要夺取天下,但又多次拒绝称帝,再加上洛阳久攻不下,大伙儿对未来疑虑重重,普遍不乐观,一有风吹草动,都惶惶如惊弓之鸟,急急如漏网之鱼。2、他,不关注手下的利益需求
李密攻下“天下第一粮仓”后,“开仓恣民所取”,以致白米盈地,浪费巨大。很显然,他没有做长远考虑,不建府库,没有积粮。此后,有人立了大功,他无官可封,无物可赏,功立了也白立。相比之下,李渊父子就高明多了。一次打了胜仗,李渊下令开仓,让手下自己进去,想要什么拿什么,能拿多少就拿多少。为什么李密如日中天之时,会急转直下、一败即溃,原因就在这儿——你不给人希望,不让人得到实惠,人家就有理由撂挑子,不给你卖命、不陪你玩了,你一个人过家家吧。当然,功败垂成,留下的不只是遗憾,还有许多警示,尤其是对一把手而言——能当,就好好当;不能当,就不要横拦竖挡——千万不要装!写在最后:
不然,“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这样的盖棺定论,羞辱了先人,也耽误了后人。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