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历史|小书童,闯大“祸”。
情感
2024-10-11 10:59
江苏
网络 | 图
老周 | 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687天!
李自成起兵造反,趁着朝廷把大部队派去抵挡皇太极的清军,攻占了多个城池,势如破竹;而,皇太极的清军又一路高歌猛进,杀了明军十几万人,把明军打得闻风丧胆,顷刻间,兵临城下。大明能做的,只有先与皇太极议和,稳定了“外患”之后,才能全力对付李自成,平定“内忧”。好在,当时的皇太极很清醒,以目前清军的实力,在辽东一带打败明军并不是难事,但,想要拿下中原和江南,军费和兵源很难支撑。而且,皇太极的八旗军,擅长打平原战,不擅长攻城战。所以,皇太极也想缓一缓,也愿意接受明朝的议和。于是,皇太极提出了条件——大明每年给付一些岁币,大清拿一些东北土特产作为回赠;双方以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来往。这就够了。实话说,这真算不上狮子大开口,甚至还有点同情大明的意思。虽然,此时的大明已经实力大减,但,这两个条件,还是可以满足的。他当然希望议和,只是大明的祖训让他犹豫不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意思是,王朝建立后,天子要镇守国门;王朝灭亡时,君王要殉国,绝不投降。现在要与敌人议和,对得起列祖列宗吗?当时的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陈新甲,看出了崇祯的心思,便主动进言,表示自己愿意代表朝廷,秘密安排议和之事。崇祯当然同意,如果事情办成了,就能暂保江山,如果事情办砸了,那也不是他的责任了。慎重起见,他还特意交代陈部长,一定要严守“国家机密”——这件事,只有你和我知道。于是,陈部长派出了兵部郎中(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马绍愉,前去议和。皇太极那边,毕恭毕敬,并没有趾高气扬,还用最高的规格接待了马绍愉。更重要的是,皇太极提出的条件——不苛刻:1、崇祯作为合法的皇帝,必须承认——大清也是一个合法的政权,大明和大清地位同等,两国可以相互交往;2、大明每年要给大清万两黄金、百万两白银,同时,大清回赠大明千斤人参、千张貂皮等;3、两国的边界,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大明国界,以塔山为大清国界,中间为缓冲区,两国人民可以相互贸易;4、相互归还战争中的俘虏,往后遇到什么大事,两国之间还要进行相互道贺、吊丧等礼仪往来。你看,皇太极的这些条件,目的并不在于剥削大明,而是为了让大清的地位得到承认。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大明必须承认并以国家礼仪对待大清政权。只是,每年的万两黄金、百万两白银的岁币,时刻提醒着大明——战败,是要赔款的(当然,后来的大清更清楚这一点)。那时的大明,金银财宝拿出多少都行,唯独拿不出军队和信心。马副部长,紧急派人快马加鞭把和谈的情况传回朝廷。陈部长看完条约,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对此时的大明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好消息。陈部长很激动,加上连日来的心力交瘁,便去厕所“酣畅”了一把,他打算过一会儿,就把这份密件秘密送进宫里,呈给崇祯,好让他也“酣畅”。结果,就在陈部长“酣畅”的几分钟里,历史被彻底改写了。大明的政府公文,分为两种:
1、邸报——主要是大臣们的奏章和皇帝的批文;2、塘报——主要是一些关于军事的消息,要发放到各省的驻京办事处,向各级政府传达消息。陈部长有一个书童,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秘书,平时会帮助他整理文件。就在陈部长上厕所之际,这个书童看书桌上有一份文件,以为和往常一样,是一份普通的塘报,也没多想,按常规直接拿走送去了驿站,发放给各省的驻京办。这份文件的内容,不仅有大清提出的议和条件,还有大明和大清“讨价还价”的一些细节。如果让朝臣看到,必然会为本朝大臣对异族卑躬屈膝的姿态而感到耻辱。陈部长上完厕所,神清气爽,准备拿着文件去宫里,一看书桌,文件没了。他一拍大腿,心中暗骂——册那,完了!要知道,朝廷上下,绝大多数的文臣武将,都希望和皇太极死磕到底。可,只有崇祯知道,继续打下去的结果,就是——加速葬送大明的江山。这样一份议和文件,一旦传开,那还了得?!果然,文武群臣很气愤,他们在前线拼死拼活地抵抗皇太极,他们的好主子竟然在背后秘密议和。于是,大臣们义愤填膺,要求立即叫停议和,并追究提出议和主张的人。崇祯是天子,大臣自然不敢要求追责,只能退而求其次。崇祯也傻眼了,这可是国家机密啊,怎么满朝文武突然都知道了?他怒火中烧,自己曾经多次告诫陈新甲不要外传,怎么搞得满城风雨了?自己又没有Plan B,怎么办?皇帝很少会帮臣子背这么大的黑锅,崇祯当然也不背——谁惹的祸,谁背!尽管陈部长很“冤枉”,一直连续上书申辩,澄清自己所有的安排都是圣意授权的……到了这会儿,崇祯哪还听得进这些,直接下令——处死了陈新甲。从后来发生的一切来看,这,是崇祯亲自拒绝了最后一个给大明续命的机会。可惜,他选择了让陈新甲做了自己的替罪羊,推卸了责任,而不是把“议和”摆上台面,平衡各派意见,让大臣们协调合作,把这项“续命”计划进行到底。是的,崇祯想“续命”,出了事却想逃避,又不想得罪文武群臣,还杀人顶包。这样的皇帝,谁还愿意替他卖命?崇祯在位17年,总共换了50个内阁大学士,14个兵部尚书,砍掉了11个巡抚的脑袋。大学士,是大明的智囊,换了这么多智囊,说明——朝令夕改,拿不出像样的政策;兵部尚书,是大明军事的最高指挥官,连这种高级官员都遭到了多次清洗,地方官员的更替只会愈发频繁,可见——当时政局之混乱。“议和风波”的2年后,崇祯在大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在煤山上吊自杀,而,他不敢得罪、试图讨好的那些大臣们,则排着队欢迎李自成去了。这一切,都“怪”陈新甲的那个小书童,太勤快了,但凡他偷一下懒,多一句嘴,也不至于闯下这么大的“祸”。写在最后:
天子守国门,想守没能守住;君王死社稷,果然一命呜呼。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