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了乌纱帽,还能翻身吗?
情感
2024-09-10 16:09
江苏
Duy Huynh【越南】| 图
老周 | 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664天!
一位重庆的朋友,与我聊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丢了乌纱帽,还能翻身吗?
官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犯了错误,丢了乌纱帽,再次被起用,这是古已有之的正常现象。你看,清朝那会儿,把这样的操作叫做——起复(也叫开复)。那个时候,哪怕官至极品,一辈子不出错的官,少之又少,在仕途上混,总是免不了在罢免、起复之间折腾,只要错误犯得不至于一下子丢了戴乌纱帽的家伙,即使被发配充军,也有翻身的时候。哪怕,处分上写明——永不叙用。过了若干年后,人家还是被叙用了。官家的话,即使是皇帝说的,只要是用在官员身上——不能太当真。凡是官员被免职,稍歇一段时间,就要考虑开复的事了,这个时候,往往会在“开复”两个字的前面,加一个“谋”字——谋开复。怎么个谋法?无非就是找关系、递包袱,只要包袱里的东西,货重色美,开复的希望就大一些。当然,开复必须得找个合适的时间,不能太快。那会儿,是要等皇帝的情绪凉下来,或者干脆把这事儿给忘了,能在皇帝身边说上话的人,有机会的时候递个话,皇帝一含糊——另一顶崭新的乌纱帽就落在免职者的头上了;但,如果皇帝的气还没消,无论谁,这话也递不上去,递上去,事办不成不说,反而害了自己。当然,多数时候,是要等舆论凉下来。犯事的官员所犯之事,往往是会激起民愤的,舆论不凉,一开复,激起更大的民愤,关系再好的御史,也会迫于形势,站出来说“公道话”。所以,开复,急不得。后来,到了民国时期,有了媒体,就有了需要畏惧的舆论,官员的免职、开复,又称——避风头。风头过了,换个地方照旧做官;风头不过,天下大乱。所以,那时候被免职的大官,一般都会出国转一圈,几个月甚至几年,在国内销声匿迹,等舆论自然把他忘了,然后再回来戴上乌纱帽。再后来,持续到现在,对于官员的问责——时紧时松,或者说,我们看到的都严,事实上都松。官员犯事,只要不被下了大狱,再次做官的可能性,非常大,往往是在这个地方犯了事,转身就能到其他地方——继续做官。甚至,某些捅了大娄子、闹出世界名气的官员,风头还没过,或者没完全过去,就复出了。给出的理由,很难“拒绝”——人才难得。当然,即使不是人才,我们也没有理由把犯过事的官一棒子打死,让他们“永不叙用”。但,那些犯了错误,尤其犯得挺大、闹出知名度的官,他们开复的过程,最好让公众看得清楚一点——为什么开复?他改正了吗?改好了吗?——得拿点说得过去的证据。就算是避风头,是不是也应该躲得时间长一点,像过去那样,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年。不能我们还记忆犹新,他们又戴上乌纱帽粉墨登场了,这点面子总得给我们吧?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