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上,有没有这种人?

情感   2024-10-15 10:59   江苏  

Carlo Giambarresi【意大利】| 图
老周 | 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689天



与一位体制内的朋友闲聊,他的一位同事,一开始官当得不大,岗位也不重要,也没人知道他整天在忙些什么,属于那种一眼看到夕阳的人,待人接物尚可。可,后来人家突然走了大运,受到了超常的重视,三两步就爬上了高位。从那时起,他整个就像换了个人,也换了嘴脸,整天指东道西,无所不能……
他问我,历史的官场上,有没有这种人?

当然有,还不少,最典型的,要数——许敬宗

许敬宗,是浙江杭州人(别多想,没有“地域黑”的意思),早年只是隋朝的一名小吏,后来投身李密(详见《好在,他没能笑到最后》),和魏徴在一个办公室办公。李世民做秦王时,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这么个人,就把他招来,任王府学士,后来再任著作郎中书舍人等职。唐高宗——李治继位后,许敬宗开始露脸,从礼部尚书直至中书令右相。81岁那年,老死家中。

他的生平,乍一看,俨然是一个厚积薄发、稳扎稳打、最后善终的官场奋斗榜样。其实,并非如此。

没错,许敬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文学、史学功夫深厚,是当时秦王府文学馆里十八学士之一,按现在的说法,属于专家级人物。李世民活着的时候,许敬宗专事文史,工作还行,为人也还凑合。后来,到了高宗时期,他平地起跳,一跃成了政治明星,整日里长袖飘飞,肆意恶舞,朝野为之侧目。他是个文人,当然精通君子之道,走的却是——小人路数。

没权没势时,他敛了锋芒装孙子,当然,方便时他也搞邪门歪道,一旦手里有权,就立马耀武扬威,无所顾忌,长袖所及,伤着谁算谁倒霉。

在我看来,了解一下许敬宗这类官场“榜样”,解读一下他们的“小人之术”,对现在或许是有些好处的。

你看,他装孙子那会儿。
许敬宗到李世民那儿上班时,还不到30岁,正是斗志昂扬的年纪,加上有学历,有经验,也有点名气,理应有所作为,前途光明。
可惜,事与愿违,他未能如愿,第一个10年,他只弄了一个“著作郎”的头衔;第二个10年,才勉强上了一个台阶,升任“给事中”“太子右庶子”。当然,这期间,他也尝过高官的甜头,曾检校过“黄门侍郎”“中书侍郎”,但,只是临时代理,不能当真。

贞观末年,他已经57岁,按现在的说法,快退休了。无论是谁,到了这个遗憾的年龄,无奈的阶段,夕阳将至,懊恼就多了,他也闹心,也有壮志未酬的困惑。

实话说,他不是没有机会,机会还不少。

武德四年,李世民建文学馆,网罗文史界顶尖人物入馆,许敬宗就是其中之一。该馆虽然冠名文学,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组织,是李世民的智囊团,产生过若干个丞相级别的领导干部,比如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等。但,许敬宗却例外,贞观总共23个年头,他只进了两步,中间还被贬过一次。

他费过劲,努过力。他在前期修编国史、参与撰写高祖太宗实录工作中,还有过突出表现,受到过嘉奖。玄武门事变后,一批官员受牵连、被冷落,他主持公道,上书皇帝,使张玄素等人得以启用。他的文学才能也有上佳表现,太宗征辽时候,他奉命草拟诏书,于马前一挥而就——词彩甚丽,深见嗟赏此外,他还写过80卷文集……许笔杆,可谓著作等身。

他,之所以进步缓慢,李世民不重用他的原因,大致有3点:

1、思想贫乏,能力不足
准确来说,许笔杆是一个知识型专家。可,知识不等于能力他不能因地制宜地转化为思想,他对政权建设和国家管理这一块儿,不够专业,表现相对乏味。
比如,他在文学馆时,李世民常来看望,与学士们一起讨论问题。对李世民来说,相当于考核、挑选干部;对学士们而言,相当于展示思想和能力的机会。既然是讨论,大家都有说话的机会,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事实上来看,许敬宗说得不好,从未引起过李世民的注意;除了文学馆,他还有资格参加某些会议,有条件上疏皇帝,甚至可以犯颜直谏。可惜,他没有这样做,或者做得不到位,既无真知灼见,也没表现出多高的政治才干。

2、自我不严,不够自律
他没有传统知识分子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没有严谨的自律意识。你看,长孙皇后去世时,举国哀悼,他却很不严肃,因同事衣着滑稽而大笑不止,因此被贬到外地。还有,他编撰国史的态度也有问题,特别是后期,严重背离了史家的道德立场,对亲朋好友,肆意美化;对送礼之人,不惜张冠李戴,极尽歌颂。
3、不仅贪财,而且好色
我们都知道,财色——是权力之虏,也是官员的致命之痛官员利用权力,让自己富甲一方、妻妾成群,已是古今官场的最大景观。
关于许敬宗的权力腐败,《资治通鉴》并无具体记载,现在能知道的,只是他利用娶媳嫁女之机,大肆敛财

比如,“嫁女与蛮酋冯盎之子,多纳金宝”,“嫁女与左监门大将军,贪财与婚”,“敬宗好色无度”……以致闹出一桩乱伦丑闻(据说,他的小老婆,他的儿子也用)。因为上述问题,他多次被谏官弹劾,但屡劾屡犯,终生未改。

贞观时期,他还算老实,老毛病也处于初级阶段。但,李世民眼光太毒,对许敬宗的人品早有看法,于是采取了“可用,但不重用”的策略。许敬宗也知趣,藏好野心和欲望,埋头做文字和史籍工作。

事实证明,环境太重要了——政治清明,会催生好人好官,坏蛋也会收敛;政治混沌,奸邪小人,层出不穷。

你再看,他耀武扬威的时刻。
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武则天也来凑热闹。
因为武则天的登台,许敬宗的命运有了转机。我们都知道,武则天美丽聪慧,却凶恶多谋,自从被高宗招至身边后,就开始窥视权力,从昭仪宸妃,再到皇后,一个阴谋套着另一个阴谋,一次屠杀连着另一次屠杀,宫廷俨然成为战场,尸横丹陛,血流成河。

这个时候的许敬宗,已年近古稀(70岁)。也许是压抑得太久,心中的不甘,终于上了头。武则天的出现,让他深感意外,他笃定地认为——眼前这位像雾像雨又像风的女人,就是上天派来拯救他的“天使姐姐”,从而激发了他“搏一把”的强烈冲动。

武则天,孤身进宫,靠一身心眼,俘虏了皇帝;又耍阴谋,扳倒了皇后。实难想象,一个女人,哪来那么大的权力欲望?又怎会如此暴虐凶残?她扳倒了皇后,自己也陷入了尴尬,取代皇后的计划缺少支持,进度受阻。高宗虽然很配合,但左右不了局面,朝中重臣冷眼相向,大多数都心知肚明,不予理会。

许敬宗的机会,来了!

他以小人的机敏,看穿了武则天的困顿,权衡再三,决心入伙。武则天需要支持,许敬宗需要后台,一拍即合,顺利结盟。当然,不只许敬宗,还有更多的人在武则天的威逼利诱下,加入团伙。到了永徽六年,王朝的政治力量经过洗牌,进行了重新组合——一部分归了武则天,一部分保持中立,剩下的一小部分归了长孙无忌等反对派。这时,武则天已经大权在握,具备了全线出击的实力。

这一次的政治较量,长达数年,总共走了3步。而,每一步,许敬宗都是主力,他长袖恶舞,一路横扫,政敌纷纷落马。他们的对手是个高官集团,成员包括: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

这4个人,都是当时的重量级人物、前朝元老,实力强大,一口吃不掉,只能分步进行:

第一步:单打褚遂良(详见《最难当的,官》
唐高宗和武则天,借商议册立皇后之机,把态度强硬、死活说不通的褚遂良,一撸到底,贬出宫门。武则天成功晋升皇后,原来的太子被迫出局,自己的儿子——李弘成为新太子。为了平息朝中舆论,许敬宗居然厚颜无耻地在朝会上,公开说道——种地的农夫多收了一茬麦子,还想换个老婆,更何况皇帝!
第二步:挑落韩瑗和来济
这一步由许敬宗亲自“操刀”,他诬陷二人图谋不轨,轻而易举地撤了他们的职务,发落到南方偏远之地。这一步,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合规合法,刑罪相符,没人敢说三道四。
第三步:彻底干掉长孙无忌
这一步最难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至亲兼战友,既参与了大唐的创建,也对高宗有拥立之功。这一步,还是许敬宗亲自运作,利用所谓的“举报信”,硬扯上长孙无忌,编造谋反罪名,长孙无忌失去了左膀右臂,独木难支,最后只能饮恨。
许敬宗,本是文人,却成了小人,干正事不行,搞阴谋却相当专业。许多小人,都属同类——小人不可怕,就怕小人有文化。

有文化的小人,是小人中的极品,能把许多勾当做得冠冕堂皇,让人无话可说。许敬宗正是如此,本是阴谋,却能做得像真的一样,有动机,有证据,罪名也恰当,刑罚还合法,让人看不出漏洞。他还恶意扩大事态,把与长孙无忌有关的人,一一网罗在内,逐个定罪,关的关,杀的杀,干净利落,斩草除根。

至此,武则天完胜。不仅当了皇后,还利用高宗生病之机,部分地获得了权力。当然,“劳苦功高”的许敬宗,也扶摇直上,由礼部尚书到中书令,再到丞相,完成了“搏一把”的巅峰冲刺。

直到“寿终正寝”,许敬宗一直活跃在武则天的身边,既当谋士,又兼打手。火并掉长孙无忌集团之后,他还以同样的手法,先后搞掉了左相——许圉师侍郎——上官仪(上官婉儿的爷爷)、太子——李忠(唐高宗长子)……

当然,这些事最大的受益者是武则天——“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意思很简单,正是因为许敬宗这样“把书读进狗肚子里”的小人——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

写在最后:
都说——书生,百无一用。
谁知——官做大了,便没有书生。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文章版权所有,媒体转载前请联系

Ares0929

82年的老周
别活得太明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