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历史|最怕,文人相残。
情感
2024-11-15 10:58
江苏
网络 | 图
老周 | 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712天!
轻者,因流派之争、门户之见,而相互排斥、怒目而视,甚至泼妇大骂、流氓挠脸。李煜,我们并不陌生,他有两个身份,一是南唐的末代君主,二是诗人(相当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词,我很喜欢,总是传递出一种隐隐的哀伤,不是抱怨,而是无奈。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然,舞文弄墨只是他的副业,主业是当皇帝。副业需要多情,主业需要无情,他这个皇帝当得很纠结,再加上,从开局起,他面临的压力就非常大,形势对他很不利。他登基时,北方的北宋已经建立,而,此时的南唐国力空虚,每年还必须向北宋缴纳大量的贡奉。为了保住南唐,李煜想尽了一切办法。无奈,孱弱的南唐实在无法与粗壮的北宋对抗,只能臣服,每年花钱买平安。所以,严格来说,李煜并不是皇帝,最多算是一个偏安一隅的诸侯、南唐小国的国君。尽管如此,李煜也不敢掉以轻心,他知道,花钱买不了永久的平安,北宋迟早会杀过来。于是,他在南唐修筑了大量的防御性城池,加固城墙,囤积粮草。如果北宋突袭,希望以此抵御宋军的第一波进攻。好在还有长江天堑,多了一层天然保障(南唐的都城,就是现在的南京)。樊若水,是南唐池州(现在的安徽池州)人,祖上出过几个当官的,也算是官宦世家之后。这家伙自幼聪明好学,恃才傲物,再加上“门庭显贵”,总想着能够步入官场,重振门楣。但,事与愿违,他参加了多次的科举考试,都没能上榜。就像现在的一些人一样,平时肯下功夫,学习也挺好,但过于骄傲,不认真对待,结果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实话说,这还真不能怪“考运”。樊若水自知通过科举没戏,索性也就放弃了,寻找其他的渠道。后来,他学马周(详见《提意见,要挠痒,不要挠痒痒》)直接向朝廷上书,对南唐的国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最后还附上了自己写的几首诗。坏就坏在那几首诗,要是原创,写得不好,还情有可原,主要是他篡改了古人的经典,比如——他把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改成了“大漠孤烟落日圆”。那会儿,古人的经典可以引用,但不能篡改。如果没读过什么书的普通人,还有可能会觉得这句诗写得好。但,糊弄不了李煜。他在政治上可能无所建树,但在诗词歌赋上,可是信手拈来的天才。结果,李煜打开这封上书时,就先看了后面的几首诗(文人的毛病),当读到这句诗时,心中暗骂——这个“文氓”(文人流氓),居然敢糊弄我!敢这样轻视皇帝,能提什么好建议?岂有此理!便把樊若水绞尽脑汁的上书丢到了一边。这件事,后来传开了,樊若水也成了笑柄,所有人都看不起他,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别说找工作了,就连逛街都会被人说三道四,也没有人同情他的遭遇。樊若水有一点好——哪里跌倒,还能爬起来,爬得还挺快。考试不行,那就直接上书,无人欣赏,那就转换阵营。在愤恨的驱使下,樊若水打算投靠北宋,转过头来灭南唐。想得是不错,但,樊若水毕竟不是伍子胥(详见《千万不要这样干!》),在南唐都没有得到重视,到了实力更为雄厚的北宋,就能得到重视?谁会看得起一个落榜书生?
实话说,樊若水虽是一介书生,写得诗文也不怎么样,还喜欢篡改,但,他的脑子好使,也有战略眼光。他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北宋征服了五代十国的其他政权,唯独还留着南唐,并不是不想攻打,只是因为宋军实在跨不过长江这道天然的屏障。再加上,宋军都是北方人,水性不好,不习水战。如何能让宋军安然渡过长江,这就是宋军灭南唐的关键。终于,一个大胆的想法迸发而出——宋军想要跨过长江,必须搭建一条足够长的浮桥。这个想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知道,长江风高浪急,普通的浮桥必然会被浪流冲断,以当时的修筑水平,根本不可能。樊若水没放弃,他在长江沿岸实地查勘了一番,发现了一个叫“采石矶”的地方。采石矶,又叫牛渚矶,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所谓矶,就是江边突出的岩石或者石滩。而,这些石矶地势险要,突兀江中,绝壁凌空,扼守水道要冲,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他观察发现,在采石矶附近,长江的流向变成了南北走向,这个地方的江面要比下游江面窄了许多,方便架设浮桥。而且,宋军只要在采石矶驻守,就能直接威胁南唐的都城。樊若水在采石矶附近转悠了许久,发现有一座千年古刹——广济寺。他便乔装成和尚,混进了寺庙。可,他这个“和尚”一不念经,二不化缘,只会经常到长江边上溜达,一来二去,他就和长江边上的士兵混熟了,于是,他还能时不时地划着小船,到江中钓鱼——实则是吊着石头测量长江各处的深度。樊若水有一些家底,为了实现理想,他捐了一笔钱给寺庙,说是要在采石矶附近建造佛塔,美其名曰——为了保佑过往船只。宅心仁厚的主持当然全力支持,带着一大帮和尚一起修建佛塔。殊不知,樊若水此举,是为了把佛塔作为浮桥的固定桥墩。佛塔修好后,樊若水不辞而别,一路奔向北宋的都城——汴梁(现在的河南开封),献上了“江南可取,请造浮梁以济师”的灭南唐之策,并附上了他亲手绘制的《横江图说》。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连间谍材料的名字都起得如此高雅。赵匡胤亲自接见了樊若水,他在南唐没有得到的功名利禄,北宋都给了他。赵匡胤先让樊若水参加了科举考试,随后让他担任——军事推官。樊若水终于当官了,自然是更加竭力地为北宋献计效劳。他带领宋军攻下了沿江的几个城镇,包括他的老家池州、芜湖等地,最终在长江枯水的季节,指挥宋军建造了浮桥——“三日而成,不差寸尺”,顺利渡过了长江。于是,宋军得以大展拳脚,虽然南唐加固了城池,无奈军队不堪一击。宋军一路打到江宁府,几个月后,李煜丢下了笔,举起了手,南唐正式灭亡。就这样,樊若水用自己国家的命运,换来了自己的光明前途。只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十多年后,樊若水的“反骨”又长了出来。这一年,王小波(不是作家王小波)、李顺起义,迅速攻占了几个大城市。北宋的军队没有抵抗的决心,便四散而逃。当时已经50多岁的樊若水,作为西川转运使,不但没有组织像样的平叛行动,反而非常卖力地逃跑。此时执政的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的弟弟),得知这个南唐叛徒居然又想叛逃,气不打一处来,立即给他发出了警告。谁知,樊若水胆太小,以为宋太宗要杀了他,受不了惊吓,暴毙而死——活活给吓死了。李煜这个大文人,容不下樊若水这个小文人,于是,李煜成了亡国之君,樊若水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贰臣”。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