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绝技。
情感
2024-10-21 10:58
江苏
Ahra kwon【韩】| 图
老周 | 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693天!
上周末,跟几位大学同学线上闲聊,扯到了官场必备技能的话题(纯属闲扯)。
有说,不露声色拍马屁;有说,察言观色揣上意;也有说,管好嘴巴当牛马……关键,他还补充了一句——他爹就是“顶级瓦匠”(早已退休多年,安享晚年)。征得“顶级瓦匠”却并未子承父业的儿子同意后,这一篇,还是得悠着点写。我们都知道,明清两朝,工资低,一个县令掌一县之大权,每年的年薪才45两。实话说,如果真要靠这点工资过活,一家老小不说饥寒交迫,也得营养不良。更别说什么官场应酬、迎来送往了。没办法,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儿时受尽苦难,骨子里对官员就有恨,自己当了皇帝,非得把官员的生活费降到最低不可。大明这样干了,大清也照搬。不过,两个朝代,真指着这点工资过活的官员,跟白乌鸦一样稀少。只要手中有权,当家理政,总会有钱进来。相较而言,工资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多数的皇帝,其实也都明白,睁一眼闭一眼,也就这样了。反正,总得有人给他治理天下,硬逼着不让人家过好日子,情理上也说不过去。所以,明清两朝,地方官一般都指着各种陋规过日子,就算是一般性的清官,日子过得也不差。当然,除非你想像海瑞、于成龙、汤斌那样,成心想难为自己家人,博取一个历史好名声。官,是用来管事的,征收钱粮,打理官司,督办工程……哪一样都有陋规。随便弄一点,就相当可观。家人日子好过了,退休之后的生活无忧了,可以请得起师爷帮忙了,迎来送往、官场应酬也没问题了。但,问题来了——如果上面“认真”起来,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有了“原罪”。因为陋规,属于灰色地带收入,不在朝廷的法规之内,虽然朝廷没禁止,也不提倡,但,“认真”起来,说你是贪污,你也没脾气。尤其是法不责众的情况下,单挑了你来“责”,你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陷阱”,对官场的清廉当然一点好处都没有,但,对皇帝玩弄权术倒是特别有利。无形中,等于把官员都安在了罪人的位置上,皇帝想处理哪个,不用担心冤假错案,可以随心所欲,翻云覆雨,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实话说,能当官的(尤其是高管),都是人精,他们当然不能这样被皇帝玩弄折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应对的办法,就是——糊顶棚。意思是,把面上的事做得尽量光鲜,让皇帝挑不出毛病。所以,明清之际,官场有句经验之谈——官场专糊顶棚。糊顶棚,一个人干不了,得有人帮忙。明清时期的地方官,多数都请幕友(师爷),协助处理钱粮、诉讼和公文往来事宜。说起来,好像地方官都是新官上任,没有处理这些事务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所以非请人不可。其实,就算地方官明白这些事,也一定得请人。你看,师爷要干的事,不仅仅是具体帮助地方官处理公务,而且有些公务,比如最为繁重的案件的审理,师爷根本不能到场,非得地方官自己决断不可。师爷要干的最主要的事,是——公文上的“查漏补缺”。明明县上县下各级官员,都吃了陋规的好处,但,在公文上一丝一毫的陋规影子都没有。即使,官员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明显出了纰漏,甚至完全不合乎法律条文,上报的公文也要做到严丝合缝,中规中矩,跟《大明律》或《大清律》一点也没有相违之处。实在不行了,精通律法的师爷还能从既定的案例找出“查漏补缺”的办法,只要有类似的案例,那,地方官的判决再荒唐,也可以搪塞过去。至于找这个案例,不找那个案例,当然要看实际需要。如果皇帝或者上司“多事”,总是交代差事,不办又不行,办了又会惹来一系列的麻烦,还容易出事——也好办。这就得靠——文牍功夫,官员要明白个中道理,而,师爷要会玩文字游戏,让上面感觉事事都在办,下面每天都很忙,实际上——一件事都没办。把上面糊弄过去了,也就算交差了。你看,明清时期的地方官,之所以每个层级都要高薪聘请师爷,为的就是这个。如你所知,师爷大多来自绍兴,世代相传,师徒相替,各级衙门的师爷,不是师徒兄弟,就是同乡,没有同门之谊,还有同乡之情,所以互相都开绿灯,偶有不慎之处,也都会给代替弥补。大家的目标就一个——把皇帝老儿糊弄好,把乌纱帽保住,一切就OK。糊顶棚,是个技术活。官场糊顶棚,更是“顶级瓦匠”才干得了——不顾下面难看,但求上面灿烂。这里的关键,除了日常的打点应酬,还在于——会说话,能文牍。话,不能说满,必留三分余地;言,不能清晰,关键处要模棱两可(详见《你,为什么不敢说真话?!》)。好像什么都说了,其实什么也没说。反正最后真的出事了,追究责任时,你刚好可以滑过去。你看,在官场糊顶棚,不仅官员自己要明白事理,还得找一个或多个会专业“弥缝”的师爷,一个好汉三个帮嘛。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