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也不清净。
情感
2024-10-17 10:58
江苏
网络 | 图
老周 | 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691天!
一位南边(具体是哪,就不写了)的朋友,陪母亲去庙里烧香,本来心境淡然,进去跪拜之后,一位僧人“劝”他们——花钱请香,母子俩婉拒,于是,僧人“编”出若干“不上香就遭殃”的故事吓唬母子俩,母子俩依然“冥顽不灵”,那僧人乜了一眼,叨咕(可能在念经)而去……
这位朋友说,他永远也忘不了——那和尚“乜”的那一眼,似睡眼惺忪,似冷眼嘲弄。这,倒让我想起了一个流传已久的、关于势利僧人的故事:一日,闲来无事的苏东坡去一山寺游玩。知客僧(负责接待宾客的和尚,不是现在的“前台”)不识名人驾到,只曰——坐,茶。于是,小沙弥就上了一杯最普通的茶。过了一会儿,交谈之下,知客僧发现此人有两把刷子,便改口——请坐,上茶。于是,小沙弥换了一杯好一点的茶。最后,终于知道,来客原来是鼎鼎大名的苏东坡。知客僧马上起身,连声道——请上座,上香茶。全体起立,肃立恭迎。后来,那位知客僧居然还觍着脸让苏东坡留下墨宝,苏东坡提笔就写下了:当然,这个故事,后来也被安在别的名人头上,大同小异。比如,清朝时期的阮元,说他去金山寺游玩,僧人不知来人是何方神圣,按剧本,按苏东坡的接待流程,照样来了一遍,然后,阮大人也按剧本题了词,也是苏东坡的老调。和尚依附于社会,依附于官府,自古皆然。社会势利,官场势利,要想人家佛门不势利,不看人下菜,就有点强人所难了。能够平等待人的高僧大德,或是道行高,或是名气大,已经搭上了上大人,根本不屑于在小场合臭讲究。这个和尚上茶的故事,无非是讽刺人家势利眼,但,毕竟人来了,庙里还给看茶。你看现在,像我们这种没有头衔的平头百姓,无论你多有名,只要没有官方的头衔、官方的招呼,人家理都不理你。正如开篇那位朋友所述,现在有点规模、像点样子的寺庙,光门票就吓你一跳,偶尔不收门票,却成了意外惊喜。进去之后,每个殿都有和尚劝你花钱请香,真的会“编”出若干“不上香就遭殃”的故事吓唬你,胆子小的,没有不中招的。我还见过,有和尚直截了当地说——快上香,不上家里遭殃!一点都不怕犯口业,殿里的菩萨,宝相庄严地坐在那呢!显然,这样的和尚,已经不好用“势利”两个字来形容了。说起来,古代势利的僧人,看中的是——权势;而,如今,说不上是势利还是不势利的和尚,看中的是——钱。过去的僧人,不是不要钱,鲁迅先生就曾说过,他在北京那会儿,雍和宫的喇嘛,只要给点钱,就可以带你去看欢喜佛(其实,有欢喜佛的寺庙,都这样)。但,比较起来,他们更在乎权势。那个时候,多数的寺庙,虽然是敕建(奉帝王命令修建)的,但真正的官方寺庙,是不多的。除了个别被封为国师的大和尚或者喇嘛,有官衔的和尚真不多见。寺庙,基本上还是民间,想要跟权势搭上关系,那得格外巴结。而,现在的寺庙,本质上都是官办的,不是宗教局管,就是旅游局管,门票得上缴,香火钱得分成(你看,庙里的功德箱有两种,一种是开口向上,一种是开口向前,据说是“各收各的”)。主持和尚,也都有级别,可以做政协委员。严格来说,现在有头有脸的和尚,就已经是官身了,爬到全国政协委员,再往上爬,就困难了。虽然说,领导也得巴结,但,巴结领导,不是为了升官,而是——扯一张领导的虎皮,更安全地弄钱。都说佛门是清净之地,但,佛门从来都是社会的缩影——清净不了。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佛门。坚持理想的佛门弟子,在任何时代都不缺,但,他们都避开了尘世的纷扰,避开了,也就没有话语权了,大一点的寺庙,也就见不到他们了。我们日常所见的得道高僧,大抵是俗僧,只有这些入世的俗僧,才代表着佛门。所以,所有的寺庙,都以得到皇封为荣,如果成了皇家寺院,名震天下,香火钱就滚滚而来。文官得意捧文官,武官得意捧武官。在军阀时代,不管那些武夫如何杀人放火,照样跟佛门关系密切。你看,北洋时期,军阀混战,有多少和尚在给军阀祈福,为他们念经求胜利。有的甚至还参与军阀的部队建设,为军阀提供凝聚军心的“武器”。比如,湖南军阀——唐生智,他就利用喇嘛教,为他的部队全体受戒,练成了一支喇嘛军团。根本就不是教化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就成了老百姓日常的物质、精神两用的工具。没有多少人,在意佛门弟子的修为(倒是很在意佛门弟子拿不拿工资、能不能娶老婆?)……人们只是要和尚为他们念经,祈福禳灾,超度亡灵,提供精神安慰,甚至求子、求财、求学。只要他们在这么做,就行了,不耽误使用就好。所以,用不着格外要求佛门如何如何,甚至苛求佛门的道德。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