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的中国移民现象始于1849年,是南美洲最早接收华人劳工移民的国家。由于秘鲁庄园缺乏劳动力,庄园主开始寻求外国劳工来填补这一空缺。
在1840年代,大约有5万名波利尼西亚人被带到秘鲁,但短短十年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因感染秘鲁沿海的疾病(如疟疾、斑疹伤寒等)而死亡。
同时代的中国刚刚被外国势力强行打开了大门。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开放多个港口,并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随着中国开放港口并允许对外贸易,鸦片贸易合法化,经济和社会的衰退加剧,农村贫困问题愈发严重,促使许多农民开始移居海外。1849年,中国移民进入秘鲁的浪潮开始了。
反观日本,早在17世纪初期,幕府政权便实施了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完全断绝了与外国的贸易和往来,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才开始向世界开放并走上现代化道路。
新政府开始对农民加征税收,导致大量农民陷入贫困,并萌生了出国移民的念头,由此开启了日本移民潮。
Como, quienes, y cuantos vinieron al Perú
中国移民主要是为了填补秘鲁种植园劳动力的短缺。秘鲁的企业家们雇佣了代理商,这些代理商从澳门运送劳工到卡亚俄港(puerto del Callao)。
然而,许多华人劳工是被欺骗才签署合同的。因为他们大多是文盲,无法阅读这些文件。据说有些劳工是太平天国起义(la Rebelión de Taiping)中被俘的囚犯。
秘鲁政府为积极推动华人劳工的到来,于1849年11月通过了一项法案,后来被称为“华人法”(la ley China)。根据该法案,为了促进外国移民并保护被称为“移民引进者”(introductores de colonos)的企业家,每“引进”一位移民,政府将给予他们30比索的奖励。
第一艘将华人苦力(culís)带到秘鲁的船只是弗雷德里克·威廉号(Frederick Wilhem),它于1849年10月15日抵达卡亚俄港,船上载有75名华人劳工。
中国移民的航程条件非常恶劣。他们挤在狭小的空间里,食物供给不足。在三个月的航行中,死亡率高达20%。
恶劣的条件引发了多起动乱,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的“玛丽亚·卢斯号事件”(María Luz)。这艘秘鲁船只载着225名苦力停靠在日本横滨港时,一名苦力跳海逃生,并被英国船只营救。日本当局发现船上的华人遭受非人待遇后,释放了所有苦力。此事件导致中国政府停止向秘鲁派遣劳工,大规模的华人移民潮终止。
大多数来到秘鲁的华人是文化水平低下的贫农。抵达后,他们的名字被修改,有些甚至改用地主的姓氏。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南方的广东地区。据估计,从1849年到1872年,约有9到10万华人抵达秘鲁。尽管他们签订了5至8年的合同,但实际上他们在种植园的工作条件接近奴隶制,许多人因此尝试逃跑。
日本移民来到秘鲁的情况与华人不同。据说,日本政府当时实施了一项向海外派遣移民的政策。由于人口迅速增加,高额税收导致农民日益贫困,为了推动移民,日本成立了一些专门组织移民的公司,政府甚至还为部分旅费提供补贴。
1899年4月3日,日本移民正式开始进入秘鲁,第一艘载有790名移民的船只“樱丸号”(Sakura Maru)抵达卡亚俄港。
这些日本移民大多为20到40岁之间的男性,他们自愿前来秘鲁,并签订了为期四年的合同。根据合同,他们每月可以获得25日元的报酬,在日本农村劳作的收入大约只有这个数额的一半。
据估计,约70%的日本移民来自日本群岛最南端、经济较为贫困的冲绳岛,其余大多来自本州岛南部。
从1899年到1923年,秘鲁接收了由不同的移民公司带来的102批日本移民。从1923年起,日本移民以自由移民的身份进入秘鲁。据估计,绝大多数日本移民都在1899年到1920年代末期间抵达秘鲁。
此后,由于秘鲁政府对日本移民入境有所限制,再加上部分媒体的反日宣传导致秘鲁社会对他们的敌视情绪不断加剧,日本移民潮几乎停止。
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直到1941年,秘鲁共接收了约33070名日本移民。
大多数来到秘鲁的华工在沿海的庄园里工作,也有一些人从事鸟粪开采或修建横跨安第斯山脉的铁路。这类工作异常辛苦,华工受到的待遇极其恶劣。此外,一些人因患上当时秘鲁沿海常见的疾病去世。在修建铁路时,部分人还死于一种称为疣病(verruga)的疾病。
在庄园工作的华工的境遇尤为悲惨,许多人由于不堪忍受虐待而尝试逃跑,庄园主甚至会用锁链捆住他们。虐待现象严重到,在秘鲁与智利的战争期间,智利军队占领庄园并解放了华工。几百名华工选择加入智利军队,并成立了一个名为“火神”(Vulcano)的华工军团。
日本移民的境遇稍有不同,尽管大多数人同样在沿海的棉花庄园和糖庄工作,但与华工不同的是,许多日本移民在完成合同后便迁往城市(以利马为主),并开始自己做生意。
不过,日本移民早期也经历了劳作和疾病的折磨。最显著的一个例子是,在四年的合同期结束后,第一批抵达的790名移民中有162人死亡,50人逃跑,54人提前终止合同,1人去了玻利维亚,136人返回日本。
完成合同并前往利马的移民在某些行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经营理发店和花店等。然而,这引发了秘鲁本地从业者的不满,进而产生了对日本人的敌意,这在限制日本移民入境的法律中得以体现。
举例来说,1904年至1924年间,在利马,日本人经营的理发店数量从1家增加到130家,而非日本人经营的理发店则从70家减少到46家。
面对这种情况,秘鲁政府开始限制日本移民的商业活动。例如,1932年出台了一项法律,规定在日本人开的店铺里,至少80%的员工必须是非亚洲人;1936年的移民法则规定,即使外籍人士的子女出生在秘鲁,也不能获得秘鲁国籍。
实际上,早在1924年,秘鲁政府就已经开始限制日本移民,只有那些已经在秘鲁的日本人可以邀请新的移民进入秘鲁。因此,到1930年代初,秘鲁的日本移民潮几乎消失。
Como se organizaron
en el Perú
起初,在秘鲁的华人移民未能迅速组织起来。由于他们来自中国的不同地区,属于不同的乡镇,加上大多数移民缺乏教育,使得他们在早期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团体。
此外,中国当时没有通过领事馆或大使馆给予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直到1874年,即华人大规模移民结束后,秘鲁才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移民根据原籍地成立了协会。例如,1889年成立的同兴会(Tong Sing)聚集了来自客家族群的移民;而早在1868年成立的广肇会馆(Kong Chau)则是最古老的社团之一,汇集了来自鹤山、开平、新会和恩平等地区的移民。这些社团在利马市中心的会馆内设有供奉中国神话中神祇的庙宇。
1886年,在中国驻秘鲁大使馆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华通惠总局(Sociedad Central de Beneficencia China),以援助在秘鲁的中国公民。作为秘鲁华人社区的主要组织机构,秘华协会(Asociación Peruano China)直到1999年才正式成立。
华人移民及其后裔还于1924年创办了秘鲁华侨学校“十月十日”(Diez de Octubre)。这所学校由秘鲁华人社区的天主教女子协会创建,被认为是美洲大陆最早的华人学校之一。
日本移民于1917年成立了现今秘鲁日侨协会(APJ)的前身,这是秘鲁日裔社区的主要组织机构。该年成立的机构被称为日本中央协会(Sociedad Central Japonesa)。
对于日本移民来说,建立一个统一的协会较为容易。他们的移民过程更为有序,并得到了领事馆和大使馆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秘鲁冲绳人协会(Asociación Okinawense del Perú, AOP)。该协会聚集了来自冲绳省的移民。正如前文所述,冲绳省的移民在日本移民中占比最高。首批36名冲绳移民于1906年抵达秘鲁,而冲绳协会则在1910年成立。
日本移民还组织并建立了学校。许多移民怀有将来返回日本的想法,因此他们创办学校以教授日语等知识。
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间,秘鲁各地创办了大约50所日语学校,这些学校由各省的日本协会管理,并由移民提供资金。
1920年,利马日本学校(Lima Nikko)成立,这是当地最重要的日语学校之一,曾拥有1800名学生和50多名教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