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材料站
文 章 信 息
Ag/Cu2O界面高效催化CO2中性电还原生成C2H4
第一作者:韦宗楠
通讯作者:曹荣、曹敏纳、司端惠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科学材料站
研 究 背 景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可以利用可再生电力将这种温室气体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被认为一种高效的实现碳中和策略。C2+产物因能量密度高的优势而成为令人期待的还原产物。为了实现CO2到C2+的高效转化,通常会在流动池中选用强碱性电解质,以提高局部CO2浓度和抑制析氢反应(HER)。但是,这种强碱环境往往会发生严重的碳酸盐/碳酸氢盐生成反应,因此造成CO2以及能量的严重损耗以及气体扩散电极(GDE)上孔堵塞的问题。之前的工作曾报道中性电催化可有效改善这些问题,并有望取代碱性CO2RR。但是,这种策略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性电催化剂的C2+或单一产物(如C2H4)选择性不足,尤其是在较大的电流密度下。构筑Cu基双金属催化剂可有效提高*CO覆盖率和促进C-C偶联,但Cu和第二金属的组成、形貌、价态和界面结构对催化性能作用显著,研究高效的Cu基双金属界面催化剂不仅有助于中性电催化CO2RR生成C2+的发展,进一步结合原位表征和计算可以深入揭示其中的构效关系。
科学材料站
文 章 简 介
近日,来自福建物构所的曹荣研究员,在国际知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题为“Constructing Ag/Cu2OInterface for Efficient Neutral CO2Electroreduction to C2H4.”的研究性文章。该观点文章构筑了中性电催化条件下高效CO2RR生成C2H4的催化剂,其C2H4部分电流密度高达429.1 mA cm−2。在中性电催化CO2RR的活性和对单一产物的选择性取得重大突破。原位测试表明,该提升得益于部分保留的Cu+位点和界面上增加的CO覆盖率。DFT计算进一步说明了界面处CO的溢流以及促进C-C偶联的机制。该工作为中性电催化CO2在高电流密度下转化为单一产物带来了重大突破,并为界面催化剂和其他中性电催化剂的设计提供重要启示。
科学材料站
本 文 要 点
要点一:界面表征
首先合成了Ag-Cu2O催化剂,通过TEM和HRTEM表征说明了Ag和Cu2O之间具有紧密的界面。
要点二:物相分析
XRD进一步证明了催化剂的相分离,XPS说明了Cu2O和Ag之间的电子转移,同步辐射结果说明了Ag的引入对Cu-O键和Cu+的价态没有影响。
要点三:优异的电催化还原CO2性能
最佳的Ag-Cu2O-0.10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C2+和C2H4的选择性,其在650 mA cm−2下FEC2H4达到66.0%,相应的部分电流密度高达429.1 mA cm−2。对比已报道的催化剂,Ag-Cu2O-0.10催化剂在FEC2+, FEC2H4, FEC2+/FEC1,和|jtotal|等方面均具有极大优势。
要点四:原位测试揭示C2H4选择性提升机理
原位拉曼光谱表明,相较于Cu2O, Ag/Cu2O界面的构建能够在高电位下保留部分Cu+位点,改善活性位点周围的*CO覆盖率,并调节表面质子覆盖率。
要点五:理论计算探究CO2RR机理
理论计算结果证实,Ag的引入降低*COOH生成的自由能,增加了Cu活性位点周围的CO覆盖率。此外,Ag/Cu2O界面还促进了C-C耦合,最终实现多碳选择性的提升。
科学材料站
文 章 链 接
Zongnan Wei, Wenwen Wang, Tao Shao, Shuaibing Yang, Chang Liu, Duanhui Si, Rong Cao, Minna Cao. Constructing Ag/Cu2O Interface for Efficient Neutral CO2Electroreduction to C2H4. Angew. Chem. Int. Ed. 2024, e202417066.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7066
科学材料站
通 讯 作 者 简 介
曹敏纳研究员简介:201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6月到2013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随后留所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获得多项专利授权。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材料开发及其在催化和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ORCID: https://orcid.org/0000-0002-3418-4229.
曹荣研究员简介:现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及福州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化学学报》及《晶体设计与生长》等期刊编委。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学位后分配在物构所工作,1994年7月晋升为副研究员,1998年2月晋升为研究员、11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研究领域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及超分子化学、纳米分子材料、有机-无机复合膜及介孔材料等。承担了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998年)、福建省青年科技奖(1998年)、运盛(福建)青年科技奖(2003年),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次(2002年,排名第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次(2001年,排名第三)、二等奖一次(2000年,排名第二),发表SCI论文170多篇,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1600次。ORCID: https://orcid.org/0000-0002-2398-399X.
添加官方微信 进群交流
SCI二氧化碳互助群
SCI催化材料交流群
SCI钠离子电池交流群
SCI离子交换膜经验交流群
SCI燃料电池交流群
SCI超级电容器交流群
SCI水系锌电池交流群
SCI水电解互助群
SCI气体扩散层经验交流群
备注【姓名-机构-研究方向】
投稿请联系contact@scimaterials.cn
点分享
点赞支持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