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课程--闲话“禅宗”

文摘   文化   2024-09-10 06:01   江苏  

      我在扬州鉴真佛学院任教期间,曾为出家僧众教授《中国禅宗思想史》,深感如今禅宗之衰微,信众修习之不易,为了让大众能相对客观的审视和了解禅宗,故有此文。若有不适,请自行回避。

       佛教在中国发展初期,与本土信仰和方术相结合,滋长了固有的他力救赎信仰和神通法术。早期来华的僧人也往往以神通灵异相夸炫,如佛图澄等就是在统治阶层中以卜算、预言等神通变化而赢得崇信的。后来北魏的菩提流支、隋朝来华的那连提黎耶舍等也都“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好在对于这些,禅宗一直都自觉予以抵制。

      在当时,禅宗作为个人觉悟的宗教,与替统治者制造幻想、以教辅政的佛教相对立;作为自力修持的宗教,又与宣扬神通灵验、他力救济的佛教相对立。佛教的其他宗派,如天台、华严及净土虽也随着禅宗的兴起开始提倡禅修,但唯独禅宗的“禅”得到社会广泛层面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欢迎和认同,因为禅宗的“禅”在理论和实践中都体现了鲜明的革新精神。

      不过,有一个扎心的事实是,汉传佛教各个宗派的师徒之间,几乎都没有严谨的师承关系。很多人更是后来才被莫名其妙的推举为祖师,其生前可能仅仅是提到或修过类似的方法而已。这种凭借对方知名度,抬高自己宗派的正统地位及传承合法性的情况,可以说屡见不鲜。相比于南传和藏传佛教对传承的严谨性,汉传佛教为了适应并跟上时代需要,更为了在夹缝中求存,每一代的祖师们又不得不不断提出新的理论与主张,开创新的修学思路。由于以前的交通及资讯并不发达,能否准确把握佛陀教法的核心,不至于“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就端看造化了。

      中国净土宗十三代祖师的确立,就是经过一千多年逐步形成的。早期只称莲舍,宋代列出了莲舍七祖,直到清代的时候,才把莲社的七祖和净土宗相提并论。印光法师往生后,又把印光法师加上去,形成十三祖的格局。这些祖师之间,彼此大多并不相识,念佛方法和修行理念也各不相同。生前有的主修禅宗;有的主修天台;有的注重观想;有的注重持名。……

      禅宗也不例外,达摩初传《楞伽经》,到了五祖弘忍之后,出现南北宗的对立与分化,慧能开创“顿悟”法门,其徒弟神会根据其生前语录编纂了中国人写的第一部经——《坛经》,里面更是把北宗神秀的内心刻画的非常细致和卑劣(他是如何这么清楚神秀的内心世界的,至今成迷!)。慧能的门下后来相继形成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家,有的“默照”;有的“看话头”;有的“棒喝”;有的机锋对答。  ……

     这种随机随缘“阐扬妙法”的现象,充分体现出大乘佛教在“普度众生”方面的灵活和变通,也使大乘佛教“中国化”成为可能和必然!

      禅宗真正成为宗派,并非起自达摩,而是在公元七世纪的初唐时期,以四祖道信在湖北黄梅建立禅苑,聚众弘法为标志,到了六祖慧能时期,最为兴盛。六祖慧能提出的“无念”、“无事”、“平常”都是大乘般若荡相遣执的体现和落实。但也有许多学者认为,自诩“教外别传”的禅宗,自慧能开始,已相当全面地脱卸了印度佛教,是相当彻底地实现“民族化”、“本土化”的真正中国佛教宗派。

      胡适曾说:“禅宗代表着八世纪到九世纪这百多年来佛教思想慢慢演变为简单化、中国化的一场思想革命。……经过这场革命,把佛教中国化、简单化后,才有了中国的理学。”胡适还把六祖慧能开创的南宗顿悟禅,称之为“南方新佛教”,认为这种禅学运动是革命的,是反印度禅、打倒印度禅的一种革命。他特别强调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果实。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也说到:“禅宗的兴起,让悲观厌世的印度佛教,一变而为中国的一片天机,活泼自在,全部的日常生活一转眼间,均已‘天堂化’,‘佛国化’,其实这不异于彻底取缔了印度佛教。但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上,却如此轻松和平的完成了。

      美国著名的中国学家费正清也曾说:“禅宗崇尚自然与简单的生活,故实质上不过是经过改头换面的道家思想,并且因此很自然地成为了诗人、艺术家灵感的主要来源。

      抛开这些学者的言论不谈,佛陀创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启发觉悟,改造人心,把人从构成轮回根源的根本烦恼贪嗔痴里解脱出来,一代代佛门弟子创造出千经万论,都是为了给人指引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而禅宗把佛教不同派系充满矛盾的庞大理论简化为“安心”法门,提出了净化自身的简单易行的方法、道理和前景。可以说,这种宗义还是极具理性精神和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如果说繁琐教条的经院学问已经背离大乘佛教的信仰实践,神秘守旧的小乘禅法也难以展现大乘佛教“自启自悟”的基本精神,禅宗则从实践层面上挽救了这两方面的缺失。

      现如今,我们也看到,自诩八大宗派的大乘佛教,只有禅宗尚留有法脉,可惜也是名存实亡。僧人们传受法卷虽已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潮流,有的人甚至有好几派的法卷,但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成为某某宗某某代传人,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接庙当主持。这种花点钱就能买到的“文凭”,既不能从传法卷者那里获得真实教法,也不能证明接法卷者已了达心地,甚至不按照其宗派理论方法修习和引导信众,反而随波逐流,另辟蹊径的依旧比比皆是。      

      可悲的是,不明真相的信众,往往缺乏应有的怀疑精神,认为有名有权的,就一定有修有证。舆论宣导上,说某人“开悟”了,就认为这个人真的“开悟”了;说某人“成佛”了,就认为这个人真的“成佛”了,完全不去考量,这种“开悟”或“成佛”是否经得起推敲?!是谁有这个资格认定他“开悟”或“成佛”的?!如果没人有这个资格,凭什么他自己说自己“开悟”或“成佛”了,我们就愿意这样草率的选择相信?!

       一直以来,“开悟”就像见鬼一样,听到的人多,见到的人少。究其原因在于,释迦如来创立的小乘禅观体系虽然很容易辨别修行的不同阶段和成果,但大乘佛教在打破这一传统后,明显还并未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修习和判定方法,所以,虽然开创了“开悟”这样一个词汇,但绝大多数人依旧不得其门而入。

      总之,一切事物和思想都在发展变化中,我们不应该用固定不变的眼光看待佛法。虽大乘禅法脱胎于小乘禅,早期大乘禅法也曾落入颇重神通的误区,但这都不能泯灭其在中国文学和佛教领域的巨大贡献。信仰一直是自由的,我们能根据个人喜好和因缘,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法,就是最大的幸福。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和真理,为他人带去更多的福音,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有间禅舍
️心有善愿,天必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