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大家理清佛教思想脉络,所以制作了多期以历史为题材的文案,我很清楚这类文案未必讨喜,但我并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也不想迎合某些人的口味,如何接受和取舍,是每个人的自家事,何况有些话如果不说,我的良心会痛,也就先吐为快。
最近无意间看到一位宗教人士留下的生前最后一片文章,令人震撼。
文中提到,他晚年病重缠身,因用药而夜半屎尿失禁,被男看护“如同训斥孩子一样……教训我这九旬老翁……将我九十年养成的自尊,维护的荣誉、头衔、地位、尊严、权威一层层地剥掉”,终于见证了《圣经·马太福音》上说的,“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断不得进天国”。
学佛之前,我也读过《圣经》,但他用如此难堪的经历做见证,确实让人犹如五雷轰顶。
或许,他最后留下的这段见证,是因为看到太多人执着于“荣誉、头衔、地位、尊严、权威”,不可能“如同孩子一样”,也很难进得了天国,出于大爱,才用自己难堪的经历教化世人。
人生最大的功课,就是通过不断的努力,赢得荣誉、地位和权威,当然还有财富,然后能随时放下,像孩子般活在当下。完成这门功课的人,不必等死后,其实生前就已经圆满了。
什么叫“如同孩子一样”?大多数成年人都忘了“能如婴儿乎”(《道德经·第十章》)的状态,但只要全然投入的和幼童在一起,就能体会到人我两忘、身份消失、心灵相通,充满爱和喜悦的滋味。
为什么成年人,尤其是有成就的人,这么难“如同孩子”一样呢?这位宗教人士说:“我穿戴的服饰太多太重……包装得一层又一层,以致失去了原形。”他又说:“成就让人自满,洋洋得意,甚至成了追求的目标。”可见,有成就的人能否放下“成就感”,正是“能如婴儿乎”的关键。
为此,我提出几项指标,供大家检视自己是否能“如同孩子”:
第一、你能否全然自在地陪伴孩子;
第二、你常把工作中的你带回家,还是把生活中的你带入工作?
第三、你经常在说,还是更常用心地听和看?
第四、当别人视你如无名小卒,不假辞色时,你能泰然自若吗?
第五、你能不追求任何目标,仍觉得人生有滋有味吗?
第六、你可以不需任何特定条件,就在日常生活中真心开怀吗?
第七、你常感觉充满了爱,想要分享和付出吗?
以上七点,如果你觉得很难,可能已离“如同孩子”太远了。
每个人终其一生,内在都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孩子,只是我们穿戴了太多世俗追逐的华服,让“内在的小孩”透不过气来,才离圆满越来越远。这位宗教人士用他临终最赤裸的见证,把大爱和智慧留在了人间,教人们怎么卸下太多太重的服饰,我又怎能无动于衷?
唯愿我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能对那些苦苦寻找真相的人有所帮助,真诚的祝愿大家福慧圆满,幸福自在!